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为宗旨,通过合作、竞争的形式,不仅强调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力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同时兼顾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教学可以看成由学生来构筑知识、发现知识、转移知识和扩展知识,教师则创造情境。学生不再是传统教学中从教师或课堂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该主动建构知识,通过激活学生现存的认知结构或构建新的结构来接受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应从制定目标、组建小组、营造环境、提出问题、个体尝试等方面来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
1.选择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实施合作学习前应选择恰当的地理教学内容。首先,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及适当的难度,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通过合作高效率地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合作意识。其次,教学内容应新颖以及贴近生活实际。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小组活动的激情以及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如“收集、整理、分析气候数据”这一节内容,对中学生来说既有一定的难度,又和生活实际贴近,可让学生收集当地各月降水量数据分析气候状况,可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展开本节地理教学。地理合作学习中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对话,在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在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之后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即和学生已有知识以及当地文化地理环境相贴近的目标,从而为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营造氛围,组建有效的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教师的任务是要营造一个互相尊重、心理相容、关系和谐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不论学业成绩好坏都能平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消除种种顾虑,敢于回答问题,乐于讨论问题,勤于探究问题,实现师生、生生多向交流,多边互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学会与他人交往。合理组建小组是保证合作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编组的基本原则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根据学生学业成绩差异、性别差异、能力差异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分成互补型学习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学习小组组建之后,教师还应致力于改善组内关系,明确个人责任,建立积极的目标互赖。教师还要对小组长轮流培训,使其能组织大家共同进行有序的讨论。小组长可以采取自主承担、轮流负责的形式,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获得学习、指挥、管理的机会。
3.提出问题,教授实用的学习方法
提出之前准备好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即教师对学习进行指导的过程。由于活动刚开始,此时的学习指导还是概要的宏观方法指导。这是从合作学习目标制订过渡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准备过程,教师重在提出一些问题,讲解一些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其顺利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则开始理解学习任务,进入独立思考,初步感知学习内容,做好活动的心理准备。如在“收集、整理、分析气候数据”这一节教学中,教师应布置收集降水量数据、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作业:一让学生收集当地各月降水量数据,填在表格中;二要求学生利用表格中数据,绘制降水量柱状图;三让学生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描述其降水特征。如此可为接下来小组内的合作做好准备。
4.个体尝试,体验课堂探究的乐趣
合作学习的基础是个体独立学习,没有个体独立学习做基础的合作学习犹如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不少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马上就让学生合作讨论,结果部分学生未形成自己的观点,过分依赖他人,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缺乏深度,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使合作流于形式。教师应为学生留出独立学习的时间,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个性特点,自主能动地、自由有目的地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突出个性化学习,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揭示地理因果关系的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北美洲地形空间结构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可做如下工作:一是给出北美洲略图,让每位学生对照地形图作三大纵裂带的模型;二是用箭头表示气流(也可包含更多的探究)。这样,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组内合作,感受合作学习的意义
在独立学习阶段,每个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在小组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和启发,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每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为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还应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组内每位学生轮流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在全班发言讨论。如“北美洲地形空间结构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做模型、表示气流,已对北美洲地形和气流运动有了初步认识,可是组内每位成员对该问题的理解不是很全面,都是重点从某一个方面来阐述:有的学生认为北美洲地形地势对当地气候的形成起主导作用;有的认为大气运动对当地天气起着制约性作用;也有学生认为洋流对天气和气候影响重大等。这样,在表达、倾听、交流以及讨论中,学生对该问题获得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6.成果交流,相互学习中共同成长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组间交流,各组代表汇报本组合作讨论的初步成果,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使每个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并在合作中增强交往能力。为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小组人员要合理搭配,应有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发言交流做到有序有效,教师则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即通过组间交流,各小组在新信息的反馈、刺激下,对自己前段的工作进行反思和深入思考,从而产生修正自己原来部分结论的愿望。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小组独立认知基础上的再创造过程,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极其宝贵。在“澳大利亚”的学习中,各小组经过成果展示、相互提问、深入交流,可激发新一轮学习高潮,如组间提问道:“除袋鼠外澳大利亚还有什么特色动物?为什么澳大利亚多特有动物?”“澳大利亚东西两侧均濒临海洋,为什么西侧降水少?”“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如何?”等,都使有关小组不得不继续进行新一轮的探究。
7.结果测评,师生及生生合作中全面发展
教师在合作学习后的总结十分必要,一方面对合作内容做出必要的归纳和总结,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自觉弥补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做出评价性总结。评价对象以小组为单位,评价内容主要涉及合作小组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应注意发挥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对协作良好的小组予以表扬,教师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反馈,促使学生改善学习。该阶段的总结评价,最好以学生自我总结形式出现,教师适时进行引导,但评价的原则应遵循“标准参照”原则,即只要学生相对于自己有进步,就应给予肯定。同时,也应兼顾“常模参照”原则,对成果水平出色的小组给予适当表扬,以肯定其所保持的先进地位。▲
