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家长反映,十五六岁的孩子最难教育,他们似乎成心跟父母对着干,动不动就顶嘴,理亏了也不认错,不知中了什么邪。还有家长说,这个年龄的孩子目空一切,怀疑一切,甚至是非不分,理直气壮地以“非主流”为荣,奇装异服,招摇过市,稍有不顺心即扬言离家出走,让人非常担心。孩子的这些逆反表现原因何在?家长应该怎样应对?本期,我们邀请对家庭教育有丰富指导经验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嘉奇先生,与家长朋友一起给逆反的孩子把把脉。
逆反未必是坏事
夏家和(初三男生的父亲):我儿子自从上初二以来,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喜欢顶撞我和他妈,好像我们是他的敌人似的。我给他买的新书包他嫌款式太幼稚,他妈给他做的早餐他嫌太油腻,横挑鼻子竖挑眼。要是他犯了什么错误,我们更是说不得,孩子没理搅三分的劲头简直像个小无赖!有一次,我偶然发现他和几个同学躲在桥下抽烟,少不得要说他几句,想不到这小子居然倒打一耙,怪我不该当着他同学的面伤他自尊,扬言要离家出走。孩子的妈妈对我说,孩子大了,学习负担又那么重,心里烦,过两年就没事了。可是,孩子上了初三以后,逆反的劲儿不但没减,还跟我们打起了冷战,一不顺心就一星期不理人,天天躲在他的房间里。
高之琳(高一女生的母亲):我闺女也是这样,话不投机就用“我们有代沟”来噎我。带她上街买衣服,每次都是不欢而散,可她自己买回来的衣服都是什么呀,款式怪里怪气的,号码也不对,连她自己都后悔。我要拿回去退货吧,她又嫌丢人,死活不肯。真不知这丫头中了什么邪!我听说,十五六岁是孩子的“逆反期”,就是喜欢跟父母对着干,过两三年自然就没事了。可这是怎样的两三年啊,中考、高考、青春期,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事差不多都发生在这两三年里,父母不操心能行吗?可是父母越操心孩子越烦,真让人不知如何是好。
主持人:两位家长可曾记得自己十五六岁时的情景,恐怕也曾有逆反的时候吧?
夏家和:这话说得是。谁都年轻过,谁都曾是懵懂少年。尽管不记得多少,但印象中我当年没少惹爸妈生气。
高之琳:是啊,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啊。
主持人:养了儿就一定通晓父母之道吗?别忙着谦虚,也别心里揣着不服气,生个孩子就能当父母,可要把孩子培养成人才,家长们还得自学点本事才行。比如,都说逆反的孩子不好管,逆反的孩子不要惹,好像孩子的逆反是家长躲不过的灾祸一样。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是家长对孩子青春期心理的一知半解造成的。其实,孩子逆反,未必是坏事。请心理咨询师杨嘉奇先生给大家详细解释。
杨嘉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所谓“逆反心理”,指的是人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他人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心理状态。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出现,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态度,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遵纪守法教育则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等。十五六岁的孩子之所以逆反父母,与他们的身心成长有关。这个年龄的孩子生理发育最旺盛,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出现成人感,为了突出自我的独立性和存在价值,孩子往往对成人世界表现出抵触、反抗和对立。也就是说,孩子逆反,说明孩子在成长,也是好事,家长不必大惊小怪。
应坤峰(高二男生的父亲):这么说,孩子逆反是正常现象,没啥危害?
杨嘉奇:不,您误会了。逆反,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是身心发育的正常反应,所以家长不必大惊小怪,但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如果孩子的心理、行为得不到正确引导,会导致他们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生活委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五大矛盾成逆反
叶依林(高二女生的母亲):那么,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说这是他们成长的必经阶段?
杨嘉奇:十五六岁的孩子之所以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比较强烈,是因为这一阶段他们的心理有五大矛盾冲突。
第一,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这个阶段,孩子在心理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独立意识空前强烈。生活中,他们渐渐地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是非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愿望,对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议,喜欢发表过激的批评之词。但由于他们见识尚浅,经验不足,经常碰壁,又不得不向父母寻求帮助,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和慑于父母的权威,迫使他们不得不依赖父母。这样的处境,让孩子很痛苦。
第二,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心理上,孩子渴望别人把他看成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性,使得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较大的盲目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孩子气。
第三,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这个阶段的孩子,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需要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平等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敞开心扉,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的对象,只好诉说在日记里,自尊心使得他们不愿被人知道,于是就形成既想让别人了解又害怕被别人了解的矛盾心理。
第四,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由于性的发育和成熟,这个阶段的孩子出现了与异性交往的渴求。比如喜欢接近异性,想了解性知识,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甚至出现朦胧的爱情念头等。由于学校、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约束和限制,他们只好压抑自己的渴求,于是矛盾出现了。这时候,日记本往往成为孩子情绪宣泄的出口。
第五,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在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出现的同时,孩子的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鲁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冲动的矛盾之中。
主持人:我刚才一边听一边想,杨先生是在给少男少女们算命,很准。
刘耿若(高二男生的父亲):对,我也有同感。
吕峻青(高三女生的母亲):对照我女儿的表现,我感觉她每条都沾边儿。
杨嘉奇:不是算命,是科学,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上述矛盾中慢慢成熟的,我本人也不例外。我再次强调,孩子逆反,是成长过程中的自然一环,家长首先不要慌乱,其次不能漠视,然后才谈得上帮助孩子。
应对逆反十对策
陈天翔(初二男生的父亲):家有逆反孩子,家长该怎么做呢?
