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可以看出,总会出现一些难度大的数学题,这类题目形式新颖、开放性强。这就需要采用独特的解法与技巧才能进行下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努力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在解题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用创新思维审视题目,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从已知条件出发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
在解题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学会通过题目中已知条件与要求得到的结论,来探讨解题思路。在通常情况下,解题思路中就包含着解题方法。因此,教师要把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并进行认真的思考。不同的解题思路,就会产生不同的解题方法。例如:有4台大织布机与10台小织布机同时工作了4个小时,一共织出72米布匹;6台大织布机与4台小织布机同时工作10小时,共织出160米布匹,照这样计算,那么2台大织布机和2台小织布机每小时各织出多少米布?在对学生进行读题指导时,引导学生真正弄清楚已知与未知的条件各是什么。然后,再引导学生把已知条件与未知结果建立一种联系。这里面的关系就蕴含了两种工作方式中具有怎样的等量联系。再通过这种等量联系,列二元一次的方程组。在解题思考的同时,还要结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迅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同时建立起来了。因此,在分析解题思路的同时,把解题的方法也考虑到其中。
二、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散问题的难度
很多数学问题看起来非常的难,但经过老师对难点进行分解后,学生就会感到很简单。在遇到疑难的题目时,首先要学会一步一步的分解问题,分散问题的难度,从而使问题化难为易。例如:某农民承包50亩山林,经过市场调查并结合植物生长规律,预计水果成熟上市后,苹果每亩能够盈利3000元,种植草莓只能盈利2000元。于是这个农民决定把两种水果树兼种,其中种植苹果树每亩一次性投入1万元,而种植草莓为0.9万。①如果要种植x亩苹果,投资的总成本为y万元,列出y与x的函数式;②现在这个农民低于47万的资金,如果想让一年的总利润不少于11.8万元,那么他应该怎样来种植?请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盈利最大的种植方案?这是关于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题,学生读起来就感觉到十分的棘手。这时,我们就应该运用化繁为简的思想,对问题进行剖析:因为共种植50亩,其中苹果的成本为每亩1万元,种草莓每亩0.9万元,设种植了x亩苹果,成本投入为y万元。这样,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三、在分析与质疑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初中学生正处在好奇与幻想的年龄阶段,他们爱提问题,并希望能解释问题。这种心理因素正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学会质疑,才能在解题过程中产生新的解题方法。例如:在探讨“每隔几分”与“每几分”时,就提出这样的问题:“每隔几分”和“每几分”意思一样吗?教师应该向学生明确间隔的含义:①间隔,距离;②遮断,阻隔。都有“断”、“不相连”的意思。我们通常所说的“每隔1天写1篇日记”,可以理解成1号写了日记,就3号再写,中间要断开1天,而不是1号上午8时写了日记,隔1天24小时,2号上午8时又写日记,也就是“每隔1天写1篇日记”与“每2天写1篇日记”意思相同。公交车7:00发车,每隔10分钟再发车其意思就理解为第一次发车与第二次发车之间断开10分钟,而不包括两个指定时间在内,进行断开计算。数学中不管是“每隔几分”还是“每几分”都是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而在解决问题时应尊重人们俗成的理解,依据人们的生活经验,把“每隔几分”与“每几分”区分开来,这样就在质疑中使自己的思维畅通。
四、在变换审题角度中形成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在提炼、总结、归纳、应用等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获得的,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过,他们才能逐步的悟出其中的内容、技能、思想。把学习过程中积累的数学思想、推理方法、建模能力等应用到解题中去,就会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后,就能从中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一道题讲解之后,还需要我们要换个角度进行思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是否还有其它的方法可以解决问题。这样,就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在寻求不同解题途径中,通过认真的比较,来分辨不同解法的优劣,从而总结出解题的规律,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案。例如:已知 a≥0,b≥0,且a+b=1,求证(a+2)(a+2)+(b+2)(b+2)≥25/2 。能证明这个不等式方法很多,除了一些基本证法以外,我们还可利用二次函数的求最值、三角代换等途径完成。但解题方法的掌握,数学思想的形成,这才能让学生获得受益终生的解题策略。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审题。要对题目中已知条件进行深入的剖析,熟练的掌握解决问题的相关定理。并且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然后灵活的运用解题策略来解决问题。同时,还需要在解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运用能力,不断的总结解题技巧,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一、从已知条件出发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
