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仔猪水肿病,又名仔猪肠毒血症,是由大肠杆菌引发的一种烈性、急性传染病。该病多发于春秋季节断奶1~2周后的仔猪,发病率达10%~25%,致死率高达90%以上。该病虽发病率不高,但一旦发病,通常是致死性的,很难挽救。病猪以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济失调和眼睑水肿为主要特征。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养猪业带来严重危害,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1 发病原因
1.1 病原因素
本病的病原为溶血性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显阴性,无芽胞,无荚膜,有鞭毛。此类大肠杆菌在哺乳期间即有少量存在于仔猪肠道内,但在哺乳条件下并不致病。在适当诱因(如断奶、饲料突变、天气变化等)的作用下,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特别是胃肠功能紊乱。肠内的微生态平衡破坏,促进了溶血性大肠杆菌在仔猪肠道内不断繁殖,产生毒素。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逐渐在仔猪体内积聚,引起毒血症,毒素积聚到一定程度,就引起仔猪发病,导致死亡。
1.2 母源性大肠杆菌性抗体因素
仔猪出生后,母源抗体的传递是通过小肠吸收以母乳而获得,母源性大肠杆菌性抗体在仔猪体内维持时间是7—35天,所以断奶后易发病。
1.3消化功能不健全
在仔猪阶段,猪胃肠内缺乏胃蛋白酶和游离盐酸,难以消化蛋白质。特别是植物性蛋白质。如饲料中添加过多的豆粕,由于豆粕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植物凝血素,后者会损伤小肠绒毛,一旦绒毛被损伤便会降低蛋白质的吸收,前者则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引起蛋白质分解吸收,一般情况下初喂这些饲料还不至于发病,到中后期,由于蛋白质不能彻底分解,使肠内容物腐败、发酵,刺激肠末梢感受器蠕动增强,从而引起腹泻、消不良。继而发生水肿病,因营养过剩而引起的水肿病多数归于死亡。
1.4 断奶应激因素
随着日龄的增长,仔猪肠胃内的消化酶不断增加,但由于断奶应激,各种消化酶的活性有所下降。从而使消化生理功能失调,导致肠道菌落失调。而早期断奶应激可降低仔猪体内循环抗体的水平。抑制细胞免疫力,从而导致溶血性大肠杆菌过度繁殖产生毒素,被机体吸收后而发生水肿。
1.5 饲料因素
目前,有的饲料厂家为追求高蛋白、高产出的精饲料,使得饲料蛋白水平过高,而早期断奶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决定了对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差,较多饲料蛋白进入肠道后发生腐败,对消化器官组织发生伤害,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未消化的蛋向质或未被吸收的氨基酸进入肠道后,导致肠道微生物区系的紊乱而利于本菌繁殖产生毒素,诱发该病。饲料中维生素E、硒的缺乏;维生素E 和硒在机体内共同参与机体的抗氧化防御体系,保护细胞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免受脂质過氧化物游离基的破坏,两者有复杂的补偿和协同作用,机体缺乏时,免疫器官正常结构遭到破坏,抗病力减弱,引起仔猪营养不良,消化酶活性降低,影响消化道正常生理机能,肠道菌群失调,从而为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增殖、附着和毒素产生与吸收创造了条件。
1.6 饲养管理不当
仔猪的生活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严防突然改变饲养条件及饲养方式,尤其在某些关键时刻更应该注意,如:断奶前后,生喂料突然改为熟喂料,或熟喂料突然改为生喂料,不定时定量,忽饱忽饥,偶尔喂一顿酸食或喝一顿凉水等。因为这些条件极易使肠道微生物群发生平衡失调,导致溶血性大肠杆菌过度繁殖产生毒素,被机体吸收后而发生水肿。
