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山西省作为资源型地区,对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科技创新有天然的“挤出”作用,却也对中小企业形成了间接地“挤出”效应。本文以山西省为例,具体阐述了资源型经济对中小企业的“挤出”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资源型经济;中小企业;挤出
一、引言
国内许多学者对资源型地区的中小企业进行了研究,戴大双,谭钟鸣(2000)[1]认为对处于转型期的资源型城市来说,充分重视并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不仅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而且对社会的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张复明(2009)[2]认为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无不需要依靠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所以发展中小企业对促进资源转型的意义重大。
二、资源型经济对中小企业的“挤出”表现
(一)企业数量偏低。2008-2011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企业单位个数在全国的比重(按1/31来算)应该占到3.2%,事实上2008年到2011年,山西在全国的比重仅分别占到1.0%、0.9%、0、9%和1.1%。从全国来看,山西中小企业数量相对偏低。
(二)产值贡献低。2008-2011年,从山西占全国的比重来看,即山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企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2008年到2011年为1.5%、1.2%,、1.4%和1.3%。可见与全国相比,山西中小企业发展不足。
(三)利润贡献低。2008-2011年,从山西工业中小企业利润总额占全国比重来看,2008年到2011年为1.6%、0.8%、1.3%和1.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山西中小企业发展差距还是很大的,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劳动力吸纳能力低。2008-2011年,从山西工业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来看,2008年到2011年为1.6%、1.5%、1.5%和1.3%,所占比例相对较低。
三、资源型经济对中小企业的“挤出”原因分析
(一)资源开发的规模效应引领山西进入大矿经济时代。2010年,山西基本实现了大矿为主的集约开发模式,资源产业类的中小企业发展受限,在短时间内,如果这些煤炭资源型中小企业无法实现从资源型向非资源型产业的转型。
(二)资源产业的战略属性决定了国有企业为主的所有制结构。在资源型城市,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和经济部门对资源型产业的过度依赖,造成了国有企业为主的所有制结构,而中小企业大多属于非国有企业,规模较小。
(三)“能源重化工基地”定位主导了生产要素的流向。山西作为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为保证全国的能源供应,大量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等,向资源产业集中和集聚。能源、矿产等资源产业的发展,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吸附,“挤出”了其他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
(四)资源产业的嵌入性特征弱化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所谓资源产业的嵌入性特征,是指资源产业链条短,前后向关联产业少,与当地经济的联系比较弱。山西产业单一、产业链条短,抑制和弱化了中小企业衍生和发展的动力。
(五)“资源文化”理念抑制了非资源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山西“煤文化”的约束力,将人们的思想深深束缚在煤炭产业上。穷则思变,当区域资源丰富时,人们会放弃创新。反过来,一个相对缺乏创新的环境,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约束。“资源文化”通过理念、创新、人才等方面,制约着非资源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分析,山西省的资源型经济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挤出”了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导致山西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波动性,以及与全国相比发展缓慢。为促进资源型经济地区的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实现资源型经济地区的全面转型,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对于符合资源城市转型要求的中小企业,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通过税收、财政、融资贷款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资源型地区向来比较注重资源型国有大企业的发展,而忽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需要多方努力,除了管理中服务意识的增强,相关部门还要努力扩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范围,丰富服务的内容。
(三)政府要鼓励并引导中小企业进行集群发展。山西面临资源型转型,非资源型产业是其转型方向,非资源型中小企业就是转型主体之一,国家或地方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园区规划、并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通过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入园,以实现其集聚效应,。
(四)强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激励。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建立技术创新平台,以合作或共享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服务,建议成立创新扶持基金,对有愿望、有需要的企业提供政策指导和智力支撑。
(五)淡化并逐步消除“资源文化”理念。山西的 “资源文化”理念已经根深蒂固,要想淡化甚至消除只能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政府方面在不影响本地资源产业的发展的情况下,鼓励并支持非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并且要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培育出更多能够促进经济转型的高素质人才。其次,企业方面,要及早从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初级产品行业转型,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参考文献:
[1]戴大双,谭钟鸣.资源型城市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植机制分析.价值工程[J] .2000年6月.
[2]张复明.山西转型发展的难点、抓手与推进机制前进 [J].2009.4 :13.
