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水墨画的形成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帛画,而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其材质中毛笔和墨色的独特性。中国水墨画中笔墨的风情是其精髓,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历来讲究由内而外的笔墨味道,要求“笔精墨要”。
[关键词]水墨画;语言;笔墨
中国画让世人感到最神奇之处,不外乎是使用最简朴的工具材料及平实、简洁又抽象的绘画语言创造出世人尤其是西方人惊叹的东方艺术样式——中国水墨画。中国水墨画形成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水墨画的样式及表现语言在逐步完善,比如,在其发展时期的隋展子虔《游春图》和成熟时期的明徐渭的水墨大写意《杂花图卷》等作品。但中国水墨画并非只是表现自然景物的形态,而更多的是借助外物来表达心中的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画家灵魂的外化体现。“为何古老的中国水墨画可以传达现代艺术的观念?为何中国水墨画会出现所表现的外物并非外物而是画家精神的矛盾戏剧效果?”
其实这一切疑问的答案都暗藏于水墨中国画自身,暗藏于中国画神奇、独特的笔、墨和用笔、用墨关系之中。说得透彻些,笔墨是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生命的一种特质所在,是中国水墨画之所以成为中国水墨画的一个要素。首先,笔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作为物质材料本身的毛笔,英文是 “Chinese brush”,毛笔的祖先可以上溯到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绘制简单纹饰的粗陋毛笔,并且用笔千古不易。其二是水墨画中用笔的方法即“approach of using Chinese brush”。南朝刘宋时期山水画家宗炳和王微对用笔分别提出“竖划三寸”“一管之笔”,是中国画用笔点画形象的萌始。到了齐梁时期谢赫又提出了六法论,其中“骨法用笔”是更为完全的用笔法则。当代大家黄宾虹也总结了笔法的五个要求:一曰平,如锥划沙,二曰圆,如折钗股,三曰留,如屋漏痕,四曰重,如枯藤坠石,五曰变,不拘成法。
用笔自然离不开对墨的运用,无墨自然无法用笔。墨这种材质早在古老的东西方的书信通信史上早已运用广泛,但西方人却仅仅把墨这种材料限制于书写和文字史料的记载,完全没有把墨的艺术特性发挥到极致,没有想到这是一种表现自我思想的优秀材料。当然,这和他们没有发明毛笔有关,只有我们的祖先通过发明毛笔及对毛笔、墨的交融使用,进而创造出伟大的中国水墨艺术。墨即“ink”,用墨在中国绘画史上作为理论提出稍稍晚于用笔。墨原本混迹于丹青中,或至少不突兀于丹青,在南朝梁元帝萧绛看来是同出一辙,他的理论是“或离合于破墨,体异同于丹青”。
“用笔”是指用笔要有力度,有骨气,心随笔转,意在笔先。具体说来,即提、按、顺、逆、正、侧、藏、露、快、慢等。古典的艺术理论家也很懂得笔墨传情的道理,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笔墨风格和操笔者的“胸襟”有关。“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鄙吝满怀,安得超逸之致,矜情未释,何来冲穆?”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也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道。“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最后在用墨中要施以大量的水,就要注意如何用水,也就是“how to use water”。历代的大师皆善用水,因而画作光彩照人,鲜亮腴润,有如少女的肌肤。水分多,笔墨线易浮涨,水分少,笔墨线易显火燥,焦枯。像虚谷山水,就是典型的“外枯中膏”,“外枯”即表面上的笔墨是焦枯的,“中膏”即内在的笔墨是含润泽水分的。因而用水要靠笔实墨沉来托载。用水之道,可以是直接搀于墨或色中,以稀释墨或色:还可以是在画好的彩色或墨线之上覆以不同程度的水分,别有意趣。虽然用水古人讲得少,但用得妙。像明代八大山人之写意,所含水汽氤氲,而墨彩温润,互相生发。所以中国水墨画以水调色用墨变化极其微小精细、轻灵为其妙处。古代用水之法,有如“水晕墨章”“云画烟雨”。
所以,作为中国画造型基础的笔墨在画史上是一直被肯定的。自从十一世纪以来,笔墨两字的含义已经不单纯是用笔和用墨的名称,而是成为中国水墨画的代名词。
参考文献
[1] 毕建勋.万象之根 中国画基本原理与方法[M].河北美术出版社, 1997.