1.7其他因素
其它诱因如某些猪场仔猪过早断奶、环境改变、疫苗接种、气候突变、运输、冷热刺激等应激原刺激仔猪机体也能使其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减弱,就引发了消化不良和腹泻,致使肠道正常菌群体系失调,也就导致大肠杆菌等有害菌大量繁殖,造成水肿病的发生。
2 防治措施
2.1 预防措施
2.1.1加强卫生消毒
每批仔猪转入前和转出后,应把猪舍、门窗、墙壁、地面等用水冲干净,再用2.5%的氢氧化钠喷洒消毒,以喷湿为宜。母猪转入产仔舍前3天,用0.5%的高锰酸钾或者1:600百毒杀喷洒消毒。母猪产仔后应每天清理一次粪尿,保持产仔舍的干燥与清洁,每隔2天用0.5%的高锰酸钾消毒一次,有利于杀灭圈舍及周围环境的致病菌。
2.1.2加强饲养管理
哺乳母猪的饲料营养要全面,且喂量适宜,以保证乳汁的质量、数量和仔猪有充足的营养,是仔猪体质强壮,增强抗病力。乳猪应尽早诱食和补料。仔猪断奶应循序进行,如30日龄断奶,应在24~30日龄时逐渐减少哺乳母猪的采食量;同时逐步增加仔猪的采食量,直到断奶完全,但严禁饲喂太饱,以防消化不良。断奶仔猪每天应喂4~8次,每次为6~7成饱,切忌一次饲喂太饱、采食量长期超出体质要求的正常需要量。仔猪饲料要求营养全面、均衡、量足,切忌中途突然换料或大幅度改变饲料配方。
2.1.3减少应激反应
合理的早期断奶可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加快仔猪的生长。但早期断奶对仔猪来说是一种应激,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母子分离的心理应激:二是仔猪从分娩舍到保育舍的环境应激;三是仔猪营养从母乳转向饲料的营养应激。国内外专家对这3种应激都作了一些研究报道,其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应激中以营养应激最为强烈,影响也最大,而心理应激和环境应激的影响则较小。为此,则应在断奶前及早开始补料来过度适应。实践证明,从7日龄开始,用乳猪料诱食,使仔猪在断奶前能适应植物性饲料。胃肠消化机能得到适应、锻炼和加强,断奶后1周内不要更换饲料,1周后采取逐渐换成仔猪料的方法,可以减轻仔猪断奶后营养应激的影响。
2.1.4降低仔猪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
仔猪早期断奶后胃酸分泌少,各种蛋白酶的活性低,尤其不适应植物性蛋白质高的饲料。因此,断奶后3周内仔猪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不应高于19%,其中植物蛋白不应高于15%。 2.1.5 应用酸化剂
仔猪断奶后1个月内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1.00%–1.50%的柠檬酸(乳酸和食醋也可),提高胃内酸度,既适合有益的乳酸杆菌的繁殖,又能抑制有害大肠埃希氏菌及其他病原菌的滋生繁殖,还可提高消化酶的活性,对控制水肿病和仔猪腹泻都有明显的效果。值得大力推广。
2.1.6 补充铁和硒
仔猪常常发生缺铁性贫血现象,缺铁性贫血不仅影响仔猪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引起继发感染大肠埃希氏菌,导致腹泻和水肿病的发生。为此,仔猪应在3日龄内股内侧注射牲血素、铁钻针、丰血宝等补铁补血剂。在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一维生素E添加剂,或肌肉注射亚硒酸钠注射液,亚硒酸钠一维生素E缺乏,机体免疫器官遭过氧化物破坏,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并改善饲养管理,不仅可以预防白肌病、仔猪肝营养不良和桑葚心等病的发生,而且还对仔猪水肿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2.1.7断奶前后驱虫
在仔猪断奶前后使用各种驱虫剂驱虫,可以避免寄生虫侵蚀肠黏膜,防止大肠杆菌侵入破损肠黏膜,从而可减少仔猪水肿病和腹泻的发生。
