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教师、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目光多在那些“优等生”身上,而与“优等生”相对的“后进生”被关注时往往是讽刺、批评甚至辱骂、处罚。这与教育的初衷相悖。新课改要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如何将新课改的精神落到实处,特别是如何落实到后进生身上,笔者认为可用赏识的钥匙开启后进生的心扉,帮助学生走出“后进”的泥淖。
关键词:赏识教育;帮助;后进生
一、后进生的特点
要转化后进生,就必须走近后进生。后进生在教育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的: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后进生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行为习惯不良,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同时矛盾的心理强烈。
1.自卑与自尊心理的矛盾。后进生对自己的品德、学业和行为表现都感到不满而又缺乏改善的信心,又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处罚和同学的疏远、排斥甚至鄙视、压制,这些都使他们感到自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但自尊之心,人人有之,后进生很少受到关爱和尊重的状况更加剧了他们对被尊重的渴望,产生强烈的自我肯定的心理。
2.要求上进与意志力薄弱的矛盾心理。人的潜意识都渴望上进,后进生也如此。但他们又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往往是今天决定“痛改前非”,而没过两天又“涛声依旧”。
3.喜好表现与容易受挫的矛盾心理。青少年都有爱表现的心理,以引起他人注意,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后进生更想表现自己,以获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与赞许。但由于他们身上的很多毛病很难得到公允,期待的心理难以得到满足,常有受挫感。
二、后进生成因探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期之寒。”后进生之所以“后进”,是多方面因素长期累积造成的。大致有以下三大方面:
1.家庭。多数后进生的家庭环境不好,其父母的综合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更有甚者,父母的责任心不强,疏于管教孩子,或是由孩子的爷爷奶奶进行隔代教育。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逐渐形成代沟。父母若不把好家庭教育这一关,很容易使孩子沾染上不良行为,进而形成习惯。
2.学校。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管理或班级管理不当,教师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对学生缺乏宽容心,不注重发现学生的亮点,也容易造成学生“后进”。
3.社会。社会是一个大染缸,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免不了受社会的影响。若社会风气不好,对学生的伤害最大。在选择多元化的今天,青少年容易受拜金主义、急功近利、读书无用论等负面观念的影响,使得一些学生无心向学。影视、网络等媒体的负面宣传,也使学生可能深受其害而不自觉。
三、用赏识教育的理念转化后进生
如前所述,后进生“后进”并非其一人之“过”,要使之变好,仅靠骂、罚是不奏效的。根据其成因及表现特点,笔者认为用赏识教育的理念转化后进生效果更好。
1.赏识教育。一般来说,赏识,是指意识到人的才能或物的价值而加以重视或予以赞扬。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克里特语),赏识教育的关键词是爱、宽容和褒扬。赏识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
2.用赏识的钥匙开启后进生的心扉,促其健康成长。(1)用心发现后进生的优点,赏识后进生的进步。后进生的光环不如优等生闪耀,那是因为后进生长期被贴上“后进”的标签。而常识教育就是要尽可能地发现学生的优点,以此来树立学生的信心。例如,我班的宇栋同学,开学之初我就发现他有社会上所说的“多动症”,他喜欢招惹别人,以此来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上课不专心,不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有一次语文课堂上,他情绪失控,整个人蜷缩在一起,额头几乎碰到地面,紧紧握着同学的白板笔不肯给同学。等到我过来制止时,他跑出教室,趴在地上大哭起来。下课后,我走出教室,他看见我,很伤心地哭着说:“柯老师,我想跟你说心里话,其实我不是读书的料,我没有你说得那么好,其实我很讨厌读书……”因为之前我认为他只是一个比较调皮、心理有点问题的学生,所以在班里一直强调他很聪明,读书也可以。这样做的初衷是鼓励他,让他找到信心。但从他刚才的话中,我感觉到我对他的鼓励似乎是给他压力了。这次看到他这样哭着跟我讲这些话,我尽量克制自己内心的不平静,拍拍他的肩膀,用赞许的语气对他说:“谢谢你这么信任我,能跟我说实话,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听到我这样说,他平静了一些。经过深入调查,发现问题的源头就出现在他童年成长的环境上,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解决他父母对这事的态度问题。接下来我与他的父母多次沟通,取得他的父母的支持。同时,引导班上同学多帮助他。慢慢地,宇栋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后面的两次大考中,他的成绩提升很快,级名提高了一百名。他不仅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从科任教师和生活教师的反馈中发现他也进步很多。就在前几天发放奖品时,我问同学们多余的奖品奖给谁,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奖给宇栋。看到他的这些转变,我很欣慰。用他妈妈的话说,我是拯救了他的一生。对于宇栋,我一直都是鼓励、欣赏。宇栋跟我说,从我身上感受到了“爱”。这个教育事例给我很深的体会,孩子,无论是什么样的孩子,只要用心,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他们,用爱心去呵护他们,他们都会健康地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的愿望。”
