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指导应重视“专项训练”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54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本人参加了几场省内外小学习作(写话)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听了几位老师开展的作文专项训练课,都是围绕作文的某一点展开集中的训练指导。听了他们的课后,我发现专项作文的角度小,指向明,落点准,学生能比较快地掌握一些表达技巧,更富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平时在批改作文时,经常发现学生存在人物动作描写笼统,缺乏人物特点,表达不准确等问题,于是我也萌生了在班上进行人物描写作文专项训练的念头,经过几次指导,后来就有了校级公开课“人物描写作文专项训练之动作描写片断训练篇”。
  记得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写人物要多行动少说话。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说过,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而我的理解是,动作描写是否“出彩”,决定着人物形象是“站起”还是“趴下”。因此,我迫切地希望学生能提高动作描写的能力,从而促进人物形象的塑造。那么怎样让动作描写“出彩”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觉得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动作具体性
  有些老师认为动作往往是一闪而过,既难观察又难描写。其实,一个人的动作是由一系列的动作构成的。再复杂、连贯的动作,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如果老师平时能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描写时,把动作分解成若干步骤,一步一步仔细观察,并选择恰当的动词一步一步地描写,就不难把人物动作写具体了。如“擦黑板”,擦之前要把抹布放进水桶搓搓,再拧干,最后再把抹布展开,按在黑板上擦,这样擦黑板的动作被分解了,动作描写就具体了,而不是个别学生经常写的抓起抹布就擦,擦来擦去还是一个擦字。
  例如,为了让学生捕捉擦黑板的具体动作,在教学时,我先请一名学生进行擦黑板的情景演示,其他学生观察,想想她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都做了哪些动作?学生先说说,然后再写下来,最后再汇报交流。有的学生就观察得很细致,这样写道:“她先拿起黑板旁的抹布,蹲在水桶旁,用力上下搓着,再用力拧干,随后将抹布小心翼翼叠成方形,用手按住一边,慢慢从左移到右地擦。咦,有一个白点没擦干净,她又用力擦了几下,终于小白点不见了。她弓着身,低下头,继续擦着,那一丝不苟的神情就像是在雕琢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经过先演示、再说、再写、再交流,就让学生巧妙地捕捉了擦黑板的过程性动作,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动作描写的具体步骤,如果平时观察动作能注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下来做什么,注意每一个细节,这样的描写就富有条理性,具体生动。
  二、动作准确性
  我们常说:“行动从思想中来”,就是说人物的行动要符合人物的思想品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感情,不同的内心世界。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动作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更加鲜明。在描写人物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描写他是怎样做的。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准确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
  教学中,为了增强动词表达的准确性,就需要区别近义词,加以比较运用。例如,在《人物描写一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中有这样一句话:“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里用“转、抓、挠、揪”四个动词准确地写出了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时难解难分的激烈场面。这里的“转”是绕着走的意思,但能否用“走”代替?我们都知道不能,因为体现不出难解难分的激烈情景。如《景陽冈》里“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这里用“揪、提、打”三个动词准确地体现武松的勇猛和力大无比。其中,“提”能否用“抡”或“举”代替,曾在我们班上引起一片争论,最后经过比较,大家还是觉得“提”更能照应体现后面拳头如“铁锤”般的重量,更能体现武松的力大无比。所以,在教学中,对意思相近的动词常辨析,结合当时的情景进行斟酌比较,筛选出最合适的那个动词,必然能提高学生使用动词的准确性。
  三、动作修饰语
  增加修饰语能更准确、生动地体现人物的特征。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区别比较增加修饰语与没有加修饰语的句子。如《草房子》中“小妹妹吃虾”与“小妹妹柳柳坐在椅子上,一边有滋有味地嚼着虾,一边高兴得不住地摆动着双腿。”就呈现了天壤之别的效果,后一句为我们呈现了一位小女孩吃虾时愉快、满足的姿态,更能体现小女孩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反之,前一句则显得单调、无特性。
  当然修饰语不仅体现在增加恰当的生动词语,还可加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草房子》中“父亲擦得很认真,像一个想要让顾客动心的铜匠在擦他的一件青铜器。”通过与没有加修饰语的句子进行辨析,让学生明白这里加上比喻更能让人感受到父亲的用心,对儿子深沉的爱。再比如:小贝蒂(慢慢地)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燕子,像捧起(珍贵无比的宝贝)一样,(轻轻地)送到嘴边用哈气为小燕子取暖。如果没有加上括号里的词,学生则无法感受到小贝蒂对燕子无微不至的爱。因此,通过对加修饰语与没有加修饰语的句子进行比较区别,学生就不难发现,恰当地运用修饰语或修辞方法,能更加生动地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
  当然,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进行动作描写时结合其他人物描写方法,能进一步增强表达效果。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作者对他的描写不仅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两根手指头”的动作描写,还有“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只言片语的神态细节描写,更加完整地呈现严监生在临死前的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再比如在《别饿坏了那匹马》中对那位青年的描写:“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这里既有动作描写,也有语言描写,形象地写出了青年要阻止“我”发现真相的着急,也感受到他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用心良苦。通过类似句子的品读辨析,让学生感受到,多种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能更深刻地揭露人物的内心活动。
  观世间百态,品人间冷暖。实践证明,动作描写的三要素的扎实训练,有效促进了动作描写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塑造的人物形象富有个性。长此以往,对于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也能扎实地展开专项训练的话,人物塑造必将不再是“千人一面”,而是活灵活现。
  参考文献:
  郑晓艳.小学习作教学现状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3(04).
