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面孔与肢体动作识别和调节情绪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erkangg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别人进行信息沟通,并渴望自己被他人喜欢和接纳。《蔡康永的說话之道》中讲到:“说话就像拉弓射箭,张弛有度才是更好的选择。”尽管我们努力规范自己的言行,设身处地地倾听,但是,在某些情境下,我们还是经常听不懂或者误解别人的意思,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忽略了非言语信息的力量。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赫拉别恩(Albert Mehrabian)的研究发现,人们在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语言的作用仅占7%,语调语速占38%,表情和动作占55%。可见,非言语信息尤其是表情和动作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谈及表情,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面孔表情。虽然面部在人的身体中所占面积相对较小,但从进化发展角度而言,面孔表情具有先天性、适应性、动机性、组织性、社会性和交际功能,被认为是最敏感和最富表现力的情感显示器,不仅可以表达个体的情绪和意图信息,而且能够传递环境中的危险信号。比如,高兴的面孔预示着个体愉快的情绪和好事的发生,恐惧的面孔预示着个体消极的情绪和环境中潜在的危险。此外,我们的身体也通过无声的语言——肢体表情来诉说情感和行为。在日常交往中,我们总会在举手投足间无意识地做出某些肢体动作。“手舞足蹈”“捶胸顿足”“抓耳挠腮”等成语形象地反映了肢体线索可以表达强烈的情绪状态。而且,不同的肢体动作如抱头、屈膝、双手抱胸、手臂敞开等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只有系统了解这些面孔表情和肢体表情的特点和含义,我们才能洞悉他人的意图和行为。
  面孔表情识别
  面孔表情识别的特点。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和卡罗尔·伊扎德(Carroll E. Izard)等人在系统的面孔表情跨文化研究中发现,人类的基本面孔表情可分为高兴、恐惧、愤怒、悲伤、厌恶、惊讶六种,每种表情都是由特定的面部肌肉活动单元组合而成。在识别面孔表情时,人们主要依靠面孔内各部位(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的特征来判断。其中,包含眼白、虹膜、上下眼睑、眉毛在内的眼部区域的作用是最为重要和突出的。《诗经》有云:“美目盼兮,巧笑倩兮”,成语“挤眉弄眼”“横眉怒目”以及俗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无不说明眼区在传情达意中的作用。科学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发现愤怒、恐惧、悲伤等表情主要通过眼部线索来识别,比如恐惧的表情伴有眼白增大,眉毛抬高的特征;愤怒的表情伴有双眉下沉的“V形”特征;悲伤的表情伴随眉头紧皱的特征。高兴和厌恶表情主要通过嘴部特征来识别。当识别羡慕、沉思等复杂的复合情绪时,观看眼部比嘴部有更高的识别率。
  面孔表情识别的发展趋势。刚出生几天的婴儿,便表现出对面孔刺激的偏好,2-3个月时便出现社会性微笑,3-4个月时出现悲伤和愤怒表情,7个月左右出现恐惧表情,到1岁的时候,人类的基本情绪和表情基本都出现。相应地,婴儿的面孔表情识别能力最早出现于3个月左右,7个月大时便可以区分高兴和恐惧的眼区特征和完整的面孔表情,8-12月时具备区分高兴、愤怒、恐惧表情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类积极和消极情绪。到进行情绪交流和维持积极同伴交往的幼儿阶段,他们可以准确地识别高兴、愤怒、害怕、伤心等表情,但是对于吃惊和厌恶表情的识别率较低。14岁左右的中学生表情识别能力已接近成人水平,能够区分各种基本表情和某些复杂的表情(高兴识别率100%,负性情绪识别率80%-90%)。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对于愤怒、悲伤和恐惧等负性表情的辨别能力有所下降,而在正性情绪识别方面则保持稳定,没有明显的老化效应。这可能与老年人一般认知能力的衰退以及消极情绪体验的减少有关。
  面孔表情识别的脑机制。杏仁核(Amygdala):作为皮质下通路上的重要节点,大量研究已经证实杏仁核在面孔情绪识别中的作用。与中性表情相比,恐惧、愤怒、惊讶、厌恶、悲伤、高兴等情绪表情都能引起杏仁核活动的增强,由于恐惧预示着潜在危险的信号,恐惧表情的激活程度最高。即使仅呈现单独的眼白刺激,恐惧眼白比高兴眼白引起更大的杏仁核激活,因而杏仁核被认为是最敏感的威胁探测器。在精细化的功能分工中,研究者们还发现左侧杏仁核对眼白刺激的加工具有情绪选择性,仅恐惧眼白产生更大的激活;右侧杏仁核对刺激缺乏敏感性,眼白增大的恐惧表情和斜视均能产生增大的激活。