(2)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后进生的过失。后进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表现比较差,受到的批评自然也比较多。父母的训斥,同学的讥笑,教师的挖苦,世俗的白眼,这些在他们看来已是家常便饭。教师没有技巧的批评,只会让他们更加逆反,更加封闭自己。相反,如果我们能对他们出现的错误有足够的耐心,能以宽容的态度处理问题,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换取他们的信任,他们自会放下心理包袱,向我们敞开心扉。有一位哲人说过,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成人尚且犯错,何况是受教育的学生呢?所以,面对后进生犯的错误,我们应该有一颗爱心,尊重其人格,宽容其错误,而不是抓住其“小辫子”不放。我班的宇创同学,学习基础弱,自制力不强,上课常讲话,为此,他没少挨教师的处罚。为转化宇创,我试着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有一次公开课,有教师来听课,我发现他比平时更认真,于是在一些较简单的问题上,我有意让他回答。结果他回答得都很准确,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并鼓励他继续努力。后来我还发现他在电脑方面有特长,于是我又鼓励他去参加计算机技能竞赛,或者帮教师处理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还有一次在晨练中他起得特别早(以前总是会迟到),我就不失时机地在班里表扬了他。就在刚刚结束的校运会上他跳绳还拿了名次,我又在班里表扬他、鼓励他。就是在这些一点一滴的肯定与鼓励中,宇创同学改掉了以前的毛病,学习成绩也稳步提高。
(3)恰当的批评与惩戒,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赏识不等于一味地夸奖、表扬。赏识也不拒绝批评与惩戒。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恰当的批评与惩戒有时取得的效果会更好。批评应该明确针对学生所犯的过失,当学生因为智力问题学习不好时,就不应该用惩戒的方法。事实上,惩戒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教师和家长如能对学生提出有理有据的批评,学生完全能够感受到这种爱,并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从而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四、结语
“玉不琢,不成器。”后进生是一块璞玉,作为“玉匠”的教师应慧眼识玉材,赏识后进生的一切优点,包容其错误,不识时机地对其进行批评与惩戒。优等生需要赏识,后进生更需要赏识。赏识教育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其深层含义就是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自觉,悦纳自己。让我们一起牢记赏识教育践行者周弘的话:“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M].汪彭庚,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关键词:赏识教育;帮助;后进生
一、后进生的特点
要转化后进生,就必须走近后进生。后进生在教育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的: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后进生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行为习惯不良,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同时矛盾的心理强烈。
1.自卑与自尊心理的矛盾。后进生对自己的品德、学业和行为表现都感到不满而又缺乏改善的信心,又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处罚和同学的疏远、排斥甚至鄙视、压制,这些都使他们感到自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但自尊之心,人人有之,后进生很少受到关爱和尊重的状况更加剧了他们对被尊重的渴望,产生强烈的自我肯定的心理。
2.要求上进与意志力薄弱的矛盾心理。人的潜意识都渴望上进,后进生也如此。但他们又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往往是今天决定“痛改前非”,而没过两天又“涛声依旧”。
3.喜好表现与容易受挫的矛盾心理。青少年都有爱表现的心理,以引起他人注意,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后进生更想表现自己,以获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与赞许。但由于他们身上的很多毛病很难得到公允,期待的心理难以得到满足,常有受挫感。
二、后进生成因探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期之寒。”后进生之所以“后进”,是多方面因素长期累积造成的。大致有以下三大方面:
1.家庭。多数后进生的家庭环境不好,其父母的综合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更有甚者,父母的责任心不强,疏于管教孩子,或是由孩子的爷爷奶奶进行隔代教育。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逐渐形成代沟。父母若不把好家庭教育这一关,很容易使孩子沾染上不良行为,进而形成习惯。
2.学校。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管理或班级管理不当,教师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对学生缺乏宽容心,不注重发现学生的亮点,也容易造成学生“后进”。
3.社会。社会是一个大染缸,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免不了受社会的影响。若社会风气不好,对学生的伤害最大。在选择多元化的今天,青少年容易受拜金主义、急功近利、读书无用论等负面观念的影响,使得一些学生无心向学。影视、网络等媒体的负面宣传,也使学生可能深受其害而不自觉。