在解题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学会通过题目中已知条件与要求得到的结论,来探讨解题思路。在通常情况下,解题思路中就包含着解题方法。因此,教师要把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并进行认真的思考。不同的解题思路,就会产生不同的解题方法。例如:有4台大织布机与10台小织布机同时工作了4个小时,一共织出72米布匹;6台大织布机与4台小织布机同时工作10小时,共织出160米布匹,照这样计算,那么2台大织布机和2台小织布机每小时各织出多少米布?在对学生进行读题指导时,引导学生真正弄清楚已知与未知的条件各是什么。然后,再引导学生把已知条件与未知结果建立一种联系。这里面的关系就蕴含了两种工作方式中具有怎样的等量联系。再通过这种等量联系,列二元一次的方程组。在解题思考的同时,还要结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迅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同时建立起来了。因此,在分析解题思路的同时,把解题的方法也考虑到其中。
二、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散问题的难度
很多数学问题看起来非常的难,但经过老师对难点进行分解后,学生就会感到很简单。在遇到疑难的题目时,首先要学会一步一步的分解问题,分散问题的难度,从而使问题化难为易。例如:某农民承包50亩山林,经过市场调查并结合植物生长规律,预计水果成熟上市后,苹果每亩能够盈利3000元,种植草莓只能盈利2000元。于是这个农民决定把两种水果树兼种,其中种植苹果树每亩一次性投入1万元,而种植草莓为0.9万。①如果要种植x亩苹果,投资的总成本为y万元,列出y与x的函数式;②现在这个农民低于47万的资金,如果想让一年的总利润不少于11.8万元,那么他应该怎样来种植?请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盈利最大的种植方案?这是关于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题,学生读起来就感觉到十分的棘手。这时,我们就应该运用化繁为简的思想,对问题进行剖析:因为共种植50亩,其中苹果的成本为每亩1万元,种草莓每亩0.9万元,设种植了x亩苹果,成本投入为y万元。这样,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三、在分析与质疑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初中学生正处在好奇与幻想的年龄阶段,他们爱提问题,并希望能解释问题。这种心理因素正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学会质疑,才能在解题过程中产生新的解题方法。例如:在探讨“每隔几分”与“每几分”时,就提出这样的问题:“每隔几分”和“每几分”意思一样吗?教师应该向学生明确间隔的含义:①间隔,距离;②遮断,阻隔。都有“断”、“不相连”的意思。我们通常所说的“每隔1天写1篇日记”,可以理解成1号写了日记,就3号再写,中间要断开1天,而不是1号上午8时写了日记,隔1天24小时,2号上午8时又写日记,也就是“每隔1天写1篇日记”与“每2天写1篇日记”意思相同。公交车7:00发车,每隔10分钟再发车其意思就理解为第一次发车与第二次发车之间断开10分钟,而不包括两个指定时间在内,进行断开计算。数学中不管是“每隔几分”还是“每几分”都是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而在解决问题时应尊重人们俗成的理解,依据人们的生活经验,把“每隔几分”与“每几分”区分开来,这样就在质疑中使自己的思维畅通。
四、在变换审题角度中形成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在提炼、总结、归纳、应用等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获得的,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过,他们才能逐步的悟出其中的内容、技能、思想。把学习过程中积累的数学思想、推理方法、建模能力等应用到解题中去,就会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后,就能从中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一道题讲解之后,还需要我们要换个角度进行思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是否还有其它的方法可以解决问题。这样,就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在寻求不同解题途径中,通过认真的比较,来分辨不同解法的优劣,从而总结出解题的规律,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案。例如:已知 a≥0,b≥0,且a+b=1,求证(a+2)(a+2)+(b+2)(b+2)≥25/2 。能证明这个不等式方法很多,除了一些基本证法以外,我们还可利用二次函数的求最值、三角代换等途径完成。但解题方法的掌握,数学思想的形成,这才能让学生获得受益终生的解题策略。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审题。要对题目中已知条件进行深入的剖析,熟练的掌握解决问题的相关定理。并且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然后灵活的运用解题策略来解决问题。同时,还需要在解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运用能力,不断的总结解题技巧,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