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扬麦15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扬州分中心育成的高产、抗倒、优质弱筋小麦品种。文中从种子准备、整地准备、运用精播技术、配套田间管理技术和适时收获等几方面介绍,为高效种植扬麦15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扬麦15;皖西地区;高产栽培
扬麦15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扬州分中心育成的高产、抗倒、优质弱筋小麦品种。2004、2005年分别通过国家和江苏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4003、苏审麦200502。2005年11月获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品种权号:CNA20030409.7。扬麦15为春性品种,全生育期比照扬麦158長1-2天。幼苗直立,叶片宽大,叶色深,分蘖力较强。株高80cm左右,耐肥抗倒性好。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粉质。扬麦15是国家超级麦,具有高产潜力,在皖西地区表现良好,现将超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种子准备
1.1选用良种
一是要选用与当地气候、栽培等条件相适应的品种,扬麦15属于春性小麦,比较适合皖西地区种植:二是要选用与生产发展、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品种。扬麦15株高矮,抗倒性好,丰产,在皖西大户,土地流转的大势下,优势更加体现无疑。选用时应积极听取小麦生产专家以及市场分析专家的推荐指导意见,降低生产的盲目性。
1.2种子处理
经过一定时间储藏、加工以后的种子,发芽率、水分指标等是否符合要求,要进一步测试鉴定,同时注意播种前的晒种、选种等其它准备工作,确保种子质量。
2.整地准备
2.1增施有机肥,平街施肥,增强地力
肥沃的土壤是小麦优质高产的基本保障,要保证小麦在获得高产的基础上,品质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对土壤肥力的要求比较高。整地时,一是要求亩施优质有机肥3000㎏以上,农家肥缺乏时,实行小麦、玉米秸杆还田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二是测土配方,科学施肥。中高肥力地块,一般基肥亩施尿素10-15㎏,磷酸二铵20㎏,磷酸钾15-20㎏,硫酸锌1-2㎏等。
2.2深耕细耙、精细整地
整地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是保证全苗和培育壮苗的基本措施。整地的标准是:一平、二匀、三松。一平是土地平整,深耕25㎝以上,耕前粗平,耕后复平,避免出现墒沟伏脊等,做到浇水时畦内“寸水棵棵到”;二匀是墒情均匀,肥力均匀;三松是要松紧适度,没有明暗坷垃,要细耙,做到上松下实,无漏耕漏耙,无架空暗垄等。
3.运用精播技术,建立最佳群体结构
3.1适时播种
在影响小麦形成壮苗的诸因素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播种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壮苗的关键,必须适期播种。若播期过早,麦苗易涉长,冬前群体发展难以控制;土壤养分早期消耗过度,易形成先旺后弱的“老弱苗”:易受病虫害、冻害等。播期过晚的缺点是:①温度低,出苗慢,出苗率低,苗龄小,冬前营养生长量不够而形不成壮苗:②根系不发达,分蘖少,体内有机养分积累少,抗逆性差;③发育延迟,穗分化开始晚,穗头小;④成熟延迟,种子形成和灌浆过程处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千粒重降低,显著减产,影响品质。不同地区条件不同,播期有所不同。扬麦15适宜在10月10-25日播种,到12月10日,日平均气温下降到0℃进入越冬期,冬前大于0℃,积温600-650℃,能满足其形成壮苗的要求。
3.2适量播种