2.1.8药物预防
对断奶前三天至一周或断奶后两周内的仔猪,分别用磺胺眯、磺胺二甲基咯咤、痢特灵三种药物对仔猪水肿病进行投药预防。仔猪断奶时,按0.3~0.5毫升每公斤体重肌注猪水肿抗体,间隔7~10天重复给药一次,可使断奶仔猪安全度过水肿病易发期。仔猪出生后分别于20日龄和40日龄深部肌注猪康宁5~10毫升/每头,可预防因硒和维生素E缺乏而诱发此病。一窝或一群中有一头猪突发水肿病后,应当立即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治疗量的抗菌药,添加药物应与原预防预防用药是不同类的抗菌药(如换成慢呼清),连用7-10天。
2.1.9疫苗预防
目前国内已有许多科研单位和厂家研制生产水肿病疫苗和预防仔猪黄、白痢的菌苗,所有这些疫苗都可预防仔猪的大肠杆菌病。我们采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生产的K88、K99基因工程苗在仔猪断奶前、后给仔猪皮下注射1/4头份~1/3头份,发现不仅使仔猪断奶后腹泻降低了90%以上,而且仔猪水肿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我国采用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微生物室研制的仔猪水肿、副伤寒二联灭活菌苗(中试产品),给临产20d的怀孕母猪和15日龄以上的仔猪每头肌肉注射2ml,使仔猪水肿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下降了约30%。因此,应用疫苗预防该病效果明显,费用也较低,值得大力推广。
2.2 治疗措施
仔猪水肿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只能采取对症治疗,治疗原则为抗菌消炎、利尿脱水消肿,促进有毒物质排出及增强机体抵抗力。主要是使用抗菌药物以抑制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繁殖,同时采用一些对症疗法。因该病是由某些溶血性大肠杆菌在仔猪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毒素进入血液,导致本病发生。治疗一般是针对那些还没有表现临床症状而处于潜伏期和发病的同窝仔猪。一旦发现本病,必须对全窝仔猪采取综合治疗的措施,限制采食量,降低饲料中蛋白质水平,适当增加饲料中纤维素的含量,添加有机酸并内服抗菌素药物。
2.2.1药物治疗
仔猪水肿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只能采取对症治疗,治疗原则为抗菌消炎、利尿脱水消肿,促进有毒物质排出及增强机体抵抗力。主要是使用抗菌藥物以抑制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繁殖,同时采用一些对症疗法。
2.2.1.1 发病早期可用活性炭20克加水200毫升灌肠,以使其吸附毒素阻止机体吸收。等1-2小时后用人工盐100克或硫酸镁50克加水400毫升,配成溶液再灌肠使活性炭吸附的毒素排出体外。或肌肉注射亚硒酸钠VE针5毫升/头肌肉注射水肿抗毒素每头每次5毫升,2次/天连用3-5天,地塞米松每头每次5毫升2次/天,连用3-5天肌肉注射磺胺嘧啶钠注射液5-l0毫升/次,2次/天同时给病猪辅助注射呋噻咪每天1-2毫升,每天一次直至症状消失。
2.2.1.2 发病初期出现精神萎顿,食欲降低,腹泻、拉稀时即开始肌肉注射硫酸卡那霉素 100 万 IU/头,地塞米松 5 mg/头,也可肌注 20% 磺胺嘧啶钠 20 ml/头,每日 2 次,连续 3~5 d,治愈率可达 80% 以上。)
2.2.1.3 症状轻者每头每次饲喂人工盐25g,有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的病猪,静脉滴注50%葡萄糖50mL、20%甘露醇50mL、12.5%Vc25mL,每日1次,每次5毫升,连用3天。用上述方法综合防治,治愈率为90%。
2.2.1.4 病猪出现神经症状时,可用5%的葡萄糖水200-400毫升、安钠加05-2克、20%甘露醇50-100毫升混合后静注,每天1次,连用3天,以缓解脑部水肿和颅内压升高。
