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育奇葩绽放在语文园地的沃土上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t356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相对于其他学科教育,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在语文新课改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审美教育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从改革创新与全面育人的高度认真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和情感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关键词: 审美 感知力 想象力 情感力 培养策略
  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审美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与各学科教育都是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但笔者始终认为,相对其他学科教育,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人文气息的语文教育必须成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主渠道。作为审美对象,语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荟萃的仓库。就其中包含极高审美价值的课文而言,往往是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和语言美的和谐统一体。因此,语文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
  但是长期以来,一些语文教师习惯于使用识字、解词、分段、归纳中心、分析写作特点的肢解术教学课文。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只把那些意境优美、内涵丰富的文章看成字词句段的堆积物。久而久之,语文教学越来越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淡薄,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已消失殆尽,语文教育的审美优势更是无从谈起。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势必导致学生感性和理性的断裂、能力与情趣的贫乏、悟性与灵感的缺失,严重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缺乏审美内涵的语文教育与语文新课改要求相去甚远,更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本文就语文教育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让语文教学园地中散发出“美育的芬芳”进行初步探讨,以此求教于各位同仁与方家。
  一、打开心灵的窗户,培养审美感知力
  审美对象形象性的特点决定了人们的审美活动不是用逻辑思维,也不是用抽象思维的判断推理,而是用形象思维。从对美的事物的直接感受开始,进而把握美、领悟美。正如帕克所说的:“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审美感官,使他们能够透过文字对它展示的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有敏锐的感知力。
  以色彩为例,高明的作家在描写景物时,常常借助色彩传达内心感情。如鲁迅的小说《药》的结尾的景物描写,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冷色调:两顶“花白的头发”、“几朵青白的零星小花”、“支支直立的枯草”、“铁铸一般的乌鸦”,即使有一点暖色,也淹没在冷色之中:“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显然,要充分理解作者借助这些冷色调的景物达到烘托悲剧氛围的创作意图,必须引导学生感受色彩的审美韵味,把它当做一幅画品味、欣赏。再如教学《天山景物记》这篇优美的散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审美感官,感受天山雪峰的雄奇壮丽和夏季牧场的辽阔迷人及湖光山色的变幻莫测,以此领略天山如诗如画的动人美景。很多情文并茂的佳作总有音乐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把这样的文章当做一支乐曲,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如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和《绿》,前者像一支情思依依的小调,荡漾着风月淡雅的幽思;后者像一支艳丽明快的小曲,散发着浓烈的春的气息。读《绿》的乐章时,引导学生在简洁明快的基调中感受“诧异”的心情;读《荷塘月色》的乐章时,引导学生在悠扬轻松的节奏旋律里品味“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撞出的情韵。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从书本上发现美、感受美之外,还应该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打开心灵的窗户,尽情领略体察自然之美。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一支动人的乐曲。那青的山、绿的水、五彩的云霞、一望无际的原野、万紫千红的花朵,还有那鸣啭的百鸟、如箫如笛的山泉流瀑带给学生的是最直接的美的感官享受。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甚至认为,教师的影响力难与美丽的自然风景对青少年气质发展的巨大影响力竞争。实践证明,凡是经常接近大自然的学生,其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力要比其他学生强得多。
  二、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审美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发展为美的。”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想象力是审美教育的有力翅膀,它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意义重大。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常常越俎代庖,对教材的分析过细过实,没有给学生留下一点想象空间。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伊瑟尔指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这些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驱动力,它会发出“一种寻求缺失连接的无言邀请”。读者在阅读时,如不用想象将这些不确定的因素敲定,将这些空白填满,就无法完成对作品的审美欣赏与“消费”。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第十一自然段是这篇小说的高潮部分。在一次语文公开课上,一位男教师教学这一部分时,用低沉的语调念道:“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然后,表情凝重,沉默不语,此时教室一片寂静。这样一个短暂的空白留给学生的其实是一个偌大的想象空间。当教师提出:“如果在电影中放映这一镜头,需要一分钟的旁白,你想怎么讲?”时,只见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十分踊跃,有位学生这样说道:“孔乙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就这样走了,而且这次可能是永远走了,他精神上的痛苦可能远远超过肉体上的折磨。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出场,又在人们的笑声中退场。从这笑声中我们听出了当时人们内心的冷酷无情与麻木不仁,也体会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和世态炎凉,更感受到封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可怜与悲哀。”大家对他的旁白报以热烈的掌声。   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篇结构巧妙、主题深刻的小说,其主人公贝尔曼是一个外貌丑陋、性情古怪的老画家。他为了挽救青年画家琼珊的性命不惜带病冒雨连夜绘画,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这是本文最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但作者有意省略了贝尔曼连夜绘画的相关描述,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老画家贝尔曼是如何绘画的呢?笔者在教学本文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补充贝尔曼绘制常春藤叶的情节。顿时,整个课堂活跃了。不少学生很快就把情节补充出来,而且想象十分丰富。有个学生这样写道:那是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老画家贝尔曼点着一盏灯笼,搬来了梯子,慢慢登上了高处,冒着风雨,一笔一笔地将颜料描在墙壁上。为了使叶子看起来更加逼真,贝尔曼把颜料调成绿色与黄色,然后用几支粗细不同的画笔一丝不苟地描绘着,甚至连叶片的经络也清晰地勾勒出来。而此时的贝尔曼已经患上了和琼珊一样可怕的肺炎!贝尔曼其实是在用他的全部生命完成他这辈子最后的作品,也是一幅不朽的杰作——最后的常春藤叶。
