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企业慈善是当前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之必需,又对企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现实是国内企业的慈善活动就规模、作用和理念上逊于国际企业。造成这种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针对这些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才能迎来我国企业慈善事业发展繁荣的春天。
关键词:慈善、企业慈善、慈善文化
企业慈善的重要性
慈善事业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对改善困难群体的生存状况、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营造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之必需。
在慈善事业的滔滔洪流中,企业慈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慈善通过利他的、互利的或(和)自利的慈善活动,能够产生一种影响、激活或抑制资源分配的导向力量,这种力量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企业慈善本身。同时,慈善对企业自身也很重要。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单是赚取高额利润,还要包括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当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社会作出贡献时,也会从社会得到各种性质的回报。在当今开放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力”也是竞争力,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竞争环境,企业慈善行为常常可以改善企业竞争环境。企业通过组织社会捐赠等慈善活动,对扩大自己的关系网络、对于提高企业形象、改善公共关系、提高员工凝聚力甚至对于他们的经营活动都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很多企业都认为慈善捐赠会为企业带来更高的认同和更好的形象。能够支撑这种看法的实际例子是:“宝洁是盖房子的”、“等我们长大了,宝洁也老了,我们就可以帮助他了。”这是宝洁捐建的希望小学孩子们眼中的宝洁。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可口可乐企业。在可口可乐希望小学读书的山区孩子认为“可口可乐是学校”,他们没喝过可口可乐,只知道可口可乐出钱建了学校。但是,在无形中,“宝洁”、“可口可乐”这些品牌已经通过企业慈善公益举动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中。
甚至,企业的社会公益成绩可以帮助企业的经营取得更佳的成效,增加企业的收益,鼓励企业的员工更投入他们的工作,使优质的人才不致流失,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有调查表明,消费者和股东们越来越根据企业的法人公民行动决定购买那一家的产品。当他们亲眼看到企业在帮助社会方面的作为后,将自觉地成为这个企业忠实的用户。相反,如果企业忽视社会责任,则会招致一定的不利后果。
我国企业慈善发展的不平衡
企业慈善的重要性不是每个企业都能认识到的,再加上一些实际因素,就出现了我国企业慈善发展的不平衡。从整体上看,国内企业的表现与跨国企业、国际企业相比距离还比较大。慈善公益活动在跨国企业中非常普遍。一些大的跨国企业并不单单在财力上力尽所能地帮助别人,同时这些跨国企业在众多的公益活动中更多的是用人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众和项目。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一些国内企业,也许从事慈善活动的愿望并不弱,但是在行善的方式和经验上显得欠缺。有调查结果称国内企业中的90%多没有参与过慈善捐赠。具体到捐赠形式上,国内企业多是以资金捐赠为主,跨国企业、国际企业则以技术、设备、产品和资金捐赠几种方式并行。
怎么理解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在慈善方面的差距?在国际企业,除了实力比较雄厚、慈善活动历史久远以外,主要是理念和企业文化的作用。他们认为,企业慈善是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应该担当的角色。他们将自己在国外历史久远的慈善文化带到中国,“做好的企业公民”是许多跨国企业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企业普遍认同“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对环境的社会责任。企业管理者们,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看作是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自己已经不再只是股东利益的代表者,而是包括普通大众利益在内的消费者、社区、环境等等相关利益人的代表。