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作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储备阅读和生活经验,大胆尝试仿写演练,共同构建了一套由四个环节构成的“读范文——作赏析——试牛刀——做点评”的作文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已有效突破作文教学瓶颈,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作文教学有效模式读范文作赏析试牛刀做点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03
众所周知,现在的语文教学几乎已被窄化为阅读教学。由于没有科学系统的专用作文教材,也没有专属的作文教学课时,再加上批改作文是一件相当累人的苦差事,所以多数语文教师干脆把作文教学简化为作文讲评,甚至是一片空白。
针对这一现状,作为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笔者义不容辞地带领我们的团队进行为期两年的“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作文有效课堂模式”的实践研究,摸索总结出“读范文——作赏析——试牛刀——做点评”的有效教学模式,以下简称 “读——析——试——评”。
一、“读——析——试——评”作文教学模式的内涵
1.读范文,学榜样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语文教学的常规做法。古人早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据说李白也是因念念不忘崔颢的《黄鹤楼》才写就《登金陵凤凰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它既是阅读的例子,也是写作的例子。读范文是一种语言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也是写作技法的积累。虽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但因课业紧张,范文选用并非多多益善,能不能发挥榜样的作用要看它是否便于借鉴模仿。以名家名篇为主的课文自然堪称典范,有时我们也采用学生习作,必要的时候还得教师亲自下水写范文。
2.作赏析,学门道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篇文质兼美的范文,如果不作深入的欣赏分析,学生就不知其所以然,范文读再多,也只会是两脚的书柜。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对话,走近作者,走进文本,进而领会文章的妙处,才能从写作的角度找到可以借鉴的东西(语言、思想、结构、技巧),这样才能在读写之间架设一道桥梁。当然,选什么范文,借鉴什么内容,都是由我们预先设定的写作教学内容来确定。毛主席曾说:“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写作也不例外,能依托别人的经验门道,就必然会进步得快。
3.试牛刀,见行动
光说不练假把式,又说又练真把式。当学生把范文读得烂熟于心后,当我们把范文赏析得头头是道后,学生就会有一种尝试仿作的欲望,想着别人能写,我为什么不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有一种需求叫“自我实现”,写作就是一种创造力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在分析范文后,仿写就得跟进。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创设情境,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有话要说,不吐不快。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出来后,那他们的创造力就不仅限于对范文的模仿了。
4.做点评,升文格
文章不厌百回改,批改点评及时才有效。光凭一个语文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对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一百多号人的作文做出详细的批改谈何容易!再说时间拖久了,讲评意义就不大了。所以我们打破传统,把作文评改的权利交给学生。在班级学生中精心挑选、培养了一批“小老师”, 每一次训练先由教师负责批改“小老师”的作文,尽量做到面批面改明得失,进而训导他们参照自己的经验教训、掌握批改的要领来评改其他学生的作文,要求与被批改的学生当面交流,然后由教师汇总讲评,最后让学生根据点评意见再次修改、提升自己的作文。这样点评作文就既有时效性,又有实效性。
二、“读——析——试——评”作文教学模式的实践
“读——析——试——评”教学模式必须反复运用于每一次作文课堂教学,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当然,在每一次作文教学中可以各有侧重。现以笔者执教的一堂《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的作文教学课例来概要陈述我们的研究成果。
1.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范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有一篇课文是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下简称《记》),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人记事的好范文。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熟悉文本后再一起进行文本解读,使学生对文本烂熟于心后,进而对文本的结构、选材、写作手法了然于心,为第二个教学环节的展开蓄势铺垫。
2.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写作技法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教师在学生熟悉范文的基础上进行点拨,让学生认识到写人一定要写出人物的个性,这样人物形象才会鲜活生动,才会让读者久久不忘。赏析中通过师生互动,总结归纳出文章中作者运用的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1)选材精当展个性
精当选材主要指选择能展示人物个性的言行和人物所经历的典型事例来写。《记》历来以短小精悍著称,文中对梁启超的描写可谓惜墨如金,作者在行文中主要通过几个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来突出其形象。如写他精心准备讲演稿和他与众不同的开场白以及演讲的情景,其中对他外貌描写的“短小精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传神地展现了他的大家风范。再有一句“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以及特写他用“距离国语甚远”的广东官话作演讲的魔力,大师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借鉴这种精心取舍的选材方法来写作,定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于细微处见精神