2.2.1.5 对于腹泻时间较长或已经出现脱水症状的仔猪,可用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加温水1kg),同时加入乳酸环丙沙星可溶性粉按10g/kg,混合在一起,让猪自由饮用。
2.2.1.6 体质弱或较严重的病猪可静脉注射并结合肌注VB12、胎盘、肌苷各1毫升以增强体质促进康复。
2.2.1.7 对于重症者出现四肢麻痹,共济失调,眼睑水肿者可用 20% 磺胺嘧啶钠注射液 20 ml,50% 葡萄糖注射液 50 ml,安钠咖 30 ml,VC针 10 ml,地塞米松 15 ml 进行静脉注射,同时肌肉注射恩诺沙星注射液 4 ml,地塞米松 10 ml,安痛定 10 ml,1 日 2 次,连用 3 天,临床效果显著。
2.2.1.8 病猪的治疗采取综合性措施:首先取25%的高渗葡萄糖100毫升、氯霉素(按每公斤体重20毫克计)、维生素C0.5克,混合耳静脉缓慢注射,每天2次,连用2天;其次每天用50克硫酸镁加冷开水半斤溶解后灌服,连用2天。
2.2.1.9 对于病愈后,为防止复发,除加强饲养管理外,可使用维丁胶性钙、三磷酸腺苷、VB12各2毫升,混合肌注,一般隔4天一次,连续2次,效果很好。
2.2.2应用高免血清
用猪水肿灭活苗制备的高免血清,其治愈率可达73.7%,血清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值得推广。高免血清的制备应用水肿病多价浓缩灭活菌苗,对个体重85-90公斤,经检查健康的育肥猪(称受体猪)免疫两次。首免用10毫升于受体猪两侧耳根部皮下分两点慢慢注射,间隔10天进行第2次免疫,应用30毫升,分4点皮下注射;第2次免疫后15天,停止喂料8-10小时(只给饮水),再次进行健康检查,无病者用清水冲洗,去掉体表污物,颈部动脉无菌放血,分离血清,然后分装于100毫升灭菌玻璃瓶中,盖胶塞封口,置冰箱2℃-8℃保存备用。治疗方法按每头患病仔猪10-15毫升,肌肉或皮下注射,24小时未痊愈的,可再注射10-15毫升。
对本病的治疗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必须配合采用利尿、消肿、增强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防治血管损伤和出血等综合性措施。由于本病发病急、病程短、病理损伤剧烈,所以在临床上应做到准确诊断,及早治疗,疾病若发展到中后期,治疗效果就较差了。
1 发病原因
1.1 病原因素
本病的病原为溶血性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显阴性,无芽胞,无荚膜,有鞭毛。此类大肠杆菌在哺乳期间即有少量存在于仔猪肠道内,但在哺乳条件下并不致病。在适当诱因(如断奶、饲料突变、天气变化等)的作用下,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特别是胃肠功能紊乱。肠内的微生态平衡破坏,促进了溶血性大肠杆菌在仔猪肠道内不断繁殖,产生毒素。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逐渐在仔猪体内积聚,引起毒血症,毒素积聚到一定程度,就引起仔猪发病,导致死亡。
1.2 母源性大肠杆菌性抗体因素
仔猪出生后,母源抗体的传递是通过小肠吸收以母乳而获得,母源性大肠杆菌性抗体在仔猪体内维持时间是7—35天,所以断奶后易发病。
1.3消化功能不健全
在仔猪阶段,猪胃肠内缺乏胃蛋白酶和游离盐酸,难以消化蛋白质。特别是植物性蛋白质。如饲料中添加过多的豆粕,由于豆粕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植物凝血素,后者会损伤小肠绒毛,一旦绒毛被损伤便会降低蛋白质的吸收,前者则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引起蛋白质分解吸收,一般情况下初喂这些饲料还不至于发病,到中后期,由于蛋白质不能彻底分解,使肠内容物腐败、发酵,刺激肠末梢感受器蠕动增强,从而引起腹泻、消不良。继而发生水肿病,因营养过剩而引起的水肿病多数归于死亡。
1.4 断奶应激因素