英特尔秉承″做全球优秀企业公民″的一贯宗旨,在全球,英特尔在其开展业务的所有地区都积极投身于社区建设,勇于承担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应该负有的社会责任,并坚信通过所有企业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促进公平和谐的社会的建设。汇丰中华慈善基金会黄彬秘书长说:“我们的员工和客户都分布在全国各地,通过公益活动,我们能够更好地融合到当地整个社会中去。”生产化妆品的企业会通过慈善公益活动把关爱妇女作为其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以婴幼儿产品为主的企业会集中在儿童安全方面进行慈善公益活动,生产化学用品的一些企业则更侧重于对公益环保方面的投入。
体现“好的企业公民”这一慈善文化的,是互利型捐赠的模式。互利型捐赠鼓励企业进行慈善投资。慈善投资的含义不是狭义的经济概念,而是不排除经济含义的社会投资。“企业通过资助那些引起政府和非营利机构关注的长期项目,如教育改革、艾滋病防治等,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除了现金,企业还向非营利部门提供管理建议、技术和通讯支持、以及志愿者雇工团队。在项目实施中,企业和非营利部门形成了战略联盟。企业在达致商业目标的同时,以重要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促进社会变革的社会活动中。
那么国际企业对慈善捐赠税收减免的态度如何?有关的研究通过个案访谈发现,他们对捐赠的税收减免政策虽然普遍较为熟悉,但并非所有的捐赠都去申请免税,原因是:一,减免税款有一定的规定,必须是捐给规定的基金组织才能拿到减免凭证,而外企自己做项目的互利性捐赠较多,不可能获得免税凭证;二,多年来外企一直享受税收减免优惠,日常的数额不大的捐赠、物品捐赠、员工捐赠等再申请税收减免没有意义。
另一方面,国内企业相对不活跃也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四个缺位:
1.企业文化建设缺位。国内企业对企业公民的概念缺乏全面认知和赞同。中国企业的捐赠理念为“回报社会、造福桑梓”,没有将企业捐赠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商业利益联系起来,往往表现出一种突发性和短期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人的良心来施恩于人,因而没有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机制,更谈不上在企业文化中形成相应的慈善文化。
2.慈善文化建设缺位。中华民族素有互助互爱、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助学、助医等方面都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就总体而言,我国慈善事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慈善意识弱,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念还不够强,社会慈善氛围还不够浓厚。还有一个情况也影响了企业的慈善积极性,那就是社会对企业慈善的期望值太高,使企业觉得捐少了拿不出手,捐多了又有困难,结果选择对慈善事业的回避态度。
3.慈善组织建设缺位,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有待提高。来自各方面的募捐名目繁多,无章可循,社会募捐工作不够规范,缺乏有效管理。许多公益组织的财务状况不透明,捐赠者很难知道所捐款项的最终去向。近年来,不断爆出慈善资金和物资被截留、挪用、受损失的新闻,导致包括企业的捐赠者对慈善组织失去信任。一些企业的慈善积极性被慈善组织的做法挫伤了。
4.制度建设缺位。慈善捐赠税收减免额度偏低、程序繁琐,无形中打击了捐赠的积极性。目前,企业在捐款时,按照有关规定,在应纳税所得额的3%以内,企业可以享受免税待遇,一旦捐赠金额超过3%,企业就得为所捐款项纳税。从宏观政策考虑,减免税限额政策还具有限制性功能,即不鼓励企业超限额捐赠。其次,根据中国现行的税制,企业增值税属于中央所有,所得税则为地方财政所有,而企业如果要进行慈善捐助,减免的将是所得税。由于这种捐赠通常由国家一级发起,因此,不少地方政府不愿看到地方企业捐赠各项公益活动,因为企业的每一次捐赠,都意味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另外,按现行的规定,企业捐赠只有投向五家指定公益组织,才能获得减免税的优惠,这种有限制的优惠和许多企业的捐赠初衷并不一致。另外捐赠免税的程序还特别繁杂。民政部的司长为了解情况,捐赠500元走了10道程序,历时两个月才拿到免税返还的50元。
企业慈善发展不平衡
的改变需要国内企业向榜样学习