写人物最忌空洞的叙说,写好细节才能使人物有血有肉有精神。《记》中对梁任公的肖像、言行、心理的细节描写就很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除了上文所述的外貌、语言、神态描写之外,文中记录的梁任公先生两次“哭”的细节也让人记忆犹新。一次是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时,“他悲从中来,竟痛哭而不能自已”,一次是“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一次“涕泗横流”,这两次“哭”的细节,不仅是梁先生真性情的外露,也彰显了他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3)烘云托月巧映衬
写人物可以直接描写他的言行举止,也可以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写他人来写此人,通过写环境气氛来烘托人物等。如《记》中写梁任公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便用手指敲打自己的秃头,“他敲打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还有“他掏手巾拭泪时,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这些都是借旁边听众的表现来侧面衬托梁任公演讲时超强的感染力。
3.因势利导试牛刀
通过师生互动对《记》这篇美文品读赏析后,学生心中已经有一个“瓢”可以依样画葫芦了。这时笔者就顺势布置一道作文题:描写一位你印象深刻的老师,要突出其讲课的风采。因为心中有范本,眼中有老师的原型,所以学生动起笔来就有“范”可依,有话可说,没有了以往的畏难情绪。有个学生写了一篇《最可爱的老师》,选取我校某教师的几个生活剪影,写出这样几个精彩的细节:“我抬头一看,浓眉大眼,带着一副极厚的眼镜,留着平头,头发却极不安分地竖着”,“因为他的普通话并不标准,说到高潮,往往不能顺畅地往下讲,每当这时,他的眼睛便会不自觉地眨着,用手扶一下眼镜,灵机一动,接下去干脆就用本地话带过,这样听起来倒也有不一般的旋律”。这显然是成功模仿了《记》的写法,写得风趣幽默又让这位教师的形象跃然纸上。
4.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培养“小老师”修改点评作文的方法上文已阐述,这里不再展开。值得一提的是,两年下来,笔者所执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作文水平已有明显提高,其中林燕欣同学的《路过天堂》公开发表在CN级刊物《素材魔方》上,陈学怡的《松柏人生》在教育部关工委举办的“少年向上 真善美伴我行”征文比赛中荣获中学组二等奖,还有两个学生的作文在县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当然, “读——析——试——评”的教学模式还只是我们初步的探索,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随着实践研究的深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它,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今后的作文教学。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有效模式读范文作赏析试牛刀做点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03
众所周知,现在的语文教学几乎已被窄化为阅读教学。由于没有科学系统的专用作文教材,也没有专属的作文教学课时,再加上批改作文是一件相当累人的苦差事,所以多数语文教师干脆把作文教学简化为作文讲评,甚至是一片空白。
针对这一现状,作为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笔者义不容辞地带领我们的团队进行为期两年的“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作文有效课堂模式”的实践研究,摸索总结出“读范文——作赏析——试牛刀——做点评”的有效教学模式,以下简称 “读——析——试——评”。
一、“读——析——试——评”作文教学模式的内涵
1.读范文,学榜样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语文教学的常规做法。古人早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据说李白也是因念念不忘崔颢的《黄鹤楼》才写就《登金陵凤凰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它既是阅读的例子,也是写作的例子。读范文是一种语言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也是写作技法的积累。虽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但因课业紧张,范文选用并非多多益善,能不能发挥榜样的作用要看它是否便于借鉴模仿。以名家名篇为主的课文自然堪称典范,有时我们也采用学生习作,必要的时候还得教师亲自下水写范文。
2.作赏析,学门道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篇文质兼美的范文,如果不作深入的欣赏分析,学生就不知其所以然,范文读再多,也只会是两脚的书柜。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对话,走近作者,走进文本,进而领会文章的妙处,才能从写作的角度找到可以借鉴的东西(语言、思想、结构、技巧),这样才能在读写之间架设一道桥梁。当然,选什么范文,借鉴什么内容,都是由我们预先设定的写作教学内容来确定。毛主席曾说:“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写作也不例外,能依托别人的经验门道,就必然会进步得快。
3.试牛刀,见行动
光说不练假把式,又说又练真把式。当学生把范文读得烂熟于心后,当我们把范文赏析得头头是道后,学生就会有一种尝试仿作的欲望,想着别人能写,我为什么不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有一种需求叫“自我实现”,写作就是一种创造力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在分析范文后,仿写就得跟进。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创设情境,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有话要说,不吐不快。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出来后,那他们的创造力就不仅限于对范文的模仿了。
