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和是我国著名的白茶原产地,产茶历史悠久。北宋政和年间,茶叶就被列为朝廷贡品,宋徽宗皇帝喝了贡茶白毫银针,龙颜大悦,将年号赐作县名。茶叶生产的繁荣,民间各种茶事活动应运而生。清中叶,茶灯戏从江西传入政和,主要流行于东平、苏地等地,表演形式是用灯笼、茶篮、扇子、手帕、彩伞等道具和舞蹈动作,表演时载歌载舞,极具观赏性和娱乐性。每年正月是其主要活动时期,村头村尾、农家小院均为演出场所。特别是在新春期间,常形成“茶灯闹元宵”的盛景。
政和茶灯戏在汲取和融入一些地方民间歌舞后,使其表演更加清新明快,活泼优美。内容多反映农村生活,有男女爱情悲欢离合的感情戏,有伦理道德和善恶报应的哲理戏,语言生动朴实,唱词通俗易懂。
东平民间茶灯戏艺人李贤梦介绍说,政和茶灯戏传统剧目有100多种,本戏有《赵玉林》《青龙山》《三家福》《割肉记》《卖花记》等,小戏有《双福船》《补缸》《怔氏劝夫》《看相》《卖杂货》《牡丹对药》等,但很多失传,现在可以表演的剧目有30多种。
近年来,政和县在发展茶叶经济中融入茶文化,使经济和文化实现互促互动。东平镇对茶灯戏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和保护,使得早些年在政和农村流行一时,现几近濒临失传的民间戏剧艺术瑰宝得以重焕生机。
每当新年渐近,各路戏家的相继露面,乡村的文化气息,一天比一天浓郁起来。茶灯、龙灯、木偶戏、半班等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戏曲节目。当人们忙着采购年货时,另一批人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一些传统曲目的排练。茶灯也是其中之一,这种用方言唱出来的戏曲,非常具有地方特色,老人孩子爱的就是那么一种情趣。《采茶戏》中勤劳善良的采茶妹,都风情万种,贴近老百姓生活,让老百姓觉得可亲可爱。
茶灯并不是灯,它不同于元宵热闹时的各种花灯。但是,这种以灯命名的乡村戏曲确是必有“茶灯”才配得上这称号的。
演茶灯其实真的很辛苦,一个晚上有时演上十几场,走村串户。只要“帖子”上标明了戏团是哪天几点钟到,哪怕是遇上雨雪天,也风雨无阻。当半夜里听到“劈里啪啦”的鞭炮声、“当当当”的磬子声和热闹脆亮的唢呐声时,大人小孩们便再也不贪恋被窝的温暖,一骨碌爬起,迅速把衣服套上,把门“砰”一关就赶着去看了。
戏台上灯火通明,大大的蜡烛点起,全场挤得密不透风,穿着大红色客家礼服的班主先向祠堂正前方的神位鞠躬行礼,然后开始拖长声音唱起来。
鞭炮声又一次雄壮地响起,唢呐声起劲地吹,锣鼓咚咚地敲,钹儿、磬儿闹得欢。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的情绪无不被调动得高昂起来。
当二胡悠扬的曲调响起,伴着脆亮亮的唢呐伴奏声,化着浓妆的茶妹子婀娜地扭着腰肢上场了,有时候嗓子唱哑了,也没有人责怪,相反,观众自发地帮唱起来,茶妹子扭得更起劲了,观众帮唱得愈发响亮了。
这样的场景现在已经也再看不见了。当远远地站在稀稀疏疏的人群之外,听见熟悉的唱腔,心里翻滚起儿时逐渐远去的记忆:雨雪中,一群孩子正跟在敲锣打鼓的队伍后边,挤在密密的人群中,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唱着相同的剧目。
那渐远的茶灯,那渐远的茶妹子,也许,已经成为了永远的回忆。
政和茶灯戏在汲取和融入一些地方民间歌舞后,使其表演更加清新明快,活泼优美。内容多反映农村生活,有男女爱情悲欢离合的感情戏,有伦理道德和善恶报应的哲理戏,语言生动朴实,唱词通俗易懂。
东平民间茶灯戏艺人李贤梦介绍说,政和茶灯戏传统剧目有100多种,本戏有《赵玉林》《青龙山》《三家福》《割肉记》《卖花记》等,小戏有《双福船》《补缸》《怔氏劝夫》《看相》《卖杂货》《牡丹对药》等,但很多失传,现在可以表演的剧目有30多种。
近年来,政和县在发展茶叶经济中融入茶文化,使经济和文化实现互促互动。东平镇对茶灯戏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和保护,使得早些年在政和农村流行一时,现几近濒临失传的民间戏剧艺术瑰宝得以重焕生机。
每当新年渐近,各路戏家的相继露面,乡村的文化气息,一天比一天浓郁起来。茶灯、龙灯、木偶戏、半班等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戏曲节目。当人们忙着采购年货时,另一批人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一些传统曲目的排练。茶灯也是其中之一,这种用方言唱出来的戏曲,非常具有地方特色,老人孩子爱的就是那么一种情趣。《采茶戏》中勤劳善良的采茶妹,都风情万种,贴近老百姓生活,让老百姓觉得可亲可爱。
茶灯并不是灯,它不同于元宵热闹时的各种花灯。但是,这种以灯命名的乡村戏曲确是必有“茶灯”才配得上这称号的。
演茶灯其实真的很辛苦,一个晚上有时演上十几场,走村串户。只要“帖子”上标明了戏团是哪天几点钟到,哪怕是遇上雨雪天,也风雨无阻。当半夜里听到“劈里啪啦”的鞭炮声、“当当当”的磬子声和热闹脆亮的唢呐声时,大人小孩们便再也不贪恋被窝的温暖,一骨碌爬起,迅速把衣服套上,把门“砰”一关就赶着去看了。
戏台上灯火通明,大大的蜡烛点起,全场挤得密不透风,穿着大红色客家礼服的班主先向祠堂正前方的神位鞠躬行礼,然后开始拖长声音唱起来。
鞭炮声又一次雄壮地响起,唢呐声起劲地吹,锣鼓咚咚地敲,钹儿、磬儿闹得欢。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的情绪无不被调动得高昂起来。
当二胡悠扬的曲调响起,伴着脆亮亮的唢呐伴奏声,化着浓妆的茶妹子婀娜地扭着腰肢上场了,有时候嗓子唱哑了,也没有人责怪,相反,观众自发地帮唱起来,茶妹子扭得更起劲了,观众帮唱得愈发响亮了。
这样的场景现在已经也再看不见了。当远远地站在稀稀疏疏的人群之外,听见熟悉的唱腔,心里翻滚起儿时逐渐远去的记忆:雨雪中,一群孩子正跟在敲锣打鼓的队伍后边,挤在密密的人群中,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唱着相同的剧目。
那渐远的茶灯,那渐远的茶妹子,也许,已经成为了永远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