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他旅居巴黎时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4年义和团运动到1938年抗战爆发为止将近40年的悲欢离合、恩恩怨怨,书中的主人公姚木兰,是道家之女,也是儒家之媳,她是文学史上富于典型意义和艺术生命力的经典女性形象,她美丽率真、聪慧执着、果敢豁达,她谱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诗歌,并且演绎着自己的传奇人生。
关键词:《京华烟云》;姚木兰;人物形象;思想
一、木兰的思想
姚木兰的现代女性的思想,与她身为姚思安—这个道家哲学的化身有着深切的关系。在木兰小时候,即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之间,各地流行新思想,百日维新的变法虽然失败,但新思想已流传到人民大众中去,姚思安就从当时流行的报纸杂志上吸收了新思想。而姚体仁欺负木兰姐妹俩,使木兰更喜欢姚思安谈论的“新时代的女子”的话题,而一些西洋观念如天足不裹脚、男女平等、现代教育等问题也进入了木兰的头脑。到了木兰17岁,她父亲的朋友傅增湘,给她带来了更大的影响。傅增湘本人就是个“想象高强才华出众”的学者,他又娶了一位受过现代教育的太太,因此,他们夫妻热心于民众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当他们在天津创办了女子师范学校时,由于傅姚两家的友情,木兰就进入了政府办的第一个女子学校求学,成为第一批蒙受女子教育运动利益的一个新时代女子。
正因为木兰接受了现代教育,所以她的思想要比同时期的女子要强很多,具有很强的主动意识。她愿意并敢于在家长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也能为人生未来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
姚木兰的思想是在环境中有着变化的,她既有着超脱世俗的一面,也有温文尔雅的儒家做派。不过有一点她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由于父亲“沉潜于黄老之修养有年,可谓真正的道家高士”明白“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而“正直自持,則外邪不能侵”,所以她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南,“她从中获得了生的乐观与勇气。一个万恶不能侵入的世界,自然是一个使人乐观奋斗的美好世界自然活在如此的一个世界的人会有勇气,能奋斗,也能忍受。’,从上面这一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姚木兰作为那个时期的女性,她的思想是成熟的,内是健康的,她有别于同时期的大多数女性。
木兰在嫁与荪亚后,就想着是不是的找个人来照顾他,这种思想的产生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适应男性心理的妻妾共存思想,木兰在婚后生子寻找佣人时,和小时曾共遭难的暗香重逢,她的心中燃起了让暗香给荪亚做妾的念头。她认为:一个做妻子的若没有一个妾,斯文而优美,事事帮助自己,就犹如一个皇太子缺少一个凯觑王位的人在旁,一样乏味,她觉得这其间颇有道理。一个合法的妻子,就如同总统职位之外有一个副总统,这个总统的职位就听来更好听,也越发值得去做了。”当然,在本书的后半部分,木兰的想法改变了,而这时也许也只是她的一时之念,但作为当时新旧思想交替的那个年代,木兰的这类想法是适应很大一部分中国男性的审美的。
二、木兰的智慧
木兰虽为女子,但颇有从商的头脑,面对丈夫荪亚不肯为官,反而能在困境中谋略,她想到了父亲留给她思考该如何利用这笔钱进行“钱生钱”,毕竟是商贾之家的女儿,她想到了从商,且对从商有了较为细致的看法,想买父亲在杭州的一间店铺自主经营,但是姚思安考虑到女儿女婿的公婆尚健在,不允许他们现在去南方生活,最终建议他们购买冯舅爷在北京的古玩店股份谋生,荪亚从此开始过上了生意人的口子。而不是扭曲人心灵的东西,在北京城遭遇义和团洗劫之际,她们全家前往山东避难,她的父亲没有带上宝贵的青铜器、玉器之类的价值不菲的家藏,而是把这些东西埋在了园子里的一颗枣树之下,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是这些东西永远的主人,木兰突然就明白了父亲的高深智慧;在与人交往方面,从不以金钱来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她的姐妹后来成为她大嫂的曼娘饱读诗书却家境贫寒的孔立夫以及在屡次相逢的早已与家人失散的暗香等,她都能以一颗平等的心态善待他们,以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生活得更好。
