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视点
一、厚积薄发——收集资料,预习反馈,促进互动与交流
上课前,教师与学生都应提前做好预习准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预习反馈环节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做到厚积薄发;从学生层面看,学生提前预习,对于课上的内容就不会感到陌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当然,预习量不应过大或者过于精细,否则会让学生产生压力。
预习反馈环节,可以采取小组竞答的方式,使教学气氛热烈起来,学生也更积极活跃。当然,生态课堂的目标是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起点。那些没来得及查找资料的学生,可以为他们提一些书中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学生会在书中认真寻找,并能根据教师适时的引导及时思考。
二、浓墨重彩——创设情境,小组学习,激发兴趣与共鸣
教师不仅仅要有课前准备,更要善于创设情境,采取多元互动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去分享与交流探究结果。
在人教版五年级《美术》《多姿多彩的门》一课中,笔者设计了一段“门的旅程”,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组内成员以相互合作、交流的方式去经历门的中国和异国之旅。在这段旅程中,学生仿佛走进了时空隧道,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旅程让学生似乎观赏到一幅历史长卷。
欣赏之后,笔者在黑板上悬挂了世界上最经典的四扇门的图画,请小组研究:“你最喜欢哪一扇门?为什么?”通过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造型、材质、装饰和色彩是鉴赏门的秘密武器;接着,出示“挑战书”:“古代的门和现代的门有什么不同?谁能用这四种秘密武器来分析?”于是,学生们根据门的四个特点分组进行了讨论,并且再次以小组的形式做出了精彩的汇报。
三、深入浅出——挖掘内涵,自主小结,学会理解与表达
在欣赏评述课上,学生要习得学习方法,思考并学会表达学习内容中最深层次的东西,譬如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作品想要阐述的内在,什么是作者心灵流淌的情感。
1.理解作品,提升内涵。
继续以《多姿多彩的门》为例。课中,当笔者引导学生走进门的中国之旅后,插入了天安门的图片。通过欣赏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国成立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天安门反映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然后,在门的异国之旅中,笔者直接出示法国凯旋门的图片,学生都能自主对凯旋门进行文化内涵的总结归纳;随后师生共同提炼了这样一句话:门不仅具有造型、材质、装饰、色彩美,更具有独特的意义,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还有可能是用高超的艺术造诣表达历史的沿革或人性的光辉,又或是对生命的寄托。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下更多的苦功,才能让学生学会使用有效的方法欣赏、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丰富自我的文化艺术修养。
2.学会表达,评述作品。
美术欣赏中,教师所做的是呈现、启发,更要让学生内化知识,学会欣赏艺术。欣赏评述课中“评述”就是最好的体现。例如,在五年级《肖像艺术》一课里,笔者首先和学生一同欣赏了画家曾鲸创作的《张卿子画像》,小组在预习反馈环节交流了这幅作品的绘画形式等;根据学生的反馈,师生共同在小组学习单上写下了绘画形式、表现手法、作者情感、作品内涵等,分发给每个小组;然后在后面的雕塑《白求恩》、油画《青年女歌手》等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中,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进行了交流,自主习得,并推荐小组代表作为“肖像鉴赏家”,分别进行了颇有见地的评论。
四、百花齐放——多元评价,拓展延伸,创新形式与内容
笔者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1.学习情感的多元化评价。
在四年级《生活与艺术中的花》一课中,笔者为四个组分别画上了花园,谁准备了预习资料或者在积极回答问题,可为花园添上一朵美丽的花,并写上自己的名字;下课时根据鲜花数评比出谁是个人冠军,哪个组是集体冠军。这节课上完后,黑板上开满了各式各样茂密的花,这何尝不是在教学中将生活中的花进行了艺术性的再创造呢?