随着日龄的增长,仔猪肠胃内的消化酶不断增加,但由于断奶应激,各种消化酶的活性有所下降。从而使消化生理功能失调,导致肠道菌落失调。而早期断奶应激可降低仔猪体内循环抗体的水平。抑制细胞免疫力,从而导致溶血性大肠杆菌过度繁殖产生毒素,被机体吸收后而发生水肿。
1.5 饲料因素
目前,有的饲料厂家为追求高蛋白、高产出的精饲料,使得饲料蛋白水平过高,而早期断奶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决定了对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差,较多饲料蛋白进入肠道后发生腐败,对消化器官组织发生伤害,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未消化的蛋向质或未被吸收的氨基酸进入肠道后,导致肠道微生物区系的紊乱而利于本菌繁殖产生毒素,诱发该病。饲料中维生素E、硒的缺乏;维生素E 和硒在机体内共同参与机体的抗氧化防御体系,保护细胞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免受脂质過氧化物游离基的破坏,两者有复杂的补偿和协同作用,机体缺乏时,免疫器官正常结构遭到破坏,抗病力减弱,引起仔猪营养不良,消化酶活性降低,影响消化道正常生理机能,肠道菌群失调,从而为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增殖、附着和毒素产生与吸收创造了条件。
1.6 饲养管理不当
仔猪的生活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严防突然改变饲养条件及饲养方式,尤其在某些关键时刻更应该注意,如:断奶前后,生喂料突然改为熟喂料,或熟喂料突然改为生喂料,不定时定量,忽饱忽饥,偶尔喂一顿酸食或喝一顿凉水等。因为这些条件极易使肠道微生物群发生平衡失调,导致溶血性大肠杆菌过度繁殖产生毒素,被机体吸收后而发生水肿。
1.7其他因素
其它诱因如某些猪场仔猪过早断奶、环境改变、疫苗接种、气候突变、运输、冷热刺激等应激原刺激仔猪机体也能使其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减弱,就引发了消化不良和腹泻,致使肠道正常菌群体系失调,也就导致大肠杆菌等有害菌大量繁殖,造成水肿病的发生。
2 防治措施
2.1 预防措施
2.1.1加强卫生消毒
每批仔猪转入前和转出后,应把猪舍、门窗、墙壁、地面等用水冲干净,再用2.5%的氢氧化钠喷洒消毒,以喷湿为宜。母猪转入产仔舍前3天,用0.5%的高锰酸钾或者1:600百毒杀喷洒消毒。母猪产仔后应每天清理一次粪尿,保持产仔舍的干燥与清洁,每隔2天用0.5%的高锰酸钾消毒一次,有利于杀灭圈舍及周围环境的致病菌。
2.1.2加强饲养管理
哺乳母猪的饲料营养要全面,且喂量适宜,以保证乳汁的质量、数量和仔猪有充足的营养,是仔猪体质强壮,增强抗病力。乳猪应尽早诱食和补料。仔猪断奶应循序进行,如30日龄断奶,应在24~30日龄时逐渐减少哺乳母猪的采食量;同时逐步增加仔猪的采食量,直到断奶完全,但严禁饲喂太饱,以防消化不良。断奶仔猪每天应喂4~8次,每次为6~7成饱,切忌一次饲喂太饱、采食量长期超出体质要求的正常需要量。仔猪饲料要求营养全面、均衡、量足,切忌中途突然换料或大幅度改变饲料配方。
2.1.3减少应激反应
合理的早期断奶可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加快仔猪的生长。但早期断奶对仔猪来说是一种应激,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母子分离的心理应激:二是仔猪从分娩舍到保育舍的环境应激;三是仔猪营养从母乳转向饲料的营养应激。国内外专家对这3种应激都作了一些研究报道,其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应激中以营养应激最为强烈,影响也最大,而心理应激和环境应激的影响则较小。为此,则应在断奶前及早开始补料来过度适应。实践证明,从7日龄开始,用乳猪料诱食,使仔猪在断奶前能适应植物性饲料。胃肠消化机能得到适应、锻炼和加强,断奶后1周内不要更换饲料,1周后采取逐渐换成仔猪料的方法,可以减轻仔猪断奶后营养应激的影响。
2.1.4降低仔猪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
