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散文教学对于丰富小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塑造学生的情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育教学的主导和核心内容就是语用教学,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语用教学的相关训练,深挖语言魅力,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字熏陶中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散文;语用;教学
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样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散文在语言表达与情感渗透上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加强散文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增进其修养,提升其境界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育教学的主导和核心内容就是语用教学,由于小学生情感认知发展的限制,教师在构建语用型散文教学课堂常常遇到一些困难。
语用教学是以语用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主要面对的语文中的字形,读音,甚至是句法等语言的具体运用形式,还包括语句意义,解析,交流方式,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内容。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散文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语用理念下开展有效的散文教学,浅谈四方面的体会。
一、由外到内,引导理解散文语言的美学魅力
言语形式是内在美的承载,汉语极具韵律感和节奏感,在言语构架中遵循着固有的形式,而这些形式与我们在上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形成的节拍密切相连,因此,在渗透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能够利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充满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画作。
在小学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语言形式美,从外到内,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在学习中,教师可以先从语言基础入手,为学生讲解郁郁葱葱、密密层层、严严实实等词语,在词语中理解夏天小兴安岭树木繁茂的样子;根据“森林献出了许多宝贝,有酸甜可口的野果,有又香又脆的榛子,有鲜嫩的蘑菇、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等句子理解语言形式上的错落有致,发现语言表达特点,引导学生感受言语的形式美。
诵读是学生体会散文语言形式美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诵读方法,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知、挖掘言语之美。例如,《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充满想象力的散文诗。作者用细腻、天真的笔触写出了“我”对祖先生活的想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依恋和热爱。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散文诗言语直白,朗朗上口,将想象与生活完美融合;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想象一下,祖先的生活情境,结合自己的经历说一说,你感受到祖先的摇篮的恬静、悠然了吗?你能说一说作者在描述远古时代孩子淘气、自由的生活时表达出的情感吗?这样在诵读、思考与回答中,学生不断探究文字背后描述的自然之美,并联想现实生活,体会散文诗在语言表达中的特点,进而在充满想象的语言中与作者产生精神共鸣。
二、由虚到实,引导体会散文语言的意境氛围
散文属于抒情类文学作品,其在文字铺排、结构设计与情感抒发上讲究意境。在阅读一篇散文的过程中,读者的思想并不仅限于篇章中的文字,而是在现实与想象的沟通中形成一幅充满已经的画面,这种由虚到实的过程,就是散文意境的呈现,也是散文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小学散文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意境的营造,让学生在情感氛圍的熏陶中体会文字的魅力。
意境是通过艺术描绘所呈现出的境界与情调,它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精髓,因此对意境的构建是许多文学家创作的追求,而对已经的体会也是读者与作者对话的情感基础。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结合“春天”描写的段落,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缓缓铺开小兴安岭的美丽画卷:阵阵春风、几场春雨,树木抽出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远眺去,山顶上的积雪开始融化,雪线上移,雪水汇成小溪,哗哗地流着;几只小鹿在溪边散步,警惕灵动,不时关注着周围的动静……这样清新、自然的文字勾勒出小兴安岭的春天一派生机的景象,进而凸显作者对春天充满希望的期待之情。而这样一幅画卷中,学生在文字与图形的辅助下逐渐进入意境,体会大自然赋予小兴安岭的希望与生机。
文学理解需要感知、顿悟,在小学散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文学鉴赏的方式,为学生营造意境,以激发学生的想象与思考,并在自主构建中提高对文字之美的理解与顿悟。例如,在学习杜牧《山行》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鉴赏环节,鼓励学生自主阐述对文字的理解与想象,进而在品读中逐渐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远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树构成的一幅美妙的意境,进而在山林秋色的意境中体会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三、由表及里,引导探寻散文语言的情感脉络
散文内容丰富,人生百味、自然奇观、情感历程、思想轨迹无所不包,因此在阅读散文的过程,我们仿佛置于一个社会的万花筒中,在文字的点拨与指导下探寻情感脉络,体会情感内涵。基于此,在小学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在散文“形散神聚”的特殊语言表达中提炼情感主题,体会其中的情感内涵。
文字中包含的绝不仅仅是表达技能,其中蕴藏的情感价值才是言语得以传承,并能够引导、滋养人的心灵,实现精神塑造的关键所在。例如,在《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教学中,教师应确定情感教学目标,即通过大青树下的小学中多民族融合情况的介绍,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特点,提升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实现做好教学导入,鼓励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在介绍中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教师进行补充,着重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多民族的认知,并在少数民族鲜艳的服饰、有趣的生活习俗中产生阅读兴趣。
