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继平简介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以研究民国文人书法、印章及书信见长,在《中国书法》、《书法报》、《美术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书法》、《书与画》等媒体上有专栏,著有《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上下册)、《李叔同致刘质平书信集》(编注)、《梅花知己:民国文人印章》等。
4月中旬,位于方浜中路上的老上海茶馆成为各大媒体意想报道的新闻焦点,因为茶馆里展出了一部张爱玲剧作手稿全本《太太万岁》。据说这也是内地唯一的一件张爱玲作品手稿,经陈子善等专家考证后认定真迹无疑,这件手稿对张爱玲研究及现当代上海作家研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又据该茶馆老板、收藏家张荐茗透露,这部手稿不自文庙旧书市场,当初他以6万元代价买下了一整箱旧书稿,整整135张,共计200多页。你学得这是一个“故事”吗?
管继平:这批手稿我还没来得及看。但从这个不乏传奇色彩的过程看,可能有“故事”。现在不少藏家为了提升藏品的关注度和经济价值,往往会编些故事来吸引眼球,或制造轰动效应,或有利于日后套现一一如果他有这个想法的话。事实上,像名人手稿信札收藏,一般已形成一个个小圈子,藏家与旧书商人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旧书商人得到一批旧书资料,往往会请他们先看,让他们挑选,余下的再投入市场。同时,藏家也会出到让卖家满意的价位,这对双方都有利。像张荐茗这样资深的收藏家,收藏范围涉及手稿、照片、出版物、老器物等,他肯定有不止一个供货者。如果这部张爱玲手稿在目前的市场行情下上拍,可能会拍到多少钱?
管继平:这件手稿是用硬笔书写的,相比毛笔书写的价值要低一些。但考虑到张爱玲在内地的知名度和拥有一大批忠实粉丝,再考虑到手稿与正式出版物存在着差异,由此所造成了一定的研究空间,当然最终还是取决于它的稀缺性,我估计在目前的拍卖市场上,它应该能拍到100万元左右的价格。
近十多年来,名人手稿信札的价格一路飙升,成为拍卖会上炙手可热的品种,尤其是近现代比较活跃的名人信札、手稿被广为追捧。名人信札手稿引起藏家关注大约从十年前开始,比如在2009年春拍中,陈独秀、梁启超与徐志摩等致胡适的一批书信,一举创下744.8万元的成交高价。2012年底,在北京匡时“南长街54号藏梁启超重要档案”专场上,一批梁氏秘藏信札共146件,在激烈的竞拍过程中全数成交,成交额高达6709.2万元。2014年保利秋拍开设“百年名人墨迹”专场,成交总额也达到2762万元。请问,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判断名人手稿信札的价值?
管继平:一般来说,对于名人书札的价值评定,有一条基本准则:名气越大,历史越久,书札内容与重大历史有关,其价值就越高。比如说,曾国藩手书家训曾在某拍卖会上以230万元成交。与曾氏家训一同出现的,还有曾国藩写给曾国荃的130页家书,这些都是研究曾国藩个人、曾氏家族以及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重要资料,最终以356.5万元成交。但我更有兴趣的是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挺立历史潮头的那批文化名人,他们在五四运动前后站在时代前列,对历史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属于标杆性的人物,他们的书信手稿可以为大时代提供更多的研究信息。比如在2009年春拍中,陈独秀、梁启超与徐志摩等致胡适的一批书信,一举创下744.8万元的成交高价。梁启超、陈独秀、徐志摩、胡适都是历史新旧交替时期,或者文化运动的关键人物,他们身处历史事件的中心,许多信息都可以成为这个大时代的注脚。在2013年嘉德春拍中,一页鲁迅的《古小说钩沉》残稿,只有短短两行字,后来由周作人于稿纸一端题了两行文字,说明这页手稿为鲁迅真迹,随手寄给当时香港的鲍耀明。这样一来,周氏兄弟居然在一件手稿上“碰头”了,所以引起大家的格外关注。最初估价60万至65万,最终以690万被藏家收入囊中,高于起拍价近10倍。去年在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露面的一件鲁迅《致陶亢德信札》,全文不过200余字,却拍出了655.5万元的天价,每字均价达到3万元。当然,单件手稿的最高纪录是茅盾创下的。去年1月7日,在南京某拍卖公司中国书画专场上,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共30页9000余字)经过44轮的激烈竞价,最终以1050万元的价格落槌,加上15%的佣金,成交价达到1207.5万元,创下了中国文人手稿的拍卖新纪录。
除了名人这个首要条件外,信札手稿的内容应该是一个重要考量吧?
