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据世卫组织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人数不断上升,2012年全球共有近150万人直接死于这一疾病。在我国,糖尿病已成了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慢性病之一,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是糖尿病患者,且发病趋势明显年轻化,如不及时进行正确治疗,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失明、足坏疽、尿毒症等严重后果。
关键词:糖尿病;认识;预防
糖尿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我国最早的古典医书《皇帝内经》就有关于“消渴病”的记载,也就是消瘦加上烦渴。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病因十分复杂的终生性疾病,是慢性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其基本生理特征是血糖水平增高,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或者β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的。血糖增高时可以出现三多一少,也就是指吃的多、喝的多,排尿多、以及体重减轻的典型症状,但多数患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仅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血糖升高,从而贻误了治疗时机。长期血糖增高会导致多器官组织损害,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脑血管、肾、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病变等,严重时可发生急性酮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甚至威胁到生命。
一、正确认识糖尿病
1.血糖升高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糖尿病。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之一,但不能因为血糖值高于正常范围就认为自己患上了糖尿病。有很多因素可以使血糖浓度升高,但并不表现为糖尿病。
肝炎、肝硬化等各种肝脏疾病引起肝糖原储备减少时,可出现餐后血糖一过性升高。
服用一些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速尿、女性口服避孕药、烟酸、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均可引起一过性的血糖升高。停药后,血糖会很快恢复正常。
当进行中度或者剧烈体育运动时,肝脏中储存的葡萄糖会释放出来,使得血糖水平升高。
另外,血糖水平在早晨4点至8点之间显著上升,妊娠期、月经期等也可使血糖浓度升高。
2.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糖尿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口渴、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体重下降),常常称之为“三多一少”。出现典型症状,常常容易提示患者去医院就医,通过临床检查发现糖尿病。
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时其“三多一少”的典型表现常常非常典型,而2型糖尿病初期几乎没有任何自觉症状,或者存在一些非典型症状。例如,感到疲乏、劳累;视力下降、视物不清;皮肤瘙痒;手、足经常感到麻木或者刺痛;伤口愈合非常缓慢;经常或者反复发生感染;男性发生阳痿,女性发生阴道异常干燥;极易饥饿;恶心、呕吐等。由于这些症状也可在其他疾病中出现,因此往往延误对糖尿病患者的正确诊断。
3.糖尿病与吃糖有关吗。这里所指的糖,是指碳水化合物的总称,糖又被分为多糖、双糖、单糖。我们饮食中的米饭、馒头、面条、面包、饼干、山芋、南瓜等等所含的淀粉便是多糖,多糖类的淀粉虽然不甜,但在淀粉酶的作用之下,会被分解为单糖,而且主要是葡萄糖。葡萄糖是可以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的,但它的吸收和利用需要有胰岛素的帮助。如果含淀粉或糖的食物吃得太多,再加上体力运动少,缺乏足够的能量消耗,身体里的胰岛素无法帮助多余的糖类吸收和利用,就有可能使血中的血糖升高,甚至通过肾脏滤出成为尿糖,从而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4.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发病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不过下列因素可能会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1)有亲属,尤其是一级亲属,患糖尿病者;(2)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3)肥胖或超重,特别是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大于25者,另外腹部肥胖者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4)高血压、高血脂及早发冠心病者;(5)以往有妊娠血糖增高或巨大儿生育史,有多次流产者;(6)年龄40岁以上者。国内外资料都表明40岁以上中老年糖尿病患病率较年青人显著增高;(7)饮酒过多者。
5.肥胖的人一定会得糖尿病吗?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也可称为苹果型肥胖。这种肥胖的体型像一个苹果,肚子大,腰围粗,四肢则较细。肥胖者的脂肪都堆积在心脏、胰腺、肝脏和肾脏周围,容易得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压。
据统计,肥胖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3倍,约50%的肥胖者将来会患上糖尿病。体重每增加1公斤,患糖尿病的危险至少增加5%。肥胖患病率越高的地区,糖尿病患病率也越高。随着年龄增长和体力活动减少,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自25到75岁之间,肌肉组织逐渐减少,而脂肪组织逐渐增多,因此造成了老年人,特别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多。
