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现在的孩子早熟,大部分学生的青春发育期会提前,其发声器官也随着身体进行发育,这个时期称为变声期,是每个人嗓音变化、发展、定型的关键时期。变声期能不能进行声乐学习、要不要进行声乐学习,一直是在声乐教育界颇受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变声期完全可以进行声乐学习,关键问题在于声乐教学的方法是否科学。
一、学生嗓音、用嗓特征及保护措施
1.学生变声期嗓音的生理特征。变声期一般分为变声初期,变声中期和变声后期三个阶段。医学家观察的结果显示,变声期前男女儿童喉的大小并无较大的差别,因此嗓音的音色和音域大体相近。进入变声期后,喉头即甲状软骨增大,向前突起,喉腔变大,声带变长,产生男女生声音的变化。这时的声带异常娇贵,一不注意它就会出现充血、水肿或者产生声带小结或声带息肉,轻者发音疲倦无力,音调改变;严重的出现声音嘶哑甚至呼吸困难、不能说话。
2.学生用嗓存在的问题。有调查表明,无论是否处在变声期,有不良习惯、过度用嗓和嗓音疾病方面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他们的嗓音状况不容乐观: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都有过大喊大叫,长时间讲话而且讲话声音高、尖、亮等过度用嗓的情况;60%左右的学生存在着不良的行为及饮食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对嗓音有极大的破坏作用。50%左右的学生对变声期嗓音保健存在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嗓子嘶哑、疼痛是小事,挺挺就会过去。
3.学生嗓音保健现状。有调查显示,学生当中对嗓音保护及变声期嗓音保健知识有深入了解者很少,知道变声期嗓音保健的学生仅占被调查学生的27%。调查数据也显示,学生对学习变声期嗓音保健知识的渴望度非常高,他们都希望自己有一个洪亮的且不易疲劳的嗓子,并且对嗓音保健的前景充满着乐观、向上的态度。
4.学生变声期嗓音的保护措施。由于学生处在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发声器官的发育比较迅速,这时的声带异常娇贵,一不注意它就会出现充血、水肿、或者产生声带小结或声带息肉,轻者发音疲倦无力,音调改变;严重的出现声音嘶哑甚至呼吸困难不能说话。因此对学生的嗓音保护问题,应当给予特别的重视,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让学生在歌唱及说话时不要大声喊叫。喊叫不但会喊哑嗓子,还有可能引起声带的病变。
(2)适当减少变声期学生的歌唱时间。对个别声音嘶哑严重、连说话都感到困难的学生,可以让他暂时休息一段时间,待声音变化稍稳定以后再恢复歌唱。
(3)注意歌唱场所的清洁卫生。在歌唱时,人们往往是用嘴与鼻同时呼吸,因此,在尘土飞扬的室内及室外是不宜歌唱的。
(4)选择曲目要注意音域适中,不要唱音区过高的歌曲。应尽量选择一些音域不宽、音区适中的歌曲来唱。另外,在练习时也可以适当降低某些歌曲的调高,以避免喉头长时间紧张。
(5)向学生介绍一些嗓音卫生知识,向他们说明变声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以解除他们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6)与家长配合,提醒他们注意学生的休息和营养。
二、合唱教学进课堂对嗓音的保护作用
1.科学训练保护嗓音。在课堂的合唱教学中,可以采用科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发声训练。训练是嗓音保健的重要因素,它对于纠正不良的发音,用嗓不当和增强嗓音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训练嗓音的方法很多种,国际上权威的嗓音训练法有“咽音练声法”“微声唱法”“以说带唱法”。