管继平:史料价值当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比如2012年,南京一位藏家以713万元的高价拍下梁启超书写的《袁世凯之解剖》。该件作品之所以在那次拍卖中成为“标王”,不仅因其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梁任公,也因为该文有压倒清王朝这头大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之称,历史价值非同寻常。
再比如刚才你提及的“南长街54号藏梁启超重要档案”,由于这批文献揭示了关于保皇会、立宪运动、护国战争、五四运动等诸多历史往事的隐秘细节,它的史料价值不言而喻,可以补充相应史料的不足,为研究专家提供可靠的佐证。再比如:今年3月份在北京匡时迎春拍卖会上推出的“百年遗墨”专场,274件拍品总计成交价1122万元。拍品中有一批胡适在担任驻美大使期间,与蒋介石、王世杰(民国教育家、外交家)等人往来的200余页电文,涉及胡适担任驻美大使始末、胡适会见罗斯福、讨论世界大战趋势、美援借款、汪伪政权之演变等问题,最终以78.2万元成交。有时候,信札反映的历史节点也是一个参考因素,比如刚才谈及的胡适信札,内容涉及抗战,而今年正好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也能拍出高价。名人效应在中国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轰动,现在外国名人在国内市场也很受欢迎。比如保利在去年秋拍举办了“世界名人字札”专场,这是中国第一个以世界名人为主的专场拍卖会。在此专场中,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亲笔签名字札和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封亲笔信,成交价均达8.万多元。在2014年西泠拍卖十周年秋拍中,马克思有关其晚年思想并提及恩格斯的重要亲笔信,以419.75万元成交,创西方手稿信札在中国的拍卖纪录。 当我们进入电子信息时代,传统意义的信札手稿可视作中国传统书写时代的绝唱。从目前上拍的名人信札手稿来看,大多数是用毛笔书写的,本身就可以当作书法作品来欣赏,比如胡适、郁达夫、梁启超、周作人的信札价格,已远超同 时期的书法大家。你认为这样的价格合理吗?
管继平:清末民初、包括五四时期的文化名人旧学功底都很深,用毛笔书写是常态,而且审美水平、气格都相当高,书写时也不是为了卖钱,不是为了公开,性情自然流露,别有一番真情天趣。但是这个门类刚刚热起来的时候,很少有人从书法角度来评估其价值。当时,清末民初书画家作品都比手稿拍得高。近年来,随着收藏家审美水平的提升以及专家学者的介入,文化名人手稿信札的书法性得到了重估。我认为鲁迅、周作人、郁达夫、茅盾、蔡元培、弘一法师等大家的书法一点也不比同时代的“正宗”书法家差。所以这一时期文化名人手稿信札的价格超过同时代的书法家作品,我认为是正常的、合理的。
名人信札手稿所蕴含的趣味性是不是也是一个评判因素呢?
管继平:应该是。手稿反映了作者原始的构思和想法,作品在发表时与原始手稿相比有一些改动或差异。书信是亲戚朋友往来的文字,有些内容比较私密,更能体现作者的性情。比如2010年的嘉德秋拍上,有一件齐白石的书札,内容是嘱托叶恭绰将卖画所得的“三百二十四圆七角”汇入他银行账户,从史料价值看并不大,但反映了齐白石与叶的交情以及他当时的作品价格,所以也拍出了33.6万元的价格。再比如在鲁迅的书信中,常常会有这样的反映,收到一笔稿费多少,托人转送丧仪2元等,这些内容虽然不算重大,却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小细节,比如稿费、比如民风民俗、比如书信往来者的亲疏关系等。我们后人从书信中往往可看出书写者性情的自然流露,因为它是写给亲友的不求公开不事雕琢,就可能包含了不足为外人道的内容,那么也更逼近事件的真相,更见人物性格。有些书信中还可能有骂人的话。颜真卿的《祭侄稿》之所以写得一泻千里,酣畅淋漓,堪为颜字的顶峰之作,也因为是他书写时带有特殊的真情实感。也因此,书信相对手稿而言更具私密性,更能满足人们的窥视欲,这也是信札更能引入关注的重要因素。
有的历史名从在今天仍然摆脱不了负面评价,但他们的信札手稿却同样能拍出高价,比如袁世凯、郑孝胥、汪精卫等,这是为什么呢?
