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使他们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形成浓厚的科学兴趣,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学习的动力依赖于兴趣,成功的教学不是填鸭式的,而是注重激发孩子的兴趣,所以,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是关键性的问题。
一、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选择科学活动内容
你一定会觉得“科学”是深奥的,是科学家们研究的专利。但科学来自生活,科学也是通俗的,离开生活的“科学”没有生命力。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很关键,它是激发幼儿探索兴趣的前提条件。选择的科学活动要贴近幼儿兴趣、最近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例如探究主题活动《沙子》就源于玩沙活动,缘于幼儿探究的兴趣。每星期的下午,我们会组织幼儿进行一次玩沙活动,沙子对于幼儿来说,是很熟悉的,从小班到大班,幼儿玩了三年的沙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他们对沙子的特性已比较熟悉。为此,我们首先生成了《有用的筛子》科学活动,在活动中给幼儿提供自制的筛子,大家拿着筛子使劲地筛,发现沙子从孔洞中纷纷撒落,“下雨啦;多像瀑布;沙尘暴来了……”幼儿在探索中发现筛子能将沙子和石子分开,并从中获得了成功喜悦。在活动中,孩子们对沙子探索的兴趣越来越浓,于是我们又生成了一系列科学活动,如科学活动“乌鸦喝水”,通过在瓶中放沙子和石子,观察乌鸦是否能喝到水,以此发现沙子和石子的不同特性。科学活动“蚂蚁的洞穴”,通过泥洞和沙洞的比较,幼儿发现沙洞的不稳定性;科学活动《什么东西不见了》,幼儿从探索中发现沙子是不溶于水的,在水中会沉淀下来。这一系列科学活动的开展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幼儿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寻找答案,好奇心不断被激起,又不断得到满足,探索的欲望就更加强烈,探索坚持的时间也就越长。
二、创造良好的科学探索环境,产生探索兴趣
环境对幼儿教育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墙面、地面、空间说话,是启迪孩子学习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让孩子生活在充满科学知识的环境里,会感知到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而挖掘出不同年龄孩子的潜在能力。
1.创造丰富的科学物质环境,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1)自然角、种植园地、饲养角的巧妙设立,是孩子学科学的良好室外课堂,在这些地方孩子是自由自在的,这时的探索是兴趣使然。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缩影,是孩子们探索植物的生长奥秘、了解科学种植技术的窗口。种植园地是孩子们亲近大自然,体验劳作快乐和观察农作物生长,积累劳动经验的好地方。爱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饲养角是满足孩子对动物好奇心和爱心的地方,让孩子通过细心照料动物,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激发幼儿对生命的探究兴趣。
(2)班级中创设科学角,让每个幼儿有机会在相对独立自由的空间进行探索。
(3)创设多元、开放、贴近孩子生活的科学发现室,给孩子足够的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体验科学家的工作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2.在家庭中营造学科学的氛围,加强亲子交流。
在日常活动中,家长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还可带孩子种植花卉、植物,饲养小动物。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增加孩子与长辈的情感交流。为孩子购买一些有关科学小知识的图书、图片等,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为孩子单独设立一个学科学的小空间,并提供各种探索小工具,让孩子自由探索,畅游其中。
三、提供丰富的探索材料,满足探索兴趣
幼儿是在操作中获得科学知识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中提供幼儿可操作的材料,并注意材料的提供,除了数量充足、种类齐全、便于幼儿选择探索外,还要注意提供层次不同的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都有提高。
1.材料要有吸引力并丰富多样。
孩子的探索活动常常开始于对探索对象的兴趣,兴趣越浓,孩子的探索活动就越持久。因此在提供活动材料时,要选择色彩鲜艳、新颖有趣的材料,且种类要丰富。
2.材料应有层次性和变化性。
每个孩子的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在材料的提供中,要注意有一定的层次性,为不同能力的孩子提供不同难度的活动材料,并适时地设置疑点,以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要。而且为了使操作活动始终对孩子有吸引力,材料提供时还要有一定的周期变化性,根据主题活动变化、孩子认知水平的提高,及时或随时更换、增加材料,以保证材料的利用率和新鲜感,扩大孩子的学习范围,激活孩子的思维。
3.材料要简单,便于操作。
能动手是孩子喜欢科学操作活动的重要原因。操作材料所具有的操作性,直接关系活动的结果,因此提供的材料的操作难度要适合孩子的发展水平,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探索积极性。
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探索兴趣
1.善于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孩子探求科学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后产生新的问题告终。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学习在不断推进,兴趣在不断提升。孩子具有好奇的心理特点,遇事好问为什么。要善于设置疑问,引导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让孩子因疑而问,因问而探,从而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现代电教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开展活泼的教学活动,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3.恰到好处的评价。