目前企业慈善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表明,国内企业的慈善活动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慈善文化的培育,国内企业的慈善活动定会大大改观。欧洲货币(中国)负责人胡润之所以做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慈善榜,是因为他在分析《2003中国大陆百富榜》时发现,榜上企业家的平均年龄是45岁,而比尔·盖茨正是从45岁开始他的慈善事业的。这一发现基本上可以解读为,中国本土企业的慈善活动也是有发展阶段要求的。令人可喜的是,国内的一些企业已经展露出慈善活动的新手笔。2007年2月28日下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企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2006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向公众展示“奉献能源、创造和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形象。这是中国石油集团第一次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也是首次独立发布的非财务年报。该企业表示,企业财富的获得源于社会,回报社会是企业应尽的责任。企业将创造能源与环境和谐、促进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视为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国内企业要赶上国际企业,就应特别注重学习国际企业。
1.学习理念。企业慈善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在信息社会更有了新的发展。学习和培育企业慈善文化,是21世纪中国企业必须补上的一课。国际企业的慈善理念确实值得学习。在荣获2005年度企业慈善卓越奖的思科系统企业,回报社会和积极融入社区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事业是思科企业文化的核心。钱伯斯总裁介绍说,他们“投入的不仅仅是资金和设备,还有思科员工的对社会的奉献和经验。这有效地加强了思科慈善事业的成效。”
2.转变思维。企业与社会公益的有关研究将企业捐赠划分为三类,自利型、互利型和利他型。在自利型的企业捐赠(并非主要注重广告效应,捐赠大多没有财务上的直接效益)方面,外企比例很低;互利型的企业捐赠外企比例很高。而互利型属于符合企业法人公民理论的现代企业的主导类型,内企要矫正与外企在捐赠方面的重大差异,需要实行从利他型捐赠向互利型的转变。
3.提高层次。思科企业的慈善策略已经从最初的只关注资金和产品的捐赠,发展到强调员工的积极参与。思科企业有关负责人介绍,“思科的企业文化一直都要求员工积极地参与社区的建设。我们相信,我们的员工可以在社区发挥比捐款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员工通过在新技术的采用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以及协助开展相关的业务流程改造,为非盈利性机构提供了重要的帮助。这种支持可以为他们所服务的机构和社区带来显著的成效和长期的改进。”员工社区服务志愿计划常常可以得到多赢的效果,不单是受惠机构和服务对象,企业和员工本人也得到很大的回报和满足。一是社区内的非营利机构获得有用的服务和人手,并因企业人士更了解、认同机构的工作而得到莫大的鼓励;二是增加员工的参与,提高他们的自尊,和对社区和企业的归属感,促进了个人的成长;三是这类服务项目提供了企业职员与社区居民一起工作、一起谈论他们面临的社区问题的场所,创造了一个沟通各部门的价值的社会机会;四是企业可得提高其员工的生产力的回报。支持有意义的社会公益项目,可帮助企业招聘及保留优秀的员工,提高士气,以致改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五是成功的员工志愿计划往往反映了企业的共同的文化和价值,它能够增强企业所在社区的凝聚力,提升消费者群体对企业的期望值和拥护程度,从而为企业的经营目标带来附加价值。
企业慈善发展不平衡的改变
也需要政府和社会营造良好氛围
在社会为企业慈善创造适宜、良好的氛围方面,也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1.引进法人公民文化。中国目前的企业慈善政策倾向于经济资源,而对于非经济资源例如企业法人公民文化关注不够。法人公民文化是外来文化,也是时代文化,它植根于企业法人制度和现代国家追求公正、平等的社会发展的目标,比较适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之需,引进企业法人公民文化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在捐赠这个富含社会意义的领域,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可能需要相对平衡。
2.加强慈善组织建设。大力打造慈善公益品牌、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度是慈善事业尤其是每个慈善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要提高企业慈善捐款资金使用、监管透明度。自律应该是慈善组织的主要制度。自律最重要的原则是理事会决策和所有信息公开透明。因此要尽快改变多数慈善组织的理事会形同虚设,决策权掌握在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手中的情况。即便在自律比较健全的环境下也照样需要他律。慈善组织联合会要以行动规则和评价机制实施管理,政府年审机构要进行严格的年度审计,新闻媒体表彰、批评的信息披露要充分发挥作用。
