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羊脂球是莫泊桑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本次研究中,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介绍了《羊脂球》的创作构思与结构特征,了解了《羊脂球》的创作方法与人物细节特性,旨在通过对《羊脂球》的剖析,深化人们对莫泊桑短篇创作技巧的认识。
关键词:羊脂球;文章构思;文章结构
前言
莫泊桑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王之一,其作品普遍具有结构简单、主题深刻、形式短小精悍的特征,《羊脂球》是莫泊桑的著名作品,在這篇小说的创作中,莫泊桑使用了独特的构思与精致结构,不仅深化了整个小说的主体,也实现了创作内容的显著突破[1]。与其他的小说相比,《羊脂球》在篇幅很小,仅有三万余字,但是在这短短的篇幅中,莫泊桑却赋予了整个作品无限的主体,具有极高的文学欣赏价值。
一、《羊脂球》的独特构思分析
(一)《羊脂球》的故事情节简述
《羊脂球》的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以十九世纪的普法战争为背景,有十个人一同坐车出逃,但是这十个人的身份十分特殊,不仅有修女,也有奸商、议会议员和一个代号为“羊脂球”的妓女。在这十个人中,“羊脂球”是最没有地位的,其中的三位有身份的贵妇在得知“羊脂球”的身份之后,对“羊脂球”的态度十分恶劣,小声辱骂“羊脂球”是“卖淫女”、是“社会的耻辱”;而她们的丈夫则是用看不起穷人的口吻来大谈特谈金钱、吃喝。在马车行走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车上的人都感觉到了饥饿,但是只有“羊脂球”携带了少量食物,面对他人的嘲笑,“羊脂球”大方的邀请他人分享自己的食物;之后人们对“羊脂球”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称赞她是“可敬的人”。当马车最终行进到托特镇后,此时的镇子已经被普鲁士的军队占领,普鲁士的士兵扣留了马车并要求“羊脂球”陪自己过夜,但是“羊脂球”拒绝了这个提议,导致车上的十个人都被扣押。在这种情况下,其他九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开始施展各种阴谋诡计迫使“羊脂球”就范,最后在修女的劝说下,“羊脂球”答应了普鲁士军官的要求,之后普鲁士军官的欲望得到满足,一车十个人便被放行了。而在之后的路途中,人们非但没有对这为拯救了大家的勇士表示感激,反而敬而远之,之前的赞美由转变为唾骂。而这一次,每个人都准备了自己的食物,反而“羊脂球”没有时间准备,在马车行走的路上,每个人都享用自己的食物,而“羊脂球”只能在一旁忍受着饥饿与寒冷。
(二)作者对《羊脂球》的构思
从上文对《羊脂球》的描述来看,《羊脂球》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没有惊险刺激的场面,但是每一位读过《羊脂球》的人都会被其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并表现出愤怒、叹息[2]。而《羊脂球》之所以能够引起大部分读者的共鸣,这是因为这个作品中具有独特的到的教育作用,虽然故事脉络简单,但是每个人都会被其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作者在《羊脂球》的构思上,使用了自己一贯的手法——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尽可能的完善其中的故事脉络,虽然故事的篇幅很短,但是其中却可以传达出无限的韵味。例如在《羊脂球》中,作者所明确描述的空间只有一个,就是一个狭小的马车,通过马车中人物的形象,充分展示了社会的人间百态,在马车的这个空间中,从政界人物、宗教人物一直到社会最底层的穷人,都尽可能的展现出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习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审视一切,例如为了展示自己高贵身份的伯爵夫妇等,在故事情节早期对“羊脂球”的言行都充满冷嘲热讽。