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条件因品种制宜。中产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适当增加播量,可较多地依靠主茎穗争取高产。高产田若播量过大,易引起群体过大,通风透光不好,个体生长弱,易倒伏,若适当降低播量,群体不会过大,个体促壮,抗倒,穗大,产量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不同的品种要掌握一定的播种量。扬麦15由于其株高矮,穗型紧凑,要充分发挥其高产潜力,需比一般红麦品种每亩增加2.5㎏左右的用重量。
3.3播种深度
播深一般以3-4㎝为宜,深浅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齐,苗壮。播种过浅,易落干,缺苗断垄,易受冻害;过深出苗率低,出苗时间长,苗弱,分蘖晚,分蘖少,次生根少,难以形成适宜的群体结构。
4.配套田间管理技术
4.1抓好冬前冬季麦田管理
冬前冬季小麦的生育特点可概括为:三长一完成,即长叶、长根、长蘖、完成春化阶段发育。这个时期管理的任务是:促苗齐,苗匀,苗足,培育壮苗,实现合理群体,为麦苗安全越冬和春季生育良好打好基础。主要管理措施是:
4.1.1及早查苗,补种补栽
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采用于缺苗处浇底水或浸种催芽的方法。小麦3-4叶期进一步疏密补稀,将疙瘩苗疏开,栽苗后普浇一水,确保早发赶齐。
4.1.2合理施冬前肥水
合理施用冬前肥水是进一步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措施。冬前肥水的施用要根据地力、苗情、墒情、气候条件等来决定:
①浇冬水:浇冬水可以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平抑地温、沉实土壤和减轻病虫害等。为充分发挥冬水的作用,浇冬水要掌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把握好浇水时间。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浇水,这个时候日平均气温通常在3-5℃之间,夜冻昼消。浇水过晚,水渗不下,遇到寒流时地面易结冰,麦苗窒息会死亡;二是浇冬水后,一定要在墒情适宜时及时划锄,破除板结,保持墒情;②追冬肥:俗话说:施肥“年外不如年里”、“冬追金,春追银”,深刻的说明了追冬肥的增产作用。冬前追肥基本上冬施春用。追冬肥一般结合浇水进行,一是冬肥不应过量,对土壤肥力高、群体量大、壮苗、旺苗,应少施或不施冬肥,以免倒伏或贪青:二是不需浇冬水的麦田一般可不施冬肥:三是底肥中未施足磷肥的地块,要注意氮磷配合施用。
4.1.3深耘断根,镇压划锄
深耘10㎝以上,可以断老根,喷新根,深扎根,对小麦根系有促控作用,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能明显地控制群体的发展。对于过旺、群体过大的麦田,可以在立冬前后采用镇压措施。镇压在午后进行,以免早晨有霜冻压伤麦苗。划锄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可以灭草、松土、弥补裂缝、防早保墒、减轻或防止冻害等。
4.2加强春季麦田管理
4.2.1返青、起身期主攻旱返青,稳健生长
肥水管理:对群体适宜的高产麦田,小麦返青起身期可以不施肥水,以控制麦苗过旺生长。对个别群体不足的麦田,在起身前后适当施肥浇水。适当化控、除草:3月上、中旬小麦起身期,对群体偏大、有倒伏危险的麦田,每亩采用20%壮丰安乳油40ml+75%巨星干燥悬浮剂1g兑水30㎏均匀喷雾,起到化控防倒、化学除草的目的。
4.2.2重施拔节肥水
具体的追肥时间应根据墒情和苗情而定,一般群体适宜的高产田,宜在拔节初期至中期,对于群体偏大的麦田,宜在拔节中、后期追肥水。
4.2.3浇透孕穗水
孕穗期是小麦一生中需水临界期,此期一定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
4.3注重后期管理
4.3.1浇好灌浆水
抽穗灌浆期是小麦需水最多的时期。小麦在扬花后10-15天及时浇灌浆水,以保证生理用水,同时可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干热风,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增加粒重,提高蛋白质、面筋含量。
4.3.2叶面追肥
小麦扬花后灌浆期间,选择晴天下午4点以后,叶面喷施2%尿素+0.3%磷酸二氢钾,间隔7-10天连喷2遍,不但能增产,还可提高蛋白质含量,延长面团稳定时间。
5.适时收获