管继平:其实从历史史料的角度看,无所谓正面反面,因为历史首先追求的是真相。信札和手稿是探明真相的重要路径。这与有展示功能的艺术作品不一样。我们在研究名人手稿信札时,最看重的是它能够提供多少“料”?能否为探明真相提供有力的、独家的依据?只有最大限度地逼近真相,才能在多个方面对人物甚至历史事件进行公正客观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评判。
艺术市场上的作伪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在名人信札手稿这个门类上,是不是也有此类现象呢?如有的话,如何判断其真伪呢?
管继平:只要能产生巨额利润的事情都会有人铤而走险,造假或售假就可以牟取巨额利润,在信札手稿这档事上也是如此。但是我们要清楚,手稿信札的作伪比一般书画作伪更难,因为它有内容的唯一性,它的字迹更见主人的性情。写给亲友的字,不必按市场套路出牌,不必受章法拘束,故而写得很随意。而且信札一般也不会钤盖印章,也有不少信札落款不署全名,只取名中的一字或两人间默契的名号,因此在辨认上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有几点应该把握:首先,了解信札的来源,这是鉴别其真伪的重要因素。如果是来自受信者的家藏,或者出自作者与出版社相互往来的信函并附有签发单,或出自某文化事业单位大清理时处理的文牍,或缘自文化名人与同时期晚辈亲友间的转赠递藏等,则来源较可靠,可信度较高。比如刚才说到鲁迅致陶亢德的书信,其实一起上拍的还有李大钊《致吴若男(章士钊夫人)书札》、陈独秀《致陶亢德书札》,因为出自同一藏家,可靠性就高,最后均以高价成交。另外,我们也要注意,许多名家都出版了书信集,这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有些造假者就是按照母本进行克隆的我们拿到拍卖图录后再查—下资料就明白了。也有的是凭空臆造,在名人的日记里也没有此事此人的记载,那么我们可以对照字迹进行鉴别。俗话说“字如其人”,许多伪作的书写方法就不对。藏家要深入了解署名者平时的书写手迹及其为人,这一点功课是必须做的。
你对收藏名人信札手稿有何建议?
管继平:首先最好收藏自己最熟知和了解的人物,否则懵里懵懂冲进去很容易“吃药”。其次收藏书札要注重手稿信札的品相以及是否保存完整,一般要求信封和信函齐全、无缺页断码等,同时书札的纸质材料等也影响其收藏价值。要选择收藏故事性、历史性比较强,对历史文化有补充作用的手稿信札。
对一般收藏爱好者来说,为减少风险,尽量在信誉好的拍卖公司竞拍购买。如果与藏友私下洽购,就不要贪图便宜,如果藏品比市场价低很多,赝品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你是研究民国文人书法、印章的专家,出版了《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上下册)、《李叔同致刘质平书信集》、《梅花知己:民国文人印章》等专著,受到了包括书法界在内的社会各方人士好评。尤其是《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一书搜集了大量材料,撰写了近十年,下了一番功夫,问世后重印四次,连续多月在古籍书店新书排行榜位上列榜首,最近你又开始着手撰写民国文人的书信的新著,你本人有多少名人手稿和信札,你如何看待名人信札手稿的收藏前景?
管继平:我的体会是,名人的手稿和信札,其终极价值在研究时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有些藏家买了手稿和信札后并不作研究,甚至连内容都不甚了了,就无法让社会分享,那是很可惜的。我本人写这几本书,着实花了一番心血,但错过了收藏手稿与信札的最好时机。刚写这类文章时,胡适、郁达夫等人的手稿、信札才两三干元。后来越来越贵,我更加买不起了。现在如果有缘碰到,就买一些尚未被人重视、但艺术及史料价值倒不低的名人书信收藏,作为研究资料,也聊胜于无。一部书稿的版税往往连一封名人信札也买不到,民国文人若是地下有知,也会大呼“看不懂”的。至于这类藏品的收藏前景,我觉得相对其他收藏品而言,纸质文献比较容易保存,也方便鉴赏研究。收藏与重大历史、名人生平相关的信札手稿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在西方文化积累深厚,经济发达的国家,这类文献的市场价格往往高于普通艺术品。在我国,名人信札手稿的市场行情比十年前有很大的提升,这反映出文物界、学术界、收藏家们对这类文献的认识水准在提高,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国人越来越注重文化、热心研究历史也有必然关系。从故纸堆里发现、发掘隐秘的历史文化信息,这是最大的内在动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名人信札手稿的价值还没有真正体现。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以研究民国文人书法、印章及书信见长,在《中国书法》、《书法报》、《美术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书法》、《书与画》等媒体上有专栏,著有《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上下册)、《李叔同致刘质平书信集》(编注)、《梅花知己:民国文人印章》等。
4月中旬,位于方浜中路上的老上海茶馆成为各大媒体意想报道的新闻焦点,因为茶馆里展出了一部张爱玲剧作手稿全本《太太万岁》。据说这也是内地唯一的一件张爱玲作品手稿,经陈子善等专家考证后认定真迹无疑,这件手稿对张爱玲研究及现当代上海作家研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又据该茶馆老板、收藏家张荐茗透露,这部手稿不自文庙旧书市场,当初他以6万元代价买下了一整箱旧书稿,整整135张,共计200多页。你学得这是一个“故事”吗?
