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张声势

来源 :台港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et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觉得胡须是有思虑,或具想法的。
  有回旁听一节“医师礼仪”的课。课堂中,讲师从穿着、发型、领带、鞋袜……巨细靡遗地教导医师如何从打扮树立专业形象。
  “把胡须剃掉吧!”讲师说。
  仲刚随即分享一则被纠正蓄胡的事,那是他当实习医师的事。当年,他崇尚日本演员渡边谦,蓄了一脸短悍的络腮胡,沧桑不羁,却被一位留日教授痛批无精打采、有失专业形象。
  仲刚是我高中朋友,那时他就给人一种“毛”的感觉,体毛特别浓密,是会让虱蚤迷路的那种。十七岁就天天刮胡子,朋友都昵称他“虬髯客”。仲刚肤黑,胡须一长就失了秩序,整片下巴尽显不休止的生命力,像雨后沼泽。
  仲刚说完,大家陷入思索,胡须真会影响医师的专业形象吗?
  我们不约而同想起一位蓄八字胡的主任,或许过于习惯他两撇黑胡的模样,以致于想象当他剃了胡须后,好像有些权威、谙世的感觉就从脸上丧失了,是会让人感到平庸、老智慧淡去。
  我在床上翻来覆去,脑中不时重播方才大蟑摆动触须的模样———那是它解构尘世、试探人间的方式。我以为,蟑螂之须,是灵魂所在,那摆动快的,代表思虑快、悟性强,是富攻略、深城府的。
  那么,它会不会趁我熟睡时,从床底爬了出来,沿着足背、小腿、大腿内侧……我想到就全身发麻。
  曾看过一项以“蟑螂触须”为题的科学展览。学生准备一只纸盒,里头放花生粉与铅笔屑各一小堆,颜色相仿,之后将蟑螂置于盒内。不久,蟑螂开始以触须探触这两小堆物质,然后爬往花生粉堆大啖;之后,学生再将触须剪除,此时有些蟑螂无法直接前往花生粉堆,可能先到铅笔屑堆,浅尝,发现人类无聊的恶作剧,才转向丰美的花生香里。
  这个实验有趣,却只说了触须与嗅觉相关。关于触须的听闻,我听过还可以感知费洛蒙、震动、湿度、空间、求偶情欲等。然而最让我惊艳的,是一集以蟑螂为题的Discovery频道节目。
  报导说,蟑螂以触须达成“集体决策”。最有趣的是,当一百只蟑螂迁徙他方,假使这地方有五个藏身之窟,它们便会透过触须,彼此分配协调。当第一窟住满三十只,便往第二窟住;第二窟满三十只,便再往第三窟住。因此你能想见,第四窟只住十只,第五窟则是空穴;一旦窟内繁衍过剩,便会重新分配,此时有些蟑螂被迫搬离,迁籍下个空窟。
  那是一种住宅抽签吗?我感到不可思议,对报导存疑。那么,与我同居的大蟑如何解释?它是在搜集食材情报中迷途了;还是孤芳自赏,决定离开浊浊暗室,投奔光明?
  无论如何,这则报导告诉我:蟑螂以触须撑起生活骨架,生活里多数的讯息,都汇进触须,那是生命之须啊!在它们的世界里,视觉反而不那么重要。它们过一种嗅触生活,和人类的声色生活很不一样。
  隔天早上,我照例洗脸刮胡,赫见镜缘停了一只大蟑,触须长伸,应该是昨晚那只。我放弃盥洗,因为一双让我发麻的触须。
  为什么同样是“须”之属,蟑螂之须就有如此气势,让人撤退?
  而人类的胡须呢?单单只是一种性别装饰,告诉对方我是男性吗?有没有可能,也是一种气势所在?
  我想起一次参加英语礼拜。那天,来了一位中东朋友。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好笨重的胡子啊!厚厚一把,宛如巨大毛笔。
  会后,我们几位对阿拉伯世界陌生的华人,便带他逛夜市,品尝台湾小吃。
  “男人没胡子,就像猫没尾巴。”他打了一段比方。
  好严重的口吻啊!