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分段阅读,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在文字的帮助下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交流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的印象,描述自己的体验与感受。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散文内容,更能够体会文本的情感价值,教师也能够实现对小学生精神内涵的引导与塑造。
四、由浅入深,引导解读散文语言的文化价值
文字是文化构成的基本要素,读者对于文字的感知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目前在小学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师在文字讲解上通常会下足功夫,但文化的渗透却存在“短板”,许多学生在散文学习中对文字的理解更多的是就事论事,而无法将其放在文化背景下进行深入挖掘。当然,基于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认知水平,其对文化的理解缺乏深度,这时教师就应该利用散文内容为学生实现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文化视角解读散文文本,即教师可以将散文的创作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理解散文的文化意义,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从文化视角推动散文教学的拓展延伸。小学阶段是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启蒙阶段,教师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不应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应从文化视角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学素材,以充实学生的阅读生活,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文化熏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散文教育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塑造学生的情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的语用教学是立足于语言表达和文字积累的,尤其是文字的积累将直接影响到自我的体验表现和语言表达。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语用教学的相关训练,深挖散文的语言魅力,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字熏陶中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文佳.设置多维活动 铸造语用品质[J].名师在线,2019(04)
[2]顾云.开掘文本语言之源,铸造语用训练之道[J].小学教学研究,2018(27)
[3]王秋菊.关注“语用”,让小学语文融入课外阅读[J].新课程(小学),2018(12)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部编小学语文教材“语文要素”的把握及其落实》(课题编号:2018XB00429,立项批准号:FJJKXB18-236)暨《语文核心素养下的低年级言语表达能力提升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2018XB02339,立项批准号:FJJKCG18-631)研究成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散文;语用;教学
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样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散文在语言表达与情感渗透上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加强散文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增进其修养,提升其境界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育教学的主导和核心内容就是语用教学,由于小学生情感认知发展的限制,教师在构建语用型散文教学课堂常常遇到一些困难。
语用教学是以语用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主要面对的语文中的字形,读音,甚至是句法等语言的具体运用形式,还包括语句意义,解析,交流方式,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内容。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散文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语用理念下开展有效的散文教学,浅谈四方面的体会。
一、由外到内,引导理解散文语言的美学魅力
言语形式是内在美的承载,汉语极具韵律感和节奏感,在言语构架中遵循着固有的形式,而这些形式与我们在上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形成的节拍密切相连,因此,在渗透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能够利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充满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画作。
在小学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语言形式美,从外到内,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在学习中,教师可以先从语言基础入手,为学生讲解郁郁葱葱、密密层层、严严实实等词语,在词语中理解夏天小兴安岭树木繁茂的样子;根据“森林献出了许多宝贝,有酸甜可口的野果,有又香又脆的榛子,有鲜嫩的蘑菇、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等句子理解语言形式上的错落有致,发现语言表达特点,引导学生感受言语的形式美。
诵读是学生体会散文语言形式美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诵读方法,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知、挖掘言语之美。例如,《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充满想象力的散文诗。作者用细腻、天真的笔触写出了“我”对祖先生活的想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依恋和热爱。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散文诗言语直白,朗朗上口,将想象与生活完美融合;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想象一下,祖先的生活情境,结合自己的经历说一说,你感受到祖先的摇篮的恬静、悠然了吗?你能说一说作者在描述远古时代孩子淘气、自由的生活时表达出的情感吗?这样在诵读、思考与回答中,学生不断探究文字背后描述的自然之美,并联想现实生活,体会散文诗在语言表达中的特点,进而在充满想象的语言中与作者产生精神共鸣。
