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时期是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小学阶段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关系能使孩子们心情舒畅、身心愉悦,培养乐观豁达的品格,在当前乃至今后的生活中都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应对各种问题。沙盘游戏是瑞士心理学家多拉·卡尔夫于20世纪50年代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础上创建而成的一种“非言语性疗法”。本文借助一个小学生的沙盘游戏案例,探索了沙盘游戏对减少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性。
〔关键词〕沙盘游戏疗法;攻击性行为;共情;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0-0050-04
一、案例概况
小方(化名),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独子,身高1.6米左右。他的父亲性情暴躁,有打骂妻子和孩子的现象,对孩子的教养不太关心。
开学近一个月以来,小方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对师长的批评教育持无所谓的态度,与同学关系紧张,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处于班级下游。
由于父母工作较忙,小方的童年时期是在外公外婆家度过的。老人比较宠溺的态度,使他养成了任性、惟我独尊的性格。上小学后,父母将他接到身边决定亲自教育,对他从生活和学习上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然而就如同一只已在野外飞惯了的小鸟被突然关进了笼子一样,小方对在父母身边生活很不适应,心中感到了自卑与不满。
低年級时,班主任经常向家长告状,说他在班级中不太喜欢讲话,常为小事与同学发生争执。他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讲道理”和“打骂”,尤其是父亲,常对他进行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从未与孩子进行过真正的心灵交流。
小学初期,小方在家十分“顺从”,是亲朋眼中的“好孩子”,但实际上他与父母的交流极少,他宁愿与姑姑谈天说地,也不愿与父母多说一句,特别是与父亲已严重到无话可说的地步。周末是他最开心的日子,因为他可以到外公外婆家去“称王称霸”,一周的压抑在这两天里被毫无节制地释放出来了。同时由于经常受到父亲的棍棒教育,他由此认为武力可使人臣服,所以在学校中当他控制不住自己或是觉得无计可施时,他会依仗自己的人高马大对其他同学施以拳脚。因为这样,他在班中人缘不佳,没有同学愿意做他的知心朋友。
进入四年级以来,孩子不仅和老师同学的关系紧张,甚至觉得身边的人都对自己不怀好意,敌视身边的一切。父母询问他原因,他也不回答,再问急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心理评估
生理检查:经医生检查诊断无器质性疾病。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
精神状况检查:意识清楚,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有自知力。
个性孤僻、较难适应新的环境;情绪不太稳定。
据此评估,小方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即儿童期攻击性行为和人际交往问题。
(一)攻击性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在此案例中,家长不恰当的粗暴惩罚方式强化了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消极作用。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
(二)人际交往问题
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欺负”,甚至引起了同伴的“注意”,但这些行为给别人留下了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和同伴友好相处。人际交往的基础是“人际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方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三、辅导目标与辅导方法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少攻击性行为;改善和老师、同学的人际关系;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个性,增强其社会(人际)适应能力,提高与各种人进行交往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
沙盘游戏是一种以荣格分析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女士发展创立的心理辅导方法。沙盘游戏运用意象(积极想象),为儿童提供了有效表达和释放情绪的途径,通过玩沙子、玩模型,他们不仅可以通过自由宣泄消极情绪让身心得到放松,而且可以通过沙盘重构自己的意识或无意识认知,激活自身具有的健康与治愈因素,从而获得心性的修养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四、辅导过程
第一个沙盘:《我的家》
小方进入沙盘室后感到十分好奇。游戏一开始,就将一大一小两座外形相似的房屋放入了沙盘的一角,说大房子住着父母,小房子住着自己。
接着小方接连放入了两座桥。桥在现实生活中有联通两岸的作用,使原本互不相关的两岸能够通过桥而彼此联络。小方一下子放了两座桥,暗示着对沟通的渴望。在相互交流中,我了解到小方从外公外婆家回到父母身边,不太敢和父母说话,因为父母经常为了家庭经济问题和管教孩子而发生激烈的争吵,有时妈妈会拉上孩子帮忙,这时爸爸就会让孩子回屋睡觉,声称大人的事情不用小孩子管。为了不让父母为自己争吵,小方选择将心事埋在心里。