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教学可以看成由学生来构筑知识、发现知识、转移知识和扩展知识,教师则创造情境。学生不再是传统教学中从教师或课堂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该主动建构知识,通过激活学生现存的认知结构或构建新的结构来接受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应从制定目标、组建小组、营造环境、提出问题、个体尝试等方面来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
1.选择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实施合作学习前应选择恰当的地理教学内容。首先,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及适当的难度,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通过合作高效率地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合作意识。其次,教学内容应新颖以及贴近生活实际。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小组活动的激情以及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如“收集、整理、分析气候数据”这一节内容,对中学生来说既有一定的难度,又和生活实际贴近,可让学生收集当地各月降水量数据分析气候状况,可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展开本节地理教学。地理合作学习中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对话,在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在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之后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即和学生已有知识以及当地文化地理环境相贴近的目标,从而为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营造氛围,组建有效的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教师的任务是要营造一个互相尊重、心理相容、关系和谐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不论学业成绩好坏都能平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消除种种顾虑,敢于回答问题,乐于讨论问题,勤于探究问题,实现师生、生生多向交流,多边互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学会与他人交往。合理组建小组是保证合作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编组的基本原则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根据学生学业成绩差异、性别差异、能力差异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分成互补型学习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学习小组组建之后,教师还应致力于改善组内关系,明确个人责任,建立积极的目标互赖。教师还要对小组长轮流培训,使其能组织大家共同进行有序的讨论。小组长可以采取自主承担、轮流负责的形式,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获得学习、指挥、管理的机会。
3.提出问题,教授实用的学习方法
提出之前准备好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即教师对学习进行指导的过程。由于活动刚开始,此时的学习指导还是概要的宏观方法指导。这是从合作学习目标制订过渡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准备过程,教师重在提出一些问题,讲解一些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其顺利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则开始理解学习任务,进入独立思考,初步感知学习内容,做好活动的心理准备。如在“收集、整理、分析气候数据”这一节教学中,教师应布置收集降水量数据、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作业:一让学生收集当地各月降水量数据,填在表格中;二要求学生利用表格中数据,绘制降水量柱状图;三让学生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描述其降水特征。如此可为接下来小组内的合作做好准备。
4.个体尝试,体验课堂探究的乐趣
合作学习的基础是个体独立学习,没有个体独立学习做基础的合作学习犹如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不少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马上就让学生合作讨论,结果部分学生未形成自己的观点,过分依赖他人,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缺乏深度,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使合作流于形式。教师应为学生留出独立学习的时间,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个性特点,自主能动地、自由有目的地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突出个性化学习,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揭示地理因果关系的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北美洲地形空间结构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可做如下工作:一是给出北美洲略图,让每位学生对照地形图作三大纵裂带的模型;二是用箭头表示气流(也可包含更多的探究)。这样,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组内合作,感受合作学习的意义
在独立学习阶段,每个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在小组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和启发,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每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为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还应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组内每位学生轮流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在全班发言讨论。如“北美洲地形空间结构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做模型、表示气流,已对北美洲地形和气流运动有了初步认识,可是组内每位成员对该问题的理解不是很全面,都是重点从某一个方面来阐述:有的学生认为北美洲地形地势对当地气候的形成起主导作用;有的认为大气运动对当地天气起着制约性作用;也有学生认为洋流对天气和气候影响重大等。这样,在表达、倾听、交流以及讨论中,学生对该问题获得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6.成果交流,相互学习中共同成长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组间交流,各组代表汇报本组合作讨论的初步成果,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使每个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并在合作中增强交往能力。为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小组人员要合理搭配,应有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发言交流做到有序有效,教师则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即通过组间交流,各小组在新信息的反馈、刺激下,对自己前段的工作进行反思和深入思考,从而产生修正自己原来部分结论的愿望。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小组独立认知基础上的再创造过程,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极其宝贵。在“澳大利亚”的学习中,各小组经过成果展示、相互提问、深入交流,可激发新一轮学习高潮,如组间提问道:“除袋鼠外澳大利亚还有什么特色动物?为什么澳大利亚多特有动物?”“澳大利亚东西两侧均濒临海洋,为什么西侧降水少?”“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如何?”等,都使有关小组不得不继续进行新一轮的探究。
7.结果测评,师生及生生合作中全面发展
教师在合作学习后的总结十分必要,一方面对合作内容做出必要的归纳和总结,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自觉弥补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做出评价性总结。评价对象以小组为单位,评价内容主要涉及合作小组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应注意发挥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对协作良好的小组予以表扬,教师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反馈,促使学生改善学习。该阶段的总结评价,最好以学生自我总结形式出现,教师适时进行引导,但评价的原则应遵循“标准参照”原则,即只要学生相对于自己有进步,就应给予肯定。同时,也应兼顾“常模参照”原则,对成果水平出色的小组给予适当表扬,以肯定其所保持的先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