姚木兰的性格深受其父道家思想的熏陶,顺乎自然、追逐真我,接受新思想,开朗洒脱。她随父亲学唱京剧、鉴赏甲骨、会吹口哨儿、上女子学堂、读汉译西洋小说、讨论男女平等问题。在姚家举家南逃时,木兰不幸与家人走散,曾家老爷好心搭救,为辨认木兰身份,曾家老爷让她辨识甲骨文。木兰辨认出来并受到曾家老爷赞赏:“对了!对了!她就是木兰,天下只有她一个小姑娘儿认种甲 骨!”,木兰的聪慧博学还表现在对宇宙、人生、自然的“顿悟”上。木兰在登极泰山顶秦始皇“没字 碑”前瞬间感悟“想生,想死,想人的热情的生命,想毫无热情的岩石的生命,这种聪慧和敏锐又足以使她显得超凡脱俗。
三、木兰对爱情的把握
在姚木兰的观念里,婚姻大事是由不得自己做主的,木兰的婚姻是父母说了算,她没有选择的可能性。因此,她不得不放弃了她的初恋,孔立夫,因为她知道,就算两人彼此喜欢,可她不能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姚木兰是喜爱孔立夫的。孔立夫的才情打动了她,但她与曾家的旧关系,使她听从了命运的安排嫁给了荪亚。她虽然“但愿她和她妹妹易地而处好了。”但是即便如此,她也知道“她嫁得算是如意”。“她嫁给荪亚,良心上是一片清白。荪亚爱她,她知道。婚后她会爱荪亚,她也知道,在这种爱里没有梦绕魂牵,只是正常青年男女以身相许,互相敬重,做将来生活上的伴侣,只是这么一种自然的情况。” 于是木兰“一面睛天的时候念的是荪亚,一面阴天想的是立夫。一面她接受现实的婚姻,另外一面又憧憬美好的东西。”她把自己的婚姻经营得幸福而美满。这就是一种超脱。木兰结婚时,送嫁妆的队伍堵塞当时的北京城东四牌楼的交通,“嫁妆是分装72台”,围观者众多,没有看见这个送嫁妆的队伍女人们,都会觉得错过了眼福,在嫁给荪亚后,她知道荪亚爱她,也知道她会在婚后爱上孙亚,但是这种爱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秉承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想法,他们只是彼此同意,互相尊重,都是在努力做一个好妻子、好丈夫,这也就不难说,在木兰的潜意识中,立夫总是时不时出现在她的脑海中,所以在晴天时,她想到的她就荪亚,在阴天时,想起的就是立夫,一方面,她接受了真实的婚姻,另一方面,她却失去了真爱。木兰嫁给曾荪亚是报恩,不是爱情;孔立夫是她的理想伴侣,在曾荪亚与孔立夫之间,她理智地选择了前者,这也是姚、孙两家的现实需要。
四、木兰的性格
说起姚木兰的性格,我的第一反应是她深受着他父亲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其性格最大的亮点是随遇而安,因而她的沉静与淡然非同于一般女子,于自身的遭遇颇有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洒脱。其性格的第二个亮点,在我看来是自省与自持,无论是对立夫的爱情还是与荪亚的婚姻,她都能保持克制,闪现着中国传统的美好女性身上的优点。至于性格的第三个亮点,我认为也是得益于其道家思想,她处于乱世之中,本又是大小姐出身,却能隐忍而不至于唯唯诺诺不通人情世故,周旋于直奉两派孤身解救立夫,可见她身上的侠气。其性格的第四个亮点,在我看来是懂得变通,她的性格在小说的故事时间线上是发展的。早期她或许受到父亲的影响,不向往富贵喧闹的生活,反倒是对田园山水有更多钟情,但这种向往是飘渺的单薄的,并不是一种由里及外地生活需要,直至在战乱中辗转,见到了真实的人生。
姚木兰端庄大气,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能宽容处之。对于家庭生活,木兰有一套自己的哲学。对于曼娘,她是以姐妹朋友的口吻交流,经常是两人一见面就手拉手,并以“好姐姐”称呼曼娘;对于莫愁,经常是以姐姐的口吻来说,没有命令式的言语,但处处为你着想,体现出姐妹情谊;跟父亲的交流就像是智者之间的切磋,对爱人又是温柔体贴,而就算是对素云那样尖酸刻薄的人,也总是能以机智的话语对而答之;对于下人,则更是以礼相待,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也没有呼来喝去的斥责。
参考文献
[1]崔莉群.林语堂《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人物形象分析[J].林区教学,2008(07):44-46.
[2]耿文君.木兰人物形象分析[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S2):57-58.
