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模式下学生幸福感的生成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m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实现人的幸福。融合教育新模式既能促进普通学生的自尊心与社会交往技能发展,同时为特殊学生回归主流社会创建良好环境,完善德育质量,加强素质教育,实现幸福教育与快乐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 家校合作;融合教育;幸福感
  一、学生幸福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一生都在推崇“幸福教育”的理念,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却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幸福是人生的最终追求,也是教育价值的考量重点,以德育为重要内容的教育本身就是为了学生的幸福,而学生的幸福并不总是源于得到重视。尼尔·波兹曼认为,在“童年”观念未成熟之前,社会对学生的尊重基本不存在,贩卖儿童、伤害儿童、雇佣童工被认为是正常的事情,家长普遍认为儿童是其私有财产,可以随心所欲处置,甚至认为是家庭的动产,儿童的健康和幸福可以以家庭生存为名义被无情消耗。直到文明不断发展,“儿童”成为专有名词,“童年”具有特定含义,低龄人群逐渐受到保护和尊重,同时为儿童的幸福奠定了必要基础。而现代教育理想割裂了学生的现在、过去与将来,将追求幸福的权利永无止境地延长到未来,压制本性的教育以看似正当的理由忽视了儿童天性。对“幸福”的关注和聚焦,成为新的时代发展目标之一,在社会各阶层引发了广泛反响,这也再度启示我们:教育应与幸福密切相关。
  二、融合教育模式概说
  融合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以来,一直是全世界公民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其秉承“零拒绝”的教育哲学,倡导所有儿童都有权接受高质量的、适合他们自己特点的、平等的教育。在1994年世界特殊教育会议上各国达成的《萨拉曼卡宣言》明确了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即每一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学前融合教育指为3~6岁的特殊幼儿提供正常化、非隔离的教学环境,提供特殊教育和相关的服务措施,促使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共同学习。融合教育本着尊重每一个人的角度出发,使特殊群体能够有尊严、有品质地活着。随着学前融合教育模式的推行,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观念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而我国现阶段的全纳教育主要形式是随班就读,即把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里,让他们和正常学生一起接受教育。随班就读正处在发展阶段,模式仍然很不成熟,家长的消极态度也对该模式的推广极其不利。中国式的精英教育、家长的望子成龙、传统近墨者黑的思想都阻碍了特殊学生回归主流,部分人认为,融合教育将对普通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正常发展,而科学研究与现实实践都表明,该教育模式推进了学生幸福感的获得。
  三、融合教育中的学生幸福感生成
  (一)融合教育促进学生相互尊重,自尊心得以建立
  学生之间常常会出现等级划分现象,弱势群体往往是生理上弱小或者学习上困难的学生,融合教育是改变现状的良好契机,教师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将改变学生之间的相处态度,学会彼此尊重能有效防止等级划分,自然减少消极的社会交往,另外,融合教育环境中的普通学生更能迅速领会特殊学生的交往信号并做出恰当回应,其社交技能和水平远高于未接受融合教育的学生。台湾学者吴淑美等在推行融合学校的一系列实践中逐渐验证了该观点,接受融合教育的普通学生更具有包容心,社会交往能力更好,与人的相处模式更加成熟,在竞争的同时注重合作协助,这使得学生之间的不良攀比更少,自我肯定更多,而特殊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由此可得,该教育模式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二)融合教育不是普通学生发展的绊脚石而是助推器
  普通学生与特殊同伴共同学习的效果比独自学习更好,其投入学习的时间比有显著提高;普通学生在与特殊学生交往过程中学业与社会方面均获得更大的进步,他们对特殊群体的接纳与理解、对个体差异的宽容度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获得了提高,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教育中的偏见,与特殊学生共同接受教育,不会阻碍普通学生的自我发展,反而能够提高双方的学习效率。对融合教育环境下普通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进行的检测验证了该结论,研究发现,被试的语言、认知、逻辑思维等能力的发展根本没有受到影响,与其他非融合教育机构中的学生相比,未出现发展落后现象,甚至在某些方面会高于普通教育模式。回归主流的特殊学生有更多与正常人交往的机会,这不仅改变了正常人对于残疾的概念,而且对特殊群体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产生巨大影响,达到双赢的目的。另外,在理论上融合班将使用统一教材,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普通生和特殊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多层次教学,既保证普通生的正常进度,又有针对特殊生的个别标准,因材施教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公正态度,促进学生之间的和睦相处,这种教学氛围更能促进学生快乐学习。
  (三)融合教育促进德育发展,增强学生幸福感
  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其本性得到自然发展,调查显示:普通学生只对强烈的攻击性行为感到反感,对其他特殊学生具有正常的交往期待,并不会因为特殊学生的障碍而排斥他们,社会偏见与家长的过度渲染必将影响学生之间的自然相处。罗素认为,在干涉学生教育的各种力量中,没有一种力量是站在学生自身幸福的立场上。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谋生,当通过考核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学习也就成为获得生存的工具,压力与焦虑必将使学生厌恶学习,逃避与逆反随之而来,缺失道德性的教育目的只能使幸福越来越远。由于受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及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家长过度关注知识教育与学习成绩而普遍忽视“人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的快乐越来越少,而盲目的竞争使其负面情绪变多,素质教育最终未能真正提高学生素质,形式主义成为德育的主要模式,应付各种考核成为最终目的,学生在“假德育”的氛围中得不到高尚品德熏陶,却逐渐学会了作假与敷衍,这样的教育定然不能为其带来幸福。融合教育强调合作共享、尊重差异、追求品质生活,该教育模式将促进学生培养观念的改善,促进真正的素质教育发展,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将增强其幸福感。
  (四)融合教育对特殊学生具有积极影响
  与特殊学校中的学生相比,在融合教育环境中的特殊学生进步更明显。在融合模式中接受教育的特殊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普通学生的各种活动中,其学业能力、社会行为、认知和语言发展的程度和速度,在隔离环境很难实现,不断进步的社会适应性使特殊学生更容易回归主流社会,逐渐被社会接纳。从该角度来来讲,融合教育使特殊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增强了其幸福感。
  多项研究表明,学生歧视知觉越强,他们的幸福感就越差,融合教育旨在消除隔阂。理想的融合教育模式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改善,差异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且将永恒存在,减小差异并不能成为最佳解决方案,接受差异才是根本途径,倘若特殊群体能够被平等对待,普通人群能够合理竞争,正确看待自身的优缺点,家长与教育者用多样的角度评价学生,给予其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学校开展互帮互助的校本活动,教师平等关爱每个学生,学生在轻松愉悦、合作与竞赛并存、充满人本关怀的环境中成长和学习,必将得到更多的幸福体验。刘艳虹同样表明,随班就读的学生在普通学校中更多体验到积极情感,大部分人在班级中“感到快乐”“没有烦恼”,普通学生也认为自己在学校中很开心。
  综上所述,融合教育并不会阻碍普通学生发展,该模式反而能够促进其与特殊学生共同成长,收获幸福。人民幸福是国家发展的大方向,让学生幸福是家校合作中的大课题,只有建立科学的、适宜的家校合作模式,才能推进融合教育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幸福感提升的大目标。
  参考文献:
  [1]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1.