三、用赏识教育的理念转化后进生
如前所述,后进生“后进”并非其一人之“过”,要使之变好,仅靠骂、罚是不奏效的。根据其成因及表现特点,笔者认为用赏识教育的理念转化后进生效果更好。
1.赏识教育。一般来说,赏识,是指意识到人的才能或物的价值而加以重视或予以赞扬。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克里特语),赏识教育的关键词是爱、宽容和褒扬。赏识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
2.用赏识的钥匙开启后进生的心扉,促其健康成长。(1)用心发现后进生的优点,赏识后进生的进步。后进生的光环不如优等生闪耀,那是因为后进生长期被贴上“后进”的标签。而常识教育就是要尽可能地发现学生的优点,以此来树立学生的信心。例如,我班的宇栋同学,开学之初我就发现他有社会上所说的“多动症”,他喜欢招惹别人,以此来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上课不专心,不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有一次语文课堂上,他情绪失控,整个人蜷缩在一起,额头几乎碰到地面,紧紧握着同学的白板笔不肯给同学。等到我过来制止时,他跑出教室,趴在地上大哭起来。下课后,我走出教室,他看见我,很伤心地哭着说:“柯老师,我想跟你说心里话,其实我不是读书的料,我没有你说得那么好,其实我很讨厌读书……”因为之前我认为他只是一个比较调皮、心理有点问题的学生,所以在班里一直强调他很聪明,读书也可以。这样做的初衷是鼓励他,让他找到信心。但从他刚才的话中,我感觉到我对他的鼓励似乎是给他压力了。这次看到他这样哭着跟我讲这些话,我尽量克制自己内心的不平静,拍拍他的肩膀,用赞许的语气对他说:“谢谢你这么信任我,能跟我说实话,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听到我这样说,他平静了一些。经过深入调查,发现问题的源头就出现在他童年成长的环境上,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解决他父母对这事的态度问题。接下来我与他的父母多次沟通,取得他的父母的支持。同时,引导班上同学多帮助他。慢慢地,宇栋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后面的两次大考中,他的成绩提升很快,级名提高了一百名。他不仅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从科任教师和生活教师的反馈中发现他也进步很多。就在前几天发放奖品时,我问同学们多余的奖品奖给谁,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奖给宇栋。看到他的这些转变,我很欣慰。用他妈妈的话说,我是拯救了他的一生。对于宇栋,我一直都是鼓励、欣赏。宇栋跟我说,从我身上感受到了“爱”。这个教育事例给我很深的体会,孩子,无论是什么样的孩子,只要用心,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他们,用爱心去呵护他们,他们都会健康地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的愿望。”
(2)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后进生的过失。后进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表现比较差,受到的批评自然也比较多。父母的训斥,同学的讥笑,教师的挖苦,世俗的白眼,这些在他们看来已是家常便饭。教师没有技巧的批评,只会让他们更加逆反,更加封闭自己。相反,如果我们能对他们出现的错误有足够的耐心,能以宽容的态度处理问题,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换取他们的信任,他们自会放下心理包袱,向我们敞开心扉。有一位哲人说过,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成人尚且犯错,何况是受教育的学生呢?所以,面对后进生犯的错误,我们应该有一颗爱心,尊重其人格,宽容其错误,而不是抓住其“小辫子”不放。我班的宇创同学,学习基础弱,自制力不强,上课常讲话,为此,他没少挨教师的处罚。为转化宇创,我试着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有一次公开课,有教师来听课,我发现他比平时更认真,于是在一些较简单的问题上,我有意让他回答。结果他回答得都很准确,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并鼓励他继续努力。后来我还发现他在电脑方面有特长,于是我又鼓励他去参加计算机技能竞赛,或者帮教师处理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还有一次在晨练中他起得特别早(以前总是会迟到),我就不失时机地在班里表扬了他。就在刚刚结束的校运会上他跳绳还拿了名次,我又在班里表扬他、鼓励他。就是在这些一点一滴的肯定与鼓励中,宇创同学改掉了以前的毛病,学习成绩也稳步提高。
(3)恰当的批评与惩戒,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赏识不等于一味地夸奖、表扬。赏识也不拒绝批评与惩戒。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恰当的批评与惩戒有时取得的效果会更好。批评应该明确针对学生所犯的过失,当学生因为智力问题学习不好时,就不应该用惩戒的方法。事实上,惩戒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教师和家长如能对学生提出有理有据的批评,学生完全能够感受到这种爱,并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从而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四、结语
“玉不琢,不成器。”后进生是一块璞玉,作为“玉匠”的教师应慧眼识玉材,赏识后进生的一切优点,包容其错误,不识时机地对其进行批评与惩戒。优等生需要赏识,后进生更需要赏识。赏识教育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其深层含义就是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自觉,悦纳自己。让我们一起牢记赏识教育践行者周弘的话:“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M].汪彭庚,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