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县教研室在我校举行了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讨活动。会上,四位教师就同一个课题《轴对称图形》(青岛版三年级下册)进行了同题异教。每一节课教师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并且达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后笔者在思考:我们还能不能让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得更大发展,实现从有效到高效的过渡?高效的课堂离我们很远吗?
一、情境导入要“一针见血”
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初步认识对称现象——物体两边一样。
A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挤压民间工艺品老虎,发出声音,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学生猜不出)然后欣赏大量的民间艺术品,最后教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生1:脸谱都是圆形的,房子都是方形的;(学生关注的是每类物体的特点)生2:有的物体两边颜色和图案一样,有的不一样。教师费了好大的劲才引导学生说出“两边一样”,从而引出课题。
B教师则是这样导入的:“老师为喜羊羊画了一张像,同学们看一看漂亮吗?”(一个眼睛大,一个眼睛小,一只眼睛靠上,一只眼睛靠下。)“老师应该怎样画?”教师问。“应该画得两边一个样。”学生回答道。教师引出:像这样两边一样的现象在数学上叫对称。
同样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导入新课,A教师让学生从杂乱的物体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确实有难度,如果教师在学生欣赏以后,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两幅图片(蝴蝶、双喜)让学生观察,那么学生就会在简明的对比中,一下子找出两幅图片外形上的共同点。而B教师从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喜羊羊入手,一下子引到了“左右两边一样”的学习主题上,简捷明快,利用较短的时间将学生的视觉拉到观察的重点上,发挥了此情境的最大效能。
二、操作实践要“人人有份”
在教学中,老师们都注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剪、画、折等,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加深对“对称现象”的认识。
A教师在学生认识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进行拓展:老师这儿有件体操服,它是对称的吗?为什么?怎样才能让它变成轴对称图形?(剪掉一根袖子或加上一根袖子)然后让一个学生到台前指着老师的教具进行演示。
C教师在此环节是让每位同学剪一幅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进行作品展示,说说是怎样剪的。
同样是对轴对称图形认识的拓展深化,意图都是在操作实践中深化认知,A教师的设计很有新意,让学生从两种思路把一件不对称的体操服变成对称,可是在处理时只让一个学生上台说了思路,其余的学生根本没有实践的机会。如果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那么学生更能深刻体会两种思路的共同点——使左右两边变得完全相同。与之相比较,C教师的处理方式照顾到了每位学生,让学生先想一想怎么剪简便,然后再动手实践,最后展示作品,让学生说出剪的方法,既让学生深化了认知,培养了动手能力,又让每位学生获得了成就感。正可谓“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三、感受认识要“一举两得”
教学中,四位教师都设计了“判断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和“欣赏美丽的对称世界”两个环节,但是在
两个环节的处理上,四位教师都稍有欠缺:为判断而判断,为欣赏而欣赏。
在判断题环节,如果在让学生判断的同时,说出判断的理由,“是的”为什么“是”,“不是的”为什么“不是”,做到有理有据,这样既能巩固刚学过的陌生概念(轴对称图形),又能在说一说的过程中加深认识,使原本很难掌握又拗口的轴对称图形在说一说的过程中得以强化。
在最后的欣赏环节,单纯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对称世界,教学目的比较单一,如果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用手描出对称轴,并用手势比划出两边怎样对折(上下、左右或斜着)能完全重合。这样的判断和欣赏才能“一举两得”,也就是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学生得到的锻炼是双份的,思维的提升是双重的。
总之,我们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发挥它最大的效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知识,获得最大发展。其实,高效课堂离我们并不遥远!
一、情境导入要“一针见血”
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初步认识对称现象——物体两边一样。
A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挤压民间工艺品老虎,发出声音,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学生猜不出)然后欣赏大量的民间艺术品,最后教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生1:脸谱都是圆形的,房子都是方形的;(学生关注的是每类物体的特点)生2:有的物体两边颜色和图案一样,有的不一样。教师费了好大的劲才引导学生说出“两边一样”,从而引出课题。
B教师则是这样导入的:“老师为喜羊羊画了一张像,同学们看一看漂亮吗?”(一个眼睛大,一个眼睛小,一只眼睛靠上,一只眼睛靠下。)“老师应该怎样画?”教师问。“应该画得两边一个样。”学生回答道。教师引出:像这样两边一样的现象在数学上叫对称。
同样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导入新课,A教师让学生从杂乱的物体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确实有难度,如果教师在学生欣赏以后,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两幅图片(蝴蝶、双喜)让学生观察,那么学生就会在简明的对比中,一下子找出两幅图片外形上的共同点。而B教师从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喜羊羊入手,一下子引到了“左右两边一样”的学习主题上,简捷明快,利用较短的时间将学生的视觉拉到观察的重点上,发挥了此情境的最大效能。
二、操作实践要“人人有份”
在教学中,老师们都注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剪、画、折等,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加深对“对称现象”的认识。
A教师在学生认识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进行拓展:老师这儿有件体操服,它是对称的吗?为什么?怎样才能让它变成轴对称图形?(剪掉一根袖子或加上一根袖子)然后让一个学生到台前指着老师的教具进行演示。
C教师在此环节是让每位同学剪一幅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进行作品展示,说说是怎样剪的。
同样是对轴对称图形认识的拓展深化,意图都是在操作实践中深化认知,A教师的设计很有新意,让学生从两种思路把一件不对称的体操服变成对称,可是在处理时只让一个学生上台说了思路,其余的学生根本没有实践的机会。如果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那么学生更能深刻体会两种思路的共同点——使左右两边变得完全相同。与之相比较,C教师的处理方式照顾到了每位学生,让学生先想一想怎么剪简便,然后再动手实践,最后展示作品,让学生说出剪的方法,既让学生深化了认知,培养了动手能力,又让每位学生获得了成就感。正可谓“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三、感受认识要“一举两得”
教学中,四位教师都设计了“判断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和“欣赏美丽的对称世界”两个环节,但是在
两个环节的处理上,四位教师都稍有欠缺:为判断而判断,为欣赏而欣赏。
在判断题环节,如果在让学生判断的同时,说出判断的理由,“是的”为什么“是”,“不是的”为什么“不是”,做到有理有据,这样既能巩固刚学过的陌生概念(轴对称图形),又能在说一说的过程中加深认识,使原本很难掌握又拗口的轴对称图形在说一说的过程中得以强化。
在最后的欣赏环节,单纯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对称世界,教学目的比较单一,如果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用手描出对称轴,并用手势比划出两边怎样对折(上下、左右或斜着)能完全重合。这样的判断和欣赏才能“一举两得”,也就是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学生得到的锻炼是双份的,思维的提升是双重的。
总之,我们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发挥它最大的效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知识,获得最大发展。其实,高效课堂离我们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