3.推进慈善组织与企业间互利双赢的合作。双方合作目标定在哪个层面,取决于对于企业作用的认识程度。如果将企业视为支持全球的社会利益的源泉,一个有巨大潜力的社会伙伴,一个可能将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与社会资源相契合的不断生长着的活的社会共同体,慈善组织就会冲破狭隘的经济视角,将合作视为获取共图发展的创新的积极动力,这对于发挥现金和非现金捐赠的效力均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如果慈善组织与企业合作仅仅是为了增加捐赠,那么其中暗含的假设是慈善组织能够有效地使用捐赠资金,比企业直接作社会公益更有效果。但是,如果这个假设受到质疑,就无法持续双方的合作。慈善组织应该与企业建立紧密性协作联系,促进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积极参与企业的品牌拓展战略,努力开发企业的慈善资源,在实现企业商业目的的同时,树立公益形象。这意味着慈善组织应该从企业文化的高度来探询企业发展与慈善事业的结合点,在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上下功夫,把树立企业的公众形象与慈善公益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争取双赢的结果。慈善组织应当在实际工作中帮助企业开展慈善活动,首先从他们关心的救灾、助学、扶老、助孤、助残等项目做起,并按不同的企业理念和文化,发展和帮助企业参与相应的慈善项目。同时与企业合作,不断提高慈善项目的社会效果、效益和影响,并以此促进企业和慈善组织的互助。
4.处理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政府方面而言,各部门尤其是与社会事业相关的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部门的各类机构需要提高对于企业慈善的社会意义的认识,特别是帮助企业通过捐赠项目管理方面的合作,更多地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为社会多做贡献。同时,政府需要正确地运用税收优惠政策,肯定企业慈善的社会价值。
5.建立健全政策法律体系。尽快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并减少办理税收减免的程序。另外,无论在捐赠减免税方面,在登记注册成立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方面,在企业慈善的惯例方面例如信息尤其是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在企业与社区、社团协调合作方面例如签协议、重信誉,对国内企业和外企都需要法律、政策的一致,一视同仁地对待内企外企,推动内企走向法人公民的方向,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慈善、企业慈善、慈善文化
企业慈善的重要性
慈善事业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对改善困难群体的生存状况、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营造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之必需。
在慈善事业的滔滔洪流中,企业慈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慈善通过利他的、互利的或(和)自利的慈善活动,能够产生一种影响、激活或抑制资源分配的导向力量,这种力量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企业慈善本身。同时,慈善对企业自身也很重要。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单是赚取高额利润,还要包括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当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社会作出贡献时,也会从社会得到各种性质的回报。在当今开放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力”也是竞争力,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竞争环境,企业慈善行为常常可以改善企业竞争环境。企业通过组织社会捐赠等慈善活动,对扩大自己的关系网络、对于提高企业形象、改善公共关系、提高员工凝聚力甚至对于他们的经营活动都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很多企业都认为慈善捐赠会为企业带来更高的认同和更好的形象。能够支撑这种看法的实际例子是:“宝洁是盖房子的”、“等我们长大了,宝洁也老了,我们就可以帮助他了。”这是宝洁捐建的希望小学孩子们眼中的宝洁。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可口可乐企业。在可口可乐希望小学读书的山区孩子认为“可口可乐是学校”,他们没喝过可口可乐,只知道可口可乐出钱建了学校。但是,在无形中,“宝洁”、“可口可乐”这些品牌已经通过企业慈善公益举动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中。
