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健从教二十年,有丰富的课程培训经验,曾在工农商学兵等多个行业进行心理健康的培训和辅导工作。
马健说,我父亲是个有担当的人,从不指责、谩骂孩子。正是父亲对我的尊重给了我莫大的力量。
食品安全事件中,导致个体对食品安全不放心,是担心食用不健康食品对生命健康造成的威胁。
每个人在遇到不安、危险环境下都会产生焦虑,这种焦虑在心理学中称为状态焦虑,还有一种焦虑称为特质焦虑。
他是一位农民,
抱着考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梦想,
立志做一名教师。
多年教师生涯,
经过“触电”,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
他是谁呢?
独立讲师马健!
马健是一位公众知识传播者,常年活跃于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体。他既是一位心理健康倡导者,又是一位家庭教育研究者。马健从教二十年,有丰富的课程培训经验,曾在工农商学兵等多个行业进行心理健康的培训和辅导工作。
记者最初“认识”马健是在北京电视台青少年频道的《谁在说》、生活频道《生活广角》栏目上。每每看见他和别的专家一起帮助求助者调解家庭矛盾、分析个人情感问题时,那份从容、亲切、随和、淡定,让人心生敬意。
带着对马健的好奇,记者希望能面对面地与他交流,通过多方打探,找到了他的联系方式,于是有了深度采访的机会。
父亲的朴实教育教他直面人生
1966年5月,马健出生在河北正定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家排行老六,上面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当他到了上学的年龄后,去了自家附近的回民小学。小学期间,马健对学习还不用功,真正让马健认识到要好好读书是在初中。
一次,马健跟随父亲卖了一天蔬菜,往返60里的路程使他疲惫不堪,他恳求父亲让他坐着小推车回家,被父亲断然拒绝了。父亲说:“我一向都是一个人推着小车去卖,卖完了再拉着小车回来,这就是我的生活,从来没有谁拉过我。”第二天,父亲问他喜欢卖菜吗?他说不喜欢。又问他喜欢下地干活吗?他也说不喜欢。喜欢读书吗?他也摇头。父亲说:“想回家种地的话,工具是现成的;想读书的话,拿起这支钢笔;无论选择什么都得好好做。” 甘蔗没有两头甜,经过权衡,马健选择了读书,因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才能不重复父亲的命运。
然而中考时,马健发挥失常,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在一所普通中学学习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那里的环境并不适合自己,于是自作主张,办了退学,卷着铺盖回家了。回到家中的马健,让父亲很是诧异,问:“你怎么回来了?”他说:“想复读。”父亲没有动怒,只是问:“你决定了?”得到肯定答复之后,就带他插班复读去了。
马健说,我父亲是个有担当的人,从不指责、谩骂孩子。正是父亲对我的尊重给了我莫大的力量。读书不多的父亲还用最朴实的方式教他直面人生。
“爱是一种动力!”马健说,自己爱读书后,学习成绩逐步提高,成绩一好,老师喜欢,自己越发有动力,这就成了良性循环,也让自己养成了爱学习的习惯,直到现在,他依然喜欢读书,也悟出了读书是终生的事情。
1982年,马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河北正定中学。高一高二在班上成绩属于中等,一班50来个人,基本上徘徊在15到25名之间,最差是30名。没有感到学习的压力。那时每周上六天课。直到高三时,他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成绩也随着更多的精力投入而稳步提升了。
谈到当年的高考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马健说,这要归功于自己的心理素质。当年自己的成绩不算最优秀的,但他们学校就他一个学生考进了北京师范大学。
老师对他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
谈起老师对马健性格的影响,马健说,这要归功于初中的语文老师林老师。自己原本性格偏内向,不属特别活跃,整个小学期间既没有和同学打过架,也不喜欢显露风头。本身就是农村出生的他对于干农活是得心应手的,因为他家养羊养兔,也常常割草,但是,属于他那种默默干活的类型。上初中后,班上所有同学都可以在讲台上发言, 可他比较胆怯,老师就鼓励他,使他的性格发生了改变。马健说,那时的学生都比较腼腆,基本上男女同学不说话。由于上高中时自己是文艺委员,常常教大家唱歌,后来基本上成了“人来疯”。
