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人买电脑等7篇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liang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实人买电脑
  文/罗 马
  
  朋友林君开了家电脑店,既卖电脑,又搞培训。他忙不过来的时候,就把我叫到他店里,指导那些学员打字,有时候也帮忙接待一下顾客。我虽然不好意思要报酬,但也能从中得到一点小小的酬劳,有时候是化妆品,有时候是一顿火锅。
  除了帮忙,我的熟人如果要买电脑,我也尽量推荐他们到这里来——哪里买都是买,我为什么要让肥水流外人的田呢?当然我也不能白推荐,每卖出一台电脑,林君都会有点表示。
  这天来了个中年男人。这个人很老实,开门见山地说他不懂电脑,犯了买东西的大忌。接着他说他是个卖菜的,也用不着电脑这个玩意儿,但是12岁的儿子非缠着他买一台电脑,否则就不认他这个老子,所以他不得不去借钱来买电脑。
  这个老实人的一番话,加上他那显得有点寒酸的穿着,使我对他产生了同情,便想建议他买一台二手电脑,几百块钱就可以搞定。如果买一台新电脑,至少得花三四千块钱,肯定是浪费。然而,我想好的话还没来得及对他说,林君就过来了,他要亲自接待这个顾客。
  林君很热情地给这个老实人介绍了几款电脑。他特别指着一款电脑,对那个老实人说:“这是我们店刚进的货,是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最新产品,质量好,性能稳定,经得起折腾,正好适合你儿子用,因为他还是孩子,不懂得爱惜,如果是别的电脑,几下就折腾坏了,这个不会,只要不用榔头敲,怎么折腾都不会坏。我们自己用的就是这种电脑。价格是8000块一台。我见你老实,看样子也没有多少经济实力,给你打点折,给7500块就行了。我们还派人到你家里免费安装。你儿子如果要来我们这里学电脑,我们也可以免费,不收一分钱。”林君的话让我吃了一惊,因为他介绍的那款电脑,最多不超过4000块。
  老实人被林君的两个免费感动了:“免费安装,免费学电脑,我怎么好意思?”林君说:“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我们做生意的,虽然把利看得很重,但也应该讲点良心,不是什么人的钱都赚。”这个老实人便更加感动,握着林君的手说:“如果真是这样,那真是太好了,我还担心送儿子去学电脑,又得花一笔钱呢。您的心真好。不过我的钱没带够,我回去再借点,明天再来。”这个老实人刚走出店门,林君就高兴得手舞足蹈,鄙夷地朝他的背影说:“什么都不懂,就敢来买电脑,不好好敲你一竹杠才怪!”
  听了他这话,我忍不住说了几句,大意是他这么做生意,有点不道德,为什么偏偏欺骗老实人?林君好不容易盼来这么一个傻瓜,自然不肯放过,也不顾朋友交情,狠狠地回敬了我几句,说什么放着银子不晓得捡的人才不道德,为什么要欺骗老实人?因为老实人最好欺骗,他要是不靠这些老实人,这个店早就关门了。气得我在心里发誓今后再也不来帮他的忙了,而且非搅黄他这笔生意不可!
  于是第二天,我班都不去上,一大早就等在那个老实人的必经之路上。
  大约10点钟的时候,老实人终于出现了。我热情地跟他打招呼:“大叔,您好。”他点头哈腰地说“你好你好。”我问他真要买电脑吗,他说当然,还问我昨天那台电脑卖没卖出去,看样子还很担心。我也不跟他说那么多,开门见山地叫他别去昨天那里买电脑,那个老板见他老实,想狠狠地敲他一笔,提醒他不要自投罗网,劝他最好到别的地方去买,如果他不懂电脑,为了避免吃亏上当,我可以义务为他当一回参谋。
  这个老实人耐心地听完我的话,笑着问我:“姑娘,你是不是那个店里的人?”我没说话,算是默认。他便很奇怪:“你既然是那个店里的人,为什么说你们老板的坏话呢?”我急了:“我没有。我说的都是真的,我们老板欺负您不懂,真的想狠狠敲您一笔。实话告诉您吧,那台电脑最多值4000块钱。”他又奇怪地问:“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帮我?”我说我见您挣钱不容易,不忍心见您上当。
  这个老实人大笑了三声,然后恶狠狠地说:“姑娘,你别看我老实,就那么好骗!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是干什么的。你不就是个托儿吗?上回我病了,到一家大医院去看病,结果碰到一个人,也是个女的,叫我不要在那里看,她带我到另外一家医院去,说什么那家医院的医生医术高明,收费也低,结果我为了省钱,信了她的话,上了一个大当,钱花了不少,病却没治好。想不到电脑店里还有电脑托!啥时候,我这个卖菜的也去雇个菜托!你不让我去,我偏要去,就算上当,也是我自愿的!”
  老实人说完,不顾我的阻拦,昂首阔步地上当去了。我望着他义无返顾的背影,只能摇头苦笑。
  