俗话说“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小麦适时收获的最佳时期是蜡熟末期。蜡熟末期的长相是:麦穗、穗下节和叶片全部变黄,茎杆尚有弹性,籽粒含水量约22%左右,籽粒较坚硬,已呈现光泽。
【关键词】扬麦15;皖西地区;高产栽培
扬麦15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扬州分中心育成的高产、抗倒、优质弱筋小麦品种。2004、2005年分别通过国家和江苏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4003、苏审麦200502。2005年11月获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品种权号:CNA20030409.7。扬麦15为春性品种,全生育期比照扬麦158長1-2天。幼苗直立,叶片宽大,叶色深,分蘖力较强。株高80cm左右,耐肥抗倒性好。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粉质。扬麦15是国家超级麦,具有高产潜力,在皖西地区表现良好,现将超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种子准备
1.1选用良种
一是要选用与当地气候、栽培等条件相适应的品种,扬麦15属于春性小麦,比较适合皖西地区种植:二是要选用与生产发展、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品种。扬麦15株高矮,抗倒性好,丰产,在皖西大户,土地流转的大势下,优势更加体现无疑。选用时应积极听取小麦生产专家以及市场分析专家的推荐指导意见,降低生产的盲目性。
1.2种子处理
经过一定时间储藏、加工以后的种子,发芽率、水分指标等是否符合要求,要进一步测试鉴定,同时注意播种前的晒种、选种等其它准备工作,确保种子质量。
2.整地准备
2.1增施有机肥,平街施肥,增强地力
肥沃的土壤是小麦优质高产的基本保障,要保证小麦在获得高产的基础上,品质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对土壤肥力的要求比较高。整地时,一是要求亩施优质有机肥3000㎏以上,农家肥缺乏时,实行小麦、玉米秸杆还田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二是测土配方,科学施肥。中高肥力地块,一般基肥亩施尿素10-15㎏,磷酸二铵20㎏,磷酸钾15-20㎏,硫酸锌1-2㎏等。
2.2深耕细耙、精细整地
整地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是保证全苗和培育壮苗的基本措施。整地的标准是:一平、二匀、三松。一平是土地平整,深耕25㎝以上,耕前粗平,耕后复平,避免出现墒沟伏脊等,做到浇水时畦内“寸水棵棵到”;二匀是墒情均匀,肥力均匀;三松是要松紧适度,没有明暗坷垃,要细耙,做到上松下实,无漏耕漏耙,无架空暗垄等。
3.运用精播技术,建立最佳群体结构
3.1适时播种
在影响小麦形成壮苗的诸因素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播种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壮苗的关键,必须适期播种。若播期过早,麦苗易涉长,冬前群体发展难以控制;土壤养分早期消耗过度,易形成先旺后弱的“老弱苗”:易受病虫害、冻害等。播期过晚的缺点是:①温度低,出苗慢,出苗率低,苗龄小,冬前营养生长量不够而形不成壮苗:②根系不发达,分蘖少,体内有机养分积累少,抗逆性差;③发育延迟,穗分化开始晚,穗头小;④成熟延迟,种子形成和灌浆过程处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千粒重降低,显著减产,影响品质。不同地区条件不同,播期有所不同。扬麦15适宜在10月10-25日播种,到12月10日,日平均气温下降到0℃进入越冬期,冬前大于0℃,积温600-650℃,能满足其形成壮苗的要求。
3.2适量播种
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条件因品种制宜。中产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适当增加播量,可较多地依靠主茎穗争取高产。高产田若播量过大,易引起群体过大,通风透光不好,个体生长弱,易倒伏,若适当降低播量,群体不会过大,个体促壮,抗倒,穗大,产量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不同的品种要掌握一定的播种量。扬麦15由于其株高矮,穗型紧凑,要充分发挥其高产潜力,需比一般红麦品种每亩增加2.5㎏左右的用重量。