可见,“马车”在实际上就是当时法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通过对羊脂球的了解可以发现,莫泊桑对于这个作品具有巧妙的构思,而从当时的大环境来看,十九世纪后期的西方学者关注现实、批判现实,在文章的创作上习惯于描写现实,但是更多人在创作中经常会将自己的视角集中在中产阶级、上流社会,广大穷苦人民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但是莫泊桑在之《羊脂球》的创作中,还关注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实际情况,并通常会将底层人民作为创作的主体,甚至是“妓女”这种在文学创作中“上不了台面”的角色都被作者灵活的展示出来。在《羊脂球》中,作者通过社会上最容易遭人唾弃的“妓女”,对当时法国的各个阶层进行了一次有利的批判。例如在文章的开头,作者介绍了这十个人乘坐马车逃离的原因,三对有钱人夫妇的离开则是为了“大发国难财”,或者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也有些人的逃离是为了逃脱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等,而故事情节的发展,显示作者对这些所谓“上流人物”的不屑,而这个马车中仅有的底层人——“羊脂球”显然与这些“上流人士”显得格格不入,自然会成为这些人攻击的对象。在文章中,作者详细道出了“羊脂球”逃离的原因——虽然自己的职业低下,但是也不愿意被侵略者糟蹋。而在正常人的观念中,“妓女”是为了获得金钱而出卖肉体的职业,似乎是没有贞洁观念的,因此“羊脂球”为侵略者提供性服务看起来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羊脂球”并不愿意这么做,在外部侵略者面前,“羊脂球”自认为自己是纯洁的,无路是肉体还是灵魂都属于法兰西民族,这是不可改变的实时[3]。从这一点可见,人虽然在工作、身份地位上存在差别,但是民族尊严、爱国情怀是不会改变的,一些人虽然总会标榜自己是“民族英雄”,而在实际上却不如一个“妓女”,体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批判。
同时莫泊桑本身就是一个十分重视细节描述的作者,在作品的构思上习惯于通过微小的细节来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例如在作品的背景上,作者将故事设定在了寒冷的冬天,这也为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寒冷的冬天,羊脂球的遭遇才显得更加冰冷,令人心寒。再比如劝说“羊脂球”就范的故事情节中,拉马东夫人的想法与“羊脂球”的内心世界是完全不同的,若她处在“羊脂球”的位置时完全不会拒绝那个“帅气的普鲁士军官”。可见,有身份、涵养、风度的贵族夫人已经失去了个人尊严与民族气节,与“羊脂球”相比更显得相形见绌。
二、《羊脂球》的精致结构分析
在《羊脂球》的故事创作中,作者为了更好的刻画故事情节,在故事结构上也进行了改进。
(一)首位接续式结构 在《羊脂球》中,作者使用约2000字描写了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的场景,在战争失败之后鲁昂城,原本两个不同的阶层:普鲁士军人与普通市民整在和谐的相处;但是在乡下,很多渔民会划着自己的渔船,从水中捞出普鲁士军队的尸体,尽管这个行为不可能得到荣誉或者赞赏,但是这些人依然在为了法兰西民族而努力。可见在小说的开头,作者就通过自己的语言来阐述了当时的情况:上层人士、军人都是卖国贼,而广大的底层百姓则是整个国家的希望。在这种逻辑结构上,不仅介绍了《羊脂球》的背景故事,也预示了“羊脂球”的不幸结局。
而从整个文章的构思上来看,这种首位接续式结构不仅具有对立性也有统一性:在民族战争的大环境下,作者通过上下层之间的关系交替以及对人性善恶的交替,让正规化文章结构变得更加饱满。在文章结构序列上,《羊脂球》以正方两条线索进行构思,相互交叉,并在“人性”上实现了汇合;作者关注重大事件的影响,这也是这个小说警示作用的关键。