江鸿洋(高一女生的父亲):逆反不单单在家里呀!我女儿是班长,经常带领班里同学跟老师“顶牛”,上个星期被撤了。以后走入社会,不知要吃多少亏哟!
主持人:别着急,听杨先生细细道来。
杨嘉奇:对逆反期的孩子加以正确引导,不仅能有效缓解孩子内心的矛盾冲突,更能使孩子受益终生。下面是我总结出来的十个对策,供家长朋友参考:
1.加强自身修养,广增见闻,用科学、宽容的思维方式对待孩子,用多重人格魅力赢得孩子的信赖和尊敬。
2.与孩子谈论社会现象时,要公正、全面、厚道,切忌偏激,以免误导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要尊重他人,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他人的隐私。
3.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应该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耐心帮助孩子克服自身尚存的幼稚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上。
4.接受孩子的成长。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心理会出现一系列变化,特别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指导。发现孩子的反常举动,家长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打骂训斥,否则,只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
5.不要溺爱孩子,不要用爱束缚孩子的手脚,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为其独立人格的形成创造锻炼的机会。
6.加强亲子沟通。不要因为工作忙、应酬多而忽视孩子的对话需求,要建立一个亲子沟通的家庭机制,及时引导孩子倾吐心声,缓解心理压力。当孩子说话时,家长要集中注意力,不能心不在焉或不加理睬,不管孩子的话有多么荒唐可笑,也要耐心听完,然后再慎重地发表意见。要用平等的语气而不是教训的语气说话,使孩子感到家长的尊重。适当的赞许能接近与孩子的距离。如果某事需要家长干预,也要采取适宜的方式,避免简单粗暴导致更深的隔阂。
7.集体活动能使孩子展示自我价值,与同龄人充分沟通,学到人际交往的本领,感受团队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另外,肢体运动还能舒缓精神压力,一举两得。
8.家里的大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增强孩子参政议政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9.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不偷看孩子的日记、网上日志和手机短信。
10.如果发生亲子冲突,家长要保持冷静理智的态度,避免冲突升级。家长要理解,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不断吃亏中积累经验和增长见识的,指望其不犯错误,显然是不现实的。
主持人:能做到这些,就称得上是优秀家长了。
杨嘉奇: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自修课,家长进步一分,孩子就能受益三分,何乐而不为呢?
【编辑:陈彤】
逆反未必是坏事
夏家和(初三男生的父亲):我儿子自从上初二以来,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喜欢顶撞我和他妈,好像我们是他的敌人似的。我给他买的新书包他嫌款式太幼稚,他妈给他做的早餐他嫌太油腻,横挑鼻子竖挑眼。要是他犯了什么错误,我们更是说不得,孩子没理搅三分的劲头简直像个小无赖!有一次,我偶然发现他和几个同学躲在桥下抽烟,少不得要说他几句,想不到这小子居然倒打一耙,怪我不该当着他同学的面伤他自尊,扬言要离家出走。孩子的妈妈对我说,孩子大了,学习负担又那么重,心里烦,过两年就没事了。可是,孩子上了初三以后,逆反的劲儿不但没减,还跟我们打起了冷战,一不顺心就一星期不理人,天天躲在他的房间里。
高之琳(高一女生的母亲):我闺女也是这样,话不投机就用“我们有代沟”来噎我。带她上街买衣服,每次都是不欢而散,可她自己买回来的衣服都是什么呀,款式怪里怪气的,号码也不对,连她自己都后悔。我要拿回去退货吧,她又嫌丢人,死活不肯。真不知这丫头中了什么邪!我听说,十五六岁是孩子的“逆反期”,就是喜欢跟父母对着干,过两三年自然就没事了。可这是怎样的两三年啊,中考、高考、青春期,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事差不多都发生在这两三年里,父母不操心能行吗?可是父母越操心孩子越烦,真让人不知如何是好。
主持人:两位家长可曾记得自己十五六岁时的情景,恐怕也曾有逆反的时候吧?