仔猪早期断奶后胃酸分泌少,各种蛋白酶的活性低,尤其不适应植物性蛋白质高的饲料。因此,断奶后3周内仔猪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不应高于19%,其中植物蛋白不应高于15%。 2.1.5 应用酸化剂
仔猪断奶后1个月内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1.00%–1.50%的柠檬酸(乳酸和食醋也可),提高胃内酸度,既适合有益的乳酸杆菌的繁殖,又能抑制有害大肠埃希氏菌及其他病原菌的滋生繁殖,还可提高消化酶的活性,对控制水肿病和仔猪腹泻都有明显的效果。值得大力推广。
2.1.6 补充铁和硒
仔猪常常发生缺铁性贫血现象,缺铁性贫血不仅影响仔猪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引起继发感染大肠埃希氏菌,导致腹泻和水肿病的发生。为此,仔猪应在3日龄内股内侧注射牲血素、铁钻针、丰血宝等补铁补血剂。在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一维生素E添加剂,或肌肉注射亚硒酸钠注射液,亚硒酸钠一维生素E缺乏,机体免疫器官遭过氧化物破坏,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并改善饲养管理,不仅可以预防白肌病、仔猪肝营养不良和桑葚心等病的发生,而且还对仔猪水肿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2.1.7断奶前后驱虫
在仔猪断奶前后使用各种驱虫剂驱虫,可以避免寄生虫侵蚀肠黏膜,防止大肠杆菌侵入破损肠黏膜,从而可减少仔猪水肿病和腹泻的发生。
2.1.8药物预防
对断奶前三天至一周或断奶后两周内的仔猪,分别用磺胺眯、磺胺二甲基咯咤、痢特灵三种药物对仔猪水肿病进行投药预防。仔猪断奶时,按0.3~0.5毫升每公斤体重肌注猪水肿抗体,间隔7~10天重复给药一次,可使断奶仔猪安全度过水肿病易发期。仔猪出生后分别于20日龄和40日龄深部肌注猪康宁5~10毫升/每头,可预防因硒和维生素E缺乏而诱发此病。一窝或一群中有一头猪突发水肿病后,应当立即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治疗量的抗菌药,添加药物应与原预防预防用药是不同类的抗菌药(如换成慢呼清),连用7-10天。
2.1.9疫苗预防
目前国内已有许多科研单位和厂家研制生产水肿病疫苗和预防仔猪黄、白痢的菌苗,所有这些疫苗都可预防仔猪的大肠杆菌病。我们采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生产的K88、K99基因工程苗在仔猪断奶前、后给仔猪皮下注射1/4头份~1/3头份,发现不仅使仔猪断奶后腹泻降低了90%以上,而且仔猪水肿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我国采用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微生物室研制的仔猪水肿、副伤寒二联灭活菌苗(中试产品),给临产20d的怀孕母猪和15日龄以上的仔猪每头肌肉注射2ml,使仔猪水肿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下降了约30%。因此,应用疫苗预防该病效果明显,费用也较低,值得大力推广。
2.2 治疗措施
仔猪水肿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只能采取对症治疗,治疗原则为抗菌消炎、利尿脱水消肿,促进有毒物质排出及增强机体抵抗力。主要是使用抗菌药物以抑制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繁殖,同时采用一些对症疗法。因该病是由某些溶血性大肠杆菌在仔猪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毒素进入血液,导致本病发生。治疗一般是针对那些还没有表现临床症状而处于潜伏期和发病的同窝仔猪。一旦发现本病,必须对全窝仔猪采取综合治疗的措施,限制采食量,降低饲料中蛋白质水平,适当增加饲料中纤维素的含量,添加有机酸并内服抗菌素药物。
2.2.1药物治疗
