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应邀赴江苏常州为第六届全国尝试教学理论研讨会作学术报告。那一次,数千人的会场挤得水泄不通,来自第一线的教师那求知的热情给我以强烈的心灵震撼,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尝试教学法的感召力和生命力,从此也与邱学华先生结下不解之缘,参加过他举行的尝试教学法推广的一些活动,撰写过好几篇关于尝试教学理论的文章。
据我所知,目前国内外的各种教学理论数以百计。美国学者邓金和彼得尔曾研究过几千个教学研究报告,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研究过近百种教学模式。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也提出过数十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理论。在众多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流派中,为数千万师生所运用、由邱学华先生所创立的尝试教学理论,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显著的效果,成为影响面最广、受益面最大的教学理论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含香港、澳门、台湾)应用尝试教学法的教师数十万人,受教学生达数千万众。从事该实验的研究工作者和实验班教师所撰写的有关论文、经验总结则可谓汗牛充栋;区、县以上的公开课竟然可达10万节次。为了推广尝试教学理论,邱学华先生走遍了神州大地,从青藏高原到壮族山区,从繁华都市到偏僻乡村,到处都有他的足迹。尝试教学理论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拓展,从小学发展到幼儿园、中学、大学以及特殊教育领域,从数学学科发展到语文、理化、外语等其他学科,成为一种在推广中提高、在普及中成熟的教学理论。
尝试教学理论的成功,关键是其创始人邱学华先生的社会责任感。他在《从教40年体会的谈话录》中说:“记得小时候在沦陷区上海,没有钱进学校读书,羡慕别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校。当时曾下决心,将来长大了当一个校长,穷人读书不要钱。”这个梦想果真实现了。穷人孩子的免费义务教育成为现实,而他不但当上了小学校长、师范学校的校长,还成了当代著名的小学数学教育专家。他在《与青年教师谈心》一文中写道:“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我就有无穷无尽的乐趣,再苦再累也情愿。中国的小学生有一亿几千万,自己的工作能为一亿几千万孩子服务,该有多重大的意义!这是我努力工作的最大动力。干一行,要爱一行,热爱自己的事业,甘心为之献身,才能有所成就。”他把自己的工作与亿万儿童的命运联系起来,又深刻认识到亿万儿童的命运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他在《尝试教学法》一书中曾经写道:“从小培养儿童‘试一试’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这些平凡、朴实的语言,反映出一个教育改革家在进行微观的、局部的教学改革时的背景,是一个高的起点和开阔的视野。正是这样一种立足于提高国民素质的社会责任感,驱使邱学华先生数十年如一日,跋山涉水、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孜孜不倦地推广普及尝试教学理论。
尝试教学理论的成功,其奥秘是它把丰富的理论内涵用极其浅显的文字表述出来,用易学易用的操作方法体现出来,从而为千千万万的师生轻松掌握与实践。尝试教学理论,没有用一大堆难懂的名词、术语以显示其“学术性”与“理论功力”,而是用“培养一个兴趣、狠抓两个基本、体现三个为主、做到四个当堂、应用五步教法、实施六段结构”这样简单明了的语言加以概括,用“先试后导,先练后讲”这八个字加以描述,并且用“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这两句话鼓励教师,于平凡中见精神。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邱学华先生考虑到农村学校师资水平较低、教学设备相对较弱、教学经费相对较少、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特点,使尝试教学法“易学易用”“照顾了教师目前的需要”“几乎每个教师都能掌握,每个学生都能适应”(刘佛年语)。这是尝试教学法的生命力所在。尝试教学理论着力于大面积(适用于不同地区,尤其是农村)、大幅度(适用于不同学生,尤其是中差生)提高教学质量,也体现了邱学华先生让每个儿童“上好学”的初衷。据统计,应用尝试教学法的教师和学生绝大多数在农村。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农村小学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大面积、大幅度的关键首先在农村。农村教育的问题解决了,中国教育的问题才能够真正解决。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至今仍在孜孜不倦地传播他的尝试教育理论。他差不多每年都要出一本由他主编、一线教师参与的尝试教学研究文集,每年都要召开几次大型的尝试教学研究的学术会议和现场观摩会。他的“与时俱进”精神令人感动。这些年来,他的尝试教学法也伴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新课程一起成长,他乐此不疲地吸收新的理念、新的养料,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体系,不断地传播自己的理论。
尽管有人认为尝试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尚待加强”,邱学华先生本人甚至也说“我写的东西在理论上可能没有高度”,但我还是认为,这恰恰是尝试教学法风靡全国的原因,也恰恰反映了尝试教学理论自身的理论特色与优势效应。
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我们的教育理论必须根植于教学,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当我们的教育理论已经根植于教学,就必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有人认为尝试教学理论缺乏“深度”与“高度”,我认为它的“深度”与“高度”恰恰体现在把前人的理论高度综合并发展改造成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新理论,体现在把这个理论用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体现在扎根于丰富的教学实践的沃土中。