在小说中,马车上显然“上层人士”占据了绝大部分,而这部分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应该是有教养、懂礼貌的,但都是在实际上,这些人跑到马车上的目的是保命,并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创作手法铺垫了这些人人性中的阴暗。而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初衷不良,导致人们对待“羊脂球”始终会表现出不屑、傲慢的态度,他们从心底排斥这个社会的底层人物,这是文章悲剧的伏笔——一个光鲜亮丽的社会也无法掩饰人性的丑恶[4]。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羊脂球》也迎来了故事的转变:因为逃离的匆忙,人们没有准备足够的食物,当看到羊脂球有丰富的食物时,丢掉自己的脸面,竭尽所能的赞美“羊脂球”,而“羊脂球”也向人们抛出了橄榄枝,分享自己食物,此时马车上众人的关系看起来已经得到缓和。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当人们得知普鲁士军官要求“羊脂球”陪睡才允许放行时,人性的黑暗再一次显现,每个人都用自己的伪善将“羊脂球”一步一步的推向火坑。而在实际上,无论羊脂球陪睡与否,她的命运都难逃悲剧的怪圈,因为在这些众多的人物关系中,她从属于弱势群体,在社会关系里她深处底层,被践踏是社会造成的必然结果。
在文章结构的设计上,作者在文章的设计上每一次的对立关系缓和都是为下一次更惨烈的悲剧做铺垫,并采用这种首尾相连的叙事结构,将人的善恶完整的刻画出来。
(二)中间包含式的文章结构
有学者在研究中认为,中间包含式的出现,是“由于一个变化过程要得到完成,必须包含作为其手段的另外一个变化过程;这另外一个过程还可以包含另外一个过程,以此类推[5]。”可见叙事的某一功能是因为另一个甚至几个叙事结构所组成的,这些小的叙事序列可以插入到大的叙事系列中,甚至可以插入到第二个功能并采取行动,形成了大的叙事序列,最终发挥相应的叙事功能。在《羊脂球》中,“羊脂球”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这也决定了她的悲惨命运会成为故事压轴序列。
在《羊脂球》中,上层人士对“羊脂球”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这也是导致她悲惨命运的关键。但是在实际上,“羊脂球”的悲惨命运并不是偶然结果,而是由多个微小的叙事序列所组成的。例如作者在小说的开篇位置介绍了法国的社会背景,并在整个故事中着重刻画了三个有关“吃”的画面,第一个“吃”的画面,则是羊脂球在马车内看到“上流人士”饥饿的丑态而慷慨解囊,众人分食食物的场景;第二个“吃”,则是“羊脂球”在众人的威逼利用下决定献身于普鲁士军官,众人吃喝狂欢的场景;第三个“吃”,则是众人在放行之后狼吞虎咽,而羊脂球在角落落泪的场景。这三个点都是以“吃”为核心,但是在这个“吃”的过程中都包含了一系列小的叙事序列,包括:(1)众人聚集在一起的目的不同,正如前文所言,每个人逃离的原因各不相同,一些人企图发国难财,或者因为畏敌逃命等,这些人显然都是民族的败类;而唯有妓女怀揣着爱国之心,不希望自己被侵略者玷污。由此可见,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的美丑必现。(2)众人对敌人的态度存在明显不同,这些“上层人士”面对敌人时的软弱和羊脂球的毫无惧色形成了鲜明对比。例如普鲁士军官要求羊脂球过夜时,众人被吓到瑟瑟发抖,但是羊脂球非但不理睬,还破口大骂,严词拒绝了普鲁士军官的要求,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但是相比之下,三位出身高贵的太太却在讨论普鲁士军官的容貌如何好,甚至埋怨普鲁士军官没有看上她们。(3)面对敌人的淫威,“上层人士”通过恭维、劝说甚至恐吓的方法,直接将羊脂球推向了火坑。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环境下,谁崇高谁爱国则昭然若揭。(4)在旅途中,羊脂球面对同胞们饥肠辘辘不计前嫌的献出了自己食物,即使贵妇人对她冷嘲热讽,也宽容的原谅了他们;并且在马车众人的交流期间,她担心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婉转献出自己食品;面对敌人,为了保证同胞们的安全,羊脂球忍辱负重,最终委身于敌人,若不是为了确保同胞能够快速离开敌占区,最终做出巨大牺牲。但是在从故事情节来看,马车上的其他九人毫无人性可言,每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在羊脂球惨遭蹂躏的情况下,他们不但没有感受到愧疚,甚至在一旁饮酒狂欢。(5)在馬车上,当人们感受到饥饿的情况下,羊脂球的分享自己的食物;而在逃离魔窟之后,这些人置羊脂球而不顾,面对在一旁痛哭的羊脂球也目无愧色。