[3]张杰,张晓楠.解读电视剧《京华烟云》人物形象姚木兰[J].电视研究,2006(04):59-60.
[4]朱红丹.走进“木兰”的世界——评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人物形象[J].语文学刊,2004(05):39-42.
(作者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关键词:《京华烟云》;姚木兰;人物形象;思想
一、木兰的思想
姚木兰的现代女性的思想,与她身为姚思安—这个道家哲学的化身有着深切的关系。在木兰小时候,即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之间,各地流行新思想,百日维新的变法虽然失败,但新思想已流传到人民大众中去,姚思安就从当时流行的报纸杂志上吸收了新思想。而姚体仁欺负木兰姐妹俩,使木兰更喜欢姚思安谈论的“新时代的女子”的话题,而一些西洋观念如天足不裹脚、男女平等、现代教育等问题也进入了木兰的头脑。到了木兰17岁,她父亲的朋友傅增湘,给她带来了更大的影响。傅增湘本人就是个“想象高强才华出众”的学者,他又娶了一位受过现代教育的太太,因此,他们夫妻热心于民众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当他们在天津创办了女子师范学校时,由于傅姚两家的友情,木兰就进入了政府办的第一个女子学校求学,成为第一批蒙受女子教育运动利益的一个新时代女子。
正因为木兰接受了现代教育,所以她的思想要比同时期的女子要强很多,具有很强的主动意识。她愿意并敢于在家长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也能为人生未来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
姚木兰的思想是在环境中有着变化的,她既有着超脱世俗的一面,也有温文尔雅的儒家做派。不过有一点她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由于父亲“沉潜于黄老之修养有年,可谓真正的道家高士”明白“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而“正直自持,則外邪不能侵”,所以她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南,“她从中获得了生的乐观与勇气。一个万恶不能侵入的世界,自然是一个使人乐观奋斗的美好世界自然活在如此的一个世界的人会有勇气,能奋斗,也能忍受。’,从上面这一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姚木兰作为那个时期的女性,她的思想是成熟的,内是健康的,她有别于同时期的大多数女性。
木兰在嫁与荪亚后,就想着是不是的找个人来照顾他,这种思想的产生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适应男性心理的妻妾共存思想,木兰在婚后生子寻找佣人时,和小时曾共遭难的暗香重逢,她的心中燃起了让暗香给荪亚做妾的念头。她认为:一个做妻子的若没有一个妾,斯文而优美,事事帮助自己,就犹如一个皇太子缺少一个凯觑王位的人在旁,一样乏味,她觉得这其间颇有道理。一个合法的妻子,就如同总统职位之外有一个副总统,这个总统的职位就听来更好听,也越发值得去做了。”当然,在本书的后半部分,木兰的想法改变了,而这时也许也只是她的一时之念,但作为当时新旧思想交替的那个年代,木兰的这类想法是适应很大一部分中国男性的审美的。
二、木兰的智慧
木兰虽为女子,但颇有从商的头脑,面对丈夫荪亚不肯为官,反而能在困境中谋略,她想到了父亲留给她思考该如何利用这笔钱进行“钱生钱”,毕竟是商贾之家的女儿,她想到了从商,且对从商有了较为细致的看法,想买父亲在杭州的一间店铺自主经营,但是姚思安考虑到女儿女婿的公婆尚健在,不允许他们现在去南方生活,最终建议他们购买冯舅爷在北京的古玩店股份谋生,荪亚从此开始过上了生意人的口子。而不是扭曲人心灵的东西,在北京城遭遇义和团洗劫之际,她们全家前往山东避难,她的父亲没有带上宝贵的青铜器、玉器之类的价值不菲的家藏,而是把这些东西埋在了园子里的一颗枣树之下,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是这些东西永远的主人,木兰突然就明白了父亲的高深智慧;在与人交往方面,从不以金钱来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她的姐妹后来成为她大嫂的曼娘饱读诗书却家境贫寒的孔立夫以及在屡次相逢的早已与家人失散的暗香等,她都能以一颗平等的心态善待他们,以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生活得更好。
