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要想富,就种菇”这是已被广大农友所确认的事实。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食用菌进入全球贸易市场敝开了“绿色通道”,也给广大菇农带来了机遇。然而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对产品要求更加严格。国内市场消费心理也发生了变化,对传统的老品种已有厌感,而对新兴珍稀品种情有独钟。由于国内外市场发生新的变化,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怎么办才能适应市场要求,这已成为广大菇农关注的焦点。
食用菌市场现状
综观2002年以来的食用菌市场,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如下事实:深色平菇鲜品每公斤价在1元内徘徊、最低0.30元;白色平菇盐渍品吨价在5000元左右、最低3400元,鲜品约合2~3元/公斤。而同期的阿魏菇、白灵菇、杏鲍菇等高档珍稀品种,其鲜品公斤价约在12~16元之间,即使到了收获末期,鲜菇的商品外观质量较差,也始终维持在每公斤8元以上的价位;在南方如广州、深圳等地市场,白灵菇、杏鲍菇等高档珍稀品种的售价一般保持在每公斤20元以上,最高曾达30元以上。在国外超级市场,平菇鲜品销价一般为每公斤3美元,高档珍稀品种的价位因季节不同约为平菇5~10倍。由此不难看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上,品种之间的“档次差异”非常明显。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消费者对菌类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作为生产者来说,如继续抱着老皇历不放,不在提高栽培技术和品种档次上下工夫,其产品将被排斥在市场之外。
羊年发展哪些菇品好?
我国人工栽培成功的食用菌品种有260多种,而现已形成商业性生产的只有52种。根据出口和内销需要,现将新年度可发展品种划分为五大类。菇友可以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地理条件和本身的技术状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品种发展生产。
1.骨干品种计划发展。香菇、蘑菇、黑木耳、银耳等是出口与内销都需要的骨干品种。近年来发展过速,菇价下跌,效益不高。这些品种属于传统名牌产品,不可断档,必须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北方资源丰富,成本低,有气候条件的优势,菇质好,效益高,可以大力发展香菇、黑木耳生产。南方气温高,银耳、蘑菇宜在老产区商品基地生产,新区不可盲目发展。
2.缺口品种重点发展。夏季气温 高,一般菇类不适应,因此市场菇品缺口较大。而草菇、金福菇正值夏季长菇,市价上扬,近3年来草菇市价每公斤都在10~16元。南北省区可以大力发展。杏鲍菇、白灵菇为低温型菇类,元旦、春节上市,成为热销货,卖价高,可建立商品化基地,专业化生产。
3.珍稀品种积极开发。羊肚菌、松茸、美味牛肝菌、鸡纵菌、红菇称为不可多得的菇中“五奇珍”,国外畅销,价格昂贵。目前还处于野生采集和人工驯化栽培应市的阶段。要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使人工栽培技术有所突破。榆蘑、大肥菇、大杯伞、盖囊菌、虎奶菇、牛舌菌、长根菇等新兴品种可小规模发展。
4.特色品种稳步发展。姬松茸、灰树菇主要出口日本,虽然市场活跃,但受定向销售局限,应与外销企业实行订单生产。茶薪菇去年发展较快,市场容纳量跟不上,致使价格下挫,干品每公斤由原来38~46元降到30~36元, 应稳步发展。竹荪可用谷壳、野草栽培,成本低廉,南方省区可基地化发展。黄伞、珍珠菇、秀珍菇等特色品种可适量发展。
5.饱和品种控制发展。金针菇、平菇、凤尾菇、毛木耳、大球盖菇、鸡腿蘑等容易栽培,近年发展超常,市场已饱和。全国各地平菇每公斤价仅1~1.2元,菇农效益低。此类品种应以所在地区日消费量为依据,控制生产,防止过剩。
种好食用菌的“三要诀”
1.种菇原料要就地取材。食用菌分为木生型、草生型和草粪型三大类。木生型菌类如香菇、白灵菇、杏鲍菇、金福菇、黑木耳、竹荪、银耳、珍珠菇、黄伞、金针菇、羊肚菌等品种,只有富含木质素、纤维素的原料,如杂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甘蔗渣、豆秆、黄麻秆、棉秆、葵花秆、葵花籽壳等农林业下脚料均可适用。而草生或草粪生型菌类如草蘑、蘑菇、姬松茸、大球盖菇等,只有富含纤维的原料,如稻草、麦秆、高梁秆、玉米秆、小米秆以及野草、芦苇等最适用。而蘑菇、姬松茸还需配合牛、马粪。根据上述菇类适应范围,对照当地原料资源条件来决定发展品种。这样就地取材,原料新鲜,成本低廉,竞争力强。
2.栽培模式要因地制宜。现有食用菌栽培模式四种:(1)室内外架层立体栽培;(2)菇棚露地排筒栽培。(3)堆料发酵,覆土栽培;(4)免棚生料野外栽培。菇友在选择栽培模式时,可根据自己现有条件,决定选用1~3种,这样栽培场所和面积就可扩大。
3.播种季节要科学安排。除了中高温型的菇类,如草菇、金福菇、竹荪、姬松茸等夏季出菇的品种外,大多数菇类都是春秋冬出菇。安排播种季节时,应以所决定栽培的品种首批出菇月份为界线,按照其菌丝体培养所需的时间,倒退计算天数,即为最佳播种期。如杏鲍菇首批出菇时间在11月份,菌丝体培养需要60天。计算时应以11月份倒退60天,即9月份为最佳播种期。(福建省古田新城过河路13号丁湖广邮码:352200电话:0593-3882177传真:0593-3888628)
食用菌市场现状
综观2002年以来的食用菌市场,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如下事实:深色平菇鲜品每公斤价在1元内徘徊、最低0.30元;白色平菇盐渍品吨价在5000元左右、最低3400元,鲜品约合2~3元/公斤。而同期的阿魏菇、白灵菇、杏鲍菇等高档珍稀品种,其鲜品公斤价约在12~16元之间,即使到了收获末期,鲜菇的商品外观质量较差,也始终维持在每公斤8元以上的价位;在南方如广州、深圳等地市场,白灵菇、杏鲍菇等高档珍稀品种的售价一般保持在每公斤20元以上,最高曾达30元以上。在国外超级市场,平菇鲜品销价一般为每公斤3美元,高档珍稀品种的价位因季节不同约为平菇5~10倍。由此不难看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上,品种之间的“档次差异”非常明显。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消费者对菌类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作为生产者来说,如继续抱着老皇历不放,不在提高栽培技术和品种档次上下工夫,其产品将被排斥在市场之外。
羊年发展哪些菇品好?
