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其中,“文化小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一步,实现包括贫困地区的“文化小康”才是“全面小康”的题中之义。本文通过对贫困地区文化建设问题的梳理,发现在推进城乡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中的障碍,提出解决贫困地区文化观念滞后、文化产品匮乏等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扶贫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53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2
2015年。我国以《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以下简称《标准》)这两个文件为主线,切实推动建立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文化管理良性的运行机制。两个文件内容均涉及“文化扶贫”,重点要实现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2015年5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侧重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与贫困地区进行“文化扶贫”,具有政策倾斜性,将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及流动人口等群体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对象范畴。2015年年底颁布的《“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纳入“文化扶贫”的范围,力争实现“精准脱贫”。
国家的一系列举措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将“文化扶贫”提升到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位置。
1 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
深入推进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对推动贫困地区实现精准脱贫具有重大的政策推动作用。然而,当前我国贫困地区文化建设仍然陷在根深难除的窘境中:城乡地区间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明显,贫困地区先天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点低、基础差、欠账多),后天乏力(在设施建设、管理运行、人才队伍及服务效能等方面,“造血”机制匮乏)。因而,实现《意见》提出的基本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
第一,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最突出的困难和难题是公共文化设施普遍滞后。以湖南省为例,全省122个县市区,一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约占总数的20%,还有1.2万个村级文化活动室“空白点”。国家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中,海南省保亭县作为其中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县,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全县14.85万的常住人口,贫困人口约占21.2%;全县60个行政村中44个村为贫困村。201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834元,远低于全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489元。
第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贫困地区文化事业费投入严重不足,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比重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在岗人员稀缺,缺少具有专业能力、文化素养的文化类人才。
第三,文化遗产面临保护与利用的双重压力。我国贫困地区大多数是具有文化特色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创新意识及相关的文化类人才的支持,致使贫困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缓慢,难以形成文化产业助推经济和地区发展。
2 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落后的原因分析
2.1 文化生态制约严重
我国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发展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城乡不均衡、区域不均衡和人群不均衡。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推进,难点重点在贫困地区。
从宏观方面来看,中国贫困地区长期被摒除在社会主流文化之外。我国贫困地区多分布在成片相连的山区以及远离城市的乡村等地,由于文化生态的制约,其基础设施的完善度和城市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十三五”时期《规划纲要》中实施“文化扶贫”的范围集中在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相较于城市的公共文化发展情况,“文化扶贫”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教育和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条件落后,可以说是“先天不足”,致使地区文化保守、封闭,破除“教育贫困”“文化贫困”“经济贫困”难题的原始动力不足。
从微观方面看,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贫困地区人才劳动力的极速流失,引发地区人口结构的不平衡,其具体表现就是年龄结构失衡,老人、儿童比重大;性别结构失衡,女多男少,此外,还有教育结构失衡等。“乡土中国”隐含的小农本位的生产观,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对于当前贫困地区的向上发展形成了阻碍,普遍存在着“贫困的”价值观,使国家的扶贫工作难以获得基层群众的积极响应。
2.2 文化深度和精细化程度不足
曹爱军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是全民的文化自省、文化自觉的过程。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同样也需要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省和文化自觉。
当前,我国在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工作上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在开发工作过程中陷入“今日脱贫、明日返贫”的循环道路。致使公共文化扶贫工作难以为继的原因在于对贫困地区文化深度和精细化程度的挖掘尚浅。近年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均等化的大背景下,文化扶贫工作往往止于“温饱线”,存在着贫困地区“送文化”现象;有计划的外部文化干预成为工作的主要重心,贫困地区天然存在的特色文化尚未挖掘,文化广度虽大,精细度却不高。农村等贫困地区设立的农家书屋,大多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统一配送,品种单一、数量较少、更新缓慢,难以满足当地群众的阅读需求。