  梭状回(Fusiform gyrus):较于车子、房屋、花朵等客体,梭状回对面孔刺激表现出极高的敏感性和显著的激活,是公认的面孔特异性脑区。早期的脑影像研究认为,梭状回仅参与面孔不变信息的加工,如面孔身份。随后,瑞士日内瓦大学的帕特里克·维勒米尔(Patrik Vuilleumier)教授及其同事发现梭状回也能加工面孔表情信息,情绪性表情如恐惧比中性诱发了更大的梭状回激活。另外,在加工情绪面孔时,右半球上枕下回—梭状回—杏仁核通路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强。
  后颞上沟(Posterior superior temporal sulcus):除梭状回外,后颞上沟也是面孔加工核心网络中的一员,主要参与面孔内部可变信息如面孔表情、注视方向的加工。相比于中性表情,情绪性表情在后颞上沟上诱发了更显著的激活,且表情的知觉相似性与该脑区上的反应模式存在很高的相关。也就是说,如果两种表情在知觉上有很高的相似性,那么这些表情在后颞上沟上的激活模式相似性也很高。此外,后颞上沟上的激活受面孔表情强度的影响,表情强度越高,该脑区上的激活就越大。
  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不同于情绪效价相对明确的高兴、恐惧、愤怒等表情,惊讶表情的效价是相对模糊的,积极或消极的突发性事件均可诱发惊讶的情绪。内侧前额叶皮层作为情绪产生和调节的核心脑区,参与惊讶表情的效价判断。当惊讶表情的评价越消极时,杏仁核和背内侧前额叶皮层上的激活就越强,而腹内侧前额叶皮层表现出相反的激活模式,即惊讶面孔评价越正,激活就越大。
  肢体表情识别   肢体表情识别的特点。人际交往中,倾听者除了从表达者的面孔提取线索外,也经常從身体姿势上提取情绪信号。例如:人的腹部和胸部作为比较脆弱、易受攻击的部位,伸直和开放的双臂以及敞开的手掌通常被认为是坦白、诚恳、趋近的象征,反映积极的情绪状态;双拳紧握表明某人强烈的内心情感,传递着愤怒或受到威胁的信号;双臂交叉,置于胸前的姿势多暗示防卫和抗议,是消极和非开放的象征。为了客观地测量身体姿势如何传递情绪信息,有研究者采用聚类分析和气泡遮蔽范式发现双臂上下运动与高兴和骄傲的表情有关,头部后仰双手推开与恐惧表情有关,头部下垂双手插口袋则与悲伤表情有关。
  有时候面孔表情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控制和伪装,但是肢体表情通常是无意识产生的,能最真实可靠地反映个体的情绪状态。甚至,当个体处于情绪激昂的极端场景中时,比如奥运会上运动员的得分和失分,单从面孔表情上难以分辨运动员是高兴还是悲伤,但从肢体表情上则可以快速地做出判断。
  肢体表情识别的发展趋势。相比于面孔表情信息的识别,个体对肢体表情识别的发生发展过程较为缓慢,婴儿在3-6个月的时候就可以区分人类肢体和动物肢体间的差异,表现出对人类肢体的偏好,在1岁时可以区分不同类别的肢体信息。8岁的儿童能够正确辨别高兴、悲伤、愤怒和恐惧肢体表情。进一步地,个体对躯体表情的识别能力在青少年时期继续发展,并表现出和正常人类似的识别模式。正常成人在识别肢体表情时,悲伤和高兴身体姿势是最容易识别的,且识别率在90%以上,其次是愤怒和恐惧身体姿势。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识别愤怒、悲伤、恐惧等肢体表情的能力显著降低。
  肢体表情识别的脑机制。荷兰心理学家比阿特丽斯·德杰尔德(Beatrice de Gelder)在六种基本情绪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考察了肢体表情加工的神经基础,发现情绪性的肢体刺激能显著激活杏仁核、梭状回和颞上沟,与面孔表情加工的脑区存在部分重合。当然,也有专门的脑区参与肢体表情的加工,比如外纹状皮层肢体区、梭状回肢体区、左侧顶上叶。具体而言:(1)外纹状皮层肢体区参与静态肢体特征、情绪及动作信息的加工,恐惧肢体表情较中性肢体表情在该区诱发了更大的激活;(2)梭状回肢体区参与肢体构型结构的加工,对整个肢体刺激敏感,但对肢体的部分不敏感;(3)左侧顶上叶参与肢体动作和表情信息的加工,尤其对恐惧和愤怒的肢体表情刺激敏感。时间进程上,大脑对肢体表情的加工也非常迅速,在早期P1阶段(刺激呈现后60-90ms出现并在100-130ms间达到峰值的正走向成分,对刺激的低水平物理特征和情绪信息敏感)便可以把中性和威胁性的恐惧肢体表情分离开,在晚期P3阶段(刺激呈现后300ms左右出现的正走向成分,与情绪性刺激的深度加工和持续性注意有关)可对肢体表情进行精细加工。
  人际互动中提升沟通质量的策略
  人的一生当中不论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师生关系还是同事关系,无不涉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会正确运用丰富的面孔和肢体语言进行互动对表达者而言不仅可以传情达意,而且能够对倾听者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那么,在人际沟通中,究竟应如何运用身体语言呢?