甚至,企业的社会公益成绩可以帮助企业的经营取得更佳的成效,增加企业的收益,鼓励企业的员工更投入他们的工作,使优质的人才不致流失,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有调查表明,消费者和股东们越来越根据企业的法人公民行动决定购买那一家的产品。当他们亲眼看到企业在帮助社会方面的作为后,将自觉地成为这个企业忠实的用户。相反,如果企业忽视社会责任,则会招致一定的不利后果。
我国企业慈善发展的不平衡
企业慈善的重要性不是每个企业都能认识到的,再加上一些实际因素,就出现了我国企业慈善发展的不平衡。从整体上看,国内企业的表现与跨国企业、国际企业相比距离还比较大。慈善公益活动在跨国企业中非常普遍。一些大的跨国企业并不单单在财力上力尽所能地帮助别人,同时这些跨国企业在众多的公益活动中更多的是用人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众和项目。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一些国内企业,也许从事慈善活动的愿望并不弱,但是在行善的方式和经验上显得欠缺。有调查结果称国内企业中的90%多没有参与过慈善捐赠。具体到捐赠形式上,国内企业多是以资金捐赠为主,跨国企业、国际企业则以技术、设备、产品和资金捐赠几种方式并行。
怎么理解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在慈善方面的差距?在国际企业,除了实力比较雄厚、慈善活动历史久远以外,主要是理念和企业文化的作用。他们认为,企业慈善是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应该担当的角色。他们将自己在国外历史久远的慈善文化带到中国,“做好的企业公民”是许多跨国企业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企业普遍认同“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对环境的社会责任。企业管理者们,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看作是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自己已经不再只是股东利益的代表者,而是包括普通大众利益在内的消费者、社区、环境等等相关利益人的代表。英特尔秉承″做全球优秀企业公民″的一贯宗旨,在全球,英特尔在其开展业务的所有地区都积极投身于社区建设,勇于承担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应该负有的社会责任,并坚信通过所有企业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促进公平和谐的社会的建设。汇丰中华慈善基金会黄彬秘书长说:“我们的员工和客户都分布在全国各地,通过公益活动,我们能够更好地融合到当地整个社会中去。”生产化妆品的企业会通过慈善公益活动把关爱妇女作为其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以婴幼儿产品为主的企业会集中在儿童安全方面进行慈善公益活动,生产化学用品的一些企业则更侧重于对公益环保方面的投入。
体现“好的企业公民”这一慈善文化的,是互利型捐赠的模式。互利型捐赠鼓励企业进行慈善投资。慈善投资的含义不是狭义的经济概念,而是不排除经济含义的社会投资。“企业通过资助那些引起政府和非营利机构关注的长期项目,如教育改革、艾滋病防治等,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除了现金,企业还向非营利部门提供管理建议、技术和通讯支持、以及志愿者雇工团队。在项目实施中,企业和非营利部门形成了战略联盟。企业在达致商业目标的同时,以重要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促进社会变革的社会活动中。
那么国际企业对慈善捐赠税收减免的态度如何?有关的研究通过个案访谈发现,他们对捐赠的税收减免政策虽然普遍较为熟悉,但并非所有的捐赠都去申请免税,原因是:一,减免税款有一定的规定,必须是捐给规定的基金组织才能拿到减免凭证,而外企自己做项目的互利性捐赠较多,不可能获得免税凭证;二,多年来外企一直享受税收减免优惠,日常的数额不大的捐赠、物品捐赠、员工捐赠等再申请税收减免没有意义。
另一方面,国内企业相对不活跃也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四个缺位:
1.企业文化建设缺位。国内企业对企业公民的概念缺乏全面认知和赞同。中国企业的捐赠理念为“回报社会、造福桑梓”,没有将企业捐赠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商业利益联系起来,往往表现出一种突发性和短期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人的良心来施恩于人,因而没有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机制,更谈不上在企业文化中形成相应的慈善文化。
