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罗》悲剧,谁之过?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rand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着重探讨了《奥赛罗》中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令人同情的爱情悲剧。产生这场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本文认为伊阿古的出现是悲剧的导火线和助燃器,特定的生活文化环境是悲剧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的性格则是悲剧发生的关键。
  关键词: 《奥赛罗》 悲剧 原因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剧中主要讲述了一位骁勇善战的威尼斯军队主帅奥赛罗与威尼斯元老勃拉班修女儿苔丝狄蒙娜的爱情悲剧。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相爱,在没有得到勃拉班修的允许下,大胆自由结合。作为奥赛罗旗官的伊阿古,因为奥赛罗提升凯西奥为副将而不是他而心生嫉妒,从而想破坏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爱情,他告诉勃拉班修,想要打击奥赛罗,但是失败了,于是他诬陷凯西奥与苔丝狄蒙娜有染,失去理智的奥赛罗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在得知真相后自杀。
  《奥赛罗》中最让人觉得令人同情的是奥赛罗夫妇的死。奥赛罗是个勇敢正直的将军,苔丝狄蒙娜是个温柔贤惠的贵妇,原本鹣鲽情深,前程光明。但就在一瞬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烟消云散:苔丝狄蒙娜成了奥赛罗手下亡魂,两人阴阳相隔,奥赛罗承受不了无穷大的罪孽而选择自杀。这无疑是一个悲剧,但是为什么会酿成这个悲剧?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
  站在一个读者的立场上,伊阿古无疑是一个造成悲剧的最直接可见的因素。1909年在芝加哥上演《奥赛罗》时,表演伊阿古的演员向奥赛罗诽谤夫人苔丝狄梦娜不贞,导致奥赛罗决心杀死无辜的妻子时,从观众席上发出一声枪响,打中了扮演伊阿古的演员。不久,那个开枪者清醒过来,他用同一支手枪自杀身亡。一般认为,伊阿古的谗言使得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产生间隙,从而引发悲剧。
  柯勒律治读了《奥赛罗》之后找不出伊阿古害人的真正动机,于是称之为“没有动机的邪恶在寻找动机。”但笔者认为他害人是有动机在里面的。可以先从伊阿古的性格谈起。伊阿古为什么想方设法破坏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感情?从剧本中能比较清楚地知道,奥赛罗提拔凯西奥为副将而不是伊阿古,他认为奥赛罗没有提拔众位元老推荐的他而是选择为了女人几乎误事的凯西奥是不公平的,于是怀恨在心,决定报复。其次,伊阿古对于奥赛罗是摩尔人心有芥蒂。在文中,他是弗罗棱萨人也是多次提到,对于奥赛罗的身份,他一直认为是低下的摩尔人,坐上比他高的位子、娶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夫人都可以引起他的妒忌。对于美丽的夫人苔丝狄蒙娜和妻子艾米莉娅,他对女人有一套错误的见解。在第二幕,伊阿古觉得女人“跑出门来像图画,走进房去像响铃,到了灶下像野猫;害人的时候,面子上装得像圣徒,人家冒犯了你们,你们便活像夜叉……”这一段引起了苔丝狄蒙娜和艾米利娅的反感,认为他是一个“毁谤女人的家伙”。在罗德利哥想要自杀那段,他明确表示“我从来不曾看见过什么人知道怎样爱惜他自己,要是我也会爱上一个雌儿的缘故自杀,我宁愿变成一只猴子。”伊阿古认为女人是不圣洁的,他的看法原本是心存偏见的,这也是他后来在没有看到证据时还可以巧舌如簧向奥赛罗诉说苔丝狄蒙娜不忠的原因。他坚信苔丝狄蒙娜会厌倦与奥赛罗一起的生活,会另寻新欢。伊阿古也是一个天性多疑的人,对于妻子的忠贞,他一直是抱有怀疑的。他也怀疑“好色的摩尔人跳上我的坐骑”,凯西奥对他妻子的礼节也引起了他的不满。伊阿古还有一点,就是极度自信,他让罗德利哥完全相信他,并且事实也是按照他的计划一步一步往前推进,用他天生的聪明来故意破坏其中的和谐。如果没有最后刺死妻子艾米莉娅的那一剑,他天衣无缝的阴谋可以瞒骗在场的每一人。也就是说伊阿古内心中存在的一种地域优越感与大男子主义,以及内心过分的自信和强烈的嫉妒心理让他成为这个悲剧的导火线。