二、做好糖尿病的预防工作
1.树立正确的进食观并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糖尿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其发生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后天的生活和环境因素。现已知道,热量过度摄入、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是预防糖尿病的最佳饮食配伍。对体重进行定期监测,将体重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体重增加时,应及时限制饮食,增加运动量,使其尽早回落至正常。要使运动成为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终生的习惯。运动不但可消耗多余的热量和维持肌肉量,而且能提高充实感和欣快感。当然运动要讲究科学和艺术,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照顾兴趣、结伴进行,以易于获得效果和便于坚持。要戒烟和少饮酒,并杜绝一切不良生活习惯。双亲中患有糖尿病而本人又肥胖多食、血糖偏高、缺乏运动的高危人群,尤其要注意预防。
2.定期检测血糖,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应该将血糖测定列为中老年人常规的体检项目,即使是健康者,仍要定期测定。凡有糖尿病的蛛丝马迹,如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更要及时去测定血糖,以尽早诊断,争取早期治疗的宝贵时间。要综合调动饮食、运动、药物等手段,将血糖长期平稳地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空腹血糖宜在每升6.11毫摩尔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宜在每升9.44毫摩尔以下,反映慢性血糖水平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应在7.0%以下。还要定期测定血脂、血压、心电图,这些都是血糖控制的间接指标。
3.目的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伤残和死亡率。糖尿病人很容易并发其他慢性病,且易因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因此,要对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糖尿病,常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能长期过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糖尿病目前还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尚无根治办法。因此应积极行动起来,规范自己的生活。生活方式科学,这是最重要、也是最牢固的一条防线。如果你已经是一个糖尿病人,也不必悲观。只要长期有效控制,是可以防止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或发展的。当然,如果进入了慢性并发症期,那就需要百倍警惕,延缓慢性并发症的恶化。
关键词:糖尿病;认识;预防
糖尿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我国最早的古典医书《皇帝内经》就有关于“消渴病”的记载,也就是消瘦加上烦渴。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病因十分复杂的终生性疾病,是慢性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其基本生理特征是血糖水平增高,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或者β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的。血糖增高时可以出现三多一少,也就是指吃的多、喝的多,排尿多、以及体重减轻的典型症状,但多数患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仅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血糖升高,从而贻误了治疗时机。长期血糖增高会导致多器官组织损害,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脑血管、肾、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病变等,严重时可发生急性酮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甚至威胁到生命。
一、正确认识糖尿病
1.血糖升高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糖尿病。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之一,但不能因为血糖值高于正常范围就认为自己患上了糖尿病。有很多因素可以使血糖浓度升高,但并不表现为糖尿病。
肝炎、肝硬化等各种肝脏疾病引起肝糖原储备减少时,可出现餐后血糖一过性升高。
服用一些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速尿、女性口服避孕药、烟酸、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均可引起一过性的血糖升高。停药后,血糖会很快恢复正常。
当进行中度或者剧烈体育运动时,肝脏中储存的葡萄糖会释放出来,使得血糖水平升高。
另外,血糖水平在早晨4点至8点之间显著上升,妊娠期、月经期等也可使血糖浓度升高。
2.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糖尿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口渴、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体重下降),常常称之为“三多一少”。出现典型症状,常常容易提示患者去医院就医,通过临床检查发现糖尿病。
