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南方早已是草木知春,北国依然恻恻轻寒,踏着不变的步伐,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如约而至。教育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未来,两会期间,从街头巷尾、从网络论坛、从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教育发展的关心,那一股股涌动的渴盼清晰可见。这个春天,我们满怀期待……
温家宝: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报告中指出,在2011年,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教育全面实现“两基”目标。扎实推进教育公平。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免除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其中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推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幼儿入园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首届免费师范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在中西部。
在总体部署2012年工作时,温家宝在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经费要突出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提高使用效益。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解决考试招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推进学校民主管理,逐步形成制度。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继续花大气力推动解决择校、入园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要因地制宜,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的关系。办好农村寄宿学校,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确保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加强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办好民族教育。高等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完善国家助学制度,逐步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到所有农村学生,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各级各类教育领域。教育寄托着人民的希望,关系国家的未来,我们一定要把这项事业办得更好!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项目。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倡导学术诚信,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弘扬科学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全面加强人才工作。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任用、评价、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
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基础教育应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大学副校长苏蓉提出,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我注意到农村教育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还是很薄弱,要真正达到均衡发展,仍然需要政府加大力度进行改善。
成都近些年进行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探索,在发展规划、办学条件、教师配置、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方面提出了一体化的目标。市区名校经常派出业务骨干,到远郊县的“联姻”学校担任领导,把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乡村山寨。成都还启动“名校集团化办学”,各区以“名校+弱校”等形式,在全市串起多条优质“教育链”,这统一了集团内部的教研活动和学生管理等。在这样的模式下,成都的师资交流非常活跃,促进了各校的均衡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副校长牛立文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花大气力”推动解决入园难题,对学前教育发展来说这是很好的事。幼儿园“入园难”的问题,不是因为家长缺钱。现在家长之所以愿意花费几万元给孩子上重点幼儿园,还是出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因为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才会有这么多“重点”幼儿园、“重点”中学乃至“重点”大学。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不上好的幼儿园,就上不了好的小学、中学,最终上不了好的大学,归根到底还是高考指挥棒在起作用。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不认专业、只认名校的“出身论”要不得。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提出,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必须尽快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国家标准。蔡达峰认为,实现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是一项极为重要而艰巨的社会工程,建议由中央政府全面统筹,细分责任,县级政府负责校际均衡,省级政府负责县际均衡,中央政府负责省际均衡。蔡达峰建议,要建立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指标体系。均等化并不是强调所有国人都享有完全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实质是强调“底线均等”。尽管我国城乡、区域之间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别,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必须尽快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国家标准,作为考核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教育投入要用在“刀刃”上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校长邵喜珍提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听后很振奋。现在我国已经建立了从义务教育到研究生的比较完整的资助体系。其实,资助的金额虽然有限,但对于家庭贫寒的孩子却是一生当中植入内心的影响力,可以让他们从心底感激国家,感激社会,感激党。问题是目前一些地方对学校规定了刻板的比例,搞一刀切,这显然不合适。奖助金要多给更偏僻、更困难的孩子。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提出,听完总理报告中关于投入的内容,在感到振奋的同时,也感到教育不像经济发展,投入后立即可以看到产出。因为从本科到博士,一名高端人才的培养,至少要经历8至10年时间,我们不能“撒把米就要鸡立刻下蛋”。所以,教育投入4%这个比例不仅要长期保持下去,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要稳步提高。当务之急就是,新增的教育经费一方面要投入到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改善青年教师的待遇,使他们安心地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另一方面要放在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上。拿高等教育来说,这些年来,“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确实对于高校一些重点学科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人才培养上目前依然还有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在本科生的培养上,因经费不足导致实践环节缺失。追加的经费要用在“刀刃”上,用在人才培养和政产学研的协同创新等方面。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郭子仪认为,中央财政的教育投入要更多地向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倾斜,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倾斜。郭子仪指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是一项基础工程,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意义重大,国家应该予以重点关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中央财政直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国家整体教育水平。郭子仪代表建议,国家还要逐步探索、建立、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
校车安全管理问题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江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廖进球认为,根本解决校车安全问题,主要取决于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目前,农村的教育现状必然造成孩子选择到师资好的学校就读,上学路途相对较远,校车应运而生,而现有的不少校车有质量问题,导致频频出事。要改变这个状况,必须合理分配教育资源,让孩子就近入学入托。
针对校车服务所需资金问题,有关方面应以校车安全为契机,通过立法确保校车安全的财政资金来源和可持续性。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的比例,把校车服务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来抓,设立专项资金。校车的设计标准应适应国内道路路况,尤其是农村道路的路况条件,同时在校车设计的细节和人性化方面多一些考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蓝认为校车整顿是一项系统工程,她表示,在确保安全的校车到位前,应当有过渡性措施。只要考虑及时、组织到位,办法总比困难多。如果中央政府从国家层面配套资源,加快立法保证校车路权,制定校车安全技术标准,规划校车运营线路,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校车服务领域,并在税收、融资、贷款等方面为校车经营实体提供优惠和保障,按照“农村优先,西部优先,少数民族地区优先”的工作程序,覆盖城乡的中国校车体系应该很快就可以建立起来。(据网易、新浪、《中国教育报》整理)
