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教育课采用活动化的教学,是开放性的课堂,通过链接生活、创设情境、亲历活动、分享成果等教育手段,使心育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成为一个交流、理解、创造、生成的动态过程,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心理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开放;心育课堂
新课程改革给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交流、理解、创造、生成的过程,使学生的发展处在动态开放过程中。近年来,笔者就如何建立开放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提升课堂品味展开了研究。
一、链接生活,开放主题
心理活动课的主题教育内容是开放的,同时又能充分满足学生内在的心理需要。
1.注意内容的阶段性、系统性。要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系统地制定教学内容。例如,低年级设计“我愿意和你交朋友”,主要解决学生的交往问题,鼓励学生多为别人着想。中年级设计“找快乐”,帮助学生认识快乐,学会创造快乐,进而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高年级设计“做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则从完善人格着手,讨论怎样才能让别人信任等问题。
2.注意内容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课堂中,教学内容是充分开放的。教師可以通过心理测试、咨询等形式,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差异,对症下药,灵活地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针对小学生不能正确对待他人的误会这一问题,设计“被人误解时”;根据学生缺乏自信的状况,设计“祝你成功”等。这些教育内容均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更是他们渴望解决的问题。
二、创设情境,开放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可见,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可以让心理健康活动课向成功迈进一大步。
1.环境设计。心理教育活动课不必拘泥于固定座位,桌椅的摆放可呈“扇面”型、“圆弧”型、“v”型、“o”型排列,便于学生讨论;也可单人单桌,便于学生独立思考。灵活的环境设计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情感传递,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2.热身活动。体现主题教育的热身活动可以激发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从而能引导学生体验、思考和探究,为主题活动作良好的铺垫。例如,“体验成功”主题中的热身活动“我说你做”;“我爱集体”中的热身活动“吹泡泡”;“快乐心情”中的热身活动“情绪与拍掌”。这些热身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了紧张心情,消除了学生对老师的戒备心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3.场景再现。不同场景的再现给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倾吐真言,放飞童思,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可以利用录像、录音等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生活场景;可以利用音乐渲染、富有激情的语言描述,营造出与主题相呼应的气氛。例如,上《快乐心情》一课时,教师营造出一种快乐和谐而又轻松的气氛,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敞开心扉打下良好的基础。讲解《伤心的时候》一课,教师可以通过低沉的背景音乐给学生营造沉思的氛围,用画画、情境表演帮助学生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帮助学生进行调节和控制负面情绪。
三、亲历活动,开放体验
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借鉴心理辅导方法,将活动教学作为基本教学模式,运用绘画和童话创作、自编心理剧等方法,给予学生自由充分的表现空间,使之放松心情,认识自我。
1.创作体验。创作活动可以说是“兴奋剂”,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在《多变的情绪》学习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用绘画的方式创作出喜怒哀乐的面部表情。这些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打开了思路,释放了压力和情绪,得到了心灵的滋养。
2.角色模拟。学生在自编的短剧中扮演角色,模仿体验、宣泄和释放各种情感。例如,在《管住自己》一课中,讲述动画故事《小猫钓鱼》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收集在学习过程及生活中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编排心理短剧《“机灵”的小猫》,让学生通过表演,思考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哪些行为是值得提倡的。
3.方法训练。以心理保健方法的训练为重点,缓解学生情绪,克服不健康心理。例如,用深呼吸法缓减紧张的情绪,用注意转移法克服烦恼等。
四、分享感悟,开放自我
1.学生充分分享。心理活动课的最终目的是想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所以每节课设置分享环节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有所顾虑时,可用“谁愿意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等语句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当学生表达不清时,教师可以帮学生整理思路,可用“你的意思是……”“我理解得对吗?”等句式引导学生。
2.教师自我开放。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倾听、关注、共情等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时,要将自己融于学生之中,使学生感到教师的真诚、坦率,在分享自己过去的经历时实事求是,没有夸大或虚构。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技能性文化课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心理素养的影响也不能忽视,更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期望通过开放性的心理教育课,能培养出更多健康快乐的人。