  下岗后的选择
  文/刘燕敏
  
  两个下岗工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开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十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也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票。
  
  10秒钟惊险镜头
  文/潘 炫
  
  德国百家电视台高酬征集“10秒钟惊险镜头”活动,在诸多参赛作品中,有一组叫“卧倒”的镜头,以绝对优势夺得冠军。
  几星期后,获奖作品在电视的强档栏目中播出。那天晚上,大部分人都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了这组10秒钟的镜头,毫不夸张地说,德国在那10秒钟后,足足肃静了10分钟。
  镜头是这样的:在一个小火车站,一个扳道工走向自己的岗位,为一列徐徐而来的火车扳道岔。这时,在铁轨的另一头,还有一列火车从相反方向驶进车站。假如他不及时扳道岔,两列火车肯定相撞,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这时,扳道工无意中回过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在铁轨那边玩耍,那列开始进站的火车就行驶在这条铁轨上。
  是抢救儿子,还是避免一场灾难,那一刻,扳道工威严地朝儿子喊了一声:“卧倒!”同时冲过去扳动了道岔。一眨眼的工夫,这列火车进入了预定的轨道,那边火车也呼啸而过。车上的旅客丝毫不知,他们的生命曾经千钧一发,他们也丝毫不知,一个小生命卧倒在铁轨边上,没受一点伤。这一幕,刚好被一个从这经过的记者摄进了镜头。
  人们猜测,这个扳道工一定是个非常优秀的人,后来人们才渐渐知道,他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人。许多记者在进一步采访中了解到:他惟一的优点就是忠于职守,从没有过迟到、早退和旷工,哪怕是1秒钟。
  这个消息几乎镇住了每个人,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儿子是个弱智儿童。扳道工告诉记者,他曾一遍遍地告诫儿子:“你长大后能干的工作太少了,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儿子听不懂父亲的话,依然傻乎乎的,但在生命攸关的1秒钟,他“卧倒”了——这是他跟父亲玩打仗游戏时,惟一听懂并做得最出色的动作。
  
  别盯着杯子
  文/方冠晴
  
  一次,我们几位同学去拜访大学时的老师。老师问我们生活得怎么样。一句话勾出了大家的满腹牢骚,大家纷纷诉说着生活的不如意:工作压力大呀,生活烦恼多呀,做生意的商战不顺呀,当官的仕途受阻呀……一时间,大家仿佛都成了上帝的弃儿。
  老师笑而不语,从房间里拿出许许多多的杯子,摆在茶几上。这些杯子各式各样,有瓷器的,有玻璃的,有塑料的,有的杯子看起来高贵典雅,有的杯子看起来粗陋低廉……
  老师说:“都是我的学生,我就不把你们当客人看待了。你们要是渴了,自己倒水喝吧。”
  我们说得已经口干舌燥了,便纷纷拿了自己中意的杯子倒水喝。等我们手里都端了一杯水时,老师讲话了,他指着茶几上剩下的杯子说:“大家有没有发现,你们挑选去的杯子都是最好看最别致的杯子,而像这些塑料杯就没有人选中它。”我们并不觉得奇怪,谁都希望手里拿着的是一只好看的杯子。
  老师说:“这就是你们烦恼的根源。大家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杯子,但我们有意无意地会去选用好的杯子。这就如我们的生活——如果生活是水的话,那么,工作、金钱、地位这些东西就是杯子,它们只是我们用来盛起生活之水的工具。杯子的好坏,并不能影响水的质量,如果将心思花在杯子上,你哪有心情去品尝水的苦甜,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夸丈夫
  文/刘六良
  
