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提升教学质量就显得格外重要。问题导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有很大区别。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将知识点揉碎了塞给学生。但是问题导学不同,它让学生参与到地理教学过程中自主探索。利用问题导学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熟练运用课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技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储备大量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导学:知识
在以前高中地理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们常常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将所有知识点一一的灌输给学生。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导致了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容易开小差,思想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对老师所讲的东西也只有模糊的印象,容易忘记所学的知识,使得教学效率低下。如果采用问题导学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会思考,加深知识点的印象,课堂参与度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集中在课堂上,这样可以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此外,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利用知识难点进行引导
教师在利用问题导学模式教学时,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以在对学生进行问题引导时,选择的问题要比较深刻。因为学生并不能分清重点知识,所以教师在问题导学中要抓住重点问题,由重点问题发散思维引发其他问题。让学生在反复思考中记住了这个重点问题,从而记住相关知识,学习有计划有目的,这少做无用功,少走弯路。此外,教师设计的问题还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掌握。
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这一章节中的三圈环流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重点问题,让学生来进行思考和探究:什么是大气环流?之后发散思维提出更多的一系列问题。例如:赤道地区空气上升,而两极地区空气下沉,会使地面的气压发生怎样的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降,会导致地面气压怎样变化?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会导致地面气压怎样变化?
在上述的例子里,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先有一个重点问题,然后由重点问题发散思维,使后面的问题与前面的重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当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解决了上述所有的问题时,学生就可以掌握三国环流的成因及高、中、低纬环流圈,以及三圈环流的作用。此外,在教师的引导下,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问的问题也具有重点性,学生能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时问,从而使得所有学生的学习效率都有所提高。
2利用探索实践来进行引导
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而教师也从学习实践的“垄断者”变成了教学实践的引导者。因此,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导学向学生提出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感觉生活处处是地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也提高了學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用“你们身边都有哪些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这个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讨论,讲出自己所了解的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为生态环境做些什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探索,形成正确的生态观。
教师通过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来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这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利用图文结合来进行引导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地图中隐藏的信息。因为有些题目只会给出地图和部分的图文标注。如何在有限的地图中挖掘出深层次的东西,这就是问题导学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及培养的。地图教学相对于文字或语言的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学生能在观察地图的过程中直接的接触到地理知识,这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地图来引出问题,可以将分散的、抽象的知识点连接在一起,形成比较系统、直观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例如,在教学完季风水田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观察亚洲气候分布图、地形分布图、人口分布图这三个地图,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水稻种植区为何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这个问题考查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综合运用,学生通过对三个地图的整体分析,不仅可以找出答案,还可以锻炼学生迅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结束语
问题导学改变了教师垄断教学过程的局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在这种地理教学模式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自主探究,把理论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地理水平得到提高。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导学:知识
在以前高中地理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们常常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将所有知识点一一的灌输给学生。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导致了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容易开小差,思想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对老师所讲的东西也只有模糊的印象,容易忘记所学的知识,使得教学效率低下。如果采用问题导学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会思考,加深知识点的印象,课堂参与度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集中在课堂上,这样可以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此外,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利用知识难点进行引导
教师在利用问题导学模式教学时,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以在对学生进行问题引导时,选择的问题要比较深刻。因为学生并不能分清重点知识,所以教师在问题导学中要抓住重点问题,由重点问题发散思维引发其他问题。让学生在反复思考中记住了这个重点问题,从而记住相关知识,学习有计划有目的,这少做无用功,少走弯路。此外,教师设计的问题还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掌握。
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这一章节中的三圈环流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重点问题,让学生来进行思考和探究:什么是大气环流?之后发散思维提出更多的一系列问题。例如:赤道地区空气上升,而两极地区空气下沉,会使地面的气压发生怎样的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降,会导致地面气压怎样变化?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会导致地面气压怎样变化?
在上述的例子里,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先有一个重点问题,然后由重点问题发散思维,使后面的问题与前面的重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当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解决了上述所有的问题时,学生就可以掌握三国环流的成因及高、中、低纬环流圈,以及三圈环流的作用。此外,在教师的引导下,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问的问题也具有重点性,学生能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时问,从而使得所有学生的学习效率都有所提高。
2利用探索实践来进行引导
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而教师也从学习实践的“垄断者”变成了教学实践的引导者。因此,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导学向学生提出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感觉生活处处是地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也提高了學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用“你们身边都有哪些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这个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讨论,讲出自己所了解的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为生态环境做些什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探索,形成正确的生态观。
教师通过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来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这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利用图文结合来进行引导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地图中隐藏的信息。因为有些题目只会给出地图和部分的图文标注。如何在有限的地图中挖掘出深层次的东西,这就是问题导学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及培养的。地图教学相对于文字或语言的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学生能在观察地图的过程中直接的接触到地理知识,这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地图来引出问题,可以将分散的、抽象的知识点连接在一起,形成比较系统、直观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例如,在教学完季风水田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观察亚洲气候分布图、地形分布图、人口分布图这三个地图,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水稻种植区为何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这个问题考查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综合运用,学生通过对三个地图的整体分析,不仅可以找出答案,还可以锻炼学生迅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结束语
问题导学改变了教师垄断教学过程的局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在这种地理教学模式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自主探究,把理论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地理水平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