2.慈善文化建设缺位。中华民族素有互助互爱、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助学、助医等方面都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就总体而言,我国慈善事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慈善意识弱,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念还不够强,社会慈善氛围还不够浓厚。还有一个情况也影响了企业的慈善积极性,那就是社会对企业慈善的期望值太高,使企业觉得捐少了拿不出手,捐多了又有困难,结果选择对慈善事业的回避态度。
3.慈善组织建设缺位,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有待提高。来自各方面的募捐名目繁多,无章可循,社会募捐工作不够规范,缺乏有效管理。许多公益组织的财务状况不透明,捐赠者很难知道所捐款项的最终去向。近年来,不断爆出慈善资金和物资被截留、挪用、受损失的新闻,导致包括企业的捐赠者对慈善组织失去信任。一些企业的慈善积极性被慈善组织的做法挫伤了。
4.制度建设缺位。慈善捐赠税收减免额度偏低、程序繁琐,无形中打击了捐赠的积极性。目前,企业在捐款时,按照有关规定,在应纳税所得额的3%以内,企业可以享受免税待遇,一旦捐赠金额超过3%,企业就得为所捐款项纳税。从宏观政策考虑,减免税限额政策还具有限制性功能,即不鼓励企业超限额捐赠。其次,根据中国现行的税制,企业增值税属于中央所有,所得税则为地方财政所有,而企业如果要进行慈善捐助,减免的将是所得税。由于这种捐赠通常由国家一级发起,因此,不少地方政府不愿看到地方企业捐赠各项公益活动,因为企业的每一次捐赠,都意味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另外,按现行的规定,企业捐赠只有投向五家指定公益组织,才能获得减免税的优惠,这种有限制的优惠和许多企业的捐赠初衷并不一致。另外捐赠免税的程序还特别繁杂。民政部的司长为了解情况,捐赠500元走了10道程序,历时两个月才拿到免税返还的50元。
企业慈善发展不平衡
的改变需要国内企业向榜样学习
目前企业慈善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表明,国内企业的慈善活动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慈善文化的培育,国内企业的慈善活动定会大大改观。欧洲货币(中国)负责人胡润之所以做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慈善榜,是因为他在分析《2003中国大陆百富榜》时发现,榜上企业家的平均年龄是45岁,而比尔·盖茨正是从45岁开始他的慈善事业的。这一发现基本上可以解读为,中国本土企业的慈善活动也是有发展阶段要求的。令人可喜的是,国内的一些企业已经展露出慈善活动的新手笔。2007年2月28日下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企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2006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向公众展示“奉献能源、创造和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形象。这是中国石油集团第一次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也是首次独立发布的非财务年报。该企业表示,企业财富的获得源于社会,回报社会是企业应尽的责任。企业将创造能源与环境和谐、促进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视为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国内企业要赶上国际企业,就应特别注重学习国际企业。
1.学习理念。企业慈善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在信息社会更有了新的发展。学习和培育企业慈善文化,是21世纪中国企业必须补上的一课。国际企业的慈善理念确实值得学习。在荣获2005年度企业慈善卓越奖的思科系统企业,回报社会和积极融入社区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事业是思科企业文化的核心。钱伯斯总裁介绍说,他们“投入的不仅仅是资金和设备,还有思科员工的对社会的奉献和经验。这有效地加强了思科慈善事业的成效。”
2.转变思维。企业与社会公益的有关研究将企业捐赠划分为三类,自利型、互利型和利他型。在自利型的企业捐赠(并非主要注重广告效应,捐赠大多没有财务上的直接效益)方面,外企比例很低;互利型的企业捐赠外企比例很高。而互利型属于符合企业法人公民理论的现代企业的主导类型,内企要矫正与外企在捐赠方面的重大差异,需要实行从利他型捐赠向互利型的转变。