谈起为何报考师范院校时,马健说,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因为师范院校享受国家补贴,加上自己喜欢当老师,所以,他第一志愿报的就是北师大,没想到居然考上了。
说起自己当老师的愿望,马健表示,那是深受叔叔和婶婶的影响。马健说,叔叔是就读的初中学校主任,他和婶婶都是吃商品粮的,日子过得很好。于是他发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做叔叔婶婶那样吃商品粮的人。
1985年,马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90年,马健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北京65中学当老师,自此马健落户北京,成了一位北京人。毕业之后,他又在职读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取得教育学硕士学历。由于师范大学的专业设置中包括许多心理学课程,因此,在首次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举办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新标准资格考试时,他就去考了心理咨询师。
在65中学工作期间,马健曾担任过班主任、教导员,担任经济学和英语课程教师,之后进入社会,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2000年.马健重新回到了北师大工作,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北师大的教育理念。这时的他,更爱说,更爱表达,经历过社会的洗炼更加趋于成熟。2001年至2009年,马健在北师大的教育集团从事人力资源和培训工作。2009年6月,正式从北京师范大学辞职转型为独立讲师和电视媒体人士。长期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大型企事业单位传播心理学知识,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理念。
爱情为成功铺平了道路
马健说,在六十五中教学时,学校只有一栋“工”字楼,他住的宿舍是教师使用的洗澡间,当搬进宿舍时,里面还有能让人联想到洗澡场景的小隔间,里面放了一张床,但他很安心,终归有个窝。学校里还有三个同时分配来的女同事。一到放学,校园里格外冷清,感觉特孤单,渴望有个自己的家庭。 马健说,上大学时,尽管有不少同学谈恋爱,但他没谈,因为工作没有确定。当工作定了,因为多种现实的问题,遭遇了一些失败的相处,对方担心的实际问题确实存在,比如:没有房子、收入低、家在农村、兄弟姐妹多等。
几次没有修成夫妻的交往后,在相亲时,马健就主动介绍自己的情况,工作、家庭、工资收入,还告诉对方,自己可以做家教,一小时可以挣2.5元。还说,能留在北京工作就是能力的表现,以后会有好日子。正是他这样的坦诚,赢得了爱情,也就是他现在的夫人。他说,夫人给他的第一印象,很像大眼睛关之琳,他一见之下恨不得直奔民政局。1991年8月见面,几个月后便结婚了,拿现在的话说,也是闪婚一族。正是这样的闪婚,成就了马健的幸福,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婚姻生活坚如磐石,幸福美满。
提及自己的“触电”,马健说,这是偶然的。工作之余自己喜欢写博客,大概是2006年,山东齐鲁卫视要做一期有关恋爱的话题,需要心理专家,在看到他的博客后,联系上他。那是他的首次“触电”。之后不久,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在做一期有关青少年问题的节目时,也需要心理方面的专家,他们在看到马健的博客后,又与马健取得了联系,因此,马健参与了那期节目。那期节目是连续播放的。为了帮助一个孩子,马健在这个孩子家里进行了长达十多个小时的录制,最终家长有了新的认识,孩子也有了相应的变化。有了这样的一个机会,马健与栏目组建立了联系,2008年,主持人王芳接手北京电视台《谁在说》栏目,在一期节目合作后,马健温和的语言风格得到王芳的认可,之后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关注食品安全的焦虑心态
与马健的交流是轻松愉快的,想到什么谈什么。
当谈到食品安全丑闻频现,特别是近年来的苏丹红、毒大米等等,一件又一件有关食品安全的事件刺激着百姓的神经,因此,国人“谈食色变”时,马健说,这无疑显示出人们对食品安全的焦虑。
马健说,在心理学中,焦虑这一心理现象是指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担心、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非常复杂的情绪体验。焦虑在程度上可以轻也可以重,从紧张、不安到恐惧、恐怖,但产生的原因都是在人们面临紧张不安的情境时产生的反应。