管继平:这批手稿我还没来得及看。但从这个不乏传奇色彩的过程看,可能有“故事”。现在不少藏家为了提升藏品的关注度和经济价值,往往会编些故事来吸引眼球,或制造轰动效应,或有利于日后套现一一如果他有这个想法的话。事实上,像名人手稿信札收藏,一般已形成一个个小圈子,藏家与旧书商人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旧书商人得到一批旧书资料,往往会请他们先看,让他们挑选,余下的再投入市场。同时,藏家也会出到让卖家满意的价位,这对双方都有利。像张荐茗这样资深的收藏家,收藏范围涉及手稿、照片、出版物、老器物等,他肯定有不止一个供货者。如果这部张爱玲手稿在目前的市场行情下上拍,可能会拍到多少钱?
管继平:这件手稿是用硬笔书写的,相比毛笔书写的价值要低一些。但考虑到张爱玲在内地的知名度和拥有一大批忠实粉丝,再考虑到手稿与正式出版物存在着差异,由此所造成了一定的研究空间,当然最终还是取决于它的稀缺性,我估计在目前的拍卖市场上,它应该能拍到100万元左右的价格。
近十多年来,名人手稿信札的价格一路飙升,成为拍卖会上炙手可热的品种,尤其是近现代比较活跃的名人信札、手稿被广为追捧。名人信札手稿引起藏家关注大约从十年前开始,比如在2009年春拍中,陈独秀、梁启超与徐志摩等致胡适的一批书信,一举创下744.8万元的成交高价。2012年底,在北京匡时“南长街54号藏梁启超重要档案”专场上,一批梁氏秘藏信札共146件,在激烈的竞拍过程中全数成交,成交额高达6709.2万元。2014年保利秋拍开设“百年名人墨迹”专场,成交总额也达到2762万元。请问,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判断名人手稿信札的价值?
管继平:一般来说,对于名人书札的价值评定,有一条基本准则:名气越大,历史越久,书札内容与重大历史有关,其价值就越高。比如说,曾国藩手书家训曾在某拍卖会上以230万元成交。与曾氏家训一同出现的,还有曾国藩写给曾国荃的130页家书,这些都是研究曾国藩个人、曾氏家族以及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重要资料,最终以356.5万元成交。但我更有兴趣的是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挺立历史潮头的那批文化名人,他们在五四运动前后站在时代前列,对历史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属于标杆性的人物,他们的书信手稿可以为大时代提供更多的研究信息。比如在2009年春拍中,陈独秀、梁启超与徐志摩等致胡适的一批书信,一举创下744.8万元的成交高价。梁启超、陈独秀、徐志摩、胡适都是历史新旧交替时期,或者文化运动的关键人物,他们身处历史事件的中心,许多信息都可以成为这个大时代的注脚。在2013年嘉德春拍中,一页鲁迅的《古小说钩沉》残稿,只有短短两行字,后来由周作人于稿纸一端题了两行文字,说明这页手稿为鲁迅真迹,随手寄给当时香港的鲍耀明。这样一来,周氏兄弟居然在一件手稿上“碰头”了,所以引起大家的格外关注。最初估价60万至65万,最终以690万被藏家收入囊中,高于起拍价近10倍。去年在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露面的一件鲁迅《致陶亢德信札》,全文不过200余字,却拍出了655.5万元的天价,每字均价达到3万元。当然,单件手稿的最高纪录是茅盾创下的。去年1月7日,在南京某拍卖公司中国书画专场上,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共30页9000余字)经过44轮的激烈竞价,最终以1050万元的价格落槌,加上15%的佣金,成交价达到1207.5万元,创下了中国文人手稿的拍卖新纪录。
除了名人这个首要条件外,信札手稿的内容应该是一个重要考量吧?
