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钢琴作品创作特征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f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双钢琴作为钢琴艺术作品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我国有很多的优秀作品,它们不仅代表中国本土民族文化、风格的传承,同时也包含对西方作曲技法的借鉴。文章以吕其明《红旗颂》改编的双钢琴作品为主线,分析其创作技法及音乐特征,并与中国其他双钢琴作品研究比较,阐述中国双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吕其明;《红旗颂》;中国双钢琴作品
  注: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吕其明音乐创作及其艺术思想研究”(AHSKY2016D84)研究成果。
  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发展到现代社会,内容丰富多样,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将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点融入作品中。相较传统中国音乐特点注重音乐作品的旋律性,近代作曲家在表达本土民族特色的同时融合西方作曲技法,使得中国钢琴作品有着自身独特的演奏特色与风格。双钢琴属于二重奏的一种,这种演奏形式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动摇了钢琴独奏曲的统治地位,在西方各种艺术形式多元化发展的状况中发展并且稳定下来。
  一、《红旗颂》创作背景
  1965年春天,我国上海音乐学院一次会议中,各音乐界前辈对即将要举办的演出《上海之春》节目进行研究讨论,认为对于歌颂我党、歌颂祖国的节目需要加强,青年吕其明接受了这个艰巨并且意义重大的任务。在其革命生涯的影响下,吕其明先生写出了这首震撼人心,描绘祖国1949年开国大典的管弦乐作品——《红旗颂》,这不仅是对国歌情感的延续,而且意味着红旗迎风飘扬,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2003年,武汉音乐学院曾珍和张惠琴将这首管弦乐作品改编为双钢琴作品。
  这首作品无论是要歌颂的事物,还是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因素,都体现出中国本土民族特色。作曲家使用西方常用的和弦织体,将原作的情感在两架钢琴上完美演奏出来。这首作品创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尊重原作风格特征与情感因素基础上,蕴含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风格和西方作曲技法,用双钢琴演奏艺术形式来完成,使其非常受欢迎。
  二、《红旗颂》双钢琴作品创作特征
  (一)主题创作特征
  作者在创作过程强调突出主题这一特点,沿用原作奏鸣曲式结构,呈示部和再现部体现出了三部性的特征。再现部只再现了主题材料,这种颂歌式的主题旋律,形象大气恢弘。在呈示部中的主题段落,四乐句很明显有着起、承、转、合的民族曲调特点,作者使用“鱼咬尾”手法,突出其民族特征。主题旋律不断出现大跳,级进穿插其中,使得旋律线条不仅有着我国北方民歌的豪迈,同时也蕴含南方小调的抒情,旋律线条起伏感较强,如同听众波涛起伏的内心情感,其旋律调性和乐句的尾音,体现出我国民族五声调式中比较常见的徵调特征。全曲不断强化主题,加深了听众对主题旋律的印象,使观众产生一种置身在开国大典这种恢弘肃穆的典礼情景中的感觉。
  (二)作曲技法与织体
  基于西方双钢琴创作对于声部关系理解的多样化,为了塑造好两架钢琴之间的声部关系,作者借鉴其旋律加伴奏式的技法,在写作中,不仅使用了色彩明亮的大调式,在双钢琴伴奏声部运用了大量的大三和弦织体进行写作,烘托出一种英雄的气氛,作者也是用这种手法来模仿原作中管弦乐的音响效果,将作品钢琴化。在主部主题中,主要伴奏织体音型为分解和弦织体、柱式和弦织体以及三连音和弦织体。副部主题则增加了复调织体的运用。这种声部关系以及伴奏织体的运用,在西方20世纪早期,俄国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组曲》中就已体现出来。