我国人工栽培成功的食用菌品种有260多种,而现已形成商业性生产的只有52种。根据出口和内销需要,现将新年度可发展品种划分为五大类。菇友可以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地理条件和本身的技术状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品种发展生产。
1.骨干品种计划发展。香菇、蘑菇、黑木耳、银耳等是出口与内销都需要的骨干品种。近年来发展过速,菇价下跌,效益不高。这些品种属于传统名牌产品,不可断档,必须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北方资源丰富,成本低,有气候条件的优势,菇质好,效益高,可以大力发展香菇、黑木耳生产。南方气温高,银耳、蘑菇宜在老产区商品基地生产,新区不可盲目发展。
2.缺口品种重点发展。夏季气温 高,一般菇类不适应,因此市场菇品缺口较大。而草菇、金福菇正值夏季长菇,市价上扬,近3年来草菇市价每公斤都在10~16元。南北省区可以大力发展。杏鲍菇、白灵菇为低温型菇类,元旦、春节上市,成为热销货,卖价高,可建立商品化基地,专业化生产。
3.珍稀品种积极开发。羊肚菌、松茸、美味牛肝菌、鸡纵菌、红菇称为不可多得的菇中“五奇珍”,国外畅销,价格昂贵。目前还处于野生采集和人工驯化栽培应市的阶段。要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使人工栽培技术有所突破。榆蘑、大肥菇、大杯伞、盖囊菌、虎奶菇、牛舌菌、长根菇等新兴品种可小规模发展。
4.特色品种稳步发展。姬松茸、灰树菇主要出口日本,虽然市场活跃,但受定向销售局限,应与外销企业实行订单生产。茶薪菇去年发展较快,市场容纳量跟不上,致使价格下挫,干品每公斤由原来38~46元降到30~36元, 应稳步发展。竹荪可用谷壳、野草栽培,成本低廉,南方省区可基地化发展。黄伞、珍珠菇、秀珍菇等特色品种可适量发展。
5.饱和品种控制发展。金针菇、平菇、凤尾菇、毛木耳、大球盖菇、鸡腿蘑等容易栽培,近年发展超常,市场已饱和。全国各地平菇每公斤价仅1~1.2元,菇农效益低。此类品种应以所在地区日消费量为依据,控制生产,防止过剩。
种好食用菌的“三要诀”
1.种菇原料要就地取材。食用菌分为木生型、草生型和草粪型三大类。木生型菌类如香菇、白灵菇、杏鲍菇、金福菇、黑木耳、竹荪、银耳、珍珠菇、黄伞、金针菇、羊肚菌等品种,只有富含木质素、纤维素的原料,如杂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甘蔗渣、豆秆、黄麻秆、棉秆、葵花秆、葵花籽壳等农林业下脚料均可适用。而草生或草粪生型菌类如草蘑、蘑菇、姬松茸、大球盖菇等,只有富含纤维的原料,如稻草、麦秆、高梁秆、玉米秆、小米秆以及野草、芦苇等最适用。而蘑菇、姬松茸还需配合牛、马粪。根据上述菇类适应范围,对照当地原料资源条件来决定发展品种。这样就地取材,原料新鲜,成本低廉,竞争力强。
2.栽培模式要因地制宜。现有食用菌栽培模式四种:(1)室内外架层立体栽培;(2)菇棚露地排筒栽培。(3)堆料发酵,覆土栽培;(4)免棚生料野外栽培。菇友在选择栽培模式时,可根据自己现有条件,决定选用1~3种,这样栽培场所和面积就可扩大。
3.播种季节要科学安排。除了中高温型的菇类,如草菇、金福菇、竹荪、姬松茸等夏季出菇的品种外,大多数菇类都是春秋冬出菇。安排播种季节时,应以所决定栽培的品种首批出菇月份为界线,按照其菌丝体培养所需的时间,倒退计算天数,即为最佳播种期。如杏鲍菇首批出菇时间在11月份,菌丝体培养需要60天。计算时应以11月份倒退60天,即9月份为最佳播种期。(福建省古田新城过河路13号丁湖广邮码:352200电话:0593-3882177传真:0593-3888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