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历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历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就必须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师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腰安排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感知、感悟、积累,受到熏陶,形成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收益,提高素养。
在新课改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呢?即把课堂让给学生。这里的“让”有
“五让”: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己学;保证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说;强化自主的意识让学生自己问;把握训练的兴奋点让学生自己练。
(一) 学生自己学
让学生自己,并不是老师什么也不讲,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学,而是将教与学有机的统一起来。教学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多方面的选择权利,让学生学得主动。
1. 选择“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因不同阅历、不同个性的孩子对课文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因为人人都有选择“理解”的权利。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促使他们去探索“多”。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想问题、去理解,这样,一段会显露学生创新的触角。
2.选择“学法”
研究表明,不同的人适应不同的学习方法,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每个人可以利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控制,伟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并不断优化,是学习活动卓有成效。教师要善于引导,适时点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 让学生自己读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知识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保证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
我们可以安排如下几步来完成一篇课文的朗读。
1)读通课文
教师安排学生读通课文的环节,是理解课文的起点。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可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把语言文字变成直观、生动的图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或者教师作艺术性的范读;或者学生自由轻声读、同桌读。这样将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使学生对历史有整体的感悟。学习《贞观之治》一课时,学生要把课文读通,知道唐朝都有哪些皇帝,各自都涉及哪些事件,做到总体感悟史实。
2)读懂课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就要坚持在“读”上下功夫,而不是喋喋不休的讲解和繁琐的提问。课堂上要增加个体读的时间,安排默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个个读起来。通过读,角色能检查学生的感悟能力,适时点拨,使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直至读懂。学习《贞观之治》一课时,在读通的基础上,结合小字材料充分理解课文,了解历史,掌握唐朝的知识。
3)读好课文
真正读好课文时建立在对所学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实践表明,学生的朗读水平也确实需要训练和提高。学习《贞观之治》一课时,再归纳 理解知识,做到总体提升,对唐朝的史实把握到位。
(三)让学生自己说
让学生自己说,我们首先必须强化一种观念:变“差生”为“差异”。传统意义上的“差生”只差在学习成绩上,然而他们创造的潜能却不差。课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为“差生”提供发挥、展示自己创造才能的空间。课堂上,当一个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马上让其坐下,而另请“高明”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时,我们不妨耐心地给予期待性的评价:“大家别急,让他自己想一想,相信他会理解。”以此增强他们积极思考、参与创造的信心。
其次,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在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这种情况,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们会各抒己见。但很多时候,他们对前面同学的回答充耳不闻,只会按照自己想好的答案去说,不会对前面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改进或者提出异议。教师应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地起示范作用,交给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方法。如:“某某同学回答得不全面,我还想补充一点------”;“我对某某同学回答有不同看法,我认为------”;“我非常赞同某某同学的观点,如果-------那么-------”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模仿着、批判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唇枪舌战,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
(四)让学生自己问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会问”我们在实践中实施如下教学策略:
1. 教师即可以以问引问,更有提供高质量问题的范例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同样,学生提问也喜欢模仿老师的行为方式。如果教师倾向于问能提供同学思考能力的问题,学生同样会以教师为榜样,在教师的引问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对这些问题的发现以及思考的方式,从而缩短自己提出有创造性问题的时间。
2.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行为要提出明确要求
学生从感问到会问是一个需要经过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我们应从三方面对学生提出“三不要”要求:
① 不要为提问而提问
提问时学生积极思考的结晶,是死亡成果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非教学任务。避免使学生形成一种错误观念,认为提问是课堂发言的必需,每节课都得有所表示。
② 不要以疑九问、每疑必问
为避免学生的问题过于肤浅和表面化,教师要让学生在深入思考后再提问,一些能通过自身努力或借助工具书获与同学互相讨论结晶的问题,泽不必提问。
③ 不要含糊其词
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的清楚、明白。清晰地表达不仅可使问题明朗化,还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问题的深入探究和解决提供契机。
3.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氛围,给予提问的机会
无论学生提问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要号召全班同学向经常提问的同学学习,看谁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质量高。努力创设良好的、宽松的课题氛围。学生若有疑问,鼓励他们不断可以在授课前问,在课后练习前问,而且在课堂教学中随时都可以问,以培养学生问的兴趣。
4.让学生自己问
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啟思设疑、引而不发。教师绝不掩饰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失察,甚至无知,也不可因似是而非的回答遏制学生的创新。教师需要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需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回答学生的提问,不能让问题至于自己。通过让学生问,真正懂得学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未解的问题。
(五)让学生自己练
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语言实践。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欣赏并运用,从而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
1. 自主选择运用
让学生在“练习方式”上自主选择,就是认同学生的个别差异,不求统一,但求发展。课堂练习不是教师指令性的、一刀切的、机械性的作业,而是自主选择、独立设计、用心创作的作业。《三国鼎立》的局面中的官渡之战,火烧赤壁
师:在两次战争中结果 却不同的原因。
生:用比较的方法。
师: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你能否当设计师,对三国鼎立的情况进行归纳?