管继平:史料价值当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比如2012年,南京一位藏家以713万元的高价拍下梁启超书写的《袁世凯之解剖》。该件作品之所以在那次拍卖中成为“标王”,不仅因其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梁任公,也因为该文有压倒清王朝这头大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之称,历史价值非同寻常。
再比如刚才你提及的“南长街54号藏梁启超重要档案”,由于这批文献揭示了关于保皇会、立宪运动、护国战争、五四运动等诸多历史往事的隐秘细节,它的史料价值不言而喻,可以补充相应史料的不足,为研究专家提供可靠的佐证。再比如:今年3月份在北京匡时迎春拍卖会上推出的“百年遗墨”专场,274件拍品总计成交价1122万元。拍品中有一批胡适在担任驻美大使期间,与蒋介石、王世杰(民国教育家、外交家)等人往来的200余页电文,涉及胡适担任驻美大使始末、胡适会见罗斯福、讨论世界大战趋势、美援借款、汪伪政权之演变等问题,最终以78.2万元成交。有时候,信札反映的历史节点也是一个参考因素,比如刚才谈及的胡适信札,内容涉及抗战,而今年正好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也能拍出高价。名人效应在中国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轰动,现在外国名人在国内市场也很受欢迎。比如保利在去年秋拍举办了“世界名人字札”专场,这是中国第一个以世界名人为主的专场拍卖会。在此专场中,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亲笔签名字札和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封亲笔信,成交价均达8.万多元。在2014年西泠拍卖十周年秋拍中,马克思有关其晚年思想并提及恩格斯的重要亲笔信,以419.75万元成交,创西方手稿信札在中国的拍卖纪录。 当我们进入电子信息时代,传统意义的信札手稿可视作中国传统书写时代的绝唱。从目前上拍的名人信札手稿来看,大多数是用毛笔书写的,本身就可以当作书法作品来欣赏,比如胡适、郁达夫、梁启超、周作人的信札价格,已远超同 时期的书法大家。你认为这样的价格合理吗?
管继平:清末民初、包括五四时期的文化名人旧学功底都很深,用毛笔书写是常态,而且审美水平、气格都相当高,书写时也不是为了卖钱,不是为了公开,性情自然流露,别有一番真情天趣。但是这个门类刚刚热起来的时候,很少有人从书法角度来评估其价值。当时,清末民初书画家作品都比手稿拍得高。近年来,随着收藏家审美水平的提升以及专家学者的介入,文化名人手稿信札的书法性得到了重估。我认为鲁迅、周作人、郁达夫、茅盾、蔡元培、弘一法师等大家的书法一点也不比同时代的“正宗”书法家差。所以这一时期文化名人手稿信札的价格超过同时代的书法家作品,我认为是正常的、合理的。
名人信札手稿所蕴含的趣味性是不是也是一个评判因素呢?
管继平:应该是。手稿反映了作者原始的构思和想法,作品在发表时与原始手稿相比有一些改动或差异。书信是亲戚朋友往来的文字,有些内容比较私密,更能体现作者的性情。比如2010年的嘉德秋拍上,有一件齐白石的书札,内容是嘱托叶恭绰将卖画所得的“三百二十四圆七角”汇入他银行账户,从史料价值看并不大,但反映了齐白石与叶的交情以及他当时的作品价格,所以也拍出了33.6万元的价格。再比如在鲁迅的书信中,常常会有这样的反映,收到一笔稿费多少,托人转送丧仪2元等,这些内容虽然不算重大,却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小细节,比如稿费、比如民风民俗、比如书信往来者的亲疏关系等。我们后人从书信中往往可看出书写者性情的自然流露,因为它是写给亲友的不求公开不事雕琢,就可能包含了不足为外人道的内容,那么也更逼近事件的真相,更见人物性格。有些书信中还可能有骂人的话。颜真卿的《祭侄稿》之所以写得一泻千里,酣畅淋漓,堪为颜字的顶峰之作,也因为是他书写时带有特殊的真情实感。也因此,书信相对手稿而言更具私密性,更能满足人们的窥视欲,这也是信札更能引入关注的重要因素。
有的历史名从在今天仍然摆脱不了负面评价,但他们的信札手稿却同样能拍出高价,比如袁世凯、郑孝胥、汪精卫等,这是为什么呢?