4.做点评,升文格
文章不厌百回改,批改点评及时才有效。光凭一个语文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对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一百多号人的作文做出详细的批改谈何容易!再说时间拖久了,讲评意义就不大了。所以我们打破传统,把作文评改的权利交给学生。在班级学生中精心挑选、培养了一批“小老师”, 每一次训练先由教师负责批改“小老师”的作文,尽量做到面批面改明得失,进而训导他们参照自己的经验教训、掌握批改的要领来评改其他学生的作文,要求与被批改的学生当面交流,然后由教师汇总讲评,最后让学生根据点评意见再次修改、提升自己的作文。这样点评作文就既有时效性,又有实效性。
二、“读——析——试——评”作文教学模式的实践
“读——析——试——评”教学模式必须反复运用于每一次作文课堂教学,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当然,在每一次作文教学中可以各有侧重。现以笔者执教的一堂《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的作文教学课例来概要陈述我们的研究成果。
1.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范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有一篇课文是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下简称《记》),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人记事的好范文。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熟悉文本后再一起进行文本解读,使学生对文本烂熟于心后,进而对文本的结构、选材、写作手法了然于心,为第二个教学环节的展开蓄势铺垫。
2.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写作技法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教师在学生熟悉范文的基础上进行点拨,让学生认识到写人一定要写出人物的个性,这样人物形象才会鲜活生动,才会让读者久久不忘。赏析中通过师生互动,总结归纳出文章中作者运用的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1)选材精当展个性
精当选材主要指选择能展示人物个性的言行和人物所经历的典型事例来写。《记》历来以短小精悍著称,文中对梁启超的描写可谓惜墨如金,作者在行文中主要通过几个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来突出其形象。如写他精心准备讲演稿和他与众不同的开场白以及演讲的情景,其中对他外貌描写的“短小精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传神地展现了他的大家风范。再有一句“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以及特写他用“距离国语甚远”的广东官话作演讲的魔力,大师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借鉴这种精心取舍的选材方法来写作,定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于细微处见精神
写人物最忌空洞的叙说,写好细节才能使人物有血有肉有精神。《记》中对梁任公的肖像、言行、心理的细节描写就很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除了上文所述的外貌、语言、神态描写之外,文中记录的梁任公先生两次“哭”的细节也让人记忆犹新。一次是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时,“他悲从中来,竟痛哭而不能自已”,一次是“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一次“涕泗横流”,这两次“哭”的细节,不仅是梁先生真性情的外露,也彰显了他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3)烘云托月巧映衬
写人物可以直接描写他的言行举止,也可以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写他人来写此人,通过写环境气氛来烘托人物等。如《记》中写梁任公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便用手指敲打自己的秃头,“他敲打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还有“他掏手巾拭泪时,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这些都是借旁边听众的表现来侧面衬托梁任公演讲时超强的感染力。
3.因势利导试牛刀
通过师生互动对《记》这篇美文品读赏析后,学生心中已经有一个“瓢”可以依样画葫芦了。这时笔者就顺势布置一道作文题:描写一位你印象深刻的老师,要突出其讲课的风采。因为心中有范本,眼中有老师的原型,所以学生动起笔来就有“范”可依,有话可说,没有了以往的畏难情绪。有个学生写了一篇《最可爱的老师》,选取我校某教师的几个生活剪影,写出这样几个精彩的细节:“我抬头一看,浓眉大眼,带着一副极厚的眼镜,留着平头,头发却极不安分地竖着”,“因为他的普通话并不标准,说到高潮,往往不能顺畅地往下讲,每当这时,他的眼睛便会不自觉地眨着,用手扶一下眼镜,灵机一动,接下去干脆就用本地话带过,这样听起来倒也有不一般的旋律”。这显然是成功模仿了《记》的写法,写得风趣幽默又让这位教师的形象跃然纸上。
4.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培养“小老师”修改点评作文的方法上文已阐述,这里不再展开。值得一提的是,两年下来,笔者所执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作文水平已有明显提高,其中林燕欣同学的《路过天堂》公开发表在CN级刊物《素材魔方》上,陈学怡的《松柏人生》在教育部关工委举办的“少年向上 真善美伴我行”征文比赛中荣获中学组二等奖,还有两个学生的作文在县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当然, “读——析——试——评”的教学模式还只是我们初步的探索,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随着实践研究的深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它,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今后的作文教学。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