  编辑 李建军
其他文献
摘 要: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把统计与概率知识纳入小学课本中,这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是个挑战。从认识统计与概率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通过统计与概率教学,实现生活化教学目标;挖掘小学数学教科书,适应学生认知规律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让小学生掌握统计与概率的思想方法并在实践中应用。  关键词:统计与概率;小学数学;认知规律;课堂;教学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转化的过程,即把教材知识结
期刊
作文,是会呼吸的痛,它让老师、学生、家长都纠结不已。为了让作文不再沉重,我们应该立足课堂,在阅读教学中捕捉语言实践训练的“点”,从写好随文练笔开始,降低习作的难度,让学生的情智之花在读写结合中欣然绽放。  一、领悟构思,仿一仿  课文是精挑细选的范文,很多课文文质兼美,构思独具匠心,对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表達方法的学习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大大降低了学生习作的难度。  《白杨》一课,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
期刊
摘 要: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既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现代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三册第6课《百变团花》讲授的内容为剪纸团花,是“设计·应用”领域里的一课内容,它是由折纸和剪纸相结合的艺术,简单易学,装饰性和艺术性都很强。将剪纸这类民间艺术融入低年级美术教学中,对启发少儿的想象力、锻炼心灵手巧和胆大心细的品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剪纸;美术教学;民间艺术  
期刊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建议:“经常和幼儿一起阅读,引导他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理解图书内容。”“鼓励幼儿自主阅读,并与他人讨论自己在阅读中的发现、体会和想法。”幼儿的自主阅读是幼儿自发地通过视觉感官来理解书面内容的智力活动,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当孩子能够自发地进行阅读活动,便更能激发阅读的积极意义,丰富知识的同时拓展视野,为今后的学以致用打下基础。而培养孩子的自主阅读,兴趣是第一步……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一大改变,就是将“双基”变为“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要想达到这一转变,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动手、动口,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作为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参与的状态、时间、方式等,让学生学会交流,通过交流发表见解、展现自我。在实践中我认为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会学习。
期刊
摘 要: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并提出留给学生思考空间,注重反思的重要价值;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联系生活,引导反思,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自我反思;终身学习;新课程背景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生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深入分析课堂教学内容的过程。小学语文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小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真正展
期刊
摘 要:在幼儿园实行早锻炼符合当前幼儿健康教育的理念,不仅有助于孩子灵活自如地运用身体,发展体育技能,而且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能增强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的科学性、紧凑性。  关键词:体育活动;早锻炼;运动量  一、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实施现状  1.幼儿体育活动的运动特征不明显  我们在幼儿体育活动中时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情景:有的幼儿拿着活动材料“办家家”,有的在互相追逐打闹,有的拿
期刊
摘 要:随着教改的推进,一股“预学热”正在当下的语文课堂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预学在中低段语文教学过程中使用得较少。预学应始于中低段,教师应尽早发现中低段学生在预学过程中的困惑,正确认识预学的价值,指导具体可行的预学方法与技能,才能持续不断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从而帮助老师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预学;中低段;以学定教;高效课堂  预学在中低段语文教
期刊
摘 要:绘本故事短小单纯,但蕴意深远,往往给人以启迪,因此,教师应开发利用绘本的德育功能,在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引入绘本故事。以《我爱我家》单元为例,开发绘本资源,在教学中把握恰当的时机适度引入,用绘本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内心和行为,塑造学生健全的品格,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关键词:绘本;儿童文化;低年级;品德教学;良好品行  【审视】  无可奈何花落去  ——从缺失童心的尴尬
期刊
摘 要:教师是一个直接影响下一代人的职业,而在成长为教师的这条路上又是怎样的呢?实践出真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做到更好。三下乡活动带来的体验是教师学习路上不可多得的体验。  关键词:三下鄉;教学体验;学习  作为一个师范生,我们都是为了以后能“为人师表”而努力学习着。对于社会大众而言,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源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莘莘学子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