  大院的长椅上坐了两个穿病号服的中年妇女,闲聊中谈到了自己的丈夫。
  “我那口子从小学到大学在班里总是前三名。”圆脸妇女眉飞色舞地说。“我那男人上学时年年都是三好学生!”长脸妇女不动声色地说。
  “我那口子只做了3年就升科长了!”圆脸说。“我认识我男人时他已经是局长了。”长脸说。
  “我那口子上下班从不骑车,坐小轿车——桑塔纳!”圆脸说。“我那男人有一辆专车,是‘奔驰’,我们孩子上学放学都用它去接送。”长脸说。
  “我那口子管的可是肥缺,求他办事的人特别多,有的一次送来好几台彩电。”“我那男人从不收那东西,怕太显眼。我们家光存折就有20多个,连花盆里都埋着金项链!”……
  “我那口子也有些缺点,”圆脸见比不过,就改了口:“他在外面养了好几个‘小蜜’,趁我不注意就出去开房间。”
  “那算啥缺点,男人们有了钱哪有不花心的!”长脸接过来,“我男人光给‘小蜜’买别墅就买了3幢!”
  “还是你男人有能耐,我那口子不争气,露了馅关进去了,判了20年。”圆脸妇女叹了口气。“比我那男人强多了。”长脸妇女马上说:“他20年后就回来了,我那男人再过200年都回不来了。”“怎么了?”“去年就被枪决了!”
  一阵铃声响起,两个妇女站起来往各自的房间走去。她们的病号服上写着“精神病院”几个字……
  
  人与钱的“剪不断,理还乱”
  文/尚德琪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伊曼,他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研究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为,尤其是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和决策行为提出了崭新的解释。
  经济学家张难过讲过一个关于丹尼尔·卡伊曼的故事:有一次,卡伊曼从以色列首都的一个酒店打的去机场,到达机场后司机要他付100元。卡伊曼和他的朋友都认为太高了,不合理。出人意料的是,司机没有讨价还价,却把车又开回了酒店,并让他们下车:“你们重新打车再去吧,看看是不是这个价!”
  很多人对司机的行为都不理解,但卡伊曼心领神会,因为这正好证实了他的研究成果。他发现:风险决策后的输赢结果对人而言是不对等的,减少100元带给人的痛苦,远远大于增加100元带给人们的愉快。他的基本结论是:人们最在乎的是他们已经得到的东西。
  卡伊曼的研究首先引起我们对钱的反思:
  收别人的钱时可以少收一角,给别人付钱时却不愿多付一分。
  有钱的人很容易成为守财奴,没钱的人却并不幻想成为富翁。
  对一些人来说,奖金可以一分不要,但工资却一分也不能少。
  攒了10天的100元钱丢了,只痛苦1天;攒了10年的100元钱丢了,要痛苦100天。
  欠别人的钱一天,可能心有不安;如果欠了一年又一年,则可能心安理得。
  一个穷人可能会一辈子很快乐地生活着,而一个一夜之间变成穷人的富翁则可能一天都活不下去。
  没到手的钱很多人都不愿意伸手,到手的钱很多人都舍不得丢掉。
  钱越多的人越想挣大钱,钱越少的人越不想挣小钱。
  有人为了讨回自己的一元钱,甚至愿意花100元钱去打官司;但没有人愿意花100元钱的成本,去赚别人的101元钱。
  有时,我们宁肯少挣100元钱,也不愿意与人吵吵嚷嚷;但有时,我们为了少付10元钱,却不惜与人斤斤计较。
  煮熟的鸭子飞了,有人可能要发疯;活鸭子从眼前飞过,人们却可能无动于衷。
  你可能为此惊奇过:如果你有一张百元大钞,10天后,你发现仍原封不动地装在身上;如果你有100元的零钞,3天后,你发现竟在不知不觉中花光了。
  有钱的人想的是一分钱赚一分钱,没钱的人最多也只是想怎样将一分饯掰成两半儿花。
  什么都没有的人看起来却像什么都有,什么都有的人看起来有多少都不够。
  在消费环节,富人总是赊账(签单是一种潇洒,而付钱则比较痛苦),而穷人总是付现钱(主要是人家不允许赊欠)。
  在适当的时候,装成一个穷人,可能会对钱看得淡一些;同样,在适当的时候,装成一个富人,则可能对钱看得清一点。
  到了手的才是钱。不到手的钱最多也只是一句承诺,或者一纸合同。
  在不同的钱面前,人与人不一样;在不同的人面前,钱与钱不一样。
  