管继平:其实从历史史料的角度看,无所谓正面反面,因为历史首先追求的是真相。信札和手稿是探明真相的重要路径。这与有展示功能的艺术作品不一样。我们在研究名人手稿信札时,最看重的是它能够提供多少“料”?能否为探明真相提供有力的、独家的依据?只有最大限度地逼近真相,才能在多个方面对人物甚至历史事件进行公正客观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评判。
艺术市场上的作伪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在名人信札手稿这个门类上,是不是也有此类现象呢?如有的话,如何判断其真伪呢?
管继平:只要能产生巨额利润的事情都会有人铤而走险,造假或售假就可以牟取巨额利润,在信札手稿这档事上也是如此。但是我们要清楚,手稿信札的作伪比一般书画作伪更难,因为它有内容的唯一性,它的字迹更见主人的性情。写给亲友的字,不必按市场套路出牌,不必受章法拘束,故而写得很随意。而且信札一般也不会钤盖印章,也有不少信札落款不署全名,只取名中的一字或两人间默契的名号,因此在辨认上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有几点应该把握:首先,了解信札的来源,这是鉴别其真伪的重要因素。如果是来自受信者的家藏,或者出自作者与出版社相互往来的信函并附有签发单,或出自某文化事业单位大清理时处理的文牍,或缘自文化名人与同时期晚辈亲友间的转赠递藏等,则来源较可靠,可信度较高。比如刚才说到鲁迅致陶亢德的书信,其实一起上拍的还有李大钊《致吴若男(章士钊夫人)书札》、陈独秀《致陶亢德书札》,因为出自同一藏家,可靠性就高,最后均以高价成交。另外,我们也要注意,许多名家都出版了书信集,这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有些造假者就是按照母本进行克隆的我们拿到拍卖图录后再查—下资料就明白了。也有的是凭空臆造,在名人的日记里也没有此事此人的记载,那么我们可以对照字迹进行鉴别。俗话说“字如其人”,许多伪作的书写方法就不对。藏家要深入了解署名者平时的书写手迹及其为人,这一点功课是必须做的。
你对收藏名人信札手稿有何建议?
管继平:首先最好收藏自己最熟知和了解的人物,否则懵里懵懂冲进去很容易“吃药”。其次收藏书札要注重手稿信札的品相以及是否保存完整,一般要求信封和信函齐全、无缺页断码等,同时书札的纸质材料等也影响其收藏价值。要选择收藏故事性、历史性比较强,对历史文化有补充作用的手稿信札。
对一般收藏爱好者来说,为减少风险,尽量在信誉好的拍卖公司竞拍购买。如果与藏友私下洽购,就不要贪图便宜,如果藏品比市场价低很多,赝品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你是研究民国文人书法、印章的专家,出版了《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上下册)、《李叔同致刘质平书信集》、《梅花知己:民国文人印章》等专著,受到了包括书法界在内的社会各方人士好评。尤其是《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一书搜集了大量材料,撰写了近十年,下了一番功夫,问世后重印四次,连续多月在古籍书店新书排行榜位上列榜首,最近你又开始着手撰写民国文人的书信的新著,你本人有多少名人手稿和信札,你如何看待名人信札手稿的收藏前景?
管继平:我的体会是,名人的手稿和信札,其终极价值在研究时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有些藏家买了手稿和信札后并不作研究,甚至连内容都不甚了了,就无法让社会分享,那是很可惜的。我本人写这几本书,着实花了一番心血,但错过了收藏手稿与信札的最好时机。刚写这类文章时,胡适、郁达夫等人的手稿、信札才两三干元。后来越来越贵,我更加买不起了。现在如果有缘碰到,就买一些尚未被人重视、但艺术及史料价值倒不低的名人书信收藏,作为研究资料,也聊胜于无。一部书稿的版税往往连一封名人信札也买不到,民国文人若是地下有知,也会大呼“看不懂”的。至于这类藏品的收藏前景,我觉得相对其他收藏品而言,纸质文献比较容易保存,也方便鉴赏研究。收藏与重大历史、名人生平相关的信札手稿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在西方文化积累深厚,经济发达的国家,这类文献的市场价格往往高于普通艺术品。在我国,名人信札手稿的市场行情比十年前有很大的提升,这反映出文物界、学术界、收藏家们对这类文献的认识水准在提高,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国人越来越注重文化、热心研究历史也有必然关系。从故纸堆里发现、发掘隐秘的历史文化信息,这是最大的内在动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名人信札手稿的价值还没有真正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