  在剧本中,伊阿古语言极其富有诱惑性,是一般人难以摆脱的。作为旁观者知晓一切,但当奥赛罗置于其中便会对“忠诚”的伊阿古的一番话打动。其有时故意露出半真半假的话,普通人根本无法区分,因而,伊阿古对悲剧发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伊阿古常常装作忠心的样子向奥赛罗告密,但在告密时却做出一副自己也不相信的嘴脸,有时的欲言又止,“我不能相信”给了奥赛罗一种错误的心理暗示,他从奥赛罗的心理出发表达自己的观点,等奥赛罗觉得有理时话锋一转,便将他带入自己的圈套中,一点点打破奥赛罗对于苔丝狄蒙娜和凯西奥的信任。伊阿古是研究心理的好手,他知道奥赛罗的性格特点,用置身事外的语气假意劝阻,激起奥赛罗的怒气:“不,且慢,他也许是个老实人。”故意以退为进,让奥赛罗下定决心;“……可是放她活命吧!”提醒了原本没有这种想法的奥赛罗;甚至利用苔丝狄蒙娜的勇敢反抗作为依据“她当初跟您结婚,曾经骗过他的父亲;当她好像对您的容貌战栗畏惧的时候,她的心里却在热烈地爱着它。”来让奥赛罗无法辩驳,最后添加虚无缥缈的幻想,在他的煽风点火下使奥赛罗怒火中烧从而丧失理智。在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的悲剧中,伊阿古是推动剧情发展中最为巨大的推力。
  二
  剧本的故事背景是在15世纪末的塞浦路斯岛上。那时正好是文艺复兴时期,而莎士比亚创造的奥赛罗、苔丝狄蒙娜以及凯西奥正是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比如凯西奥的台词:“名誉,名誉,名誉!我的名誉已经一败涂地了,我已经失去了我的生命中不死的一部分,留下来的也跟畜生没有分别。”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由个性,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人文思想。
  而最突出的表现是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自由结合,这冲破了以往的封建主义思想,得到人们的肯定。但如果仔细一想,其实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爱情实际上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禁不住考验的。对比鲁迅的小说《伤逝》男女主人公子君和涓生,他们的结合纯粹是有着相同的信念:“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对于涓生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子君是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两人打破束缚,勇敢结合后,没有伊阿古这样的人的教唆,但最后也是以分手收场。相比之下,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结合也有许多类似之处。   “我的故事讲完以后,她用无数的叹息酬劳我;她发誓说,那是非常奇异而悲惨的。她希望她没有听到这段故事,可是又希望上天为她造下这样一个男子。她向我道谢,对我说,要是我有一个朋友爱上了她,我只要教他怎样讲述我的故事,就可以得到她的爱情。我听了这一个暗示,才向她吐露我的求婚的诚意。她为了我所经历的种种患难而爱我;我为了她对我所抱的同情而爱她。”
  苔丝狄蒙娜对于奥赛罗的爱实际上是一座空中楼阁,是镜花水月。奥赛罗经历过“最可怕的灾祸,海上陆上惊人的奇遇,间不容发的脱险,在傲慢的敌人手中被浮为奴”;“那些广大的岩窟、荒凉的沙漠、突兀的岩峰、巍峨的峰岭”;“彼此相食的野蛮部落,和肩下生头的化外异民”对于苔丝狄蒙娜来说这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世界。对此,苔丝狄蒙娜充满向往。在遭遇中,她对于奥赛罗所受苦难的同情,对于他追求美好事物的美德是一种肯定。她感受到了奥赛罗的英勇无畏。爱上他实际上更多带有崇拜色彩,奥赛罗完成了她梦寐以求的理想,让她有了前进的方向,使她找到了光明与希望,所以在苔丝狄蒙娜心中,他是神一样的存在。