  从整首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作曲家对于不同和弦织体以及节奏织体的运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最具有气势且能够烘托出作品情感的柱式和弦运用最为廣泛,这种和弦织体不仅给予了全曲主题旋律有力的支撑,也有效地将作品气势恢宏的气概表现出来。其次在作品使用分解和弦琶音式伴奏织体时,对应另外一个声部如歌如诉优美的旋律,二者互相结合,把对祖国、党和人民美好的祝福之情完美表现出来。在副部使用的复调织体,与全曲的主调性及旋律加伴奏声部和弦织体形成对比,也是旋律的抒情表达。整首作品不断给人一种激昂往前推进的情绪,这就是织体中三连音所体现的作用,其中也出现了切分以及附点节奏,这些节奏型与织体都具有很强的动力感,连续不断的三连音织体以及贯穿全曲的动力性节奏型,更加突出这首《红旗颂》奋勇向前的主题旋律特征。
  三、中国双钢琴作品对比与研究
  (一)主题创作特征
  《红旗颂》开篇那宏伟大气的旋律令人印象深刻。我国音乐作品基本都是以单旋律为主,音乐特点主要就体现在旋律的起伏与灵动自由的节奏中。吕其明先生在创作这首作品主题的过程中,不仅完美地表现出颂歌式恢宏大气的音乐,也保留了我国民间民族音乐特征。
  2000年歌曲《鼓浪屿之波》被作曲家徐振民与郑小瑛创编为一首交响曲,之后又改编为双钢琴作品《我爱鼓浪屿》。这首作品与《红旗颂》一样,保留其原旋律风格,将钢琴二重奏与我国民间乐曲相融合,优美的主旋律由两架钢琴交替演奏出来,第一钢琴声部也采用各种技法将旋律完美呈现出来,二钢声部运用长线条营造出明暗的色彩,衬托出一钢的主旋律。早期殷承宗创作的双钢琴作品《农村新歌》,以革命歌曲与民间小调为主题,风格朴实、欢快,让民众充满亲切感。作为一名留苏归来的音乐家,殷承宗回国后下乡锻炼所创作出的这首钢琴作品,受到周恩来的夸奖与评价。《四景图——荆门民歌主题变奏》使用一首荆门的民歌作为主题,它也采用西方变奏曲式,全曲通过三次变奏来展现荆门的景色。类似于《红旗颂》借鉴西方曲式创作的中国作品还很多,如《赶山》使用变奏曲式来展现西北汉子的风采,体现了我国北方地区特有的豪放与浪漫,音乐创作中不同的曲式结构能给听众带来不一样的音乐美感。
  从这几首典型的双钢琴作品中可以看出,我国双钢琴作品主题旋律的创作既会采用典型的民族音乐旋律,同时也会使用西方作曲技法来创作具有中华民族色彩的旋律。   (二)作曲技法与织体
  我国早期大多双钢琴作品都是借鉴西方作曲技法,也可与中国民族风格、意境相融合。《红旗颂》中作者为了更好地体现原作主旨特征,采用多种如伴奏加旋律结构、齐奏型结构、多线条复调性等技法,结合各种节奏型。《跳月》这首作品与《红旗颂》一样,借鉴西方作曲技法,第一部分使用典型的旋律加伴奏结构来创作,表现彝族男女欢声歌舞的热闹场面,在伴奏声部作者使用了西方的琶音织体创作,其流动性强、起伏较为明显的特征使音乐听起来更加连贯。第二部分则使用复调对话式结构来描写歌唱时的场景,不同的声部好比彝族男女不一样的声线,展示出互相对歌对舞的欢庆场景。孙剑的《璺纹》则使用多线条复调性技法来创作,这种多线条更加强调了旋律的横向进行,将和弦织体替换为多线条织体。作者使用四个不同的声部,每一个声部都是独立的旋律线,使得听众产生无尽幻想。高为杰先生的双钢琴作品《童趣》是一首充满孩童气息的少年风格作品,采用奏鸣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明确,第一钢琴声部演奏三声部赋格,在创作手法上运用了卡农、多线条、复调等多种技法。这首作品两架钢琴在演奏中并没有传统的主副之分,而是利用这些作曲技法强调声部之间的重奏感及纵向和声。
  1964年第一首双钢琴作品《农村新歌》创作至今,中国双钢琴音乐已经发展了五十多年,人们在欣赏钢琴独奏曲的同时也开始注重中国本土双钢琴的发展与演奏,各种古典与现代的优秀双钢琴作品在国内演奏,更多的音乐创作者与音乐教育者意识到双钢琴独特的艺术特征与意义,将其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相结合,各大高校也逐渐重视双钢琴演奏的课程学习。随着我国艺术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国的双钢琴音乐会迎来一个稳定的发展期。
  参考文献:
  [1]梁晖.双钢琴演奏技术分析[J].当代音乐,2020(2):115-116.
  [2]肖丹丹.民族元素与西方技法之交融:探索新世纪中国双钢琴作品[J].歌海,2014(6):64-66,71.
  [3]何冰.中国双钢琴音乐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4]于一丹.回顾与展望:双钢琴在中国的发展[J].音乐生活,2014(1):90-92.
  [5]肖丹丹.多元性风格之交融:探究新世纪中国双钢琴作品[J].歌海,2012(6):55-56,64.