吃多了甜的,换换酸的口味,也许你会觉得酸的也不错。以前的科学教学老是批评太多,表扬太少。而现在科学活动中的表扬又似乎太多了,经常会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这些夸奖的词有些冲昏了孩子的头脑。要想培养孩子的兴趣,既要有正面的表扬,又要有合理的批评,可以采用“你还需要努力!你的认识还不够”等评价用语。 4.活动后适度的知识延伸。
很多自然现象,孩子在一次活动中根本不可能进行观察比较,这就要求孩子获取有价值的科学知识,不能使教学只局限于课堂,还要引导、激励、帮助孩子在课后对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力求把这种活动化为他们乐于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从课内走向课外。
五、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提高探索兴趣
教师鼓励幼儿发现问题,不断探究,鼓励幼儿独立、自由地判断,幼儿做什么事都让他们想一想会怎样。如在“小蜗牛”的科学活动中,我带领孩子们在草地上玩,一位小朋友在叶子上发现了小蜗牛,我问:“为什么它趴在叶子上呢?它爱吃什么?”孩子们便展开了一番讨论,有的说:“草很新鲜,蜗牛爱吃!”有的说:“蜗牛爱吃草上的露水!”有的说:“不是的,它最爱吃小虫”……为了知道真相,我们捉了几只蜗牛饲养,通过几天的观察,孩子们知道了原来蜗牛是喜欢吃草的。在活动中,正是因为每个孩子的想法都不一样,才促使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为了知道结果,能坚持较长时间地观察蜗牛,最终发现蜗牛到底爱吃什么。
六、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探索兴趣
陈鹤琴说:“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因此,在科学活动中应尽量为幼儿创造机会让他们独立地处理问题,对于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不要急于干涉,要多鼓励孩子,让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感受自己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喜悦。如操作活动“裱花蛋糕”,孩子们尝试用面粉、蛋、泡打粉、糖等材料制作蛋糕,但屡次尝试总是做不出又香又软的蛋糕,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没有告诉孩子们答案,而耐心地对大家说:“没关系的,肯定是哪个地方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大家忙开了,请教蛋糕店的师傅、回家向奶奶讨教、与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查资料……通过大家的努力,总算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没有掌握好原材料的比例和烘烤的时间。通过找到的做蛋糕秘诀,我们重新做了一次蛋糕,总算成功了,大家欢呼雀跃,体验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喜悦。我想,久而久之,孩子在以后科学探索活动中如果遇到类似的困难,即使没有老师的帮助,大家也会坚持探索,设法解决。
美国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孩子在学习中,只有产生一种迫切探究新知的欲望,才能收获真知。
一、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选择科学活动内容
你一定会觉得“科学”是深奥的,是科学家们研究的专利。但科学来自生活,科学也是通俗的,离开生活的“科学”没有生命力。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很关键,它是激发幼儿探索兴趣的前提条件。选择的科学活动要贴近幼儿兴趣、最近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例如探究主题活动《沙子》就源于玩沙活动,缘于幼儿探究的兴趣。每星期的下午,我们会组织幼儿进行一次玩沙活动,沙子对于幼儿来说,是很熟悉的,从小班到大班,幼儿玩了三年的沙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他们对沙子的特性已比较熟悉。为此,我们首先生成了《有用的筛子》科学活动,在活动中给幼儿提供自制的筛子,大家拿着筛子使劲地筛,发现沙子从孔洞中纷纷撒落,“下雨啦;多像瀑布;沙尘暴来了……”幼儿在探索中发现筛子能将沙子和石子分开,并从中获得了成功喜悦。在活动中,孩子们对沙子探索的兴趣越来越浓,于是我们又生成了一系列科学活动,如科学活动“乌鸦喝水”,通过在瓶中放沙子和石子,观察乌鸦是否能喝到水,以此发现沙子和石子的不同特性。科学活动“蚂蚁的洞穴”,通过泥洞和沙洞的比较,幼儿发现沙洞的不稳定性;科学活动《什么东西不见了》,幼儿从探索中发现沙子是不溶于水的,在水中会沉淀下来。这一系列科学活动的开展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幼儿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寻找答案,好奇心不断被激起,又不断得到满足,探索的欲望就更加强烈,探索坚持的时间也就越长。
二、创造良好的科学探索环境,产生探索兴趣
环境对幼儿教育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墙面、地面、空间说话,是启迪孩子学习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让孩子生活在充满科学知识的环境里,会感知到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而挖掘出不同年龄孩子的潜在能力。
1.创造丰富的科学物质环境,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1)自然角、种植园地、饲养角的巧妙设立,是孩子学科学的良好室外课堂,在这些地方孩子是自由自在的,这时的探索是兴趣使然。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缩影,是孩子们探索植物的生长奥秘、了解科学种植技术的窗口。种植园地是孩子们亲近大自然,体验劳作快乐和观察农作物生长,积累劳动经验的好地方。爱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饲养角是满足孩子对动物好奇心和爱心的地方,让孩子通过细心照料动物,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激发幼儿对生命的探究兴趣。
(2)班级中创设科学角,让每个幼儿有机会在相对独立自由的空间进行探索。