关键词:开放;心育课堂
新课程改革给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交流、理解、创造、生成的过程,使学生的发展处在动态开放过程中。近年来,笔者就如何建立开放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提升课堂品味展开了研究。
一、链接生活,开放主题
心理活动课的主题教育内容是开放的,同时又能充分满足学生内在的心理需要。
1.注意内容的阶段性、系统性。要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系统地制定教学内容。例如,低年级设计“我愿意和你交朋友”,主要解决学生的交往问题,鼓励学生多为别人着想。中年级设计“找快乐”,帮助学生认识快乐,学会创造快乐,进而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高年级设计“做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则从完善人格着手,讨论怎样才能让别人信任等问题。
2.注意内容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课堂中,教学内容是充分开放的。教師可以通过心理测试、咨询等形式,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差异,对症下药,灵活地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针对小学生不能正确对待他人的误会这一问题,设计“被人误解时”;根据学生缺乏自信的状况,设计“祝你成功”等。这些教育内容均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更是他们渴望解决的问题。
二、创设情境,开放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可见,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可以让心理健康活动课向成功迈进一大步。
1.环境设计。心理教育活动课不必拘泥于固定座位,桌椅的摆放可呈“扇面”型、“圆弧”型、“v”型、“o”型排列,便于学生讨论;也可单人单桌,便于学生独立思考。灵活的环境设计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情感传递,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2.热身活动。体现主题教育的热身活动可以激发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从而能引导学生体验、思考和探究,为主题活动作良好的铺垫。例如,“体验成功”主题中的热身活动“我说你做”;“我爱集体”中的热身活动“吹泡泡”;“快乐心情”中的热身活动“情绪与拍掌”。这些热身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了紧张心情,消除了学生对老师的戒备心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3.场景再现。不同场景的再现给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倾吐真言,放飞童思,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可以利用录像、录音等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生活场景;可以利用音乐渲染、富有激情的语言描述,营造出与主题相呼应的气氛。例如,上《快乐心情》一课时,教师营造出一种快乐和谐而又轻松的气氛,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敞开心扉打下良好的基础。讲解《伤心的时候》一课,教师可以通过低沉的背景音乐给学生营造沉思的氛围,用画画、情境表演帮助学生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帮助学生进行调节和控制负面情绪。
三、亲历活动,开放体验
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借鉴心理辅导方法,将活动教学作为基本教学模式,运用绘画和童话创作、自编心理剧等方法,给予学生自由充分的表现空间,使之放松心情,认识自我。
1.创作体验。创作活动可以说是“兴奋剂”,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在《多变的情绪》学习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用绘画的方式创作出喜怒哀乐的面部表情。这些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打开了思路,释放了压力和情绪,得到了心灵的滋养。
2.角色模拟。学生在自编的短剧中扮演角色,模仿体验、宣泄和释放各种情感。例如,在《管住自己》一课中,讲述动画故事《小猫钓鱼》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收集在学习过程及生活中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编排心理短剧《“机灵”的小猫》,让学生通过表演,思考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哪些行为是值得提倡的。
3.方法训练。以心理保健方法的训练为重点,缓解学生情绪,克服不健康心理。例如,用深呼吸法缓减紧张的情绪,用注意转移法克服烦恼等。
四、分享感悟,开放自我
1.学生充分分享。心理活动课的最终目的是想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所以每节课设置分享环节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有所顾虑时,可用“谁愿意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等语句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当学生表达不清时,教师可以帮学生整理思路,可用“你的意思是……”“我理解得对吗?”等句式引导学生。
2.教师自我开放。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倾听、关注、共情等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时,要将自己融于学生之中,使学生感到教师的真诚、坦率,在分享自己过去的经历时实事求是,没有夸大或虚构。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技能性文化课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心理素养的影响也不能忽视,更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期望通过开放性的心理教育课,能培养出更多健康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