仔猪水肿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只能采取对症治疗,治疗原则为抗菌消炎、利尿脱水消肿,促进有毒物质排出及增强机体抵抗力。主要是使用抗菌藥物以抑制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繁殖,同时采用一些对症疗法。
2.2.1.1 发病早期可用活性炭20克加水200毫升灌肠,以使其吸附毒素阻止机体吸收。等1-2小时后用人工盐100克或硫酸镁50克加水400毫升,配成溶液再灌肠使活性炭吸附的毒素排出体外。或肌肉注射亚硒酸钠VE针5毫升/头肌肉注射水肿抗毒素每头每次5毫升,2次/天连用3-5天,地塞米松每头每次5毫升2次/天,连用3-5天肌肉注射磺胺嘧啶钠注射液5-l0毫升/次,2次/天同时给病猪辅助注射呋噻咪每天1-2毫升,每天一次直至症状消失。
2.2.1.2 发病初期出现精神萎顿,食欲降低,腹泻、拉稀时即开始肌肉注射硫酸卡那霉素 100 万 IU/头,地塞米松 5 mg/头,也可肌注 20% 磺胺嘧啶钠 20 ml/头,每日 2 次,连续 3~5 d,治愈率可达 80% 以上。)
2.2.1.3 症状轻者每头每次饲喂人工盐25g,有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的病猪,静脉滴注50%葡萄糖50mL、20%甘露醇50mL、12.5%Vc25mL,每日1次,每次5毫升,连用3天。用上述方法综合防治,治愈率为90%。
2.2.1.4 病猪出现神经症状时,可用5%的葡萄糖水200-400毫升、安钠加05-2克、20%甘露醇50-100毫升混合后静注,每天1次,连用3天,以缓解脑部水肿和颅内压升高。
2.2.1.5 对于腹泻时间较长或已经出现脱水症状的仔猪,可用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加温水1kg),同时加入乳酸环丙沙星可溶性粉按10g/kg,混合在一起,让猪自由饮用。
2.2.1.6 体质弱或较严重的病猪可静脉注射并结合肌注VB12、胎盘、肌苷各1毫升以增强体质促进康复。
2.2.1.7 对于重症者出现四肢麻痹,共济失调,眼睑水肿者可用 20% 磺胺嘧啶钠注射液 20 ml,50% 葡萄糖注射液 50 ml,安钠咖 30 ml,VC针 10 ml,地塞米松 15 ml 进行静脉注射,同时肌肉注射恩诺沙星注射液 4 ml,地塞米松 10 ml,安痛定 10 ml,1 日 2 次,连用 3 天,临床效果显著。
2.2.1.8 病猪的治疗采取综合性措施:首先取25%的高渗葡萄糖100毫升、氯霉素(按每公斤体重20毫克计)、维生素C0.5克,混合耳静脉缓慢注射,每天2次,连用2天;其次每天用50克硫酸镁加冷开水半斤溶解后灌服,连用2天。
2.2.1.9 对于病愈后,为防止复发,除加强饲养管理外,可使用维丁胶性钙、三磷酸腺苷、VB12各2毫升,混合肌注,一般隔4天一次,连续2次,效果很好。
2.2.2应用高免血清
用猪水肿灭活苗制备的高免血清,其治愈率可达73.7%,血清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值得推广。高免血清的制备应用水肿病多价浓缩灭活菌苗,对个体重85-90公斤,经检查健康的育肥猪(称受体猪)免疫两次。首免用10毫升于受体猪两侧耳根部皮下分两点慢慢注射,间隔10天进行第2次免疫,应用30毫升,分4点皮下注射;第2次免疫后15天,停止喂料8-10小时(只给饮水),再次进行健康检查,无病者用清水冲洗,去掉体表污物,颈部动脉无菌放血,分离血清,然后分装于100毫升灭菌玻璃瓶中,盖胶塞封口,置冰箱2℃-8℃保存备用。治疗方法按每头患病仔猪10-15毫升,肌肉或皮下注射,24小时未痊愈的,可再注射10-15毫升。
对本病的治疗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必须配合采用利尿、消肿、增强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防治血管损伤和出血等综合性措施。由于本病发病急、病程短、病理损伤剧烈,所以在临床上应做到准确诊断,及早治疗,疾病若发展到中后期,治疗效果就较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