以上存在的弊端都成为“文化扶贫”助力“经济扶贫”的绊脚石,成为公共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瓶颈制约。
3 提高“文化扶贫”有效性的对策
3.1 “文化扶貧”内外联动机制
要达到文化惠民专项扶贫与脱贫工作的同步,需要在机制上寻求创新,实现“文化扶贫”内外联动机制,达成环环相扣、共荣发展的效果。“文化扶贫”内外联动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文化扶贫”与“教育扶贫”“经济扶贫”相结合。“十三五”时期《规划纲要》划定的“文化扶贫”范围,几乎也是经济和教育相对贫穷的地区。贫困不仅只是“物质贫困”,更重要的是“智力贫困”,贫困地区往往存在着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的缺失,精神的贫弱,导致贫困地区脱贫之路异常艰辛,破除代际间贫困传递的良钥非教育不可。新时期扶贫脱贫重点在于促进“文化扶贫”“教育扶贫”“经济扶贫”的相互结合,有序划分工作重点,脱“智力”之贫,“观念”之贫,最终从“文化贫困”中解脱出来。
第二,国家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等各方力量共同治理“文化贫困”的难题。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由政府主导,鼓励和引导社会各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改变从表面上解决“文化温饱”的局面,进而实现政府由“送文化”向“管文化”职能的转变。
2016年6月开幕并将持续至10月的“2016年首届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是由贵州政府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的一次文化盛会。本次艺术节以“多彩文化、共建共享”为主题,将公益性文化产品的创作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展示加入国家向社会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范畴;紧扣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文化、长征文化、阳明文化,引导当地农村青年一代积极向上,展示近年来贵州艺术创作生产的优秀成果。
3.2 文化“精准扶贫”
要实现“十三五”时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水平”的目标,最主要的是补齐“贫困地区”这一“短板”。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脱贫攻坚的目标,最基本的是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谓文化的“精准扶贫”,就是要找准扶贫的“支点”,用好扶贫的“杠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扶贫工作中根本是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首先,国家要指导贫困地区将文化惠民专项扶贫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同步开展,多方施力,加快形成中央与地方统筹发展的扶贫开发模式,实现上统筹、下负责、基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其次,在文化“精准扶贫”上下功夫,把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做到因人施策;在政策推进中集思广益,把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由单纯的公共文化“旁观者”转变成自身利益的“参与者”,充分发挥群众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参与作用。第三,要重视“文化造血”,结合我国多民族特点和地区优秀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出贫困地区优秀文化精品,变“送文化”为“造文化”。
贵州省恩施州经济文化发展落后,为了使恩施土家儿女享受到“文化扶贫”的成果,2016年恩施州各地举办了独具土家风情的“恩施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恩施玉露、建始花坪桃片糕、油茶汤、土家织锦“西兰卡普”都是当地人民群众独具的制作技艺下的文化产物,省政府需要加大培养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接班人的力度,组织文化扶贫志愿者,培育当地文化工作者,使恩施独具风情的文化种子在贫困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脱贫攻坚任务是“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文化“精准扶贫”目的是“精准脱贫”。国家和地区要层层把关,落实好扶贫开放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明晰。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调动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地区的文化发展繁荣景象,重视基层干部群众的参与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文化扶贫事业,坚决打赢文化“精准扶贫”攻坚战。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倩.文化部等七部委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EB/OL].(2015-12-10)[2016-05-20].http://www.mcprc.gov.cn/whzx/whyw/201512/t20151210_459665.html.
[2]王学思.海南保亭以示范区创建为契机——探索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跨越发展路径[N].中国文化报,2016-01-12(8).
[3]李国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图书馆发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解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3)
[4]边晓红,段小虎,王军,等.“文化扶贫”与农村居民文化“自组织”能力建设[J].图书馆论坛,2016(2).
[5]曹爱军.公共文化服务:理论蕴涵与价值取向[J].湖北社会科学,2009(6).
[6]马红梅,石治敏. 一个贫困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启示——以宁夏盐池县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7]汪永忠.涪陵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 世纪桥,2012(15).
[8]张海毅.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攀登,2012(4).
[9]曾绯龙,肖忠华.多极联动助推县域文化发展[J].当代江西,2012(4).
[10]张洁云.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J].江南论坛,2011(3).
