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夏时节,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药学部会议室里,《大众医学》编辑和长海医院专家们共同探讨了国人不合理用药现象。现在,我们把专家们的感言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该用药时就要用
内分泌专家如是说(黄勤):在临床上,85%的糖尿病病人都存在胰岛素抵抗,需服用胰岛素增敏剂。该药既能保持胰岛素水平,又能保护剩余的胰岛B细胞,缓解病人的胰岛素抵抗,同时对高血压、肥胖、脂肪肝还有好处。但胰岛素增敏剂价格较贵,有的病人就把“贵”的药藏起来,等到关键时刻再使用。实际上,等到关键时刻,可能病人的胰岛已经被彻底破坏,那时,再吃什么药都已经没有效果了。可见,并不是说,贵的药一定要放到最后才吃,只要病情需要,该用药时就要用。
中药注射剂也有“三分毒”
药学部专家如是说(张治英):中药同西药一样,作为治疗疾病的药物,用得适当能治病,使用不当同样会有危害。轻者表现为轻微的不良反应,重者可导致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中药毒副作用在国内外均呈上升趋势,可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材已达243味、中药注射液超过200种。临床亦证实,中药注射液比口服、外用中药更容易引起不良反应,而且程度也较重。曾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液有柴胡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
不能仅凭症状服降压药
心血管专家如是说(马丽萍):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高血压病人仅凭“感觉”服降压药,即天冷了,头痛、头晕了就开始吃药,一到夏天,症状没有了就擅自停药。再发现的时候血压很高。事实上,病人依据症状决定是否加药、减药,则是完全错误的。高血压用药完全应该依据血压测定水平,而不是根据症状。有的人收缩压达200毫米汞柱,仍然没有任何症状。例如,一位出租车司机体检时发现收缩压高达200毫米汞柱,但因为没有任何不舒服,一直未使用降压药,这不仅延误治疗,还可能突发意外。
治乙肝不能只用“保肝药”
消化科专家如是说(张文俊):乙肝发生最根本的原因是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因此,只要病毒检测阳性就需要抗病毒治疗。有一部分患者不进行抗病毒治疗,而只关心保肝降酶治疗,甚至把转氨酶复常作为治疗的唯一目标。还有的患者虽然在进行抗病毒治疗,但吃1~2个月抗病毒药,就自行停药,病情很快反跳,肝功能异常情况比以前更严重。其实,抗病毒治疗需要一定疗程,不是说用了三天、五天就结束。一般抗病毒治疗需1年~1年半,肝硬化则需要终身用药。
医患双方都需提高自身素质
呼吸科专家如是说(韩一平):合理用药包括医生和病人两方面,更多来源于医生,不同的医生水平不一样,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理解不一样。例如,社区医生对哮喘病人说,用激素后可引起骨质疏松、电解质紊乱。医生说出的话,对不懂医的老百姓影响很大,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很难消除。因此,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是很重要的。当然,医生也不是在每个方面都精通,特别是在门诊,医生不可能仔细解释每个问题。因此,病人自身也要懂得一点医学知识,知道什么时候用药,什么时候必须去医院。
适合别人的药不一定适合你
药学部专家如是说(王卓):有一位老人,她去年肚子痛,服用了去痛片很快好转。一次,她居住小区里另外一位老伯出现了肚子痛,她马上向这位老伯推荐她使用过的止痛药,老伯欣然接受。结果,止痛药非但没有治好这位老伯的肚子痛,反到让老伯住进了医院。实际上,症状相同,并非表明疾病相同,可以使用同一种药物。因为用药是讲究个体化的,适合别人的药不一定适合你。特别是老年人,更要谨慎。因为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对药物敏感性增高,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增多。
能治好你病的药就是好药
药学部专家如是说(孙华君):常有病人说:“这个药不灵,反应很大,不是好药。”其实,药物能治疗疾病,但也有不良反应,即使是人们认定的“好药”也不例外。因此,并非有不良反应的药就不是好药。在临床上,有许多药物虽然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但因其在防病治病方面有特殊作用,因而仍然是医生和病人认定的好药,被广泛使用。例如,地高辛不良反应大,但疗效确切,临床应用仍十分广泛。而一些治疗效果很好的药物,也可能因有严重的不良反应而逐渐被市场淘汰,例如,康泰克、拜斯亭等。
吃药别跟着广告走
药学部专家如是说(郑红):一般地说,在药店里患者问得最多的药品,销路特火的药品,往往是在电视或报纸上做“大广告”的药品。特别是一些鼓吹能够“根治某某慢性疾病”的广告,更是让患有这些疾病的病人和家属趋之若骛,不惜花大价钱购买。结果,轻者病人上当受骗,重者甚至危害病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建议大家在购买或使用广告药品时,最好先咨询有经验的医生或药师,仔细斟酌后对症选药,千万不要被某些药品广告所鼓吹的“治愈率”“无副作用”等夸大词语牵着鼻子“走”。