(1)采用“咽音练声法”进行嗓音保健。“咽音练声法”,则是“发咽音”的练声方法,“咽音发声法”是意大利 “美声唱法”古老传统的喊嗓法。这种“喊嗓子”练声的方法对练习歌唱发音能力、适应广场、大剧院合唱队演出音质音量的需要特别有效。“类似喊嗓子的练声方法”,不仅应用在传统美声学派中,中国的地方戏曲京剧的练声也普遍采用这种“喊嗓子”方法。这种练声方法就是训练歌唱者在咽部使舌头后面的“会厌”后卷贴近“咽后壁”,并使之形成近似管状的共鸣室,用气息吹动声带,使声带“被动发声”,把歌声始终“唱在气流上”,毫不费力地在这个“新的发声管”中将频率2800Hz的高泛音加以扩大。
(2)坚持“微声唱法”。所谓微声唱法就是要求学生发出有气息支撑的、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微弱的声音,也就是要求学生用小音量、但有支点的声音歌唱。用这种方法训练时,下巴放松了,口腔打开了,紧张的发声器官和神经得以舒缓,声音里还能很自然地混入假声成分,轻松地唱出高音。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抬高软腭,提起小舌头”的抽象说法。因此在平时的合唱训练中,教师可以多采取示范,引导学生模仿。微声唱法能逐渐减轻学生对发高音的恐惧感,使学生从粗脖子、涨红脸的紧张状态中得到解放。
(3)克服“白声”和“虚声”。“白声”对声带损害很大,孩子的声带特别娇嫩,长期喊唱使声带负担过重,会导致声音嘶哑甚至受伤引起病变。克服“白声”是学唱歌的孩子必须跨越的一道障碍。老师经常要求学生用“微声”做发声练习或者演唱歌曲,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听起来很统一、柔和且有一定位置的声音,但音色偏暗、声带没有张力,这种叫作“虚声”。“微声”与“虚声”的根本区别是“微声”是在口腔打开的情况下,有气息支持的歌唱;而“虚声”是喉头上挤、漏气的歌唱,因为口腔没有打开,声音就不圆润,因为没有气息支持这个最基本的要求,缺乏支点,声音就暗淡无光,缺乏穿透力。
(4)采用“以说带唱法”。以说带唱就是训练比较自然的、初步的发声方法, “以说话声音为媒介来构成歌唱嗓音的骨架,在发出正确字音的基础上,打磨说话声的音量、音质,并加上音乐色彩,放大它的共鸣和感情。”
(5)多采用“打嘟音”训练。所谓“吐唇哼音”,就是在呼气气流的吹动下,使双唇发出均匀、延长的“嘟噜”声。吐唇哼音呼吸练习,有助于养成正确而适中地张开喉咙进行歌唱的感觉习惯,歌唱时,体会咽壁自然而正确的站定能力从而培养一种使声音获得集中、高位置、永远唱在气流上的高泛音头腔共振的意念。
2.科学选择合唱歌曲保护嗓音。在唱歌教材的选择上应考虑音域不宜太宽,力度不宜太强的作品,节奏过快、吸气过于急促的歌曲不宜多用,切忌选用音域宽、难度大的作品。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声情况,对处在变声旺盛期的个别学生,应允许他们不唱高音,特别严重的学生应劝导他们在一段时间内不发声不唱歌,仅随堂听课。在合唱歌曲的练习中可把正在变声的学生安排在低声部,还应及时帮助正在变声的男生把声音降低八度唱。
3.合理安排合唱时间保护嗓音。由于变声期学生的嗓子比较脆弱,不适合长时间、高强度的进行合唱训练,应该合理安排时间,分段间歇式进行训练。在这期间,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变声期嗓音卫生知识教育,解除他们不必要的思想顾虑,一方面告诉他们不能因噎废食,要在教师指导下适当地进行歌唱训练以锻炼声带,另一方面又必须注意不滥用嗓子,不勉强去唱音域达不到的歌曲,以免造成声带负担过重,影响正常发育。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合唱的益处是多方面的,正规的合唱教育能涵盖音乐教育的大部分内容,所以合理科学的合唱训练有利于变声期中学生的嗓音保护。因此,经过正规合唱训练的中学生不仅接受了完美的音乐教育同时也保护了自身的嗓音。合唱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以及其对人文环境的改善和对社会的贡献让它成为了素质教育的极佳途径。