通过这个叙事序列可以发现,作者通过这种描写方法,发挥了故事序列的第二个功能,通过中间包含式的文章结构,作者通过小故事的叙事方法体现了自己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并对主角的角色进行深入剖析。而在从整个文章的角度对《羊脂球》做进一步的了解后,发现这些小的叙事序列已经成为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羊脂球》具有更强的故事表达效果。
结束语:在《羊脂球》中,作者通过一个小小的马车展示了一个小的社会,在普法战争期间每个阶层的精神面貌都在《羊脂球》中得到了充分展示,文章虽然平淡但是却激荡人心,看似平淡但是却能为每个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这些都是《羊脂球》吸引人的重要组成分。本文的研究中发现,《羊脂球》就像工艺品那样,无论是构思与结构都需要经过考究的打磨,成为美轮美奂的工艺品,具有极高的文学欣赏价值。
参考文献
[1]吕可.浅析莫泊桑《羊脂球》中的讽刺手法[J].名作欣赏,2019(26):82-83.
[2]马益平,熊宇箐.论居易·德·莫泊桑《羊脂球》的“替罪羊”主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06):105-107.
[3]陈睿玥.浅谈《羊脂球》的创作特点[J].戏剧之家,2019(05):229.
[4]林景兰.从符号矩阵理论看《羊脂球》的主题内涵[J].文化学刊,2018(10):43-46.
[5]许吉洁.从丹纳“三要素”分析羊脂球和李香君的形象差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03):34-35.
作者简介:
汪晖 女 1981.7 淳安 汉 硕士 讲师 英语教育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
关键词:羊脂球;文章构思;文章结构
前言
莫泊桑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王之一,其作品普遍具有结构简单、主题深刻、形式短小精悍的特征,《羊脂球》是莫泊桑的著名作品,在這篇小说的创作中,莫泊桑使用了独特的构思与精致结构,不仅深化了整个小说的主体,也实现了创作内容的显著突破[1]。与其他的小说相比,《羊脂球》在篇幅很小,仅有三万余字,但是在这短短的篇幅中,莫泊桑却赋予了整个作品无限的主体,具有极高的文学欣赏价值。
一、《羊脂球》的独特构思分析
(一)《羊脂球》的故事情节简述
《羊脂球》的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以十九世纪的普法战争为背景,有十个人一同坐车出逃,但是这十个人的身份十分特殊,不仅有修女,也有奸商、议会议员和一个代号为“羊脂球”的妓女。在这十个人中,“羊脂球”是最没有地位的,其中的三位有身份的贵妇在得知“羊脂球”的身份之后,对“羊脂球”的态度十分恶劣,小声辱骂“羊脂球”是“卖淫女”、是“社会的耻辱”;而她们的丈夫则是用看不起穷人的口吻来大谈特谈金钱、吃喝。在马车行走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车上的人都感觉到了饥饿,但是只有“羊脂球”携带了少量食物,面对他人的嘲笑,“羊脂球”大方的邀请他人分享自己的食物;之后人们对“羊脂球”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称赞她是“可敬的人”。当马车最终行进到托特镇后,此时的镇子已经被普鲁士的军队占领,普鲁士的士兵扣留了马车并要求“羊脂球”陪自己过夜,但是“羊脂球”拒绝了这个提议,导致车上的十个人都被扣押。在这种情况下,其他九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开始施展各种阴谋诡计迫使“羊脂球”就范,最后在修女的劝说下,“羊脂球”答应了普鲁士军官的要求,之后普鲁士军官的欲望得到满足,一车十个人便被放行了。而在之后的路途中,人们非但没有对这为拯救了大家的勇士表示感激,反而敬而远之,之前的赞美由转变为唾骂。而这一次,每个人都准备了自己的食物,反而“羊脂球”没有时间准备,在马车行走的路上,每个人都享用自己的食物,而“羊脂球”只能在一旁忍受着饥饿与寒冷。