3.提高层次。思科企业的慈善策略已经从最初的只关注资金和产品的捐赠,发展到强调员工的积极参与。思科企业有关负责人介绍,“思科的企业文化一直都要求员工积极地参与社区的建设。我们相信,我们的员工可以在社区发挥比捐款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员工通过在新技术的采用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以及协助开展相关的业务流程改造,为非盈利性机构提供了重要的帮助。这种支持可以为他们所服务的机构和社区带来显著的成效和长期的改进。”员工社区服务志愿计划常常可以得到多赢的效果,不单是受惠机构和服务对象,企业和员工本人也得到很大的回报和满足。一是社区内的非营利机构获得有用的服务和人手,并因企业人士更了解、认同机构的工作而得到莫大的鼓励;二是增加员工的参与,提高他们的自尊,和对社区和企业的归属感,促进了个人的成长;三是这类服务项目提供了企业职员与社区居民一起工作、一起谈论他们面临的社区问题的场所,创造了一个沟通各部门的价值的社会机会;四是企业可得提高其员工的生产力的回报。支持有意义的社会公益项目,可帮助企业招聘及保留优秀的员工,提高士气,以致改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五是成功的员工志愿计划往往反映了企业的共同的文化和价值,它能够增强企业所在社区的凝聚力,提升消费者群体对企业的期望值和拥护程度,从而为企业的经营目标带来附加价值。
企业慈善发展不平衡的改变
也需要政府和社会营造良好氛围
在社会为企业慈善创造适宜、良好的氛围方面,也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1.引进法人公民文化。中国目前的企业慈善政策倾向于经济资源,而对于非经济资源例如企业法人公民文化关注不够。法人公民文化是外来文化,也是时代文化,它植根于企业法人制度和现代国家追求公正、平等的社会发展的目标,比较适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之需,引进企业法人公民文化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在捐赠这个富含社会意义的领域,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可能需要相对平衡。
2.加强慈善组织建设。大力打造慈善公益品牌、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度是慈善事业尤其是每个慈善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要提高企业慈善捐款资金使用、监管透明度。自律应该是慈善组织的主要制度。自律最重要的原则是理事会决策和所有信息公开透明。因此要尽快改变多数慈善组织的理事会形同虚设,决策权掌握在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手中的情况。即便在自律比较健全的环境下也照样需要他律。慈善组织联合会要以行动规则和评价机制实施管理,政府年审机构要进行严格的年度审计,新闻媒体表彰、批评的信息披露要充分发挥作用。
3.推进慈善组织与企业间互利双赢的合作。双方合作目标定在哪个层面,取决于对于企业作用的认识程度。如果将企业视为支持全球的社会利益的源泉,一个有巨大潜力的社会伙伴,一个可能将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与社会资源相契合的不断生长着的活的社会共同体,慈善组织就会冲破狭隘的经济视角,将合作视为获取共图发展的创新的积极动力,这对于发挥现金和非现金捐赠的效力均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如果慈善组织与企业合作仅仅是为了增加捐赠,那么其中暗含的假设是慈善组织能够有效地使用捐赠资金,比企业直接作社会公益更有效果。但是,如果这个假设受到质疑,就无法持续双方的合作。慈善组织应该与企业建立紧密性协作联系,促进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积极参与企业的品牌拓展战略,努力开发企业的慈善资源,在实现企业商业目的的同时,树立公益形象。这意味着慈善组织应该从企业文化的高度来探询企业发展与慈善事业的结合点,在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上下功夫,把树立企业的公众形象与慈善公益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争取双赢的结果。慈善组织应当在实际工作中帮助企业开展慈善活动,首先从他们关心的救灾、助学、扶老、助孤、助残等项目做起,并按不同的企业理念和文化,发展和帮助企业参与相应的慈善项目。同时与企业合作,不断提高慈善项目的社会效果、效益和影响,并以此促进企业和慈善组织的互助。
4.处理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政府方面而言,各部门尤其是与社会事业相关的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部门的各类机构需要提高对于企业慈善的社会意义的认识,特别是帮助企业通过捐赠项目管理方面的合作,更多地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为社会多做贡献。同时,政府需要正确地运用税收优惠政策,肯定企业慈善的社会价值。
5.建立健全政策法律体系。尽快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并减少办理税收减免的程序。另外,无论在捐赠减免税方面,在登记注册成立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方面,在企业慈善的惯例方面例如信息尤其是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在企业与社区、社团协调合作方面例如签协议、重信誉,对国内企业和外企都需要法律、政策的一致,一视同仁地对待内企外企,推动内企走向法人公民的方向,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