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方言重叠式形容词的后缀

来源 :中国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y_jav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州方言重叠式形容词的附加成分具有复杂多样的语音形式。本文先根据各种音形的交替和组合规律,归纳出三个语素。然后证明三个语素分别来自“底/地”“着”和“的”,层累在福州方言的共时系统中。共时分析和语源考证的结果可以相互印证。
其他文献
本文报道一个已知调类数最多、入声分化最繁复的调系,赣语江西修水县渣津镇方言的十舒六入十六调系统。调类分合首先由发声态不同造成:假声增生导致阴去和阴入成为超高上域调;古次浊和古浊擦音声母音节的气声消失导致古阳调类只剩下古浊塞音声母字;气声增生导致次清分调,成为和古浊塞一样的下域调。此外,入声以古韵摄的[*-t/p]尾和[*-k]尾为条件分化为两类。本文还讨论了气声、送气与清浊的关系,提出“次清化浊”实质上是次清气化并入古全浊一步到位的过程,同时讨论了发声变化对北部赣语调类演化造成的影响。今浊音声母的多种语音
战国简中原误释为“凶”或“悤”的一个字形,现据清华简等新材料来看皆应释为“鬯”。这类写法的“鬯”上部均有“匕”或其变体作为构形部件,会用匕盛酒或酿酒之意。此系的“鬯”字起源于武丁时期的历组、宾组卜辞,与甲骨文中标准写法的“鬯”在构字理据上有着显著区别,或属两种不同的构形与演进系列。
《广雅·卷一下》有“没也”条,其中“丞”字,《广雅疏证》无释。钱大昭《广雅疏义》认为:“丞”通作“承”,“承”通作“拯”。《方言》:“出溺为拯。”《补疏》同,补充说:“凡援溺者必没水中,故丞有没谊。”《拾补》云:“诸书无训丞为没者,丞疑字之误。”(徐复,1998:79)以上诸说皆因承讹袭谬,强作说解,未为的诂,“丞”当“涵”之省讹。试述如下。
1.引言趋向动词“起去”与“起来”的竞争在现代汉语、汉语史等研究领域颇受关注。北京话和普通话中是否存在“起去”争议已久,老舍作品中的用例是讨论焦点(参看朱德熙,1982;钟兆华,1988;邢福义,2003;李先耕,2004;王灿龙,2004;聂志平,2018)。
类指虽然在语言表达中很重要,但却属于语法库藏中的弱势范畴,在绝大多数语言中没有专职语法手段,须借用有定、无定、复数等其他范畴的形式手段或光杆形式来表示。而浙北地区的吴方言,如本文重点考察的海盐方言、长兴方言,却是一种罕见的类指显赫型方言,它们由指示词和种类量词经过合音和语法化形成了名词前的专职类指标记,接近类指冠词,在语篇中高频出现。也有的浙北吴语直接用种类量词“种”做类指标记,如诸暨方言。从有定种类量词到类指标记的语法化,需要经历从次类指称(“这一种”)到整类指称的重新分析。这种重新分析最可能发生在种类
现代汉语是一种代词省略的语言,句子的主语和宾语经常使用零形代词;上古汉语也经常使用零形代词,只是它的零形代词分布与现代汉语颇有不相对应之处。现代汉语零形代词常用为主语和动词的宾语,却很少用作介词宾语;上古汉语零形代词常用为主语,也常用作介词宾语,但较少用作动词宾语。现代汉语和上古汉语在零形代词的使用只有在主语地位上是比较相似的,只不过上古汉语的主语使用零形代词更为发达。那么是什么样的机制造成这样的不同,上古汉语的代词省略是否在类型上与现代汉语有所分别,这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本文分别就上古汉语的零形代词作主
“抓”是“爪”的分化字,历史上“抓”先后记录过五个词:1)读zhāo、zhǎo、zhào,义为“搔”;2)读zhǎo,={爪};3)读zhǎo,义为“扎”;4)读zhǎo,={找};5)读zhuā,={抓}。文章在时贤研究的基础上,对它们逐一进行梳理,并以《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为例,对辞书“抓”字条在注音、立义、释义、排序、引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商榷意见。像“抓”这样的个案在汉字汉语史上数量众多,问题需要一个一个加以解决。
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审议通过了第九批向社会推荐使用的外语词规范中文译名。推荐使用的规范译名共17组,主要选取金融财经和信息技术领域中在大众媒体上使用频次较高的新词语。如电子支付(EP)、区块链(Blockchain)、物联网(IOT)等。译名研制过程中,主要参考了近十年来主要媒体上使用的外语词缩略词,特别关注了近三年新出现的词条,选择运用多类型语料库查询、统计频次验证等方法,比照了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等机构发布的译名信息,并就相关译名征询了财政部、交通部、银保监会、证监会、中国银行等主管部
“鱼、虞”两韵的分混是《切韵》时代南北汉语方言的重要差异之一。这种差别在今天现代汉语方言中依然普遍存在。吴语、闽语、赣语、客家话、湘语、徽语、部分官话方言等都存在“鱼虞有别”的层次。绝大多数赣语鱼韵区别虞韵只有一个层次,少数赣语有两个层次,与一般方言的“鱼虞有别”并无本质不同。但是赣语遇摄一等模韵和三等虞韵也有读同鱼韵白读的层次,这是赣语不同于一般方言“鱼虞有别”的地方,也与《切韵》时代的“鱼虞有别”不同。
谚解《老乞大》6个版本前后衔接,纵贯明清278年,以其独特方式记录了北京官话音系演变过程中新旧更替的一段历史。谚解《老乞大》左、右音显示的新旧、正俗并存的现象,就是“文白异读”。这种新旧更替,今已基本完成,曾经的此类“文白异读”亦消失殆尽,仅存若干“尾声”“遗存”。因不了解这段“文白异读”史,学界依据仅存的“尾声”归纳的相关“通行观点”,其立论是有先天缺陷的。本文旨在以谚解《老乞大》左、右音资料揭示北京话这一段“文白异读”史及其与京剧“上口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