所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理论的东西操作化,才是真正的高度。我们完全可以说,尝试教学理论是我国教育理论中的一朵奇葩。邱学华先生既是这一理论研究的模范,又是这一理论推广普及的先锋,他的情怀造就了这一理论的高度。
(责任编辑:黄常棋)
据我所知,目前国内外的各种教学理论数以百计。美国学者邓金和彼得尔曾研究过几千个教学研究报告,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研究过近百种教学模式。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也提出过数十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理论。在众多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流派中,为数千万师生所运用、由邱学华先生所创立的尝试教学理论,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显著的效果,成为影响面最广、受益面最大的教学理论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含香港、澳门、台湾)应用尝试教学法的教师数十万人,受教学生达数千万众。从事该实验的研究工作者和实验班教师所撰写的有关论文、经验总结则可谓汗牛充栋;区、县以上的公开课竟然可达10万节次。为了推广尝试教学理论,邱学华先生走遍了神州大地,从青藏高原到壮族山区,从繁华都市到偏僻乡村,到处都有他的足迹。尝试教学理论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拓展,从小学发展到幼儿园、中学、大学以及特殊教育领域,从数学学科发展到语文、理化、外语等其他学科,成为一种在推广中提高、在普及中成熟的教学理论。
尝试教学理论的成功,关键是其创始人邱学华先生的社会责任感。他在《从教40年体会的谈话录》中说:“记得小时候在沦陷区上海,没有钱进学校读书,羡慕别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校。当时曾下决心,将来长大了当一个校长,穷人读书不要钱。”这个梦想果真实现了。穷人孩子的免费义务教育成为现实,而他不但当上了小学校长、师范学校的校长,还成了当代著名的小学数学教育专家。他在《与青年教师谈心》一文中写道:“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我就有无穷无尽的乐趣,再苦再累也情愿。中国的小学生有一亿几千万,自己的工作能为一亿几千万孩子服务,该有多重大的意义!这是我努力工作的最大动力。干一行,要爱一行,热爱自己的事业,甘心为之献身,才能有所成就。”他把自己的工作与亿万儿童的命运联系起来,又深刻认识到亿万儿童的命运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他在《尝试教学法》一书中曾经写道:“从小培养儿童‘试一试’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这些平凡、朴实的语言,反映出一个教育改革家在进行微观的、局部的教学改革时的背景,是一个高的起点和开阔的视野。正是这样一种立足于提高国民素质的社会责任感,驱使邱学华先生数十年如一日,跋山涉水、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孜孜不倦地推广普及尝试教学理论。
尝试教学理论的成功,其奥秘是它把丰富的理论内涵用极其浅显的文字表述出来,用易学易用的操作方法体现出来,从而为千千万万的师生轻松掌握与实践。尝试教学理论,没有用一大堆难懂的名词、术语以显示其“学术性”与“理论功力”,而是用“培养一个兴趣、狠抓两个基本、体现三个为主、做到四个当堂、应用五步教法、实施六段结构”这样简单明了的语言加以概括,用“先试后导,先练后讲”这八个字加以描述,并且用“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这两句话鼓励教师,于平凡中见精神。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邱学华先生考虑到农村学校师资水平较低、教学设备相对较弱、教学经费相对较少、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特点,使尝试教学法“易学易用”“照顾了教师目前的需要”“几乎每个教师都能掌握,每个学生都能适应”(刘佛年语)。这是尝试教学法的生命力所在。尝试教学理论着力于大面积(适用于不同地区,尤其是农村)、大幅度(适用于不同学生,尤其是中差生)提高教学质量,也体现了邱学华先生让每个儿童“上好学”的初衷。据统计,应用尝试教学法的教师和学生绝大多数在农村。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农村小学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大面积、大幅度的关键首先在农村。农村教育的问题解决了,中国教育的问题才能够真正解决。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至今仍在孜孜不倦地传播他的尝试教育理论。他差不多每年都要出一本由他主编、一线教师参与的尝试教学研究文集,每年都要召开几次大型的尝试教学研究的学术会议和现场观摩会。他的“与时俱进”精神令人感动。这些年来,他的尝试教学法也伴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新课程一起成长,他乐此不疲地吸收新的理念、新的养料,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体系,不断地传播自己的理论。
尽管有人认为尝试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尚待加强”,邱学华先生本人甚至也说“我写的东西在理论上可能没有高度”,但我还是认为,这恰恰是尝试教学法风靡全国的原因,也恰恰反映了尝试教学理论自身的理论特色与优势效应。
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我们的教育理论必须根植于教学,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当我们的教育理论已经根植于教学,就必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有人认为尝试教学理论缺乏“深度”与“高度”,我认为它的“深度”与“高度”恰恰体现在把前人的理论高度综合并发展改造成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新理论,体现在把这个理论用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体现在扎根于丰富的教学实践的沃土中。
所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理论的东西操作化,才是真正的高度。我们完全可以说,尝试教学理论是我国教育理论中的一朵奇葩。邱学华先生既是这一理论研究的模范,又是这一理论推广普及的先锋,他的情怀造就了这一理论的高度。
(责任编辑:黄常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