(责任编校:白水)
温家宝: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报告中指出,在2011年,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教育全面实现“两基”目标。扎实推进教育公平。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免除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其中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推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幼儿入园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首届免费师范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在中西部。
在总体部署2012年工作时,温家宝在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经费要突出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提高使用效益。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解决考试招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推进学校民主管理,逐步形成制度。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继续花大气力推动解决择校、入园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要因地制宜,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的关系。办好农村寄宿学校,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确保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加强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办好民族教育。高等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完善国家助学制度,逐步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到所有农村学生,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各级各类教育领域。教育寄托着人民的希望,关系国家的未来,我们一定要把这项事业办得更好!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项目。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倡导学术诚信,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弘扬科学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全面加强人才工作。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任用、评价、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
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基础教育应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大学副校长苏蓉提出,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我注意到农村教育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还是很薄弱,要真正达到均衡发展,仍然需要政府加大力度进行改善。
成都近些年进行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探索,在发展规划、办学条件、教师配置、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方面提出了一体化的目标。市区名校经常派出业务骨干,到远郊县的“联姻”学校担任领导,把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乡村山寨。成都还启动“名校集团化办学”,各区以“名校+弱校”等形式,在全市串起多条优质“教育链”,这统一了集团内部的教研活动和学生管理等。在这样的模式下,成都的师资交流非常活跃,促进了各校的均衡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副校长牛立文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花大气力”推动解决入园难题,对学前教育发展来说这是很好的事。幼儿园“入园难”的问题,不是因为家长缺钱。现在家长之所以愿意花费几万元给孩子上重点幼儿园,还是出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因为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才会有这么多“重点”幼儿园、“重点”中学乃至“重点”大学。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不上好的幼儿园,就上不了好的小学、中学,最终上不了好的大学,归根到底还是高考指挥棒在起作用。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不认专业、只认名校的“出身论”要不得。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提出,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必须尽快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国家标准。蔡达峰认为,实现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是一项极为重要而艰巨的社会工程,建议由中央政府全面统筹,细分责任,县级政府负责校际均衡,省级政府负责县际均衡,中央政府负责省际均衡。蔡达峰建议,要建立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指标体系。均等化并不是强调所有国人都享有完全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实质是强调“底线均等”。尽管我国城乡、区域之间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别,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必须尽快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国家标准,作为考核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教育投入要用在“刀刃”上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校长邵喜珍提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听后很振奋。现在我国已经建立了从义务教育到研究生的比较完整的资助体系。其实,资助的金额虽然有限,但对于家庭贫寒的孩子却是一生当中植入内心的影响力,可以让他们从心底感激国家,感激社会,感激党。问题是目前一些地方对学校规定了刻板的比例,搞一刀切,这显然不合适。奖助金要多给更偏僻、更困难的孩子。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提出,听完总理报告中关于投入的内容,在感到振奋的同时,也感到教育不像经济发展,投入后立即可以看到产出。因为从本科到博士,一名高端人才的培养,至少要经历8至10年时间,我们不能“撒把米就要鸡立刻下蛋”。所以,教育投入4%这个比例不仅要长期保持下去,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要稳步提高。当务之急就是,新增的教育经费一方面要投入到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改善青年教师的待遇,使他们安心地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另一方面要放在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上。拿高等教育来说,这些年来,“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确实对于高校一些重点学科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人才培养上目前依然还有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在本科生的培养上,因经费不足导致实践环节缺失。追加的经费要用在“刀刃”上,用在人才培养和政产学研的协同创新等方面。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郭子仪认为,中央财政的教育投入要更多地向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倾斜,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倾斜。郭子仪指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是一项基础工程,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意义重大,国家应该予以重点关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中央财政直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国家整体教育水平。郭子仪代表建议,国家还要逐步探索、建立、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
校车安全管理问题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江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廖进球认为,根本解决校车安全问题,主要取决于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目前,农村的教育现状必然造成孩子选择到师资好的学校就读,上学路途相对较远,校车应运而生,而现有的不少校车有质量问题,导致频频出事。要改变这个状况,必须合理分配教育资源,让孩子就近入学入托。
针对校车服务所需资金问题,有关方面应以校车安全为契机,通过立法确保校车安全的财政资金来源和可持续性。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的比例,把校车服务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来抓,设立专项资金。校车的设计标准应适应国内道路路况,尤其是农村道路的路况条件,同时在校车设计的细节和人性化方面多一些考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蓝认为校车整顿是一项系统工程,她表示,在确保安全的校车到位前,应当有过渡性措施。只要考虑及时、组织到位,办法总比困难多。如果中央政府从国家层面配套资源,加快立法保证校车路权,制定校车安全技术标准,规划校车运营线路,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校车服务领域,并在税收、融资、贷款等方面为校车经营实体提供优惠和保障,按照“农村优先,西部优先,少数民族地区优先”的工作程序,覆盖城乡的中国校车体系应该很快就可以建立起来。(据网易、新浪、《中国教育报》整理)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