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与新能源革命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r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理论百年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迈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是应对国际风云变幻和大国博弈的战略支撑,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指引。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一直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在通盘考虑全球发展大势、国内现实条件和潜在成本收益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也开启了中国新一轮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范式变革升级的“倒计时”。
  能源是发展的动力。人类在不断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柴碳等生物能源到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重大变革,实现了自身的极大进步。但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对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化石能源的固有弊端和大量无节制消耗,已经引发生态、气候和经济危机。危机驱动能源利用向安全高效、綠色低碳转型,新能源革命势在必行。
  事实上,能源转型已在全球形成高度共识,新能源革命也在加速进行。光伏、储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技术已迈过规模化商业化发展的门槛,开始爆发式增长;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生产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升;风电、太阳能发电在一些地区日益具备竞争力。截至目前,占全球GDP总量70%以上的经济体都已经宣布到21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的愿景。中国作为世界首位的新能源生产与绿色投资大国,亦彰显了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责任与决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这一讲话,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为中国的能源革命确立了明晰的目标。
  新能源革命事关生态文明建设,亦将引发经济社会的系统变革;对各国既是责任,也是挑战和机遇。在全球生态危机的阴影下,世界各国都承担着推动新能源革命的共同责任。与此同时,能源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围绕新能源革命,全球将展开一场改变贸易规则重塑投资格局的国际竞争、升级发展模式开展技术创新的产业竞赛、重塑地缘政治关系与话语权的大国博弈。历史地看,每次主体能源的变革或替代最终都会打破并重构固有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正因如此,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都已将可再生能源替代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新能源革命任重而道远,体大而利益攸关,对中国而言尤其如此。一方面,我国新能源革命面临多重挑战:国际层面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国内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会引发对化石能源的高需求;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费偏煤、能源效率偏低等,意味着能源转型基础薄弱。发达国家实现碳达峰是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良性互动后的自然过程。但对中国而言,则是主动自我加压,是对国家现有发展范式的内生性主动调整和深刻重塑。另一方面,新能源革命将为我国发展提供重要机遇:低碳转型顺应并引领未来国际发展潮流,将提升我国未来国际地位和竞争力;能源转型将助推我国发展转型,为中国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倒逼机制;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新能源的开发将有效降低我国能源的对外依赖程度。
  新能源革命需要新发展理念引领方向、保驾护航,也是践行、推进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力量。要以绿色理念明晰能源革命方向。只有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循环体系,才能满足新时代的发展诉求。要以创新理念开启能源革命动力。作为技术密集型领域,能源革命需要技术创新;能源具有商品属性,能源革命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要以协调理念构建能源革命格局。只有城乡、经济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能源改革才能健康、有序、高效推进。要以开放理念打造能源革命空间。能源革命既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也要加强国际合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以共享理念落实能源革命成果。能源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能源革命需要全体人民达成共识、共同参与;发展是为了人民,能源革命的发展成果也要由人民共享。
  2021年7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绿色增长,要推动能源向高效、清洁、多元化发展。中国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推动新能源革命是为中华民族发展计,也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计。对中国来说,以新能源革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既是大国责任,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换道超车”和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机遇。本期特别策划,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这一重要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敬请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
其他文献
【关键词】社会治理 法治化 民间法规则 自治  【中图分类号】D90-0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01.008  关于社会治理,各国已形成这样一种共识:社会治理主体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活动参与者,核心内容为调和社会冲突,实施途径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基本手段和最佳模式为法治。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是依法治国基本方
13世纪初,耶律楚材、丘处机两位诗人在西域的唱和诗,不仅拉开了元代文学的幕布,而且充满激情地表露了他们要为传承中华文化,襄助成吉思汗建成“华夷混一”中原帝国的梦想。他们在寻思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唱和诗篇很多(据中华书局1986年版《湛然居士文集》所收标明用丘处机诗韵的诗为41篇),但保存两人诗篇完整,引人注目的是关于“阴山”的吟唱。他们所说的“阴山”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天山,所以这组诗可以称“
【摘要】2001年9·11事件后,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基于金融资本所诱导的流动性的治理模式发生显著变化。以极端原教旨主义再现的敌人已渗透进西方社会内部。对外以国家安全之名进行的反恐战争和隔离策略,不仅在基督教政治神学及种族主义的渲染下与自由市场原则相矛盾,而且成为对内治理的安全前提。对内治理是基于1970年代末的(新)自由主义转向。一方面,通过金融化诱导个人欲望的消耗,激发流动性
【摘要】民主的本义是“人民的权力”,这种权力容易由于私利而集结,也容易因为“无知”而狂躁,更容易因为缺乏信念而改变阵营。行使人民主权成为了一种消费,民主人的利益被正当化为社会的公共利益,个人主义的人性观替代了社会责任的伦理观,并被选举制催化为合法的产物。在民主资本的催化下,无差异的治理掩盖了有差别的政治,国家的控制形式与政治的治理原则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模糊。  【关键词】民主资本化 朗西埃 善的治理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回望世界历史上发生的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改变了历史进程,造就了新的社会形态。历史经验一再提示人们,科学技术造福全人类的信念不能动摇。正如马克思强调“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不计其数的科学家将“没有私欲地为全人类服务”尊为科学的价值。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各国经济社会转型
【摘要】太空作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开发的程度体现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天文学乃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数理化天地生)之一,紧随人类文明之启而诞生。相对于其他基础科学而言, 天文学具有“小学科、 大科学”特点,属于“贵族的游戏”。鉴于经济实力的提升,未来一段时间将是我国天文学科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本文分别从科学问题和望远镜设备两个方面阐述了天文学的社会意义,特别是在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关键角色;讨论了天文学与
【关键词】革命话语 话语体系 红色歌曲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14.002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历史进程中,其话语形态大致经历了从“革命话语”到“建设话语”和“改革话语”的逻辑演进,话语的演进鲜明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艰辛探索。在
1978年12月,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4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坚决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思想束缚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道路,释放了中国活力,凝聚了中国力量,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40年来,中国人民取得了堪称人间奇迹的巨大成就,改
【摘要】 在中国全面改革的新阶段,重提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其新的价值追求。以笔者的包容性改革理论来分析,混合所有制不仅是公正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产权基础,而且也是“社会共生”体制的经济支撑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成为新阶段全面改革的突破点。要推进产权开放,实现国、民、外、内四种资本融合。其中,瞄准现有国企,通过吸引民、外、内三种资本深化国企产权改革是重中之重。要推进产业开放,以攻坚“破垄
摘要:在一定程度上,竹内逻辑内的“文学鲁迅”与“启蒙鲁迅”能够构成某种原型性的“鲁迅像”。竹内的“文学鲁迅”既不是一般意义上创作了文学作品的鲁迅,也不是一般意义上对鲁迅文学作品的泛指,他的“文学鲁迅”根深蒂固地联系着鲁迅自我生命内部的某种生成机密,指向某种深隐难见的“使鲁迅成为鲁迅的原理”,指向鲁迅与其“虚无境遇”的遭际、纠葛,直至决绝反抗。对于生成于“文学鲁迅”,看上去显而易见的“启蒙鲁迅”,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