美国心理学家霍妮曾经对焦虑和恐惧作过一个简单的区分,她认为恐惧是一个人对自己不得不面对的危险作出的恰如其分的反应,而焦虑则是对危险的不相称的反应,甚至是对想象中危险的反应。
千人千面,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在遇到不安、危险环境下都会产生焦虑,这种焦虑在心理学中称为状态焦虑,还有一种焦虑称为特质焦虑。这种焦虑是一种人格特点,在不同人身上表现不同。
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导致个体对食品安全不放心,是担心食用不健康食品对生命健康造成的威胁。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并没有发生因为食品安全引起的问题,但面对一件件食品曝光的事件,有些人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应;而有的人则若无其事,后者其实是过度敏感造成精神压力所致的。也就是上述所讲的一种,特质焦虑。
因此,要缓解百姓对于食品安全的焦虑,就要全社会共同行动:企业要自律,政府和行业协会要监管,媒体要关注,百姓自身也要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将食品安全问题提升到百姓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高度,加以重视,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
飘逸生活点亮人生
马健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过上了一种属于自己的飘逸生活。他现在是电视传媒公司签约心理专家,长期客座多档电视栏目心理嘉宾。
同时,马健还受聘于多家心理咨询中心任首席心理咨询师,在多家心理教育机构和大型网站任心理专家,在多家咨询机构和培训中任专职讲师。他于2009年与朋友合作心理咨询机构,以更有效的方式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并专心站在移动的讲台上与全国各地的学员分享心理学知识。他的著作有《心理师为家庭导航》、《女儿好养》、《心灵光合作用》等。
如今的马健是成功的,事业家庭获得了双丰收。祝愿他在自己所规划的职业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远,将自己的飘逸生活进行到底!
马健说,我父亲是个有担当的人,从不指责、谩骂孩子。正是父亲对我的尊重给了我莫大的力量。
食品安全事件中,导致个体对食品安全不放心,是担心食用不健康食品对生命健康造成的威胁。
每个人在遇到不安、危险环境下都会产生焦虑,这种焦虑在心理学中称为状态焦虑,还有一种焦虑称为特质焦虑。
他是一位农民,
抱着考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梦想,
立志做一名教师。
多年教师生涯,
经过“触电”,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
他是谁呢?
独立讲师马健!
马健是一位公众知识传播者,常年活跃于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体。他既是一位心理健康倡导者,又是一位家庭教育研究者。马健从教二十年,有丰富的课程培训经验,曾在工农商学兵等多个行业进行心理健康的培训和辅导工作。
记者最初“认识”马健是在北京电视台青少年频道的《谁在说》、生活频道《生活广角》栏目上。每每看见他和别的专家一起帮助求助者调解家庭矛盾、分析个人情感问题时,那份从容、亲切、随和、淡定,让人心生敬意。
带着对马健的好奇,记者希望能面对面地与他交流,通过多方打探,找到了他的联系方式,于是有了深度采访的机会。
父亲的朴实教育教他直面人生
1966年5月,马健出生在河北正定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家排行老六,上面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当他到了上学的年龄后,去了自家附近的回民小学。小学期间,马健对学习还不用功,真正让马健认识到要好好读书是在初中。
一次,马健跟随父亲卖了一天蔬菜,往返60里的路程使他疲惫不堪,他恳求父亲让他坐着小推车回家,被父亲断然拒绝了。父亲说:“我一向都是一个人推着小车去卖,卖完了再拉着小车回来,这就是我的生活,从来没有谁拉过我。”第二天,父亲问他喜欢卖菜吗?他说不喜欢。又问他喜欢下地干活吗?他也说不喜欢。喜欢读书吗?他也摇头。父亲说:“想回家种地的话,工具是现成的;想读书的话,拿起这支钢笔;无论选择什么都得好好做。” 甘蔗没有两头甜,经过权衡,马健选择了读书,因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才能不重复父亲的命运。
