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田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大田县围绕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集中力量培植发展两个5万亩高山优质乌龙茶、4万亩无公害反季节蔬菜、300万只肉兔、20万亩竹林、10万亩木薯等“54321”优势农业产业群,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茶园面积发展到7.52万亩,产值4.63亿元,加工厂房2000余家,涉茶农户4846户,涉茶人员6.2万人,被评为“中国高山茶之乡”、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全国重点产茶县、福建十大产茶大县。蔬菜产业方面,“雪山”萝卜获“中国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年产3万多吨。拥有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是全省蔬菜发展十强县。食用菌年生产2500万袋以上,鲜品产量达45000多吨,产值8800万元以上。木薯年种植7万亩,全省之最。油茶种植面积11万亩,被评为“中国油茶之乡”。全县已有各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其中省级2家,带动农户6.85万户,培育了“仙顶”牌高山云雾茶、“雪山”萝卜、“山宝”雪蔗、“高峰”生姜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
二、大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程度偏低。农业规模化龙头企业总体规模不大,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依然较低,个别企业幅射带动能力还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够规范。在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物资和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土地流转制约因素多。土地流转主要以零星流转为主,规模流转的少,集约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三、大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对策
1.实施项目带动,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1资金政策扶持
一是资金扶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大力推进“54321”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以“五个一”(一项产业、一位挂点县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套政策措施、一个目标考核)为保证,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积极扶持茶业、木薯产业发展,对新建茶园、薯园,机耕道、加工厂房、加工机械、蓄水池、防护林、营销窗口等进行专项资金扶持。同时,引导成立茶农贷款担保协会,解决茶农贷款担保问题。二是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因地制宜地开展土地流转,积极促进“土地向能手集中”,积极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三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设立内部管理机构,制定章程,完善财务管理、利益分配、民主决策等制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1.2建设标准化产业基地
一是继续做大基地。积极培育“54321”优势产业。茶产业要按照“扩面积、提质量、拓市场、创品牌”的思路,着力打造高山生态茶叶发展集中区,力争到2013年我县茶叶面积扩大到10万亩规模,实现涉茶产值10亿元。木薯产业要在“扩面积、上大户、推良种、增效益”上下功夫,以聚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全省最大的木薯种植基地,力争到2013年达10万亩规模。二是继续培育“一村一品”。加快建设新一轮5万亩茶叶、4万亩反季节蔬菜、300万只肉兔、20万亩毛竹、10万亩木薯,着力打造特色农业新亮点,促使一批专业乡、专业村脱颖而出。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开展行政综合执法,净化农资市场,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监管农业投入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按照“突出产业化、扩大规模化、提升科技化、健全组织化、带动外向化”和“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培育和创建品牌。力争到2015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到40家,每个优势特色产业有3-5个龙头企业带动。
2.实施品牌带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1培育品牌
一是发展循环农业。通过政府推动,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厕、改圈、改厨,发展“猪—沼—茶”、“ 猪—沼—烟”、“ 猪—沼—菜”、“ 猪—沼—鱼”、“ 猪—沼—花”等生态模式,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二是积极创育品牌。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创建力度,同时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开展基地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三是发展休闲农业。立足我县茶园、大水面、天然林、草场等自然景观,结合生态旅游,积极发展休闲农业。
2.2打响品牌
一是宣传品牌。以年初摘获“两茶之乡”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大田农业形象。二是策划品牌。要研究制定产品的竞销策略和措施,统一品牌,使高山茶成为一个茶类的系列产品的标志,同时,借助现代各种传媒手段,宣传大田高山茶独特的品质和独特的文化,用高山茶之名创造更多的消费群体,把高山茶打造成品牌。三是做强品牌。在全国大中城市的超市设立“窗口”,建立销售网点,推出自己的品牌,开拓市场,逐步形成“生产与流通相连,本地与外地相通,国内与国际接轨”的流通大格局,提高大田农产品竞争地位,全面搞活农产品流通。
2.3用好品牌
一是加大“绿色”食品保护力度。加强对基地的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市场及生产档案的监督检查、抽查工作,如在茶叶主产区建立茶叶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点,在每季茶叶加工前对即将采摘的茶叶进行检测,有效保证绿色食品茶青的安全采摘、加工。二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茶叶、蔬菜等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组织和引导农民按照质量标准发展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由大田县制订的《金观音乌龙茶综合标准》地方标准,已由省质监局发布实施,大田县要坚决以此标准实施,提高产品质量档次。
3.依靠科技带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3.1推广新技术一是加快推广农业“五新”技术
推动“五新”融入生产、储存、加工、流通各环节,构建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链和服务链。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二是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
3.2开发新产品
一是加快引进示范新品种,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运用,大力开发优质高效技术、农业减耗减本增效技术,研究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明显的农产品,应用科技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二是鼓励农产品龙头企业研发新产品。针对大田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及市场开拓能力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的实际,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继续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建设力度,壮大企业的研发能力。
3.3培育新农民
一要不断加强对现有企业家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争创品牌、开拓市场的能力。着力创新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一个“重才、惜才”社会环境。二要鼓励企业加强科研开发,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走精深加工的路子;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进入龙头企业或自办农业科技服务公司,成为科技创业的生力军。三是努力提高农民素质。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化教育手段,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远程培训。
