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如何以辩证地角度去践行人生道路的发展,与高校德育的引导是分不开的。因此,高校德育在思政政治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一环。在立德树人理念下构建高校德育体系,探究发挥高校德育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德育体系;实现途径
[中圖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008-02
“树人”出自《管子》:“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育的根本在于人,而人要传递教育理念的根本在于德品。可以说,高校德育的建设和发展直接决定了国家培养怎样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对国家主流思想文化和观念在大学生中的传递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及从辩证的角度去践行人生道路的发展,与高校德育是分不开的。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这样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言行品德、三观都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因此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在立德树人理念下构建高校德育体系,也有着突出的实践意义。
一、立德树人理念对高校德育的基本要求
(一)对育人标准的要求
高校德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当代大学生的三观培养、道德品行、行为习惯等都是高校德育重要的培养方向,而在立德树人理念下,其中教育人、培养人的首要标准是“德”,而在高校四门思政政治课中,我们也都能看到这些主流思想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育人的标准是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核心,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德”的体现包括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生活美德。以德育作为育人的标准,同时在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把“立德”和“树人”结合好,既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同时也要把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合理引导作为高校德育践行的参照部分。
(二)对育人实效的要求
如何在立德树人理念下促进高校德育教育发展,也就是对于育人实效的体现,首先就是要对不同的大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和分层管理。不同的大学生的品德规范、观念、三观发展都会有所差别,那么为了能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发挥育人的最大实效性,应该采取分层教育的方式。全面贯彻立德树人,做到科学育人。根据不同大学生的特征及心理情况,因时因地育人,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同时进行,缺一不可,提高育人实效性。
二、立德树人理念在高校德育体系形成的必要性
(一)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人才的需要
人才从何而来?如何培养?还是主要依靠高校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教育,设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而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时应把“德”放在中心位置,将良好德行品行的形成设立为高校德育的第一教学目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输送真正意义上的接班人和纽带者,这也是高校建立长效教育体系必须时刻注意的地方。
(二)是推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人民是从苦难中走过来的,深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独立完整的主权以及富强发达的国家状态对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性。而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改变也在不断提醒着我们要为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续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广大青年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新兴力量,从高校中走出,那么高校将立德树人理念作为教学目标的一个参照,把“德”放在中心位置,培养具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也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因此坚持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也是宏观上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参照指标。
三、构建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德育体系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就是指在高校德育体系构建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程度、学习经验等作为德育建设的主要标准。而在立德树人理念下,主体性原则显得更加突出。有了良好品德,三观正确的大学生必然是高校德育下的成功典型。只有在高校德育中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一味地进行灌输才可以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德育,因此才能更好地构建高校德育体系。而现在高校德育体系构建中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现在高校德育体系构建难以体现长效性的原因之一。
(二)整体性原则
德育体系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其包含的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而德育现象的发展也包括显性和隐形等,在立德树人理念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德育教育体系的构建仅仅依靠高校是远远不够的,要发挥高校德育体系的长效性必须从学生的家庭、学校、个人、社会各个层面出发,高校德育的实施者也应该随着被实施者即学生周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个人心理变化等调整德育的方法,真正从整体上发挥高校德育的最优化模式。
(三)有效性原则
在高校德育实施过程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有效性原则,即在高校德育实施中能否真正对被实施者即学生产生良好循环的德育实际效果。现在高校中,四门思想政治课虽然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但是真正上课后收到的效果却令人担忧。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就是“洗脑课”,道德教育更是通俗易懂的内容,自己上网看书都能学会,也就是20岁左右的青年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还处在容易自我满足的状态,因此,现在高校德育实施者感觉到操作困难,上课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在高校德育长效机制构建中,如何切实有效发挥“树人”功效,真正获得良好的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
四、构建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德育体系的实现途径
(一)把立德树人理念放在高校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1.积极发挥“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德育体系;实现途径
[中圖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008-02
“树人”出自《管子》:“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育的根本在于人,而人要传递教育理念的根本在于德品。可以说,高校德育的建设和发展直接决定了国家培养怎样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对国家主流思想文化和观念在大学生中的传递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及从辩证的角度去践行人生道路的发展,与高校德育是分不开的。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这样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言行品德、三观都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因此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在立德树人理念下构建高校德育体系,也有着突出的实践意义。
一、立德树人理念对高校德育的基本要求
(一)对育人标准的要求
高校德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当代大学生的三观培养、道德品行、行为习惯等都是高校德育重要的培养方向,而在立德树人理念下,其中教育人、培养人的首要标准是“德”,而在高校四门思政政治课中,我们也都能看到这些主流思想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育人的标准是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核心,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德”的体现包括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生活美德。以德育作为育人的标准,同时在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把“立德”和“树人”结合好,既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同时也要把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合理引导作为高校德育践行的参照部分。
(二)对育人实效的要求
如何在立德树人理念下促进高校德育教育发展,也就是对于育人实效的体现,首先就是要对不同的大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和分层管理。不同的大学生的品德规范、观念、三观发展都会有所差别,那么为了能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发挥育人的最大实效性,应该采取分层教育的方式。全面贯彻立德树人,做到科学育人。根据不同大学生的特征及心理情况,因时因地育人,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同时进行,缺一不可,提高育人实效性。
二、立德树人理念在高校德育体系形成的必要性
(一)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人才的需要
人才从何而来?如何培养?还是主要依靠高校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教育,设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而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时应把“德”放在中心位置,将良好德行品行的形成设立为高校德育的第一教学目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输送真正意义上的接班人和纽带者,这也是高校建立长效教育体系必须时刻注意的地方。
(二)是推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人民是从苦难中走过来的,深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独立完整的主权以及富强发达的国家状态对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性。而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改变也在不断提醒着我们要为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续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广大青年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新兴力量,从高校中走出,那么高校将立德树人理念作为教学目标的一个参照,把“德”放在中心位置,培养具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也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因此坚持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也是宏观上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参照指标。
三、构建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德育体系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就是指在高校德育体系构建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程度、学习经验等作为德育建设的主要标准。而在立德树人理念下,主体性原则显得更加突出。有了良好品德,三观正确的大学生必然是高校德育下的成功典型。只有在高校德育中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一味地进行灌输才可以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德育,因此才能更好地构建高校德育体系。而现在高校德育体系构建中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现在高校德育体系构建难以体现长效性的原因之一。
(二)整体性原则
德育体系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其包含的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而德育现象的发展也包括显性和隐形等,在立德树人理念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德育教育体系的构建仅仅依靠高校是远远不够的,要发挥高校德育体系的长效性必须从学生的家庭、学校、个人、社会各个层面出发,高校德育的实施者也应该随着被实施者即学生周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个人心理变化等调整德育的方法,真正从整体上发挥高校德育的最优化模式。
(三)有效性原则
在高校德育实施过程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有效性原则,即在高校德育实施中能否真正对被实施者即学生产生良好循环的德育实际效果。现在高校中,四门思想政治课虽然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但是真正上课后收到的效果却令人担忧。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就是“洗脑课”,道德教育更是通俗易懂的内容,自己上网看书都能学会,也就是20岁左右的青年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还处在容易自我满足的状态,因此,现在高校德育实施者感觉到操作困难,上课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在高校德育长效机制构建中,如何切实有效发挥“树人”功效,真正获得良好的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
四、构建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德育体系的实现途径
(一)把立德树人理念放在高校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1.积极发挥“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