然而中考时,马健发挥失常,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在一所普通中学学习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那里的环境并不适合自己,于是自作主张,办了退学,卷着铺盖回家了。回到家中的马健,让父亲很是诧异,问:“你怎么回来了?”他说:“想复读。”父亲没有动怒,只是问:“你决定了?”得到肯定答复之后,就带他插班复读去了。
马健说,我父亲是个有担当的人,从不指责、谩骂孩子。正是父亲对我的尊重给了我莫大的力量。读书不多的父亲还用最朴实的方式教他直面人生。
“爱是一种动力!”马健说,自己爱读书后,学习成绩逐步提高,成绩一好,老师喜欢,自己越发有动力,这就成了良性循环,也让自己养成了爱学习的习惯,直到现在,他依然喜欢读书,也悟出了读书是终生的事情。
1982年,马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河北正定中学。高一高二在班上成绩属于中等,一班50来个人,基本上徘徊在15到25名之间,最差是30名。没有感到学习的压力。那时每周上六天课。直到高三时,他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成绩也随着更多的精力投入而稳步提升了。
谈到当年的高考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马健说,这要归功于自己的心理素质。当年自己的成绩不算最优秀的,但他们学校就他一个学生考进了北京师范大学。
老师对他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
谈起老师对马健性格的影响,马健说,这要归功于初中的语文老师林老师。自己原本性格偏内向,不属特别活跃,整个小学期间既没有和同学打过架,也不喜欢显露风头。本身就是农村出生的他对于干农活是得心应手的,因为他家养羊养兔,也常常割草,但是,属于他那种默默干活的类型。上初中后,班上所有同学都可以在讲台上发言, 可他比较胆怯,老师就鼓励他,使他的性格发生了改变。马健说,那时的学生都比较腼腆,基本上男女同学不说话。由于上高中时自己是文艺委员,常常教大家唱歌,后来基本上成了“人来疯”。
谈起为何报考师范院校时,马健说,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因为师范院校享受国家补贴,加上自己喜欢当老师,所以,他第一志愿报的就是北师大,没想到居然考上了。
说起自己当老师的愿望,马健表示,那是深受叔叔和婶婶的影响。马健说,叔叔是就读的初中学校主任,他和婶婶都是吃商品粮的,日子过得很好。于是他发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做叔叔婶婶那样吃商品粮的人。
1985年,马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90年,马健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北京65中学当老师,自此马健落户北京,成了一位北京人。毕业之后,他又在职读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取得教育学硕士学历。由于师范大学的专业设置中包括许多心理学课程,因此,在首次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举办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新标准资格考试时,他就去考了心理咨询师。
在65中学工作期间,马健曾担任过班主任、教导员,担任经济学和英语课程教师,之后进入社会,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2000年.马健重新回到了北师大工作,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北师大的教育理念。这时的他,更爱说,更爱表达,经历过社会的洗炼更加趋于成熟。2001年至2009年,马健在北师大的教育集团从事人力资源和培训工作。2009年6月,正式从北京师范大学辞职转型为独立讲师和电视媒体人士。长期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大型企事业单位传播心理学知识,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理念。
爱情为成功铺平了道路
马健说,在六十五中教学时,学校只有一栋“工”字楼,他住的宿舍是教师使用的洗澡间,当搬进宿舍时,里面还有能让人联想到洗澡场景的小隔间,里面放了一张床,但他很安心,终归有个窝。学校里还有三个同时分配来的女同事。一到放学,校园里格外冷清,感觉特孤单,渴望有个自己的家庭。 马健说,上大学时,尽管有不少同学谈恋爱,但他没谈,因为工作没有确定。当工作定了,因为多种现实的问题,遭遇了一些失败的相处,对方担心的实际问题确实存在,比如:没有房子、收入低、家在农村、兄弟姐妹多等。