生:有设计表格的,有设计三角形的,有设计圆形的。
教完一个单元或者一课,我们可以只向学生提出一些基本的 作业要求,即体现教学目标的“下限要求”。其他则悉由学生随意安排,尽情发挥,自由驰骋,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每个学生自己设计“我的作业本”:学生借鉴黑板报的样式,运筹帷幄,通盘考虑,从设计导誊写、美工,做到一丝不苟,内有“书海拾贝”、 “鹦鹉学舌”、“想象天地”、“某某集锦”等内容。这种练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激活了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2. 自主欣赏并运用
“自主欣赏”是让学生自己去体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体味语言、文字中积累知识,陶冶情操。通过欣赏让学生主动地将掌握的知识、信息迁移,指导现实的生活,并在应用中寻求创新。
在新课改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呢?即把课堂让给学生。这里的“让”有
“五让”: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己学;保证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说;强化自主的意识让学生自己问;把握训练的兴奋点让学生自己练。
(一) 学生自己学
让学生自己,并不是老师什么也不讲,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学,而是将教与学有机的统一起来。教学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多方面的选择权利,让学生学得主动。
1. 选择“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因不同阅历、不同个性的孩子对课文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因为人人都有选择“理解”的权利。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促使他们去探索“多”。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想问题、去理解,这样,一段会显露学生创新的触角。
2.选择“学法”
研究表明,不同的人适应不同的学习方法,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每个人可以利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控制,伟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并不断优化,是学习活动卓有成效。教师要善于引导,适时点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 让学生自己读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知识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保证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
我们可以安排如下几步来完成一篇课文的朗读。
1)读通课文
教师安排学生读通课文的环节,是理解课文的起点。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可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把语言文字变成直观、生动的图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或者教师作艺术性的范读;或者学生自由轻声读、同桌读。这样将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使学生对历史有整体的感悟。学习《贞观之治》一课时,学生要把课文读通,知道唐朝都有哪些皇帝,各自都涉及哪些事件,做到总体感悟史实。
2)读懂课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就要坚持在“读”上下功夫,而不是喋喋不休的讲解和繁琐的提问。课堂上要增加个体读的时间,安排默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个个读起来。通过读,角色能检查学生的感悟能力,适时点拨,使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直至读懂。学习《贞观之治》一课时,在读通的基础上,结合小字材料充分理解课文,了解历史,掌握唐朝的知识。
3)读好课文
真正读好课文时建立在对所学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实践表明,学生的朗读水平也确实需要训练和提高。学习《贞观之治》一课时,再归纳 理解知识,做到总体提升,对唐朝的史实把握到位。
(三)让学生自己说
让学生自己说,我们首先必须强化一种观念:变“差生”为“差异”。传统意义上的“差生”只差在学习成绩上,然而他们创造的潜能却不差。课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为“差生”提供发挥、展示自己创造才能的空间。课堂上,当一个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马上让其坐下,而另请“高明”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时,我们不妨耐心地给予期待性的评价:“大家别急,让他自己想一想,相信他会理解。”以此增强他们积极思考、参与创造的信心。
其次,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在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这种情况,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们会各抒己见。但很多时候,他们对前面同学的回答充耳不闻,只会按照自己想好的答案去说,不会对前面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改进或者提出异议。教师应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地起示范作用,交给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方法。如:“某某同学回答得不全面,我还想补充一点------”;“我对某某同学回答有不同看法,我认为------”;“我非常赞同某某同学的观点,如果-------那么-------”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模仿着、批判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唇枪舌战,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
(四)让学生自己问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会问”我们在实践中实施如下教学策略:
1. 教师即可以以问引问,更有提供高质量问题的范例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同样,学生提问也喜欢模仿老师的行为方式。如果教师倾向于问能提供同学思考能力的问题,学生同样会以教师为榜样,在教师的引问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对这些问题的发现以及思考的方式,从而缩短自己提出有创造性问题的时间。
2.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行为要提出明确要求
学生从感问到会问是一个需要经过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我们应从三方面对学生提出“三不要”要求:
① 不要为提问而提问
提问时学生积极思考的结晶,是死亡成果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非教学任务。避免使学生形成一种错误观念,认为提问是课堂发言的必需,每节课都得有所表示。
② 不要以疑九问、每疑必问
为避免学生的问题过于肤浅和表面化,教师要让学生在深入思考后再提问,一些能通过自身努力或借助工具书获与同学互相讨论结晶的问题,泽不必提问。
③ 不要含糊其词
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的清楚、明白。清晰地表达不仅可使问题明朗化,还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问题的深入探究和解决提供契机。
3.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氛围,给予提问的机会
无论学生提问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要号召全班同学向经常提问的同学学习,看谁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质量高。努力创设良好的、宽松的课题氛围。学生若有疑问,鼓励他们不断可以在授课前问,在课后练习前问,而且在课堂教学中随时都可以问,以培养学生问的兴趣。
4.让学生自己问
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啟思设疑、引而不发。教师绝不掩饰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失察,甚至无知,也不可因似是而非的回答遏制学生的创新。教师需要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需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回答学生的提问,不能让问题至于自己。通过让学生问,真正懂得学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未解的问题。
(五)让学生自己练
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语言实践。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欣赏并运用,从而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
1. 自主选择运用
让学生在“练习方式”上自主选择,就是认同学生的个别差异,不求统一,但求发展。课堂练习不是教师指令性的、一刀切的、机械性的作业,而是自主选择、独立设计、用心创作的作业。《三国鼎立》的局面中的官渡之战,火烧赤壁
师:在两次战争中结果 却不同的原因。
生:用比较的方法。
师: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你能否当设计师,对三国鼎立的情况进行归纳?
生:有设计表格的,有设计三角形的,有设计圆形的。
教完一个单元或者一课,我们可以只向学生提出一些基本的 作业要求,即体现教学目标的“下限要求”。其他则悉由学生随意安排,尽情发挥,自由驰骋,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每个学生自己设计“我的作业本”:学生借鉴黑板报的样式,运筹帷幄,通盘考虑,从设计导誊写、美工,做到一丝不苟,内有“书海拾贝”、 “鹦鹉学舌”、“想象天地”、“某某集锦”等内容。这种练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激活了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2. 自主欣赏并运用
“自主欣赏”是让学生自己去体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体味语言、文字中积累知识,陶冶情操。通过欣赏让学生主动地将掌握的知识、信息迁移,指导现实的生活,并在应用中寻求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