  中国有许多美丽的绘画典故都是启发想象的经典。如“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万绿丛中一点红”等著名作品。其实,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语文教学中。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曾让多少人叹为观止。它妙就妙在一个“绿”字上。然而如何唤起学生对“绿”的全部意义的认识呢?只有依靠丰富的想象。教师完全可以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引导学生体会“绿”字赋予无限生机的春风的全部品格与含义。大自然是激发学生想象的最好教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经常游览和远足,认真观察自然现象,把田野、草地、树林、溪流、山谷的美景展现在他们面前。面对自然美景,教师“不必给孩子们讲许多,也不必用叙述填满他们的脑海”。要给学生的思维活动留下自由驰骋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在大自然的美妙意境中尽情地舒展想象的翅膀,从而获得美的体验。
  三、拨动情感的琴弦,培养审美情感力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文章不是无情物,读者必须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让整个心境处于由审美对象引起的或爱或憎或悲或喜的美感过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因此,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如教学古代诗文作品时,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作品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个人情绪推动下创作出本作品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更快地与作品表达的情感沟通并产生共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指出:“教材是生活的教科书,它不仅揭示生活的本来面目,而且能给人的思想和情感以有益的启迪。”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正确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经过积累和沉淀,不断提高人文素养,从而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如《春》的昂扬向上,《淡之美》的恬淡洒脱,《寒风吹彻》的人文情怀,还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锲而不舍;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豁达;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义薄云天;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等,都应溶入学生的血液之中,成为他们生命和品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材中,除了为数众多的表现自然美、人性美和生活美的作品之外,还有一部分主题较为冷峻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们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有益熏陶。如阅读了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狂人日记》和《祝福》之后,从作品表达出来的悲愤与批判情感中,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从而激发热爱新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情感。语文教育如果注重这种审美情感的培养,那么,学生在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受中培养的正确的人生态度,可能会比耳提面命的思想教育和枯燥乏味的道德灌输树立起来的抽象认识更深刻、更扎实,而且在他们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发挥的作用将更持久和更稳固。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教师还应重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语文教育如果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这块小天地里,势必造成学生视野狭窄、知识贫乏、理解肤浅,很难完成其审美素质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此,语文教师应把学生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审美空间,介绍莎士比亚、巴尔扎克、雨果、塞万提斯、歌德、托尔斯泰等文学巨匠,让学生认识哈姆雷特、克洛德、唐·吉诃德、玛斯洛娃、涅赫留朵夫等人物形象。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从世界文学宝库中汲取有益的养料。促使学生在感性与理性、知识与能力、道德与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知识丰富、心胸博大、品德高尚、人格独立并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对当今语文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时代赋予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每个朝代每个时期的洞窟壁画的内容、构图、色彩和风格都有所不同.除了绘画的内容和线条的表现形式,色彩在敦煌壁画中同样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如实反映着
病毒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中慢性肝炎占80%以上,而我国更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对慢性肝炎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目的在于向患者传授自我护理技能和预防保健知识,
众所周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的阅读部分占有很大的比重,而阅读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对语文材料的细读,学生才可以深刻地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永恒主题,也是语文教学的难题.初中作文教师教起来,往往很费劲,学生学起来也不容易.作文难,难作文,到学生中一调查,十个学生就有七八个害怕写作文
铺装作为一种“底界面”,在城市的景观规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广场还是小区,公园还是建筑街道,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在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铺地是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反映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追求.书法教育是优良文化教育传统,在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智能素质、审美素质以及强化人格力量等方面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的优良传统,其地位和作用勿庸置疑,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全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政治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如何突出思想政治
通过对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类高职学生近三年的50余例重点关注人群帮教工作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在帮教工作中发现,艺术类高职学生因专业以及成长环境不同,心理健康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