  [2]邓猛,肖非.全纳教育的哲学基础:批判与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5):18-22.
  [3]张国栋,曹漱芹,朱宗顺.国外学前融合教育质量:界定、评价和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5(4):3-8.
  [4]刘艳虹,朱楠.融合教育中儿童发展状况的案例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8):8-13.
  (责任编辑:朱福昌)
其他文献
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的基本教学素养之一,“师之蕴:目标贯通的教学设计”方法是“课例研修提升教学设计能力”的实操经验。课例研修的成果表征:一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用来上课的;二是课例报告,课例报告是用来讲上课的。教学设计与课例报告是教师专业化素养的表征,是教师境界及教学经验的课例实证。  “师之蕴:目标贯通的教学设计”包容六大要素。  一、课例主题  课文有标题,为什么教学还要有主题?因为课文就是学习
期刊
作为班集体的管理者,高中班主任要时刻关注教学新形势,思考教师角色的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班级集体事务.现阶段,学生有个性,有独立意见,一一接受老师的教育并不容易.此外,现在的教师素质已经提高,不会一味地以大声训斥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培养.因此,必须再次调整高中班主任的角色的定位.根据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数据分析,期待协助班主任自我定位.
在网络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信息充斥着各行各业,教育行业也不例外.比如,多媒体技术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进而促进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在网络信息的影响下,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学生加强德育教学,促进学生群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本文围绕“网络信息背景下德育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影响与对策”进行分析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显著.
[摘 要] 教育评价在教育改革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引导的角色,是对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的判定,对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事业改革以及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全面推动教育发展以及现代化的新时期,我们都应该对教育评价的内容以及作用有充分的认知,并且给大众树立正确的观念,着重将教育评级的标准、体系以及管理等当面进行革新,将教育评价的重点放在立德树人、表现我国特色以及增加技术创新方面,借助教育评价改革来推动我国
在小学英语的教学工作中,语篇教学是教师的重点工作之一,其是提高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培养途径.当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思维导图表现形式多样,且类型众多,树型、循环型、图表等都是我们在学习中常见的思维导图.不同分级数的思维导图对人们思维能力的激发程度也是不同的,级数的多少与人类思维能力的激发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也正是因为思维导图在此方面的作用,才让不少教育工作者将其纷纷应用至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对于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来说有着重要应用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在当前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当中教师使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措施.
“哇”时刻是孩子学习的过程,“哇”时刻向我们传递的不仅是一种评价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在与大班幼儿一起的皮影探究旅程中,我们一次次发现幼儿的“哇时刻”,享受幼儿带来的“哇惊喜”.
[摘 要] 不仅要在经济上脱贫,也要在教育上“脱贫”。教育“脱贫”的区域主要是乡村,这就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同样需要家长对于学生的指导。乡村初中生家庭教育问题是近年来大家密切关注的问题。正确分析乡村初中生家庭教育问题,一方面,有利于缓解乡村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矛盾,提升初中乡村教育水平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另一方面,有利于从根本上使贫困人口脱贫,同时优化乡村治理环境。   [关键词] 乡村家长;教
《诗经·邶风·静女》中“彤管”的解说,历来不同,有的专家学者解释成“乐器”“笔”“玉管”等.文章认为,“彤管”应训作“荑”,是为红色花纹的初生茅草.
[摘 要] 教师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拓宽管理的领域,在师生互动中注重情感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共情力、自愈力、目标导向力,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塑造学生的品格。   [关键词] 共情能力;自愈能力;目标导向力  教师在教育管理中应有意探知、呵护、豐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师生情感交流中,注重分析学生行为的成因和背后的意义,综合运用多重方法,进行有效引导,塑造学生的品格,激励其“向上向善”。2020年毕业的初
清廉学校建设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通过推行三“廉”击,筑牢清廉思想根基;打好“三合拳”,营造清廉文化氛围;念好“三字经”,完善清廉制度体系;融入“三法宝”,开展清廉评审活动等举措,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清廉学校建设活动,为西湖教育高质量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