几次没有修成夫妻的交往后,在相亲时,马健就主动介绍自己的情况,工作、家庭、工资收入,还告诉对方,自己可以做家教,一小时可以挣2.5元。还说,能留在北京工作就是能力的表现,以后会有好日子。正是他这样的坦诚,赢得了爱情,也就是他现在的夫人。他说,夫人给他的第一印象,很像大眼睛关之琳,他一见之下恨不得直奔民政局。1991年8月见面,几个月后便结婚了,拿现在的话说,也是闪婚一族。正是这样的闪婚,成就了马健的幸福,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婚姻生活坚如磐石,幸福美满。
提及自己的“触电”,马健说,这是偶然的。工作之余自己喜欢写博客,大概是2006年,山东齐鲁卫视要做一期有关恋爱的话题,需要心理专家,在看到他的博客后,联系上他。那是他的首次“触电”。之后不久,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在做一期有关青少年问题的节目时,也需要心理方面的专家,他们在看到马健的博客后,又与马健取得了联系,因此,马健参与了那期节目。那期节目是连续播放的。为了帮助一个孩子,马健在这个孩子家里进行了长达十多个小时的录制,最终家长有了新的认识,孩子也有了相应的变化。有了这样的一个机会,马健与栏目组建立了联系,2008年,主持人王芳接手北京电视台《谁在说》栏目,在一期节目合作后,马健温和的语言风格得到王芳的认可,之后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关注食品安全的焦虑心态
与马健的交流是轻松愉快的,想到什么谈什么。
当谈到食品安全丑闻频现,特别是近年来的苏丹红、毒大米等等,一件又一件有关食品安全的事件刺激着百姓的神经,因此,国人“谈食色变”时,马健说,这无疑显示出人们对食品安全的焦虑。
马健说,在心理学中,焦虑这一心理现象是指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担心、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非常复杂的情绪体验。焦虑在程度上可以轻也可以重,从紧张、不安到恐惧、恐怖,但产生的原因都是在人们面临紧张不安的情境时产生的反应。
美国心理学家霍妮曾经对焦虑和恐惧作过一个简单的区分,她认为恐惧是一个人对自己不得不面对的危险作出的恰如其分的反应,而焦虑则是对危险的不相称的反应,甚至是对想象中危险的反应。
千人千面,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在遇到不安、危险环境下都会产生焦虑,这种焦虑在心理学中称为状态焦虑,还有一种焦虑称为特质焦虑。这种焦虑是一种人格特点,在不同人身上表现不同。
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导致个体对食品安全不放心,是担心食用不健康食品对生命健康造成的威胁。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并没有发生因为食品安全引起的问题,但面对一件件食品曝光的事件,有些人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应;而有的人则若无其事,后者其实是过度敏感造成精神压力所致的。也就是上述所讲的一种,特质焦虑。
因此,要缓解百姓对于食品安全的焦虑,就要全社会共同行动:企业要自律,政府和行业协会要监管,媒体要关注,百姓自身也要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将食品安全问题提升到百姓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高度,加以重视,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
飘逸生活点亮人生
马健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过上了一种属于自己的飘逸生活。他现在是电视传媒公司签约心理专家,长期客座多档电视栏目心理嘉宾。
同时,马健还受聘于多家心理咨询中心任首席心理咨询师,在多家心理教育机构和大型网站任心理专家,在多家咨询机构和培训中任专职讲师。他于2009年与朋友合作心理咨询机构,以更有效的方式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并专心站在移动的讲台上与全国各地的学员分享心理学知识。他的著作有《心理师为家庭导航》、《女儿好养》、《心灵光合作用》等。
如今的马健是成功的,事业家庭获得了双丰收。祝愿他在自己所规划的职业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远,将自己的飘逸生活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