  从奥赛罗的角度来看,苔丝狄蒙娜不仅漂亮而且温柔,有才气。任何一个男子见到都会动心,奥赛罗得到苔丝狄蒙娜,对其高于自己的生命。因为他需要苔丝狄蒙娜的爱不仅仅是爱情,他更需要一个知己来和他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使他摆脱那种长期以来的孤独感。奥赛罗虽然作为一个将军,是摩尔贵族,但是在这个白人的社会,他需要得到一种认同感,而苔丝狄蒙娜作为一位高贵的白人少女,不顾贵族的追求者,爱上了这个黑丑的武夫。这正是可以证明奥赛罗在这个社会得到了公平的待遇,他的战功得到了人民的尊重和支持。他们两人都将对方看得比一般的人高大,超越了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情,他们的结合完全是由于精神上共鸣,没有坚实的根基。
  而在文艺复兴阶段,他们遇到的阻碍是巨大的。首先,苔丝狄梦娜与奥赛罗的结合并不被外人看好,在封建父权制社会中,女儿是需要服从于他的父亲,但她为了爱情,对父亲的背叛虽然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女性为了婚姻自由进行反抗的自主意识,但无疑是对封建家族权威地位的挑战,特别是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提出,现行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使更多人投了反对票,从而孤立无援,他们没有支持,注定无法前行,成为这个时代变革前的牺牲品。
  新兴的资产阶级不可否认有其丑陋的一面,只是一般都没有这样突出,这样鲜明。但可以仔细推敲得出来。表面上看,奥赛罗通过自己为国家立下的赫赫战功,得到了人民的拥戴,称为“伟大勇敢”的将军,也得到了苔丝狄蒙娜的爱情,以及得到了公爵的尊敬和信任。但当他将元老勃拉班修的独生女儿带走时,威胁到了他的利益,他毫不犹豫地改变了态度,平日里热情接待奥赛罗的他开始咒骂奥赛罗。罗德利哥和伊阿古也是在自己利益受到损害时开始对他进行贬低和歧视。可以说大家对于奥赛罗进入他们的社会是认可的,但仅仅是在一定的范围里,给予他的接纳是有条件的。门第、肤色、年龄、相貌上的差距其实一直是存在着的。
  三
  苔丝狄蒙娜用文中的话来说是“我的妻子貌美多姿,爱好交际,口才敏慧,能歌善舞。弹得一手好琴,但对于一个贤淑的她,这些都是锦上添花的美妙的外饰。”
  在剧本一开始,苔丝狄蒙娜就表现出了新女性的特质,虽然养在深闺,但她渴望着自由,在爱情的鼓励下,她推翻了传统,向奥塞罗暗示了她的爱意,面对盛怒下的父亲,她义无反顾与命运抗争。但一切在她争取到婚姻后就消失殆尽了,他最终还是成为一个以自己的丈夫为天的普通妇女。
  当苔丝狄蒙娜的父亲发现女儿和奥赛罗私奔时,她对父亲说的话摘录如下:
  “这儿是我的丈夫,正像我的母亲对您克尽一个妻子的义务、把您看得比她的父亲更重一样,我也应该有权利向这位摩尔人,我的夫主,尽我应尽的名分。”
  “我不顾一切跟命运对抗的行动可以代我向世人宣告,我因为爱这摩尔人,所以愿意和他过共同的生活;我的心灵完全为他的高贵的德性所征服;我先认识他那颗心,然后认识他那奇伟的仪表;我已经把我的灵魂和命运一起呈献给他了。所以,各位大人,要是他一个人迢迢出征,把我遗留在和平的后方,过着像蜉蝣一般的生活,我将要因为不能朝夕事奉他,而在镂心刻骨的离情别绪中度日如年了。让我跟他去吧。”
  在她临死之前,说过的话摘录如下:
  “啊,我的恐惧叫我明白过来了!什么!他死了吗?”
  “唉!他被人陷害,把我放逐,可是不要杀我!”
  “明天杀我,让我活过今天。”
  “给我半点钟时间。”
  “可是让我做一次祷告吧!”
  “啊!死得好冤枉啊!”
  “谁也没有干,是我自己,再会吧;替我向我的仁慈的夫君致意,啊,再会吧!”(死)
  与在元老面前毫无畏怯,舌战群儒的她相比,如今的她在奥赛罗面前则都不愿辩解,面对怀疑自己的丈夫,她唯有屈服,请求奥赛罗的宽恕。就是因为她的一味忍让,使自己陷入了绝望的境地,从而让不理智的奥赛罗和她一起死去。苔丝狄梦娜的死一部分也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对于女性顺从、忍让的要求造成的。
  另一方面,苔丝狄蒙娜到死也没有知道谁害了自己,她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缺乏最为清醒的认识,单纯而没有心机。她从来没有怀疑过任何人,面对从天而降的谣言她几乎没有招架之力,她心中的理想过于美好,无法看到人心中的邪恶面,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别人对付奥赛罗的棋子。设想一下,如果苔丝狄蒙娜能像当初与父亲的谈话一样坚定地对奥赛罗义正言辞地为自己辩白,如果她懂得人情世故,在流言一开始就像奥赛罗说明白找出陷害她的人,那么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正是因为苔丝狄蒙娜的软弱天真使她成为奥赛罗的手下亡魂。
  奥赛罗,他是这出悲剧的最为关键的人物。他为什么会掐死苔丝狄蒙娜呢?