[11]丁小娟.當前农村文化广场面临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交际,2015(7).
[12]刘志良.注重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举措[J].剧影月报,2014(5).
[关键词]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扶贫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53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2
2015年。我国以《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以下简称《标准》)这两个文件为主线,切实推动建立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文化管理良性的运行机制。两个文件内容均涉及“文化扶贫”,重点要实现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2015年5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侧重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与贫困地区进行“文化扶贫”,具有政策倾斜性,将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及流动人口等群体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对象范畴。2015年年底颁布的《“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纳入“文化扶贫”的范围,力争实现“精准脱贫”。
国家的一系列举措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将“文化扶贫”提升到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位置。
1 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
深入推进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对推动贫困地区实现精准脱贫具有重大的政策推动作用。然而,当前我国贫困地区文化建设仍然陷在根深难除的窘境中:城乡地区间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明显,贫困地区先天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点低、基础差、欠账多),后天乏力(在设施建设、管理运行、人才队伍及服务效能等方面,“造血”机制匮乏)。因而,实现《意见》提出的基本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
第一,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最突出的困难和难题是公共文化设施普遍滞后。以湖南省为例,全省122个县市区,一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约占总数的20%,还有1.2万个村级文化活动室“空白点”。国家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中,海南省保亭县作为其中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县,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全县14.85万的常住人口,贫困人口约占21.2%;全县60个行政村中44个村为贫困村。201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834元,远低于全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489元。
第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贫困地区文化事业费投入严重不足,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比重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在岗人员稀缺,缺少具有专业能力、文化素养的文化类人才。
第三,文化遗产面临保护与利用的双重压力。我国贫困地区大多数是具有文化特色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创新意识及相关的文化类人才的支持,致使贫困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缓慢,难以形成文化产业助推经济和地区发展。
2 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落后的原因分析
2.1 文化生态制约严重
我国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发展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城乡不均衡、区域不均衡和人群不均衡。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推进,难点重点在贫困地区。
从宏观方面来看,中国贫困地区长期被摒除在社会主流文化之外。我国贫困地区多分布在成片相连的山区以及远离城市的乡村等地,由于文化生态的制约,其基础设施的完善度和城市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十三五”时期《规划纲要》中实施“文化扶贫”的范围集中在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相较于城市的公共文化发展情况,“文化扶贫”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教育和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条件落后,可以说是“先天不足”,致使地区文化保守、封闭,破除“教育贫困”“文化贫困”“经济贫困”难题的原始动力不足。
从微观方面看,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贫困地区人才劳动力的极速流失,引发地区人口结构的不平衡,其具体表现就是年龄结构失衡,老人、儿童比重大;性别结构失衡,女多男少,此外,还有教育结构失衡等。“乡土中国”隐含的小农本位的生产观,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对于当前贫困地区的向上发展形成了阻碍,普遍存在着“贫困的”价值观,使国家的扶贫工作难以获得基层群众的积极响应。
2.2 文化深度和精细化程度不足
曹爱军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是全民的文化自省、文化自觉的过程。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同样也需要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省和文化自觉。
当前,我国在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工作上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在开发工作过程中陷入“今日脱贫、明日返贫”的循环道路。致使公共文化扶贫工作难以为继的原因在于对贫困地区文化深度和精细化程度的挖掘尚浅。近年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均等化的大背景下,文化扶贫工作往往止于“温饱线”,存在着贫困地区“送文化”现象;有计划的外部文化干预成为工作的主要重心,贫困地区天然存在的特色文化尚未挖掘,文化广度虽大,精细度却不高。农村等贫困地区设立的农家书屋,大多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统一配送,品种单一、数量较少、更新缓慢,难以满足当地群众的阅读需求。