  乡政府
  文/朝 阳
  
  乡政府静悄悄的,似乎没有人。冬天的太阳无力地照着乡政府。院子里有个花坛,花坛里没有花,长着几株冬青。冬青是长期没有人管的样子。乡政府最高的建筑是一幢三层楼,上边住着乡上的书记、乡长、若干个副书记、副乡长、乡上的人大主任、若干个副主任,此外还有武装干事、计划生育干事、法制干事、教育干事。一般情况下,他们不太来上班。因为没有太多的事。没有人,乡政府就看上去凋敝了。乡政府凋敝以后,乡政府周围的饭馆、歌厅也就凋敝了。
  乡政府的凋敝大概始于2002年,这一年开始“费改税”了。费改税以后,乡政府的事情变得没有意思。今天,一件事情没有意思的意思是:这件事情和钱没有关系了。从前,在我的家乡,花两万块钱左右,可以谋得一个副乡长,花三四万元,可以谋得一个正乡长,如果愿意花更多的钱,可以谋得一个好地方的乡长。衡量一个地方是不是好,看这个地方的人口、经济状况。如果人口多,又种有苹果、大棚蔬菜,那么这就是一个好的乡镇。乡政府的工作主要有三项:催粮催款,刮宫流产。催粮催款和钱有关系,刮宫流产和钱也有关系,因为有人不实行计划生育,想生男孩,但总是生女孩。从第三个孩子起,政策开始罚款,有部分罚款就落到乡政府。不在农村生活的人,总是不明白农民为什么多要孩子,而且一定要生个男孩子,他们对农民讲,男女都一样,新时代了,不要封建了。农民说,秋深了,要浇地了,半夜轮到你家,你敢把一个女孩子放到包谷地里吗?道理就这么简单。乡政府的各种费用大多从此类罚款中收取,建校费、修路费,乡政府都要从中留一部分。因为要收各种费用,就觉得乡上原来的人不够用,就需要各种临时人员。乡政府发的工资虽然不多,但是总有一份固定的收入,比农民强,所以就有大批的人通过各种关系到乡政府来。人越来越多,就需要收更多的费,就要加大收费力度,所以就怨声载道。费改税了,乡政府的经济来源被截断了,乡政府变得没有意思了。乡政府变得没有意思,乡长就设法要调到县上。乡长在中国的官僚体系中属于正科级干部,但是要回到县上,回到某个相同级别的局级单位,就不得不委屈做副职,在括号里表明正科级。但能做副职已经不错了,因为毕竟回城了。一个乡长再不努力工作,最后也得设法把自己运动回城。否则,人生就是失败。一个再讲求奉献的官僚体系,如果不把一个当了几十年的乡长放回城里,会显得没有人情味,会失去自己基层干部的支持。
  乡政府变得没有意思,和村上的关系也变得没有说服力,村干部也变得没有意思了。原来村干部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除了每个月有固定的收入,还可以从各种收费中提取一定的额外收入,现在这一部分收入也变得不现实。村上的事情就淡了。
  丧失了对公共事务的热情,缺少社会组织的关心和引导,被生活的重担挤压得来不及抬头,在西北,一个农民也许就成了一个真正自由民。自己照顾自己,自己承担一切。
其他文献
缘起:摩的司机本科毕业    2004年5月5日晚23点50分,上海东北角的控江路,记者工作完急着回家,因一时叫不到出租车,公共汽车末班车也已经开走,正巧路口停着几辆拉客的摩托车,于是记者决定选择搭乘“摩的”回家。时间已近午夜,记者又是孤身小女子,为了安全起见,记者只能在众多“摩的”司机中“以貌取人”。其中一位“摩的”司机看上去干净利索文质彬彬,戴着一副近视眼镜,颇有读书人气质,于是记者上了他的摩
期刊
一个城市的包装可以是充满了复杂的政治意味的理论过程,可以是充满了人文意味的文化过程,也可以是充满了经济意味的营销过程。成都,显然属于最后者。    一篇关于旅游开发的工作笔记    他反复强调他是个文人。尽管他宽大的局办公室里进出着忙碌的人群,尽管他确实是中国基层科层体制组合体的重要环节,但他肯定喜欢文人这个身份带给他的快乐:比如,说出话来,至少不像政府工作报告那样谨慎;再比如,他有一圈文人朋友,
期刊
编者按:本期“案件聚焦”所选择的两个案例并没有曲折的情节,案例一虽说是人命关天,但是凶手说实话也并非穷凶极恶之徒。案例二甚至法院都没有给予立案。但是这并不就意味着这两个案件是平淡的,它们同样发人深省。值得我们在意和探讨的是这两个案件或者说所有与此相似的案件背后的原因,为何会出现往往一个所谓“好”的出发点却总会导致一个坏的结果这样的现象?为何明明应该是伟大的“父母之爱”却最终成了“害”?这种“爱”里