二、由虚到实,引导体会散文语言的意境氛围
散文属于抒情类文学作品,其在文字铺排、结构设计与情感抒发上讲究意境。在阅读一篇散文的过程中,读者的思想并不仅限于篇章中的文字,而是在现实与想象的沟通中形成一幅充满已经的画面,这种由虚到实的过程,就是散文意境的呈现,也是散文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小学散文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意境的营造,让学生在情感氛圍的熏陶中体会文字的魅力。
意境是通过艺术描绘所呈现出的境界与情调,它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精髓,因此对意境的构建是许多文学家创作的追求,而对已经的体会也是读者与作者对话的情感基础。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结合“春天”描写的段落,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缓缓铺开小兴安岭的美丽画卷:阵阵春风、几场春雨,树木抽出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远眺去,山顶上的积雪开始融化,雪线上移,雪水汇成小溪,哗哗地流着;几只小鹿在溪边散步,警惕灵动,不时关注着周围的动静……这样清新、自然的文字勾勒出小兴安岭的春天一派生机的景象,进而凸显作者对春天充满希望的期待之情。而这样一幅画卷中,学生在文字与图形的辅助下逐渐进入意境,体会大自然赋予小兴安岭的希望与生机。
文学理解需要感知、顿悟,在小学散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文学鉴赏的方式,为学生营造意境,以激发学生的想象与思考,并在自主构建中提高对文字之美的理解与顿悟。例如,在学习杜牧《山行》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鉴赏环节,鼓励学生自主阐述对文字的理解与想象,进而在品读中逐渐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远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树构成的一幅美妙的意境,进而在山林秋色的意境中体会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三、由表及里,引导探寻散文语言的情感脉络
散文内容丰富,人生百味、自然奇观、情感历程、思想轨迹无所不包,因此在阅读散文的过程,我们仿佛置于一个社会的万花筒中,在文字的点拨与指导下探寻情感脉络,体会情感内涵。基于此,在小学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在散文“形散神聚”的特殊语言表达中提炼情感主题,体会其中的情感内涵。
文字中包含的绝不仅仅是表达技能,其中蕴藏的情感价值才是言语得以传承,并能够引导、滋养人的心灵,实现精神塑造的关键所在。例如,在《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教学中,教师应确定情感教学目标,即通过大青树下的小学中多民族融合情况的介绍,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特点,提升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实现做好教学导入,鼓励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在介绍中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教师进行补充,着重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多民族的认知,并在少数民族鲜艳的服饰、有趣的生活习俗中产生阅读兴趣。
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分段阅读,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在文字的帮助下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交流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的印象,描述自己的体验与感受。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散文内容,更能够体会文本的情感价值,教师也能够实现对小学生精神内涵的引导与塑造。
四、由浅入深,引导解读散文语言的文化价值
文字是文化构成的基本要素,读者对于文字的感知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目前在小学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师在文字讲解上通常会下足功夫,但文化的渗透却存在“短板”,许多学生在散文学习中对文字的理解更多的是就事论事,而无法将其放在文化背景下进行深入挖掘。当然,基于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认知水平,其对文化的理解缺乏深度,这时教师就应该利用散文内容为学生实现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文化视角解读散文文本,即教师可以将散文的创作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理解散文的文化意义,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从文化视角推动散文教学的拓展延伸。小学阶段是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启蒙阶段,教师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不应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应从文化视角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学素材,以充实学生的阅读生活,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文化熏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散文教育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塑造学生的情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的语用教学是立足于语言表达和文字积累的,尤其是文字的积累将直接影响到自我的体验表现和语言表达。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语用教学的相关训练,深挖散文的语言魅力,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字熏陶中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文佳.设置多维活动 铸造语用品质[J].名师在线,2019(04)
[2]顾云.开掘文本语言之源,铸造语用训练之道[J].小学教学研究,2018(27)
[3]王秋菊.关注“语用”,让小学语文融入课外阅读[J].新课程(小学),2018(12)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部编小学语文教材“语文要素”的把握及其落实》(课题编号:2018XB00429,立项批准号:FJJKXB18-236)暨《语文核心素养下的低年级言语表达能力提升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2018XB02339,立项批准号:FJJKCG18-63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