  作者简介:
  刘武鹏,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钢琴演奏。
  许凤,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音乐学、钢琴演奏与教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开设的琵琶演奏课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性课程,其采用一对一面授教学形式。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使我们必须对琵琶演奏课的线上教学进行思考、实践和探索。文章以晋中学院琵琶演奏课为例,初步探索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及自主学习能力的组合式线上教学形式,以更好地开展高校器乐类演奏课程的线上教学及混合教学。  关键词:琵琶演奏课;传统教学;组合式线上教学  高校琵琶演奏课是全国高校音乐院系开设的器乐演奏
期刊
摘 要: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石塘镇是我国明清时期重要的手工业生产基地,以手工造纸闻名天下。文章从石塘镇所产的主要纸品奏本纸与毛边纸入手进行当地纸文化的研究,重点从奏本纸、毛边纸的历史文化意义上去剖析其文化价值,从而论述石塘古镇纸文化在我国历史文化上意义。  关键词:石塘镇;奏本纸;毛边纸  注:本文系2018年度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江西铅山县石塘镇纸文化研究”(YG2018253)阶段性
期刊
摘 要:“黄河河工号子”是黄河流域历代黄河河工在治黄实践中创作的一种古老的民歌音乐形式,其对城市文化建设具有很高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对“黄河河工号子”发展的探索及对其音乐文化的分析,探究“黄河河工号子”的特色所在,从而拓展“黄河河工号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途径。  关键词:“黄河河工号子”;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注:本文系2020年度焦作市政府决策研究院招标课题“‘喊唱’出来的拼
期刊
摘 要:“多元交融”的现象贯穿整个舞蹈发展历程,纵观舞史,不论是诗、乐、舞紧密交融的秦汉时期,还是舞蹈渐显“独立”的唐代,抑或当下舞剧的繁盛,舞蹈或以主位或以辅位,与其他元素融洽相处,不断发展。创作舞蹈剧时,只有将舞蹈所包含的各种元素协调共融,才有可能把舞意、舞情传达到观众内心。文章主要对舞剧《天路》中舞蹈时空的设置、舞蹈语言的编织,以及舞蹈情感的安排三方面进行解析,从而阐述编创者元融统一的创作手
期刊
摘 要:摄影通过不断的发展,立足于自身的优势,已从单纯的画面记录慢慢地成为了情感、人文关怀的承载物,同时也是一种抒发情感、发表评论的重要方式。文章从《守望晨昏》拍摄的角度切入,通过对几位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分析,对纪实性的环境肖像摄影进行探讨。  关键词:环境肖像;留守老人;纪实摄影  摄影能够直观地表现发生的一些事件,让我们对身处的社会有更深的了解,并且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环境。摄影师要让这些照片有
期刊
摘 要:在基础摄影构图教学中,对摄影构图的局限理解所带来的弊端众多。因此,摄影专业教师应打破僵局,通过打破学科壁垒,跨越时间与地域的界限,用开放而包容的兼容并蓄思维重新拓展摄影在构图上的多样性。  关键词:摄影构图;视觉艺术;摄影用光;摄影教学  摄影构图对于学习摄影的意义不言而喻。我们都说摄影是用光的艺术,这毋庸置疑。除了对于光的研究,构图对于摄影的意义也是自不必说的,自摄影艺术诞生之始构图学的
期刊
摘 要:赵元任先生的音创作乐态度鲜明,他立足中国语言文化同时注重借鉴西欧技法。在中国音乐理论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赵元任先生对民族音乐的创新付出了极大的热忱。如何传承发展中国音乐文化并形成体系,是一个值得声乐艺术研究者们去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艺术歌曲;汉语声韵;结合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名重一时的学术大家,包括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等。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影响深远的作品和
期刊
摘 要:山西民歌是中国民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素有“民歌的海洋”之称的山西省,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孕育着具有浓厚山西风格特点的民歌,其中左权民歌开花调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文章对山西民歌的分类进行梳理,从山西民歌的发展传承面临的问题出发,研究分析左权民歌开花调的艺术创作特色,以期推动更多优秀的山西民歌改编创作以及山西民歌的传播发展。  关键词:开花调;山西民歌;传播;创作  一、山西民歌的分类
期刊
摘 要:陶身体剧场,从2008年陶冶、段妮、王好三人建团伊始,至今已经走过十二个年头。陶身体剧场在限制、重复、转换、至简的行为表现不断淬炼着充满潜能的身体,在理性的思索与探研中渐渐形成了形而上的身体美学,完成了由器之身体至道之内核的跨越。  关键词:陶身体剧场;身体美学;至简  陶身体剧场,从2008年陶冶、段妮、王好三人建团伊始,至今已经走过十二个年头。作为一个民营现代舞团,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期刊
摘 要:参加全国性大型书法篆刻展,对于一位书家来说既是对自身全方位的训练和考验,也是一种快速提升的途径,无论是对实践创作还是个人艺术思维的提炼都很有帮助。每参加一次展览都必须付出较大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多思考,全面地把控各个细节才能让作品脱颖而出,达到预期的目标。现在的全国性展览竞争非常激烈,评审程序较为严格,忽视细节将会导致与展览失之交臂。因此,笔者以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为例对参加展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