作者简介:解阁阁(1990—),女,汉族,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山西财经大学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院。
关键词:资源型经济;中小企业;挤出
一、引言
国内许多学者对资源型地区的中小企业进行了研究,戴大双,谭钟鸣(2000)[1]认为对处于转型期的资源型城市来说,充分重视并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不仅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而且对社会的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张复明(2009)[2]认为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无不需要依靠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所以发展中小企业对促进资源转型的意义重大。
二、资源型经济对中小企业的“挤出”表现
(一)企业数量偏低。2008-2011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企业单位个数在全国的比重(按1/31来算)应该占到3.2%,事实上2008年到2011年,山西在全国的比重仅分别占到1.0%、0.9%、0、9%和1.1%。从全国来看,山西中小企业数量相对偏低。
(二)产值贡献低。2008-2011年,从山西占全国的比重来看,即山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企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2008年到2011年为1.5%、1.2%,、1.4%和1.3%。可见与全国相比,山西中小企业发展不足。
(三)利润贡献低。2008-2011年,从山西工业中小企业利润总额占全国比重来看,2008年到2011年为1.6%、0.8%、1.3%和1.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山西中小企业发展差距还是很大的,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劳动力吸纳能力低。2008-2011年,从山西工业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来看,2008年到2011年为1.6%、1.5%、1.5%和1.3%,所占比例相对较低。
三、资源型经济对中小企业的“挤出”原因分析
(一)资源开发的规模效应引领山西进入大矿经济时代。2010年,山西基本实现了大矿为主的集约开发模式,资源产业类的中小企业发展受限,在短时间内,如果这些煤炭资源型中小企业无法实现从资源型向非资源型产业的转型。
(二)资源产业的战略属性决定了国有企业为主的所有制结构。在资源型城市,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和经济部门对资源型产业的过度依赖,造成了国有企业为主的所有制结构,而中小企业大多属于非国有企业,规模较小。
(三)“能源重化工基地”定位主导了生产要素的流向。山西作为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为保证全国的能源供应,大量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等,向资源产业集中和集聚。能源、矿产等资源产业的发展,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吸附,“挤出”了其他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
(四)资源产业的嵌入性特征弱化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所谓资源产业的嵌入性特征,是指资源产业链条短,前后向关联产业少,与当地经济的联系比较弱。山西产业单一、产业链条短,抑制和弱化了中小企业衍生和发展的动力。
(五)“资源文化”理念抑制了非资源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山西“煤文化”的约束力,将人们的思想深深束缚在煤炭产业上。穷则思变,当区域资源丰富时,人们会放弃创新。反过来,一个相对缺乏创新的环境,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约束。“资源文化”通过理念、创新、人才等方面,制约着非资源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分析,山西省的资源型经济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挤出”了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导致山西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波动性,以及与全国相比发展缓慢。为促进资源型经济地区的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实现资源型经济地区的全面转型,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对于符合资源城市转型要求的中小企业,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通过税收、财政、融资贷款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资源型地区向来比较注重资源型国有大企业的发展,而忽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需要多方努力,除了管理中服务意识的增强,相关部门还要努力扩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范围,丰富服务的内容。
(三)政府要鼓励并引导中小企业进行集群发展。山西面临资源型转型,非资源型产业是其转型方向,非资源型中小企业就是转型主体之一,国家或地方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园区规划、并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通过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入园,以实现其集聚效应,。
(四)强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激励。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建立技术创新平台,以合作或共享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服务,建议成立创新扶持基金,对有愿望、有需要的企业提供政策指导和智力支撑。
(五)淡化并逐步消除“资源文化”理念。山西的 “资源文化”理念已经根深蒂固,要想淡化甚至消除只能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政府方面在不影响本地资源产业的发展的情况下,鼓励并支持非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并且要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培育出更多能够促进经济转型的高素质人才。其次,企业方面,要及早从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初级产品行业转型,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参考文献:
[1]戴大双,谭钟鸣.资源型城市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植机制分析.价值工程[J] .2000年6月.
[2]张复明.山西转型发展的难点、抓手与推进机制前进 [J].2009.4 :13.
作者简介:解阁阁(1990—),女,汉族,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山西财经大学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