夏家和:这话说得是。谁都年轻过,谁都曾是懵懂少年。尽管不记得多少,但印象中我当年没少惹爸妈生气。
高之琳:是啊,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啊。
主持人:养了儿就一定通晓父母之道吗?别忙着谦虚,也别心里揣着不服气,生个孩子就能当父母,可要把孩子培养成人才,家长们还得自学点本事才行。比如,都说逆反的孩子不好管,逆反的孩子不要惹,好像孩子的逆反是家长躲不过的灾祸一样。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是家长对孩子青春期心理的一知半解造成的。其实,孩子逆反,未必是坏事。请心理咨询师杨嘉奇先生给大家详细解释。
杨嘉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所谓“逆反心理”,指的是人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他人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心理状态。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出现,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态度,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遵纪守法教育则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等。十五六岁的孩子之所以逆反父母,与他们的身心成长有关。这个年龄的孩子生理发育最旺盛,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出现成人感,为了突出自我的独立性和存在价值,孩子往往对成人世界表现出抵触、反抗和对立。也就是说,孩子逆反,说明孩子在成长,也是好事,家长不必大惊小怪。
应坤峰(高二男生的父亲):这么说,孩子逆反是正常现象,没啥危害?
杨嘉奇:不,您误会了。逆反,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是身心发育的正常反应,所以家长不必大惊小怪,但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如果孩子的心理、行为得不到正确引导,会导致他们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生活委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五大矛盾成逆反
叶依林(高二女生的母亲):那么,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说这是他们成长的必经阶段?
杨嘉奇:十五六岁的孩子之所以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比较强烈,是因为这一阶段他们的心理有五大矛盾冲突。
第一,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这个阶段,孩子在心理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独立意识空前强烈。生活中,他们渐渐地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是非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愿望,对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议,喜欢发表过激的批评之词。但由于他们见识尚浅,经验不足,经常碰壁,又不得不向父母寻求帮助,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和慑于父母的权威,迫使他们不得不依赖父母。这样的处境,让孩子很痛苦。
第二,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心理上,孩子渴望别人把他看成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性,使得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较大的盲目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孩子气。
第三,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这个阶段的孩子,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需要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平等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敞开心扉,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的对象,只好诉说在日记里,自尊心使得他们不愿被人知道,于是就形成既想让别人了解又害怕被别人了解的矛盾心理。
第四,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由于性的发育和成熟,这个阶段的孩子出现了与异性交往的渴求。比如喜欢接近异性,想了解性知识,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甚至出现朦胧的爱情念头等。由于学校、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约束和限制,他们只好压抑自己的渴求,于是矛盾出现了。这时候,日记本往往成为孩子情绪宣泄的出口。
第五,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在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出现的同时,孩子的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鲁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冲动的矛盾之中。
主持人:我刚才一边听一边想,杨先生是在给少男少女们算命,很准。
刘耿若(高二男生的父亲):对,我也有同感。
吕峻青(高三女生的母亲):对照我女儿的表现,我感觉她每条都沾边儿。
杨嘉奇:不是算命,是科学,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上述矛盾中慢慢成熟的,我本人也不例外。我再次强调,孩子逆反,是成长过程中的自然一环,家长首先不要慌乱,其次不能漠视,然后才谈得上帮助孩子。
应对逆反十对策
陈天翔(初二男生的父亲):家有逆反孩子,家长该怎么做呢?
江鸿洋(高一女生的父亲):逆反不单单在家里呀!我女儿是班长,经常带领班里同学跟老师“顶牛”,上个星期被撤了。以后走入社会,不知要吃多少亏哟!
主持人:别着急,听杨先生细细道来。
杨嘉奇:对逆反期的孩子加以正确引导,不仅能有效缓解孩子内心的矛盾冲突,更能使孩子受益终生。下面是我总结出来的十个对策,供家长朋友参考:
1.加强自身修养,广增见闻,用科学、宽容的思维方式对待孩子,用多重人格魅力赢得孩子的信赖和尊敬。
2.与孩子谈论社会现象时,要公正、全面、厚道,切忌偏激,以免误导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要尊重他人,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他人的隐私。
3.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应该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耐心帮助孩子克服自身尚存的幼稚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上。
4.接受孩子的成长。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心理会出现一系列变化,特别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指导。发现孩子的反常举动,家长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打骂训斥,否则,只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
5.不要溺爱孩子,不要用爱束缚孩子的手脚,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为其独立人格的形成创造锻炼的机会。
6.加强亲子沟通。不要因为工作忙、应酬多而忽视孩子的对话需求,要建立一个亲子沟通的家庭机制,及时引导孩子倾吐心声,缓解心理压力。当孩子说话时,家长要集中注意力,不能心不在焉或不加理睬,不管孩子的话有多么荒唐可笑,也要耐心听完,然后再慎重地发表意见。要用平等的语气而不是教训的语气说话,使孩子感到家长的尊重。适当的赞许能接近与孩子的距离。如果某事需要家长干预,也要采取适宜的方式,避免简单粗暴导致更深的隔阂。
7.集体活动能使孩子展示自我价值,与同龄人充分沟通,学到人际交往的本领,感受团队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另外,肢体运动还能舒缓精神压力,一举两得。
8.家里的大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增强孩子参政议政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9.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不偷看孩子的日记、网上日志和手机短信。
10.如果发生亲子冲突,家长要保持冷静理智的态度,避免冲突升级。家长要理解,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不断吃亏中积累经验和增长见识的,指望其不犯错误,显然是不现实的。
主持人:能做到这些,就称得上是优秀家长了。
杨嘉奇: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自修课,家长进步一分,孩子就能受益三分,何乐而不为呢?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