2.学习形式的多元化评价。
例如《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一课,不妨让学生临摹一下齐白石的画,也试着感受一下《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意境和创意,这样会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齐白石的艺术特点。这些形式,就是欣赏的辅助手段。而对这些形式多元化的评价,更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情感的建构。
教师让学生在生态课堂中发现美、感受美、学习美和创造了美,在与艺术的亲密对话中,与心灵的真诚交流中,与文化的和谐交融中,学生也会体验到审美带来的快乐,从而在这种美好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审美素质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武汉市汉阳区五里墩小学)
责任编辑
一、厚积薄发——收集资料,预习反馈,促进互动与交流
上课前,教师与学生都应提前做好预习准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预习反馈环节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做到厚积薄发;从学生层面看,学生提前预习,对于课上的内容就不会感到陌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当然,预习量不应过大或者过于精细,否则会让学生产生压力。
预习反馈环节,可以采取小组竞答的方式,使教学气氛热烈起来,学生也更积极活跃。当然,生态课堂的目标是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起点。那些没来得及查找资料的学生,可以为他们提一些书中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学生会在书中认真寻找,并能根据教师适时的引导及时思考。
二、浓墨重彩——创设情境,小组学习,激发兴趣与共鸣
教师不仅仅要有课前准备,更要善于创设情境,采取多元互动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去分享与交流探究结果。
在人教版五年级《美术》《多姿多彩的门》一课中,笔者设计了一段“门的旅程”,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组内成员以相互合作、交流的方式去经历门的中国和异国之旅。在这段旅程中,学生仿佛走进了时空隧道,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旅程让学生似乎观赏到一幅历史长卷。
欣赏之后,笔者在黑板上悬挂了世界上最经典的四扇门的图画,请小组研究:“你最喜欢哪一扇门?为什么?”通过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造型、材质、装饰和色彩是鉴赏门的秘密武器;接着,出示“挑战书”:“古代的门和现代的门有什么不同?谁能用这四种秘密武器来分析?”于是,学生们根据门的四个特点分组进行了讨论,并且再次以小组的形式做出了精彩的汇报。
三、深入浅出——挖掘内涵,自主小结,学会理解与表达
在欣赏评述课上,学生要习得学习方法,思考并学会表达学习内容中最深层次的东西,譬如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作品想要阐述的内在,什么是作者心灵流淌的情感。
1.理解作品,提升内涵。
继续以《多姿多彩的门》为例。课中,当笔者引导学生走进门的中国之旅后,插入了天安门的图片。通过欣赏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国成立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天安门反映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然后,在门的异国之旅中,笔者直接出示法国凯旋门的图片,学生都能自主对凯旋门进行文化内涵的总结归纳;随后师生共同提炼了这样一句话:门不仅具有造型、材质、装饰、色彩美,更具有独特的意义,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还有可能是用高超的艺术造诣表达历史的沿革或人性的光辉,又或是对生命的寄托。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下更多的苦功,才能让学生学会使用有效的方法欣赏、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丰富自我的文化艺术修养。
2.学会表达,评述作品。
美术欣赏中,教师所做的是呈现、启发,更要让学生内化知识,学会欣赏艺术。欣赏评述课中“评述”就是最好的体现。例如,在五年级《肖像艺术》一课里,笔者首先和学生一同欣赏了画家曾鲸创作的《张卿子画像》,小组在预习反馈环节交流了这幅作品的绘画形式等;根据学生的反馈,师生共同在小组学习单上写下了绘画形式、表现手法、作者情感、作品内涵等,分发给每个小组;然后在后面的雕塑《白求恩》、油画《青年女歌手》等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中,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进行了交流,自主习得,并推荐小组代表作为“肖像鉴赏家”,分别进行了颇有见地的评论。
四、百花齐放——多元评价,拓展延伸,创新形式与内容
笔者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1.学习情感的多元化评价。
在四年级《生活与艺术中的花》一课中,笔者为四个组分别画上了花园,谁准备了预习资料或者在积极回答问题,可为花园添上一朵美丽的花,并写上自己的名字;下课时根据鲜花数评比出谁是个人冠军,哪个组是集体冠军。这节课上完后,黑板上开满了各式各样茂密的花,这何尝不是在教学中将生活中的花进行了艺术性的再创造呢?
2.学习形式的多元化评价。
例如《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一课,不妨让学生临摹一下齐白石的画,也试着感受一下《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意境和创意,这样会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齐白石的艺术特点。这些形式,就是欣赏的辅助手段。而对这些形式多元化的评价,更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情感的建构。
教师让学生在生态课堂中发现美、感受美、学习美和创造了美,在与艺术的亲密对话中,与心灵的真诚交流中,与文化的和谐交融中,学生也会体验到审美带来的快乐,从而在这种美好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审美素质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武汉市汉阳区五里墩小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