姚木兰的性格深受其父道家思想的熏陶,顺乎自然、追逐真我,接受新思想,开朗洒脱。她随父亲学唱京剧、鉴赏甲骨、会吹口哨儿、上女子学堂、读汉译西洋小说、讨论男女平等问题。在姚家举家南逃时,木兰不幸与家人走散,曾家老爷好心搭救,为辨认木兰身份,曾家老爷让她辨识甲骨文。木兰辨认出来并受到曾家老爷赞赏:“对了!对了!她就是木兰,天下只有她一个小姑娘儿认种甲 骨!”,木兰的聪慧博学还表现在对宇宙、人生、自然的“顿悟”上。木兰在登极泰山顶秦始皇“没字 碑”前瞬间感悟“想生,想死,想人的热情的生命,想毫无热情的岩石的生命,这种聪慧和敏锐又足以使她显得超凡脱俗。
三、木兰对爱情的把握
在姚木兰的观念里,婚姻大事是由不得自己做主的,木兰的婚姻是父母说了算,她没有选择的可能性。因此,她不得不放弃了她的初恋,孔立夫,因为她知道,就算两人彼此喜欢,可她不能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姚木兰是喜爱孔立夫的。孔立夫的才情打动了她,但她与曾家的旧关系,使她听从了命运的安排嫁给了荪亚。她虽然“但愿她和她妹妹易地而处好了。”但是即便如此,她也知道“她嫁得算是如意”。“她嫁给荪亚,良心上是一片清白。荪亚爱她,她知道。婚后她会爱荪亚,她也知道,在这种爱里没有梦绕魂牵,只是正常青年男女以身相许,互相敬重,做将来生活上的伴侣,只是这么一种自然的情况。” 于是木兰“一面睛天的时候念的是荪亚,一面阴天想的是立夫。一面她接受现实的婚姻,另外一面又憧憬美好的东西。”她把自己的婚姻经营得幸福而美满。这就是一种超脱。木兰结婚时,送嫁妆的队伍堵塞当时的北京城东四牌楼的交通,“嫁妆是分装72台”,围观者众多,没有看见这个送嫁妆的队伍女人们,都会觉得错过了眼福,在嫁给荪亚后,她知道荪亚爱她,也知道她会在婚后爱上孙亚,但是这种爱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秉承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想法,他们只是彼此同意,互相尊重,都是在努力做一个好妻子、好丈夫,这也就不难说,在木兰的潜意识中,立夫总是时不时出现在她的脑海中,所以在晴天时,她想到的她就荪亚,在阴天时,想起的就是立夫,一方面,她接受了真实的婚姻,另一方面,她却失去了真爱。木兰嫁给曾荪亚是报恩,不是爱情;孔立夫是她的理想伴侣,在曾荪亚与孔立夫之间,她理智地选择了前者,这也是姚、孙两家的现实需要。
四、木兰的性格
说起姚木兰的性格,我的第一反应是她深受着他父亲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其性格最大的亮点是随遇而安,因而她的沉静与淡然非同于一般女子,于自身的遭遇颇有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洒脱。其性格的第二个亮点,在我看来是自省与自持,无论是对立夫的爱情还是与荪亚的婚姻,她都能保持克制,闪现着中国传统的美好女性身上的优点。至于性格的第三个亮点,我认为也是得益于其道家思想,她处于乱世之中,本又是大小姐出身,却能隐忍而不至于唯唯诺诺不通人情世故,周旋于直奉两派孤身解救立夫,可见她身上的侠气。其性格的第四个亮点,在我看来是懂得变通,她的性格在小说的故事时间线上是发展的。早期她或许受到父亲的影响,不向往富贵喧闹的生活,反倒是对田园山水有更多钟情,但这种向往是飘渺的单薄的,并不是一种由里及外地生活需要,直至在战乱中辗转,见到了真实的人生。
姚木兰端庄大气,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能宽容处之。对于家庭生活,木兰有一套自己的哲学。对于曼娘,她是以姐妹朋友的口吻交流,经常是两人一见面就手拉手,并以“好姐姐”称呼曼娘;对于莫愁,经常是以姐姐的口吻来说,没有命令式的言语,但处处为你着想,体现出姐妹情谊;跟父亲的交流就像是智者之间的切磋,对爱人又是温柔体贴,而就算是对素云那样尖酸刻薄的人,也总是能以机智的话语对而答之;对于下人,则更是以礼相待,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也没有呼来喝去的斥责。
参考文献
[1]崔莉群.林语堂《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人物形象分析[J].林区教学,2008(07):44-46.
[2]耿文君.木兰人物形象分析[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S2):57-58.
[3]张杰,张晓楠.解读电视剧《京华烟云》人物形象姚木兰[J].电视研究,2006(04):59-60.
[4]朱红丹.走进“木兰”的世界——评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人物形象[J].语文学刊,2004(05):39-42.
(作者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