一、学生嗓音、用嗓特征及保护措施
1.学生变声期嗓音的生理特征。变声期一般分为变声初期,变声中期和变声后期三个阶段。医学家观察的结果显示,变声期前男女儿童喉的大小并无较大的差别,因此嗓音的音色和音域大体相近。进入变声期后,喉头即甲状软骨增大,向前突起,喉腔变大,声带变长,产生男女生声音的变化。这时的声带异常娇贵,一不注意它就会出现充血、水肿或者产生声带小结或声带息肉,轻者发音疲倦无力,音调改变;严重的出现声音嘶哑甚至呼吸困难、不能说话。
2.学生用嗓存在的问题。有调查表明,无论是否处在变声期,有不良习惯、过度用嗓和嗓音疾病方面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他们的嗓音状况不容乐观: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都有过大喊大叫,长时间讲话而且讲话声音高、尖、亮等过度用嗓的情况;60%左右的学生存在着不良的行为及饮食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对嗓音有极大的破坏作用。50%左右的学生对变声期嗓音保健存在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嗓子嘶哑、疼痛是小事,挺挺就会过去。
3.学生嗓音保健现状。有调查显示,学生当中对嗓音保护及变声期嗓音保健知识有深入了解者很少,知道变声期嗓音保健的学生仅占被调查学生的27%。调查数据也显示,学生对学习变声期嗓音保健知识的渴望度非常高,他们都希望自己有一个洪亮的且不易疲劳的嗓子,并且对嗓音保健的前景充满着乐观、向上的态度。
4.学生变声期嗓音的保护措施。由于学生处在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发声器官的发育比较迅速,这时的声带异常娇贵,一不注意它就会出现充血、水肿、或者产生声带小结或声带息肉,轻者发音疲倦无力,音调改变;严重的出现声音嘶哑甚至呼吸困难不能说话。因此对学生的嗓音保护问题,应当给予特别的重视,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让学生在歌唱及说话时不要大声喊叫。喊叫不但会喊哑嗓子,还有可能引起声带的病变。
(2)适当减少变声期学生的歌唱时间。对个别声音嘶哑严重、连说话都感到困难的学生,可以让他暂时休息一段时间,待声音变化稍稳定以后再恢复歌唱。
(3)注意歌唱场所的清洁卫生。在歌唱时,人们往往是用嘴与鼻同时呼吸,因此,在尘土飞扬的室内及室外是不宜歌唱的。
(4)选择曲目要注意音域适中,不要唱音区过高的歌曲。应尽量选择一些音域不宽、音区适中的歌曲来唱。另外,在练习时也可以适当降低某些歌曲的调高,以避免喉头长时间紧张。
(5)向学生介绍一些嗓音卫生知识,向他们说明变声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以解除他们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6)与家长配合,提醒他们注意学生的休息和营养。
二、合唱教学进课堂对嗓音的保护作用
1.科学训练保护嗓音。在课堂的合唱教学中,可以采用科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发声训练。训练是嗓音保健的重要因素,它对于纠正不良的发音,用嗓不当和增强嗓音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训练嗓音的方法很多种,国际上权威的嗓音训练法有“咽音练声法”“微声唱法”“以说带唱法”。