(二)作者对《羊脂球》的构思
从上文对《羊脂球》的描述来看,《羊脂球》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没有惊险刺激的场面,但是每一位读过《羊脂球》的人都会被其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并表现出愤怒、叹息[2]。而《羊脂球》之所以能够引起大部分读者的共鸣,这是因为这个作品中具有独特的到的教育作用,虽然故事脉络简单,但是每个人都会被其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作者在《羊脂球》的构思上,使用了自己一贯的手法——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尽可能的完善其中的故事脉络,虽然故事的篇幅很短,但是其中却可以传达出无限的韵味。例如在《羊脂球》中,作者所明确描述的空间只有一个,就是一个狭小的马车,通过马车中人物的形象,充分展示了社会的人间百态,在马车的这个空间中,从政界人物、宗教人物一直到社会最底层的穷人,都尽可能的展现出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习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审视一切,例如为了展示自己高贵身份的伯爵夫妇等,在故事情节早期对“羊脂球”的言行都充满冷嘲热讽。可见,“马车”在实际上就是当时法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通过对羊脂球的了解可以发现,莫泊桑对于这个作品具有巧妙的构思,而从当时的大环境来看,十九世纪后期的西方学者关注现实、批判现实,在文章的创作上习惯于描写现实,但是更多人在创作中经常会将自己的视角集中在中产阶级、上流社会,广大穷苦人民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但是莫泊桑在之《羊脂球》的创作中,还关注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实际情况,并通常会将底层人民作为创作的主体,甚至是“妓女”这种在文学创作中“上不了台面”的角色都被作者灵活的展示出来。在《羊脂球》中,作者通过社会上最容易遭人唾弃的“妓女”,对当时法国的各个阶层进行了一次有利的批判。例如在文章的开头,作者介绍了这十个人乘坐马车逃离的原因,三对有钱人夫妇的离开则是为了“大发国难财”,或者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也有些人的逃离是为了逃脱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等,而故事情节的发展,显示作者对这些所谓“上流人物”的不屑,而这个马车中仅有的底层人——“羊脂球”显然与这些“上流人士”显得格格不入,自然会成为这些人攻击的对象。在文章中,作者详细道出了“羊脂球”逃离的原因——虽然自己的职业低下,但是也不愿意被侵略者糟蹋。而在正常人的观念中,“妓女”是为了获得金钱而出卖肉体的职业,似乎是没有贞洁观念的,因此“羊脂球”为侵略者提供性服务看起来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羊脂球”并不愿意这么做,在外部侵略者面前,“羊脂球”自认为自己是纯洁的,无路是肉体还是灵魂都属于法兰西民族,这是不可改变的实时[3]。从这一点可见,人虽然在工作、身份地位上存在差别,但是民族尊严、爱国情怀是不会改变的,一些人虽然总会标榜自己是“民族英雄”,而在实际上却不如一个“妓女”,体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批判。