期刊
暴风雪中的援手    我刚搬进纽约市布鲁克林区那幢公寓楼,就看见有一张“通告”贴在住户的邮箱旁,上面写道:“对格林夫人的善举——愿意每月两次接送住在3栋2层4号做完化疗的格林夫人回家者,请在下面签名……”因为我不会开车,所以没有签名,径直走上了楼,房间里的许多东西还没有归置好,我还得好好搬动一番。但是“善举”一词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这是希伯来语,意思是“做好事”。按照我祖母的理解,它还有另一层含义
期刊
局长急中生智  某市一局长带队下乡考察工作,至一镇,镇长热情接待,但不知何处出了岔子,局长却看镇长横不顺眼,竖也不顺眼,呼来喝去,就是不给好脸色。秘书在一旁示意,局长仍是不理会。镇长暂出,秘书急忙告诉局长,此人乃新任市委书记之亲戚,连连为局长得罪此人感到惋惜,且出谋划策以挽回局面。不料局长面不改色心不跳,摆手一笑而已。镇长回来后,局长满脸笑容,拍拍镇长肩膀,说:“镇长啊,我在市里一向久闻你的大名,
期刊
破俗套   甲:“我和我爱人搞对象时完全打破了那种男追女跑的老俗套。”   乙:“你们是……”   甲:“她每次跟我要东西时,都是我在前面跑,她在后面追。”     猫知道  有一精神病患者总认为自己是老鼠,在医生的帮助下终于康复了。出院的那天,这名患者刚刚走到门口,突然有一只猫出现在他的面前,令他目瞪口呆。   医生:你现在已经好了,为什么还那样?   患者:我知道我已经不是老鼠,但猫知道吗? 
期刊
假如将漂在海洋称为“蓝色旅游”,将踏上雪域称为“白色旅游”,将游迹于山水统称为“绿色旅游”,那么,不妨将踏访革命圣地称之为“红色旅游”。“红色”的地方并不一定是“公费组织敬仰”的地方,从历史的长河看,她也是值得一赏的人文景观:有众多耳熟能详乃至曾经见过的伟人在这儿留下过深刻印迹,后人辗转于此,倍感亲切,不胜感怀。怪不得当我在“五一”长假期间游延安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同好”集结于圣地。― 人们挈
期刊
一组规模宏大的艺术品往往是需要人细细品玩方能体会个中意趣的,但是就是有一组可以占据一个展厅的艺术品令人只要不到5分钟就能被完全震撼,这就是周长兴和周丽菊父女俩的大型微雕石刻——完整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包括文字和按照内容复制出来的场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石头记诞生在上海这一对父女手里。我在一个周末的傍晚来到陈列这部“石头记”的上海西南郊区的陈列馆,站在那堆形状各异的精美微雕面前,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
期刊
编者按:之所以称之为“离奇的诈骗”,实在因为本期“案件聚焦”栏目所选的两个案例不仅都和诈骗钱财紧密相关,并且其诈骗的手段、过程以及诈骗者的心理和行为都充满了离奇的自以为是和出人意料的愚昧无知。而受害者要么因此人财两空,要么无辜得连自己的命究竟是怎么丢的都不知道,同样十分离奇。有人说所有的诈骗都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因此,这两个案件虽然离奇,但所凸现的某些人性的阴暗面却恐怕并没有失去普遍性。    案
期刊
准备12年,行走6年,跑遍中国56个民族,行程达17万公里,抢救收集上万件民间艺术精品。干这事的是一个叫管祥麟的安徽淮北男人,一个芸芸众生中原本极度普通的男人。这个人现在走在大街上依然是个不能令人过目不忘的凡人,惊心动魄的是他的行为和他收集来的那万多件民间艺术品,行为和结果的不凡却是一个凡人创造的,一个凡人不惜将生命全部投入而创造的。    万里长征第一步    管祥麟1959年出生,属猪,是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