3.3播种深度
播深一般以3-4㎝为宜,深浅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齐,苗壮。播种过浅,易落干,缺苗断垄,易受冻害;过深出苗率低,出苗时间长,苗弱,分蘖晚,分蘖少,次生根少,难以形成适宜的群体结构。
4.配套田间管理技术
4.1抓好冬前冬季麦田管理
冬前冬季小麦的生育特点可概括为:三长一完成,即长叶、长根、长蘖、完成春化阶段发育。这个时期管理的任务是:促苗齐,苗匀,苗足,培育壮苗,实现合理群体,为麦苗安全越冬和春季生育良好打好基础。主要管理措施是:
4.1.1及早查苗,补种补栽
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采用于缺苗处浇底水或浸种催芽的方法。小麦3-4叶期进一步疏密补稀,将疙瘩苗疏开,栽苗后普浇一水,确保早发赶齐。
4.1.2合理施冬前肥水
合理施用冬前肥水是进一步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措施。冬前肥水的施用要根据地力、苗情、墒情、气候条件等来决定:
①浇冬水:浇冬水可以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平抑地温、沉实土壤和减轻病虫害等。为充分发挥冬水的作用,浇冬水要掌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把握好浇水时间。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浇水,这个时候日平均气温通常在3-5℃之间,夜冻昼消。浇水过晚,水渗不下,遇到寒流时地面易结冰,麦苗窒息会死亡;二是浇冬水后,一定要在墒情适宜时及时划锄,破除板结,保持墒情;②追冬肥:俗话说:施肥“年外不如年里”、“冬追金,春追银”,深刻的说明了追冬肥的增产作用。冬前追肥基本上冬施春用。追冬肥一般结合浇水进行,一是冬肥不应过量,对土壤肥力高、群体量大、壮苗、旺苗,应少施或不施冬肥,以免倒伏或贪青:二是不需浇冬水的麦田一般可不施冬肥:三是底肥中未施足磷肥的地块,要注意氮磷配合施用。
4.1.3深耘断根,镇压划锄
深耘10㎝以上,可以断老根,喷新根,深扎根,对小麦根系有促控作用,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能明显地控制群体的发展。对于过旺、群体过大的麦田,可以在立冬前后采用镇压措施。镇压在午后进行,以免早晨有霜冻压伤麦苗。划锄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可以灭草、松土、弥补裂缝、防早保墒、减轻或防止冻害等。
4.2加强春季麦田管理
4.2.1返青、起身期主攻旱返青,稳健生长
肥水管理:对群体适宜的高产麦田,小麦返青起身期可以不施肥水,以控制麦苗过旺生长。对个别群体不足的麦田,在起身前后适当施肥浇水。适当化控、除草:3月上、中旬小麦起身期,对群体偏大、有倒伏危险的麦田,每亩采用20%壮丰安乳油40ml+75%巨星干燥悬浮剂1g兑水30㎏均匀喷雾,起到化控防倒、化学除草的目的。
4.2.2重施拔节肥水
具体的追肥时间应根据墒情和苗情而定,一般群体适宜的高产田,宜在拔节初期至中期,对于群体偏大的麦田,宜在拔节中、后期追肥水。
4.2.3浇透孕穗水
孕穗期是小麦一生中需水临界期,此期一定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
4.3注重后期管理
4.3.1浇好灌浆水
抽穗灌浆期是小麦需水最多的时期。小麦在扬花后10-15天及时浇灌浆水,以保证生理用水,同时可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干热风,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增加粒重,提高蛋白质、面筋含量。
4.3.2叶面追肥
小麦扬花后灌浆期间,选择晴天下午4点以后,叶面喷施2%尿素+0.3%磷酸二氢钾,间隔7-10天连喷2遍,不但能增产,还可提高蛋白质含量,延长面团稳定时间。
5.适时收获
俗话说“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小麦适时收获的最佳时期是蜡熟末期。蜡熟末期的长相是:麦穗、穗下节和叶片全部变黄,茎杆尚有弹性,籽粒含水量约22%左右,籽粒较坚硬,已呈现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