同时莫泊桑本身就是一个十分重视细节描述的作者,在作品的构思上习惯于通过微小的细节来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例如在作品的背景上,作者将故事设定在了寒冷的冬天,这也为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寒冷的冬天,羊脂球的遭遇才显得更加冰冷,令人心寒。再比如劝说“羊脂球”就范的故事情节中,拉马东夫人的想法与“羊脂球”的内心世界是完全不同的,若她处在“羊脂球”的位置时完全不会拒绝那个“帅气的普鲁士军官”。可见,有身份、涵养、风度的贵族夫人已经失去了个人尊严与民族气节,与“羊脂球”相比更显得相形见绌。
二、《羊脂球》的精致结构分析
在《羊脂球》的故事创作中,作者为了更好的刻画故事情节,在故事结构上也进行了改进。
(一)首位接续式结构 在《羊脂球》中,作者使用约2000字描写了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的场景,在战争失败之后鲁昂城,原本两个不同的阶层:普鲁士军人与普通市民整在和谐的相处;但是在乡下,很多渔民会划着自己的渔船,从水中捞出普鲁士军队的尸体,尽管这个行为不可能得到荣誉或者赞赏,但是这些人依然在为了法兰西民族而努力。可见在小说的开头,作者就通过自己的语言来阐述了当时的情况:上层人士、军人都是卖国贼,而广大的底层百姓则是整个国家的希望。在这种逻辑结构上,不仅介绍了《羊脂球》的背景故事,也预示了“羊脂球”的不幸结局。
而从整个文章的构思上来看,这种首位接续式结构不仅具有对立性也有统一性:在民族战争的大环境下,作者通过上下层之间的关系交替以及对人性善恶的交替,让正规化文章结构变得更加饱满。在文章结构序列上,《羊脂球》以正方两条线索进行构思,相互交叉,并在“人性”上实现了汇合;作者关注重大事件的影响,这也是这个小说警示作用的关键。
在小说中,马车上显然“上层人士”占据了绝大部分,而这部分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应该是有教养、懂礼貌的,但都是在实际上,这些人跑到马车上的目的是保命,并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创作手法铺垫了这些人人性中的阴暗。而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初衷不良,导致人们对待“羊脂球”始终会表现出不屑、傲慢的态度,他们从心底排斥这个社会的底层人物,这是文章悲剧的伏笔——一个光鲜亮丽的社会也无法掩饰人性的丑恶[4]。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羊脂球》也迎来了故事的转变:因为逃离的匆忙,人们没有准备足够的食物,当看到羊脂球有丰富的食物时,丢掉自己的脸面,竭尽所能的赞美“羊脂球”,而“羊脂球”也向人们抛出了橄榄枝,分享自己食物,此时马车上众人的关系看起来已经得到缓和。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当人们得知普鲁士军官要求“羊脂球”陪睡才允许放行时,人性的黑暗再一次显现,每个人都用自己的伪善将“羊脂球”一步一步的推向火坑。而在实际上,无论羊脂球陪睡与否,她的命运都难逃悲剧的怪圈,因为在这些众多的人物关系中,她从属于弱势群体,在社会关系里她深处底层,被践踏是社会造成的必然结果。
在文章结构的设计上,作者在文章的设计上每一次的对立关系缓和都是为下一次更惨烈的悲剧做铺垫,并采用这种首尾相连的叙事结构,将人的善恶完整的刻画出来。
(二)中间包含式的文章结构
有学者在研究中认为,中间包含式的出现,是“由于一个变化过程要得到完成,必须包含作为其手段的另外一个变化过程;这另外一个过程还可以包含另外一个过程,以此类推[5]。”可见叙事的某一功能是因为另一个甚至几个叙事结构所组成的,这些小的叙事序列可以插入到大的叙事系列中,甚至可以插入到第二个功能并采取行动,形成了大的叙事序列,最终发挥相应的叙事功能。在《羊脂球》中,“羊脂球”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这也决定了她的悲惨命运会成为故事压轴序列。