近年来,大田县围绕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集中力量培植发展两个5万亩高山优质乌龙茶、4万亩无公害反季节蔬菜、300万只肉兔、20万亩竹林、10万亩木薯等“54321”优势农业产业群,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茶园面积发展到7.52万亩,产值4.63亿元,加工厂房2000余家,涉茶农户4846户,涉茶人员6.2万人,被评为“中国高山茶之乡”、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全国重点产茶县、福建十大产茶大县。蔬菜产业方面,“雪山”萝卜获“中国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年产3万多吨。拥有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是全省蔬菜发展十强县。食用菌年生产2500万袋以上,鲜品产量达45000多吨,产值8800万元以上。木薯年种植7万亩,全省之最。油茶种植面积11万亩,被评为“中国油茶之乡”。全县已有各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其中省级2家,带动农户6.85万户,培育了“仙顶”牌高山云雾茶、“雪山”萝卜、“山宝”雪蔗、“高峰”生姜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
二、大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程度偏低。农业规模化龙头企业总体规模不大,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依然较低,个别企业幅射带动能力还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够规范。在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物资和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土地流转制约因素多。土地流转主要以零星流转为主,规模流转的少,集约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三、大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对策
1.实施项目带动,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1资金政策扶持
一是资金扶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大力推进“54321”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以“五个一”(一项产业、一位挂点县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套政策措施、一个目标考核)为保证,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积极扶持茶业、木薯产业发展,对新建茶园、薯园,机耕道、加工厂房、加工机械、蓄水池、防护林、营销窗口等进行专项资金扶持。同时,引导成立茶农贷款担保协会,解决茶农贷款担保问题。二是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因地制宜地开展土地流转,积极促进“土地向能手集中”,积极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三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设立内部管理机构,制定章程,完善财务管理、利益分配、民主决策等制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1.2建设标准化产业基地
一是继续做大基地。积极培育“54321”优势产业。茶产业要按照“扩面积、提质量、拓市场、创品牌”的思路,着力打造高山生态茶叶发展集中区,力争到2013年我县茶叶面积扩大到10万亩规模,实现涉茶产值10亿元。木薯产业要在“扩面积、上大户、推良种、增效益”上下功夫,以聚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全省最大的木薯种植基地,力争到2013年达10万亩规模。二是继续培育“一村一品”。加快建设新一轮5万亩茶叶、4万亩反季节蔬菜、300万只肉兔、20万亩毛竹、10万亩木薯,着力打造特色农业新亮点,促使一批专业乡、专业村脱颖而出。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开展行政综合执法,净化农资市场,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监管农业投入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按照“突出产业化、扩大规模化、提升科技化、健全组织化、带动外向化”和“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培育和创建品牌。力争到2015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到40家,每个优势特色产业有3-5个龙头企业带动。
2.实施品牌带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1培育品牌
一是发展循环农业。通过政府推动,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厕、改圈、改厨,发展“猪—沼—茶”、“ 猪—沼—烟”、“ 猪—沼—菜”、“ 猪—沼—鱼”、“ 猪—沼—花”等生态模式,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二是积极创育品牌。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创建力度,同时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开展基地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三是发展休闲农业。立足我县茶园、大水面、天然林、草场等自然景观,结合生态旅游,积极发展休闲农业。
2.2打响品牌
一是宣传品牌。以年初摘获“两茶之乡”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大田农业形象。二是策划品牌。要研究制定产品的竞销策略和措施,统一品牌,使高山茶成为一个茶类的系列产品的标志,同时,借助现代各种传媒手段,宣传大田高山茶独特的品质和独特的文化,用高山茶之名创造更多的消费群体,把高山茶打造成品牌。三是做强品牌。在全国大中城市的超市设立“窗口”,建立销售网点,推出自己的品牌,开拓市场,逐步形成“生产与流通相连,本地与外地相通,国内与国际接轨”的流通大格局,提高大田农产品竞争地位,全面搞活农产品流通。
2.3用好品牌
一是加大“绿色”食品保护力度。加强对基地的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市场及生产档案的监督检查、抽查工作,如在茶叶主产区建立茶叶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点,在每季茶叶加工前对即将采摘的茶叶进行检测,有效保证绿色食品茶青的安全采摘、加工。二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茶叶、蔬菜等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组织和引导农民按照质量标准发展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由大田县制订的《金观音乌龙茶综合标准》地方标准,已由省质监局发布实施,大田县要坚决以此标准实施,提高产品质量档次。
3.依靠科技带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3.1推广新技术一是加快推广农业“五新”技术
推动“五新”融入生产、储存、加工、流通各环节,构建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链和服务链。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二是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
3.2开发新产品
一是加快引进示范新品种,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运用,大力开发优质高效技术、农业减耗减本增效技术,研究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明显的农产品,应用科技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二是鼓励农产品龙头企业研发新产品。针对大田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及市场开拓能力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的实际,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继续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建设力度,壮大企业的研发能力。
3.3培育新农民
一要不断加强对现有企业家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争创品牌、开拓市场的能力。着力创新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一个“重才、惜才”社会环境。二要鼓励企业加强科研开发,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走精深加工的路子;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进入龙头企业或自办农业科技服务公司,成为科技创业的生力军。三是努力提高农民素质。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化教育手段,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远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