[2] 陈兆复.中国画研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0.
[3]沈宗骞.芥舟学画编[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1997.
责任编辑 王凌燕
[关键词]水墨画;语言;笔墨
中国画让世人感到最神奇之处,不外乎是使用最简朴的工具材料及平实、简洁又抽象的绘画语言创造出世人尤其是西方人惊叹的东方艺术样式——中国水墨画。中国水墨画形成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水墨画的样式及表现语言在逐步完善,比如,在其发展时期的隋展子虔《游春图》和成熟时期的明徐渭的水墨大写意《杂花图卷》等作品。但中国水墨画并非只是表现自然景物的形态,而更多的是借助外物来表达心中的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画家灵魂的外化体现。“为何古老的中国水墨画可以传达现代艺术的观念?为何中国水墨画会出现所表现的外物并非外物而是画家精神的矛盾戏剧效果?”
其实这一切疑问的答案都暗藏于水墨中国画自身,暗藏于中国画神奇、独特的笔、墨和用笔、用墨关系之中。说得透彻些,笔墨是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生命的一种特质所在,是中国水墨画之所以成为中国水墨画的一个要素。首先,笔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作为物质材料本身的毛笔,英文是 “Chinese brush”,毛笔的祖先可以上溯到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绘制简单纹饰的粗陋毛笔,并且用笔千古不易。其二是水墨画中用笔的方法即“approach of using Chinese brush”。南朝刘宋时期山水画家宗炳和王微对用笔分别提出“竖划三寸”“一管之笔”,是中国画用笔点画形象的萌始。到了齐梁时期谢赫又提出了六法论,其中“骨法用笔”是更为完全的用笔法则。当代大家黄宾虹也总结了笔法的五个要求:一曰平,如锥划沙,二曰圆,如折钗股,三曰留,如屋漏痕,四曰重,如枯藤坠石,五曰变,不拘成法。
用笔自然离不开对墨的运用,无墨自然无法用笔。墨这种材质早在古老的东西方的书信通信史上早已运用广泛,但西方人却仅仅把墨这种材料限制于书写和文字史料的记载,完全没有把墨的艺术特性发挥到极致,没有想到这是一种表现自我思想的优秀材料。当然,这和他们没有发明毛笔有关,只有我们的祖先通过发明毛笔及对毛笔、墨的交融使用,进而创造出伟大的中国水墨艺术。墨即“ink”,用墨在中国绘画史上作为理论提出稍稍晚于用笔。墨原本混迹于丹青中,或至少不突兀于丹青,在南朝梁元帝萧绛看来是同出一辙,他的理论是“或离合于破墨,体异同于丹青”。
“用笔”是指用笔要有力度,有骨气,心随笔转,意在笔先。具体说来,即提、按、顺、逆、正、侧、藏、露、快、慢等。古典的艺术理论家也很懂得笔墨传情的道理,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笔墨风格和操笔者的“胸襟”有关。“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鄙吝满怀,安得超逸之致,矜情未释,何来冲穆?”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也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道。“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最后在用墨中要施以大量的水,就要注意如何用水,也就是“how to use water”。历代的大师皆善用水,因而画作光彩照人,鲜亮腴润,有如少女的肌肤。水分多,笔墨线易浮涨,水分少,笔墨线易显火燥,焦枯。像虚谷山水,就是典型的“外枯中膏”,“外枯”即表面上的笔墨是焦枯的,“中膏”即内在的笔墨是含润泽水分的。因而用水要靠笔实墨沉来托载。用水之道,可以是直接搀于墨或色中,以稀释墨或色:还可以是在画好的彩色或墨线之上覆以不同程度的水分,别有意趣。虽然用水古人讲得少,但用得妙。像明代八大山人之写意,所含水汽氤氲,而墨彩温润,互相生发。所以中国水墨画以水调色用墨变化极其微小精细、轻灵为其妙处。古代用水之法,有如“水晕墨章”“云画烟雨”。
所以,作为中国画造型基础的笔墨在画史上是一直被肯定的。自从十一世纪以来,笔墨两字的含义已经不单纯是用笔和用墨的名称,而是成为中国水墨画的代名词。
参考文献
[1] 毕建勋.万象之根 中国画基本原理与方法[M].河北美术出版社, 1997.
[2] 陈兆复.中国画研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0.
[3]沈宗骞.芥舟学画编[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1997.
责任编辑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