在《羊脂球》中,上层人士对“羊脂球”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这也是导致她悲惨命运的关键。但是在实际上,“羊脂球”的悲惨命运并不是偶然结果,而是由多个微小的叙事序列所组成的。例如作者在小说的开篇位置介绍了法国的社会背景,并在整个故事中着重刻画了三个有关“吃”的画面,第一个“吃”的画面,则是羊脂球在马车内看到“上流人士”饥饿的丑态而慷慨解囊,众人分食食物的场景;第二个“吃”,则是“羊脂球”在众人的威逼利用下决定献身于普鲁士军官,众人吃喝狂欢的场景;第三个“吃”,则是众人在放行之后狼吞虎咽,而羊脂球在角落落泪的场景。这三个点都是以“吃”为核心,但是在这个“吃”的过程中都包含了一系列小的叙事序列,包括:(1)众人聚集在一起的目的不同,正如前文所言,每个人逃离的原因各不相同,一些人企图发国难财,或者因为畏敌逃命等,这些人显然都是民族的败类;而唯有妓女怀揣着爱国之心,不希望自己被侵略者玷污。由此可见,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的美丑必现。(2)众人对敌人的态度存在明显不同,这些“上层人士”面对敌人时的软弱和羊脂球的毫无惧色形成了鲜明对比。例如普鲁士军官要求羊脂球过夜时,众人被吓到瑟瑟发抖,但是羊脂球非但不理睬,还破口大骂,严词拒绝了普鲁士军官的要求,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但是相比之下,三位出身高贵的太太却在讨论普鲁士军官的容貌如何好,甚至埋怨普鲁士军官没有看上她们。(3)面对敌人的淫威,“上层人士”通过恭维、劝说甚至恐吓的方法,直接将羊脂球推向了火坑。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环境下,谁崇高谁爱国则昭然若揭。(4)在旅途中,羊脂球面对同胞们饥肠辘辘不计前嫌的献出了自己食物,即使贵妇人对她冷嘲热讽,也宽容的原谅了他们;并且在马车众人的交流期间,她担心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婉转献出自己食品;面对敌人,为了保证同胞们的安全,羊脂球忍辱负重,最终委身于敌人,若不是为了确保同胞能够快速离开敌占区,最终做出巨大牺牲。但是在从故事情节来看,马车上的其他九人毫无人性可言,每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在羊脂球惨遭蹂躏的情况下,他们不但没有感受到愧疚,甚至在一旁饮酒狂欢。(5)在馬车上,当人们感受到饥饿的情况下,羊脂球的分享自己的食物;而在逃离魔窟之后,这些人置羊脂球而不顾,面对在一旁痛哭的羊脂球也目无愧色。
通过这个叙事序列可以发现,作者通过这种描写方法,发挥了故事序列的第二个功能,通过中间包含式的文章结构,作者通过小故事的叙事方法体现了自己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并对主角的角色进行深入剖析。而在从整个文章的角度对《羊脂球》做进一步的了解后,发现这些小的叙事序列已经成为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羊脂球》具有更强的故事表达效果。
结束语:在《羊脂球》中,作者通过一个小小的马车展示了一个小的社会,在普法战争期间每个阶层的精神面貌都在《羊脂球》中得到了充分展示,文章虽然平淡但是却激荡人心,看似平淡但是却能为每个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这些都是《羊脂球》吸引人的重要组成分。本文的研究中发现,《羊脂球》就像工艺品那样,无论是构思与结构都需要经过考究的打磨,成为美轮美奂的工艺品,具有极高的文学欣赏价值。
参考文献
[1]吕可.浅析莫泊桑《羊脂球》中的讽刺手法[J].名作欣赏,2019(26):82-83.
[2]马益平,熊宇箐.论居易·德·莫泊桑《羊脂球》的“替罪羊”主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06):105-107.
[3]陈睿玥.浅谈《羊脂球》的创作特点[J].戏剧之家,2019(05):229.
[4]林景兰.从符号矩阵理论看《羊脂球》的主题内涵[J].文化学刊,2018(10):43-46.
[5]许吉洁.从丹纳“三要素”分析羊脂球和李香君的形象差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03):34-35.
作者简介:
汪晖 女 1981.7 淳安 汉 硕士 讲师 英语教育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