  莎翁将奥赛罗塑造为一位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奥赛罗勇敢果断、为了国家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保护着人民的安全。他坦率而真挚,他对勃拉班修大方承认了他与苔丝狄蒙娜的爱情:“我把这位老人家的女儿带走了,这完全是真实的;我已经和她结了婚,这也是真的。”伊阿古叫他躲起来,他拒绝了,因为他内心充满了自信和正直。他用“收起你们明晃晃的剑,它们沾了露水会生锈的”表达出他的爱好和平不黩武,富有诗意的一面。正是因为他与苔丝狄蒙娜的美好使他们的毁灭更具有悲情色彩。   但是,奥赛罗虽然是这出悲剧的受害者,同时也是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因为奥赛罗自身性格上的缺陷使其他因素有机可乘,导致悲剧的发生。奥赛罗其实是个既有自负又有自卑的混合体,他无数次提到他的功勋,他为了国家的付出,一方面是让人对他的尊重油然而生,而比较多的一面实际上他是在对自己的劝慰。一遍遍提醒自己是个勇敢而伟大的将军。但从中也可以感觉到他是为了掩饰他的另一种不可言说的地方,就是他又老又丑的外貌和外乡人的身份。因为他内心深处拥有自知之明,所以当伊阿古向他诉说苔丝狄蒙娜“出轨”的消息时,他会将幻想中的“情敌”凯西奥与自己进行对比,他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劣势,这也使他在内心深处觉得这个是有可能成立的。奥赛罗对于女人的看法是明显受到伊阿古的影响的,或者说是这个社会的影响的。开始时勃班拉修曾警告奥赛罗留心欺骗了父亲的苔丝狄蒙娜,奥赛罗还信誓旦旦地表示愿“用生命保证她的忠诚”,但后来便提出寻找证据,说明他的想法已经动摇。也就是说,奥赛罗在不知不觉中对女性产生了偏见,因而他对于苔丝狄蒙娜的忠贞表示了怀疑,这也预示着他们的爱情是不会长久的。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偏向伊阿古所说的话。
  那奥赛罗为什么会选择掐死苔丝狄蒙娜这么暴力的方式来惩罚她的不忠,从而造成这出悲剧呢?奥赛罗觉得他失去的不仅是一个妻子,同时,他说过“我的心灵失去了归宿,我的生命失去了寄托,我活力的源泉枯竭了。”他将他的美好理想都寄予在苔丝狄蒙娜身上。他相信他的功绩、职位、完美的灵魂可以配上苔丝荻蒙娜,他获取这个少女的爱,得到大家的认同,实际上也表示他被这个社会所认可,苔丝狄蒙娜的爱的缺失,恰好说明他失去了视之为重于生命的个人的功名、事业和荣誉。瞬间他的美好信念就会崩溃。
  奥赛罗人性中还有一种暴戾的成分,他接受不了所有东西的毁灭,内心又有急躁、冲动的成分在里面,使他突然冲破了理性,变得激进。在外打仗多年,他养成了对敌人的凶残,面对背叛他的人,他习惯性会用对待敌人的方式毫不手下留情将其掐死。当他清醒过来时,一切都为时过晚了。
  奥赛罗爱情悲剧成因是复杂的。悲剧的发生,不可脱离的就是现实社会的环境因素。苔丝狄蒙娜和奥赛罗的性格注定了这场婚姻以悲剧收尾的宿命,而伊阿古的出现则是成了这部剧悲剧的导火线和催化剂。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著.朱生豪,等译.莎士比亚全集(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2]袁素华.爱情不能承受之重:奥赛罗的悲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5).
  [3]罗益民.奥赛罗人物形象两面观[J].国外文学(季刊),2002(1).
  [4]张松林.试析伊阿古之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Vol27.11.
  [5]籍婷婷.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奥赛罗》中的爱情悲剧[J].文学界(理论版),2012(01).