以上存在的弊端都成为“文化扶贫”助力“经济扶贫”的绊脚石,成为公共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瓶颈制约。
3 提高“文化扶贫”有效性的对策
3.1 “文化扶貧”内外联动机制
要达到文化惠民专项扶贫与脱贫工作的同步,需要在机制上寻求创新,实现“文化扶贫”内外联动机制,达成环环相扣、共荣发展的效果。“文化扶贫”内外联动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文化扶贫”与“教育扶贫”“经济扶贫”相结合。“十三五”时期《规划纲要》划定的“文化扶贫”范围,几乎也是经济和教育相对贫穷的地区。贫困不仅只是“物质贫困”,更重要的是“智力贫困”,贫困地区往往存在着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的缺失,精神的贫弱,导致贫困地区脱贫之路异常艰辛,破除代际间贫困传递的良钥非教育不可。新时期扶贫脱贫重点在于促进“文化扶贫”“教育扶贫”“经济扶贫”的相互结合,有序划分工作重点,脱“智力”之贫,“观念”之贫,最终从“文化贫困”中解脱出来。
第二,国家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等各方力量共同治理“文化贫困”的难题。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由政府主导,鼓励和引导社会各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改变从表面上解决“文化温饱”的局面,进而实现政府由“送文化”向“管文化”职能的转变。
2016年6月开幕并将持续至10月的“2016年首届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是由贵州政府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的一次文化盛会。本次艺术节以“多彩文化、共建共享”为主题,将公益性文化产品的创作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展示加入国家向社会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范畴;紧扣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文化、长征文化、阳明文化,引导当地农村青年一代积极向上,展示近年来贵州艺术创作生产的优秀成果。
3.2 文化“精准扶贫”
要实现“十三五”时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水平”的目标,最主要的是补齐“贫困地区”这一“短板”。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脱贫攻坚的目标,最基本的是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谓文化的“精准扶贫”,就是要找准扶贫的“支点”,用好扶贫的“杠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扶贫工作中根本是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首先,国家要指导贫困地区将文化惠民专项扶贫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同步开展,多方施力,加快形成中央与地方统筹发展的扶贫开发模式,实现上统筹、下负责、基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其次,在文化“精准扶贫”上下功夫,把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做到因人施策;在政策推进中集思广益,把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由单纯的公共文化“旁观者”转变成自身利益的“参与者”,充分发挥群众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参与作用。第三,要重视“文化造血”,结合我国多民族特点和地区优秀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出贫困地区优秀文化精品,变“送文化”为“造文化”。
贵州省恩施州经济文化发展落后,为了使恩施土家儿女享受到“文化扶贫”的成果,2016年恩施州各地举办了独具土家风情的“恩施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恩施玉露、建始花坪桃片糕、油茶汤、土家织锦“西兰卡普”都是当地人民群众独具的制作技艺下的文化产物,省政府需要加大培养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接班人的力度,组织文化扶贫志愿者,培育当地文化工作者,使恩施独具风情的文化种子在贫困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脱贫攻坚任务是“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文化“精准扶贫”目的是“精准脱贫”。国家和地区要层层把关,落实好扶贫开放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明晰。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调动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地区的文化发展繁荣景象,重视基层干部群众的参与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文化扶贫事业,坚决打赢文化“精准扶贫”攻坚战。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倩.文化部等七部委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EB/OL].(2015-12-10)[2016-05-20].http://www.mcprc.gov.cn/whzx/whyw/201512/t20151210_459665.html.
[2]王学思.海南保亭以示范区创建为契机——探索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跨越发展路径[N].中国文化报,2016-01-12(8).
[3]李国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图书馆发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解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3)
[4]边晓红,段小虎,王军,等.“文化扶贫”与农村居民文化“自组织”能力建设[J].图书馆论坛,2016(2).
[5]曹爱军.公共文化服务:理论蕴涵与价值取向[J].湖北社会科学,2009(6).
[6]马红梅,石治敏. 一个贫困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启示——以宁夏盐池县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7]汪永忠.涪陵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 世纪桥,2012(15).
[8]张海毅.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攀登,2012(4).
[9]曾绯龙,肖忠华.多极联动助推县域文化发展[J].当代江西,2012(4).
[10]张洁云.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J].江南论坛,2011(3).
[11]丁小娟.當前农村文化广场面临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交际,2015(7).
[12]刘志良.注重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举措[J].剧影月报,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