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时其“三多一少”的典型表现常常非常典型,而2型糖尿病初期几乎没有任何自觉症状,或者存在一些非典型症状。例如,感到疲乏、劳累;视力下降、视物不清;皮肤瘙痒;手、足经常感到麻木或者刺痛;伤口愈合非常缓慢;经常或者反复发生感染;男性发生阳痿,女性发生阴道异常干燥;极易饥饿;恶心、呕吐等。由于这些症状也可在其他疾病中出现,因此往往延误对糖尿病患者的正确诊断。
3.糖尿病与吃糖有关吗。这里所指的糖,是指碳水化合物的总称,糖又被分为多糖、双糖、单糖。我们饮食中的米饭、馒头、面条、面包、饼干、山芋、南瓜等等所含的淀粉便是多糖,多糖类的淀粉虽然不甜,但在淀粉酶的作用之下,会被分解为单糖,而且主要是葡萄糖。葡萄糖是可以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的,但它的吸收和利用需要有胰岛素的帮助。如果含淀粉或糖的食物吃得太多,再加上体力运动少,缺乏足够的能量消耗,身体里的胰岛素无法帮助多余的糖类吸收和利用,就有可能使血中的血糖升高,甚至通过肾脏滤出成为尿糖,从而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4.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发病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不过下列因素可能会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1)有亲属,尤其是一级亲属,患糖尿病者;(2)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3)肥胖或超重,特别是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大于25者,另外腹部肥胖者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4)高血压、高血脂及早发冠心病者;(5)以往有妊娠血糖增高或巨大儿生育史,有多次流产者;(6)年龄40岁以上者。国内外资料都表明40岁以上中老年糖尿病患病率较年青人显著增高;(7)饮酒过多者。
5.肥胖的人一定会得糖尿病吗?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也可称为苹果型肥胖。这种肥胖的体型像一个苹果,肚子大,腰围粗,四肢则较细。肥胖者的脂肪都堆积在心脏、胰腺、肝脏和肾脏周围,容易得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压。
据统计,肥胖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3倍,约50%的肥胖者将来会患上糖尿病。体重每增加1公斤,患糖尿病的危险至少增加5%。肥胖患病率越高的地区,糖尿病患病率也越高。随着年龄增长和体力活动减少,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自25到75岁之间,肌肉组织逐渐减少,而脂肪组织逐渐增多,因此造成了老年人,特别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多。
二、做好糖尿病的预防工作
1.树立正确的进食观并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糖尿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其发生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后天的生活和环境因素。现已知道,热量过度摄入、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是预防糖尿病的最佳饮食配伍。对体重进行定期监测,将体重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体重增加时,应及时限制饮食,增加运动量,使其尽早回落至正常。要使运动成为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终生的习惯。运动不但可消耗多余的热量和维持肌肉量,而且能提高充实感和欣快感。当然运动要讲究科学和艺术,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照顾兴趣、结伴进行,以易于获得效果和便于坚持。要戒烟和少饮酒,并杜绝一切不良生活习惯。双亲中患有糖尿病而本人又肥胖多食、血糖偏高、缺乏运动的高危人群,尤其要注意预防。
2.定期检测血糖,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应该将血糖测定列为中老年人常规的体检项目,即使是健康者,仍要定期测定。凡有糖尿病的蛛丝马迹,如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更要及时去测定血糖,以尽早诊断,争取早期治疗的宝贵时间。要综合调动饮食、运动、药物等手段,将血糖长期平稳地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空腹血糖宜在每升6.11毫摩尔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宜在每升9.44毫摩尔以下,反映慢性血糖水平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应在7.0%以下。还要定期测定血脂、血压、心电图,这些都是血糖控制的间接指标。
3.目的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伤残和死亡率。糖尿病人很容易并发其他慢性病,且易因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因此,要对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糖尿病,常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能长期过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糖尿病目前还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尚无根治办法。因此应积极行动起来,规范自己的生活。生活方式科学,这是最重要、也是最牢固的一条防线。如果你已经是一个糖尿病人,也不必悲观。只要长期有效控制,是可以防止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或发展的。当然,如果进入了慢性并发症期,那就需要百倍警惕,延缓慢性并发症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