(1)采用“咽音练声法”进行嗓音保健。“咽音练声法”,则是“发咽音”的练声方法,“咽音发声法”是意大利 “美声唱法”古老传统的喊嗓法。这种“喊嗓子”练声的方法对练习歌唱发音能力、适应广场、大剧院合唱队演出音质音量的需要特别有效。“类似喊嗓子的练声方法”,不仅应用在传统美声学派中,中国的地方戏曲京剧的练声也普遍采用这种“喊嗓子”方法。这种练声方法就是训练歌唱者在咽部使舌头后面的“会厌”后卷贴近“咽后壁”,并使之形成近似管状的共鸣室,用气息吹动声带,使声带“被动发声”,把歌声始终“唱在气流上”,毫不费力地在这个“新的发声管”中将频率2800Hz的高泛音加以扩大。
(2)坚持“微声唱法”。所谓微声唱法就是要求学生发出有气息支撑的、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微弱的声音,也就是要求学生用小音量、但有支点的声音歌唱。用这种方法训练时,下巴放松了,口腔打开了,紧张的发声器官和神经得以舒缓,声音里还能很自然地混入假声成分,轻松地唱出高音。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抬高软腭,提起小舌头”的抽象说法。因此在平时的合唱训练中,教师可以多采取示范,引导学生模仿。微声唱法能逐渐减轻学生对发高音的恐惧感,使学生从粗脖子、涨红脸的紧张状态中得到解放。
(3)克服“白声”和“虚声”。“白声”对声带损害很大,孩子的声带特别娇嫩,长期喊唱使声带负担过重,会导致声音嘶哑甚至受伤引起病变。克服“白声”是学唱歌的孩子必须跨越的一道障碍。老师经常要求学生用“微声”做发声练习或者演唱歌曲,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听起来很统一、柔和且有一定位置的声音,但音色偏暗、声带没有张力,这种叫作“虚声”。“微声”与“虚声”的根本区别是“微声”是在口腔打开的情况下,有气息支持的歌唱;而“虚声”是喉头上挤、漏气的歌唱,因为口腔没有打开,声音就不圆润,因为没有气息支持这个最基本的要求,缺乏支点,声音就暗淡无光,缺乏穿透力。
(4)采用“以说带唱法”。以说带唱就是训练比较自然的、初步的发声方法, “以说话声音为媒介来构成歌唱嗓音的骨架,在发出正确字音的基础上,打磨说话声的音量、音质,并加上音乐色彩,放大它的共鸣和感情。”
(5)多采用“打嘟音”训练。所谓“吐唇哼音”,就是在呼气气流的吹动下,使双唇发出均匀、延长的“嘟噜”声。吐唇哼音呼吸练习,有助于养成正确而适中地张开喉咙进行歌唱的感觉习惯,歌唱时,体会咽壁自然而正确的站定能力从而培养一种使声音获得集中、高位置、永远唱在气流上的高泛音头腔共振的意念。
2.科学选择合唱歌曲保护嗓音。在唱歌教材的选择上应考虑音域不宜太宽,力度不宜太强的作品,节奏过快、吸气过于急促的歌曲不宜多用,切忌选用音域宽、难度大的作品。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声情况,对处在变声旺盛期的个别学生,应允许他们不唱高音,特别严重的学生应劝导他们在一段时间内不发声不唱歌,仅随堂听课。在合唱歌曲的练习中可把正在变声的学生安排在低声部,还应及时帮助正在变声的男生把声音降低八度唱。
3.合理安排合唱时间保护嗓音。由于变声期学生的嗓子比较脆弱,不适合长时间、高强度的进行合唱训练,应该合理安排时间,分段间歇式进行训练。在这期间,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变声期嗓音卫生知识教育,解除他们不必要的思想顾虑,一方面告诉他们不能因噎废食,要在教师指导下适当地进行歌唱训练以锻炼声带,另一方面又必须注意不滥用嗓子,不勉强去唱音域达不到的歌曲,以免造成声带负担过重,影响正常发育。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合唱的益处是多方面的,正规的合唱教育能涵盖音乐教育的大部分内容,所以合理科学的合唱训练有利于变声期中学生的嗓音保护。因此,经过正规合唱训练的中学生不仅接受了完美的音乐教育同时也保护了自身的嗓音。合唱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以及其对人文环境的改善和对社会的贡献让它成为了素质教育的极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