(3)创设多元、开放、贴近孩子生活的科学发现室,给孩子足够的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体验科学家的工作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2.在家庭中营造学科学的氛围,加强亲子交流。
在日常活动中,家长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还可带孩子种植花卉、植物,饲养小动物。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增加孩子与长辈的情感交流。为孩子购买一些有关科学小知识的图书、图片等,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为孩子单独设立一个学科学的小空间,并提供各种探索小工具,让孩子自由探索,畅游其中。
三、提供丰富的探索材料,满足探索兴趣
幼儿是在操作中获得科学知识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中提供幼儿可操作的材料,并注意材料的提供,除了数量充足、种类齐全、便于幼儿选择探索外,还要注意提供层次不同的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都有提高。
1.材料要有吸引力并丰富多样。
孩子的探索活动常常开始于对探索对象的兴趣,兴趣越浓,孩子的探索活动就越持久。因此在提供活动材料时,要选择色彩鲜艳、新颖有趣的材料,且种类要丰富。
2.材料应有层次性和变化性。
每个孩子的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在材料的提供中,要注意有一定的层次性,为不同能力的孩子提供不同难度的活动材料,并适时地设置疑点,以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要。而且为了使操作活动始终对孩子有吸引力,材料提供时还要有一定的周期变化性,根据主题活动变化、孩子认知水平的提高,及时或随时更换、增加材料,以保证材料的利用率和新鲜感,扩大孩子的学习范围,激活孩子的思维。
3.材料要简单,便于操作。
能动手是孩子喜欢科学操作活动的重要原因。操作材料所具有的操作性,直接关系活动的结果,因此提供的材料的操作难度要适合孩子的发展水平,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探索积极性。
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探索兴趣
1.善于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孩子探求科学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后产生新的问题告终。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学习在不断推进,兴趣在不断提升。孩子具有好奇的心理特点,遇事好问为什么。要善于设置疑问,引导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让孩子因疑而问,因问而探,从而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现代电教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开展活泼的教学活动,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3.恰到好处的评价。
吃多了甜的,换换酸的口味,也许你会觉得酸的也不错。以前的科学教学老是批评太多,表扬太少。而现在科学活动中的表扬又似乎太多了,经常会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这些夸奖的词有些冲昏了孩子的头脑。要想培养孩子的兴趣,既要有正面的表扬,又要有合理的批评,可以采用“你还需要努力!你的认识还不够”等评价用语。 4.活动后适度的知识延伸。
很多自然现象,孩子在一次活动中根本不可能进行观察比较,这就要求孩子获取有价值的科学知识,不能使教学只局限于课堂,还要引导、激励、帮助孩子在课后对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力求把这种活动化为他们乐于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从课内走向课外。
五、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提高探索兴趣
教师鼓励幼儿发现问题,不断探究,鼓励幼儿独立、自由地判断,幼儿做什么事都让他们想一想会怎样。如在“小蜗牛”的科学活动中,我带领孩子们在草地上玩,一位小朋友在叶子上发现了小蜗牛,我问:“为什么它趴在叶子上呢?它爱吃什么?”孩子们便展开了一番讨论,有的说:“草很新鲜,蜗牛爱吃!”有的说:“蜗牛爱吃草上的露水!”有的说:“不是的,它最爱吃小虫”……为了知道真相,我们捉了几只蜗牛饲养,通过几天的观察,孩子们知道了原来蜗牛是喜欢吃草的。在活动中,正是因为每个孩子的想法都不一样,才促使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为了知道结果,能坚持较长时间地观察蜗牛,最终发现蜗牛到底爱吃什么。
六、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探索兴趣
陈鹤琴说:“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因此,在科学活动中应尽量为幼儿创造机会让他们独立地处理问题,对于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不要急于干涉,要多鼓励孩子,让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感受自己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喜悦。如操作活动“裱花蛋糕”,孩子们尝试用面粉、蛋、泡打粉、糖等材料制作蛋糕,但屡次尝试总是做不出又香又软的蛋糕,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没有告诉孩子们答案,而耐心地对大家说:“没关系的,肯定是哪个地方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大家忙开了,请教蛋糕店的师傅、回家向奶奶讨教、与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查资料……通过大家的努力,总算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没有掌握好原材料的比例和烘烤的时间。通过找到的做蛋糕秘诀,我们重新做了一次蛋糕,总算成功了,大家欢呼雀跃,体验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喜悦。我想,久而久之,孩子在以后科学探索活动中如果遇到类似的困难,即使没有老师的帮助,大家也会坚持探索,设法解决。
美国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孩子在学习中,只有产生一种迫切探究新知的欲望,才能收获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