  面对面的眼神交流。面孔中的眼区已被广泛证实在情绪识别中扮演重要角色,当互动双方使用眼神交流时,会无形中传递对方是我注意的焦点的信号,既能增强倾听者的自我参与感和亲社会行为,也会让表达者看起来更真诚可靠,获得积极的外界评价。以课堂教学为例,教师与学生的眼神互动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也可表达对学生的鼓励、期许或警告,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参与感,提高学习效率。
  时刻保持微笑。笑是生活中最常见到的表情,具有丰富的情感内容和极强的感染力。俗话说“微笑是最好的名片,也是一剂良药”,微笑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融洽。更重要的是,微笑具有暗示性和传染性,能够提高人的主观幸福感和自信心,缓解焦虑和心理压力,促进合作和亲社会行为。学会向对方报以真诚的微笑,人与人之间隔阂的坚冰终将融化。
  合时宜的面孔和肢体表情。人的面孔和肢体表情是非常丰富的,学会因地制宜地做出具有指导作用的面孔和肢体表情,有助于表达者充分表露自己的态度和情感,也能使倾听者通过无意识的表情模仿产生情感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给学生传送知识,会使课堂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力集中,教学效果达到最好。
  如何运用面孔和肢体表情调节情绪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由于其极高的突发性和致病性,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恐慌和群体性心理应激反应,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问题以及强迫行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在此特殊时期,学会如何调节自身和家人的消极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积极成熟理智的心态,提高机体免疫力和主观幸福感,增强我们打赢疫情阻击战的信心。情绪具身理论认为,采取积极情绪相关的面孔或身体姿势有助于个体的情绪调节。具体调节策略如下:
  时常对着镜中的自己微笑或做微笑表情操。嘴角上扬,保持10秒钟,手指沿着颧骨按住面部,反复做出笑容和松弛状,确保肌肉运动,最后放松脸部肌肉,重复几次,能够给大脑发出愉快的信号,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另外,也可采用牙齿固定筷子的方法做出微笑状,引起嘴角上扬和颧骨肌收缩的状态,保持10秒钟,并重复多次。
  舒展筋骨可以有效缓解焦虑和压力。居家生活或工作学习过程中,时不时站起来舒展筋骨必不可少。腰背挺直、抬头挺胸的直立身体姿势相比于低头耸肩、弯腰驼背姿势能够无意识地给予身体正能量,从内散发一种自信感和愉悦感,并且四肢向外伸展的放松身体姿势比封闭收缩的威胁身体姿势能有效地降低压力皮质醇水平,提高个体的机体免疫力和抗压能力。在工作学习之余,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做上几组四肢伸展向外的动作,每次10分钟左右,可以有效缓解焦虑和压力,增进心理健康。
  趣味游戏有助于积极情绪和活跃度的提升及消极情绪的抑制。除单独身体部位的动作外,“你画我猜”游戏和八段锦、太极拳等健身操融合了丰富的面部和身体表情动作,每天适当的游戏和身体活动,非常有助于积极情绪和活跃度的提升以及消极情绪的抑制。
其他文献
利用本策可控因素和旅游消费偏好规律.从不同客源国群来看,作为洲内客源市场的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游客深受东方文化影响,旅游消费行为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相似性,与接
如何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优化教学内容,从而能培养一批富有进取意识,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高等职业医学生,将成为摆在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江西山区丘陵居多,农户以家庭个体经营为主。同时,受土地管属权的不同,农作时间、栽种品种等等的影响,推广使用大中型机械就存在不小难度。而小型农机具不受作业地块的影响,加上购
专家老师:  您好。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和活动中,卡通贴纸、积分换物是用来奖励孩子的主要方式,使用之初效果立竿见影。然而,多次使用后,孩子逐渐对奖励不再那么热衷,或者对奖品本身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得不到奖励的幼儿还会表现出一定的嫉妒、不自信、失落。奖励反而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全面成长,这种情况令作为教师的我们十分担忧。奖励一定要是贴纸吗?在使用奖励手段、频率方面有何需要注意之处呢?对于没能达到奖励标准的
杨 波  哈尔滨市公园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优秀中青年专家、三八红旗手、模范教师,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哈尔滨市劳动模范、模范教师、优秀教师,中国教育学会理事。  哈尔滨市教育局、教育研究院在全国率先实施校长发展共同体项目,推动了区域教育向更高层次均衡迈进,实现了学校间的资源共享、校长间的协同互助。作为“杨波校长发展共同体”的领衔专家,我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为中国足球改革注入了“最强执行力”。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厦门二中”)的足球文化,最早可追溯到1898年英华书院(厦门二中前身)创办之初所开展的足球活动。一百多年来,厦门二中足球运动经久不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足球文化。  制度保障,传承足球文化  在顶层设计上,学校制定了《福建省厦
郭冬艳  哈尔滨市崇俭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中小学师德先进个人、德育先进个人,哈尔滨市劳动模范、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未来教育家校长、首届教师年度人物、身边好校长标兵、新时代“四有”好校长、群众满意校长、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宋庆龄幼儿教育奖获得者、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专家。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为了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