沙盘分析:初始沙盘中,两座房子的选择和位置的摆放非常有意思。这两座房子没有紧挨在一起,而是中间有些距离,说明小方渴望有自己独立自由的空间,能脱离父母的管束与唠叨。不过他又在无意识中知道,由于其社会及生活经验的不足,再加上经济不能独立,还是要依赖父母生活,所以小房子还是在大房子的附近。
桥下隐隐露出蓝色的底面。小方在制作时,表示想挖一条河,能够与屋前的海相通。这其实也是小方渴望沟通的信号,但是从沙盘最后的呈现来看,亲子间的沟通是不通畅的。
〔关键词〕沙盘游戏疗法;攻击性行为;共情;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0-0050-04
一、案例概况
小方(化名),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独子,身高1.6米左右。他的父亲性情暴躁,有打骂妻子和孩子的现象,对孩子的教养不太关心。
开学近一个月以来,小方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对师长的批评教育持无所谓的态度,与同学关系紧张,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处于班级下游。
由于父母工作较忙,小方的童年时期是在外公外婆家度过的。老人比较宠溺的态度,使他养成了任性、惟我独尊的性格。上小学后,父母将他接到身边决定亲自教育,对他从生活和学习上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然而就如同一只已在野外飞惯了的小鸟被突然关进了笼子一样,小方对在父母身边生活很不适应,心中感到了自卑与不满。
低年級时,班主任经常向家长告状,说他在班级中不太喜欢讲话,常为小事与同学发生争执。他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讲道理”和“打骂”,尤其是父亲,常对他进行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从未与孩子进行过真正的心灵交流。
小学初期,小方在家十分“顺从”,是亲朋眼中的“好孩子”,但实际上他与父母的交流极少,他宁愿与姑姑谈天说地,也不愿与父母多说一句,特别是与父亲已严重到无话可说的地步。周末是他最开心的日子,因为他可以到外公外婆家去“称王称霸”,一周的压抑在这两天里被毫无节制地释放出来了。同时由于经常受到父亲的棍棒教育,他由此认为武力可使人臣服,所以在学校中当他控制不住自己或是觉得无计可施时,他会依仗自己的人高马大对其他同学施以拳脚。因为这样,他在班中人缘不佳,没有同学愿意做他的知心朋友。
进入四年级以来,孩子不仅和老师同学的关系紧张,甚至觉得身边的人都对自己不怀好意,敌视身边的一切。父母询问他原因,他也不回答,再问急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心理评估
生理检查:经医生检查诊断无器质性疾病。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
精神状况检查:意识清楚,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有自知力。
个性孤僻、较难适应新的环境;情绪不太稳定。
据此评估,小方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即儿童期攻击性行为和人际交往问题。
(一)攻击性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在此案例中,家长不恰当的粗暴惩罚方式强化了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消极作用。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
(二)人际交往问题
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欺负”,甚至引起了同伴的“注意”,但这些行为给别人留下了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和同伴友好相处。人际交往的基础是“人际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方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三、辅导目标与辅导方法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少攻击性行为;改善和老师、同学的人际关系;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个性,增强其社会(人际)适应能力,提高与各种人进行交往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
沙盘游戏是一种以荣格分析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女士发展创立的心理辅导方法。沙盘游戏运用意象(积极想象),为儿童提供了有效表达和释放情绪的途径,通过玩沙子、玩模型,他们不仅可以通过自由宣泄消极情绪让身心得到放松,而且可以通过沙盘重构自己的意识或无意识认知,激活自身具有的健康与治愈因素,从而获得心性的修养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四、辅导过程
第一个沙盘:《我的家》
小方进入沙盘室后感到十分好奇。游戏一开始,就将一大一小两座外形相似的房屋放入了沙盘的一角,说大房子住着父母,小房子住着自己。
接着小方接连放入了两座桥。桥在现实生活中有联通两岸的作用,使原本互不相关的两岸能够通过桥而彼此联络。小方一下子放了两座桥,暗示着对沟通的渴望。在相互交流中,我了解到小方从外公外婆家回到父母身边,不太敢和父母说话,因为父母经常为了家庭经济问题和管教孩子而发生激烈的争吵,有时妈妈会拉上孩子帮忙,这时爸爸就会让孩子回屋睡觉,声称大人的事情不用小孩子管。为了不让父母为自己争吵,小方选择将心事埋在心里。
沙盘分析:初始沙盘中,两座房子的选择和位置的摆放非常有意思。这两座房子没有紧挨在一起,而是中间有些距离,说明小方渴望有自己独立自由的空间,能脱离父母的管束与唠叨。不过他又在无意识中知道,由于其社会及生活经验的不足,再加上经济不能独立,还是要依赖父母生活,所以小房子还是在大房子的附近。
桥下隐隐露出蓝色的底面。小方在制作时,表示想挖一条河,能够与屋前的海相通。这其实也是小方渴望沟通的信号,但是从沙盘最后的呈现来看,亲子间的沟通是不通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