该用药时就要用
内分泌专家如是说(黄勤):在临床上,85%的糖尿病病人都存在胰岛素抵抗,需服用胰岛素增敏剂。该药既能保持胰岛素水平,又能保护剩余的胰岛B细胞,缓解病人的胰岛素抵抗,同时对高血压、肥胖、脂肪肝还有好处。但胰岛素增敏剂价格较贵,有的病人就把“贵”的药藏起来,等到关键时刻再使用。实际上,等到关键时刻,可能病人的胰岛已经被彻底破坏,那时,再吃什么药都已经没有效果了。可见,并不是说,贵的药一定要放到最后才吃,只要病情需要,该用药时就要用。
中药注射剂也有“三分毒”
药学部专家如是说(张治英):中药同西药一样,作为治疗疾病的药物,用得适当能治病,使用不当同样会有危害。轻者表现为轻微的不良反应,重者可导致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中药毒副作用在国内外均呈上升趋势,可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材已达243味、中药注射液超过200种。临床亦证实,中药注射液比口服、外用中药更容易引起不良反应,而且程度也较重。曾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液有柴胡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
不能仅凭症状服降压药
心血管专家如是说(马丽萍):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高血压病人仅凭“感觉”服降压药,即天冷了,头痛、头晕了就开始吃药,一到夏天,症状没有了就擅自停药。再发现的时候血压很高。事实上,病人依据症状决定是否加药、减药,则是完全错误的。高血压用药完全应该依据血压测定水平,而不是根据症状。有的人收缩压达200毫米汞柱,仍然没有任何症状。例如,一位出租车司机体检时发现收缩压高达200毫米汞柱,但因为没有任何不舒服,一直未使用降压药,这不仅延误治疗,还可能突发意外。
治乙肝不能只用“保肝药”
消化科专家如是说(张文俊):乙肝发生最根本的原因是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因此,只要病毒检测阳性就需要抗病毒治疗。有一部分患者不进行抗病毒治疗,而只关心保肝降酶治疗,甚至把转氨酶复常作为治疗的唯一目标。还有的患者虽然在进行抗病毒治疗,但吃1~2个月抗病毒药,就自行停药,病情很快反跳,肝功能异常情况比以前更严重。其实,抗病毒治疗需要一定疗程,不是说用了三天、五天就结束。一般抗病毒治疗需1年~1年半,肝硬化则需要终身用药。
医患双方都需提高自身素质
呼吸科专家如是说(韩一平):合理用药包括医生和病人两方面,更多来源于医生,不同的医生水平不一样,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理解不一样。例如,社区医生对哮喘病人说,用激素后可引起骨质疏松、电解质紊乱。医生说出的话,对不懂医的老百姓影响很大,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很难消除。因此,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是很重要的。当然,医生也不是在每个方面都精通,特别是在门诊,医生不可能仔细解释每个问题。因此,病人自身也要懂得一点医学知识,知道什么时候用药,什么时候必须去医院。
适合别人的药不一定适合你
药学部专家如是说(王卓):有一位老人,她去年肚子痛,服用了去痛片很快好转。一次,她居住小区里另外一位老伯出现了肚子痛,她马上向这位老伯推荐她使用过的止痛药,老伯欣然接受。结果,止痛药非但没有治好这位老伯的肚子痛,反到让老伯住进了医院。实际上,症状相同,并非表明疾病相同,可以使用同一种药物。因为用药是讲究个体化的,适合别人的药不一定适合你。特别是老年人,更要谨慎。因为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对药物敏感性增高,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增多。
能治好你病的药就是好药
药学部专家如是说(孙华君):常有病人说:“这个药不灵,反应很大,不是好药。”其实,药物能治疗疾病,但也有不良反应,即使是人们认定的“好药”也不例外。因此,并非有不良反应的药就不是好药。在临床上,有许多药物虽然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但因其在防病治病方面有特殊作用,因而仍然是医生和病人认定的好药,被广泛使用。例如,地高辛不良反应大,但疗效确切,临床应用仍十分广泛。而一些治疗效果很好的药物,也可能因有严重的不良反应而逐渐被市场淘汰,例如,康泰克、拜斯亭等。
吃药别跟着广告走
药学部专家如是说(郑红):一般地说,在药店里患者问得最多的药品,销路特火的药品,往往是在电视或报纸上做“大广告”的药品。特别是一些鼓吹能够“根治某某慢性疾病”的广告,更是让患有这些疾病的病人和家属趋之若骛,不惜花大价钱购买。结果,轻者病人上当受骗,重者甚至危害病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建议大家在购买或使用广告药品时,最好先咨询有经验的医生或药师,仔细斟酌后对症选药,千万不要被某些药品广告所鼓吹的“治愈率”“无副作用”等夸大词语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