  有天,我和仲刚的女友Betty吃饭。我问她最欣赏仲刚哪一点?她说:“胡碴!”我问为什么,她说不上来,只知道喜欢胡碴的肤触———刺痒的幸福。
  我或能理解她的幸福。有次,行经Subway潜艇堡店前骑楼,隔着落地窗,赫然瞥见一个昭示路人的亲昵镜头:Betty把脸颊贴在仲刚的下巴,撒娇,笑闹地磨蹭,然后就接吻了(非礼勿视!我知道的,但还是忍不住多瞄一眼)。
  曾看过一则英国新闻,调查发现生育年龄的女性,普遍认为“短胡”男性是婚姻或一夜情的理想伴侣。长胡过于拖泥带水,净胡又显得柔弱,只有短胡,浅浅一抹,速捷、奔放、强悍,是蠢蠢欲动的阳刚。
  或许受到足球明星贝克汉姆的影响。近年来,“型胡”大行其道,但并非每个男孩都有本钱,首先胡量要大,当蓄成络腮胡后,依据脸型,以剪刀修剪强烈线条,费工耗时,为要声明自我。我的蓄胡朋友大多留那种稀疏、自然风的短胡;少部分蓄山羊胡;带着邪气的八字胡,则几乎没人留过。
  大蟑出没后,我陆续几次在屋角与它不期而遇。但奇怪的是,一周过后,就不再遇见大蟑。或许它已摸熟我的出没动线、生理作息;或许它感到这里家徒四壁,不是一座合格的粮仓,决定转换据点;也或许它认为不需虚耗光阴与我相抗,生命该回归自助餐厅外,那美好大方的馊水与厨余。
  有天,我决定清洗厨房。抽出冰箱底盘时,赫见两颗蟑螂蛋,圆润饱满,宛若两枚设定时程的未爆弹,预计进出千万小兵。我思忖,是大蟑产下的吗?还是另有母蟑进驻?我想到那随时乍现的触须,就感到一阵疙瘩,那是不可解的蟑界声势。
  有时,我会想起人类之须的功能薄弱,不过,对热恋中的Betty与仲刚而言,这会是例外。
其他文献
摘要:庐隐、萧红、张爱玲三位女性作家,她们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相当突出的时代象征性。她们每一个人都以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视角,生动而形象地揭示了中国现代女性在追求自我解放道路上的真实感受与理想破灭;她们不仅用细腻入微的故事叙事向广大读者展示了女性主人公的现实困惑,同时也深刻地阐释了女性对于男权话语的抵触与拒绝。  关键词:女性解放;女性意识;女性主体;文本  作者简介:宋剑华
摘要:杜威的审美经验理论是其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杜威发现,审美因素在元经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种指引作用,它使经验获得了一种内在的张力,发展成为具有开启性的艺术经验,这种经验已经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经验,而是涉及了人类生存实践的维度。杜威的审美经验论因此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论窠臼,使审美的超越性与日常经验、生活实践重新结合起来。  关键词:经验
摘要:自20世纪初形成东西方文化论战以来,“东方文化派”促成了一股颇具特色的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东方文化派”主张将中国伦理文化推及世界,使其成为拯救西方社会“道德危机”的良方。它以道德调和论和道德形上学为基本思路,建构了中国伦理文化的近代体系。  关键词:“东方文化派”;新保守主义;伦理;道德  作者简介:袁立莉(1981—),女,黑龙江虎林人,哲学博士,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教师,从事中国伦理
“香港真好噢!”翠茵看着竞争向上的高楼,琳琅满目的商橱,车水马龙的街道赞道。  “好,好!”华姐表情平淡,辨不出她的回答是肯定还是否定。  华姐今天休息,带她到某大酒店见工。她才来香港三天,就急于去“淘金”。一到大酒店门前,她就被它外表的金碧辉煌所吸引。刚到门口,两扇落地玻璃门就自动开了。水晶灯、荷花灯、珍珠灯、麦穗灯放出來的白光,五颜六色大理石的反光,不同角度的镜子射出来的棱光,光怪陆离,令人眩
摘 要:启蒙思想涉及现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基础观念和规则。先发现代性国家的启蒙大多顺应其社会的内源性要求而出现,后发国家的启蒙则有明显的外源性。文章据此区分了原发型启蒙和后发型启蒙概念,刻画了相关思想群体的话语特征,揭示了先发与后发国家思想群体间的“异时代的同时代性”,探讨了后发国家的启蒙辩证法。文章认为,18世纪启蒙思想家普遍信奉理性增长与个体自由和谐共进的原理,但法兰克福学派却发现了二者
摘 要:面对着世纪的动荡、时代的转换、精神的危机与价值的虚无,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力图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饱受苦难的俄罗斯寻求拯救之途。在寻求拯救之途的理论思索中,他们深切地意识到,俄罗斯在精神层面所面临的最大危机源于虚无主义。这种强劲的虚无主义思潮,腐蚀和侵害着俄罗斯的精神与灵魂,消解着终极的信仰与崇高的理念。由此,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力图通过以东正教为理论根基的新文化观建构,来对抗和消解
摘 要:知青一代有强烈的身份認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知青文学参与了这一身份的建构。知青作家通过伤痕/苦难叙事和理想/英雄叙事,建构起知青的基本身份特征。知青身份建构是知青作家在面临现实和文化困境时,寻求自身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的结果,与时代文化也有密切联系。知青身份认同带有遮掩性和强烈的功利性需求,无法形成真正的自我认知,在时代环境变化后最终只能走向溃散。身份认同意识对知青作家的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起初是那一墙角落的蛛网。  每当我躺下,就能够看见房间对角,空调与卤素灯间,那静静结成的编织。  大小如你的手掌。  曾经,你便手撑同样的位置,双脚跨坐在矮梯,空出的另一手接着我沾过油漆后递给你的毛刷;我看着你,衬着亮白如幕的墙面,灯照下,就像是一件置放于宽敞厅房中央、光洁而优美的石膏像,居高临下,所有人都必须仰起头,看你。  看你沾染了白漆如斑的牛仔裤,看你随手将拭除了汗的毛巾,披挂在裸裎的肩膀
从我懂事的时候起,家中大人就教我记住:我们家的祖籍是“安徽和县”。其实不仅我不是生在那里,连父母亲也不是;至于究竟要上溯多少代才是,我却一直没想到要问。直到几年前收到一份寄自安徽和县本家的族谱,弄清楚了我这一支的世系,才算有了概念:原来是我五代之上的老祖宗,因为在清朝同治年间出外做了大官,次子那一支即我的高祖父,就再也不曾回乡,而定居江苏了。所以我的先人其实已有一百多年不居住在原籍,但这并不会改变
摘 要:英语世界晚清小说研究成果丰富,其共同特征在于将晚清小说研究纳入现代性的范畴重新加以梳理和讨论,切入点多,视角丰富,从不同方面揭示出中国近代小说中的丰富的文化内蕴,并且最终都指向了小说所投射的中国近代社会现代性的生成问题,这一特征在王德威、韩南、叶凯蒂、司马懿、胡缨的著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关键词:英语世界;晚清小说;现代性  作者简介:方頠玮,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