  [6]王晓鹰.舞台上的“假定性”与“环境”[J].文艺研究,1995(02).
  [7]郭俊霞.看上去很美——《哈姆雷特》、《奥赛罗》中唯美女性形象分析[J].云南工商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小露珠》是一篇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的童话,本文就《小露珠》教学做了以下尝试。  关键词: 语言 心灵 小露珠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小露珠》一文主要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以及大自然的和谐、融洽。  初读《小露珠》,萦绕心间的是甜美、清新、可爱,一
摘 要: 构式语法自提出以来便备受关注,其中Goldberg的构式语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Goldberg发展了构式语法,并对构式提出了明确的定义,而国内的现代汉语研究也在构式语法的启迪下不断发展。本文以Goldberg对于构式的定义为基础,深入研究、分析构式的定义,并反思国内现代汉语的构式及构式语法研究。  关键词: 构式语法 现代汉语 基于Goldberg构式定义的构式  构式语法自提
摘 要: 本文探讨老舍小说《二马》中所展示出来的中国人在异国文化对照下的文化心理。文章运用跨文化交际中的面子系统原理对小说的话语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文化典型代表人物老马在中英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十足的爱慕虚荣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面子系统 话语分析 《二马》  《二马》是老舍“旅英三部曲”广受好评的一部小说。1924年夏,老舍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教师。五年的侨居生活,开阔了
【案例背景】  《历史与社会》教材实施多年,“难教”是许多老师的共识,一难在于如何把握和处理好教材资源,二难在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好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信用是金》一课是《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创业的学问”第三课时的内容,本课旨在让学生理解信用对于个人创业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树立诚信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本课虽然是历史与社会课,但更侧重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实现诚信教育的目标
摘 要: 林白笔下的主人公往往显示出一种精神独语的迹象,特定年代、特定文化背景下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表达受到一定的阻碍,只能通过较为封闭的精神独语进行自我疏导,这是林白前期小说的一种写作风格和方式,后期则出现了转变,小说通过一种生命的存在,人生体验展示,私人化写作为精神独语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对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的关怀,对人类生存的苦难、精神困境的承担给予了阐释。前期作品中,主要通过梦境或者回忆的方式
摘 要: 本文以《道德经》的翻译为例,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解析生态翻译策略在典籍英译中对传递蕴含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典籍翻译 《道德经》 文化传递  典籍文献承载着民族的文化意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其阐释与翻译是体现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道德经》以其明晰不足、暗示有余的特点吸引古今中外学者的阐释和翻译,其思想内容的日常经验性和题旨的无时代性使其具有较高的现
摘 要: 联结是福斯特的《印度之行》颇受关注的主题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其中联结主题的探讨,结合小说的背景进行分析,试图寻找其走向失败的根源。  关键词: 《印度之行》 联结 失败 根源  一、引言  “这部作品已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因为小说写的是人类企图在我们这个混乱和繁杂的世界上,找到一种人类之间的秩序和一个稳固而永久意义的基础。”虽然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探讨和想要表达的就像马巴拉山一样
摘 要: 本文以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为例,阐述多维度阐释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多维度阐释 《大学语文》教学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讲授诗词作品时,我们通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即如何讲解、阐释?如何阐释才能恰到好处?既不因为阐释角度的限制而损害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又不会因为阐释的泛化而趋向过度阐释、阐释变得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阐释文本,是我
摘 要: 金元时期,汉语同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等外来语发生了接触。通过分析元刊杂剧的特殊语言现象,本文揭示了蒙古语对元代汉语尤其是北方汉语的接触、渗透和融合的现象。  关键词: 语言接触 元代汉语语法 《元刊杂剧三十种》  金元时期,外族建立政权,汉语尤其是北方汉语同阿尔泰语系的契丹语、女真语和蒙古语发生了接触,其词汇、语法甚或语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语言接触有不同的类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语言成分的
摘 要: 方言是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更是地域性民俗文化的载体。解析重庆市酉阳县李溪镇天台村具有典型意义的方言词语,可窥见这一方土地上独特而美丽的民俗文化。这里的方言词语如同一面镜子,能折射出方言区人们的民俗生活;独特的民俗文化如同新鲜血液一样,源源不断地将生命的活力注入方言中;分析方言词语不仅要解读语言符号承载的语义,而且要考察“锁定”在方言词语记忆的民族历史和风俗文化。  关键词: 重庆市酉阳县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