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媒领域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也加快了建设的步伐,高校传媒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传播方式,走向了具有现代气息的多元化传播方式,在高校教育及文化传播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现代化的高校传媒进行分析,了解目前高校传媒的发展状况及特点,并对新的传播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整合发展所需的实施策略。
[关 键 词] 大学生;人文素质;传媒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1-0172-02
目前的高校教育一直在不断的完善中,为了大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树立起良好的人文精神,高校人文教育尤为重要。高校传媒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不仅为人文教育开拓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传播的渠道也从单一形式走向了多元化。现代化传媒的到来,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化传播方式,为我们呈现出了新的势态。在新传媒的实际运用中,要保留传统传媒所具备的优势,增强创新力度,让校园传播的方式能真正走向多元化。
一、传媒具有增强高校人文教育的作用
社会整合、文化传播、环境检测等都是大众传媒的功能,高校可以利用大众传媒的特点来完成人文教育工作,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首先,传媒特有的舆论导向性能够增强学生的信仰。媒体可以通过宣扬模范事迹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建立起人生信念,规划出自己的理想,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是非善恶,更好地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其次,传媒的文化传递性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质。传媒能将我国良好的传统文化快速传播出去,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懂得要认真做人、做事,让自身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除此之外,通过传播人文文化还能指引学生深入思考人生观及价值观。最后,其实传媒也是具有娱乐功能的,能让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提高。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已经得到重视,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审美教育也占据着很高的地位。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的文化品位得到提升,并树立高尚的人文精神。在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过程中,传播人文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人文知识教育只有更好地内化融入受教育者的思想中,才能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及人文修养,从而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化,需要受教育者能发挥出主体能动性,能主动把所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要合理运用内化环节,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断发觉学生的潜在智慧及创造力,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自我教育,将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让大学生能不断提高自身文化。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教育与自我的教育有效结合,让自己的人文素质有所提高。为了培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种是阅读的数目选择要多,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课余时间里要多读一些哲学、美学、历史等的相关书籍,让自己的知识面得到开拓。另一种是要有写日记、记笔记的习惯,在阅读后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并把对自己有所启发的内容记录下来,以这样的方法来累积素材,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最后,社会的实践活动要积极参加,在实践中可以让自己的人文品质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目前高校传媒的现状及对人文教育的影响
传统的高校传媒包括了校园电视、报纸、广播等,校报在传统传媒里占有最高的主导地位。首先,学校的信息传播中校报是最重要的途径,它不只是对校园里的日常新闻进行报道,对学生及教师来说也有着一定的舆论作用,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求。然而,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不断出现,让传播的影响力及传播范围等都受到了影响。其次,传统的高校传媒里影响力最小的就是校园电视,它的受众面相对较小。配置校园电视费用比较大,同时在运作时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负责团体,报道的内容一般都是校园的官方新闻,在采编及制作的水平上远远比不上专业的电视台,致使学生更青睐社会电视,因此,校园电视在学生群体中影响力是较小的。最后,在学校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校园广播的影响力是最大的,校园广播的运行及传播方式相对比较简单,成本不高且贴近现实生活,所以每个学校都会配有自己的校园广播。但是,校园广播在进行信息的传播时仍然存在着问题,可以从几方面看出来:第一,校园广播的运作团队不够专业,一般的新闻采集和播音主持都是由对这方面有兴趣的学生担任,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及素养。第二,虽然校园广播有很丰富的内容,但是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明显不足,这种单向传播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并不能从校园广播中有效获取信息,甚至会出现学生身在其中却当作听不到的现象。这些情况的产生直接影响到了校园广播今后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校园广播自身的影响力。
三、高校网络的发展情况及对人文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传媒的自身特点
在高校文化传媒中网络传媒可以说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不仅满足了高校教育改革中的发展需要,也建立起了更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网络传媒的自身特点让校园文化传播速度得到了提升,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提高。第一,网络传播的内容比较丰富且信息量大。高校可以把校园中的日常新闻、生活中的温馨小提示、图书馆相关资料的网上查询等信息都存放在网络平台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及更满意的服务,与传统的传媒相比较,网络传媒的内容更为丰富。第二,传播信息速度快。高校通过网络平台能更快、更及时地對新闻信息进行更新,让全校师生能更方便地获取到相关的信息。第三,有较强的交互性。在校园的传播媒介中主要包括了校园网、QQ群、BBS及微博等,不仅能实现信息的传播,还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每个信息的发布者同样也有可能是信息的接收者。信息通过发起、分享、转发等方式,让信息的影响力得到有效提高。与此同时,这种学生间的轻松对话环境及发布信息的自由性,让高校的人文关怀得到充分体现。第四,多媒体的传播方式。传播时可以把视频、图片、文字、音频等内容融入信息中,形成具有多媒体特征的传播方式,让传播的信息更加生动立体,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虽然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有很多的优点,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发现,高校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在使用中依然有很多的问题存在,这也将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一个新的挑战。 (二)网络传媒的建立及发展影响了高校的人文教育
高校在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网络传媒是最有效的手段,同样是社会关注高校最方便的途径,对学生塑造人文精神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首生,网络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及时、多层次、平等的课外交流平台,更好地实现了师生间的互动。这种新的传媒方式为学生营造出了轻松愉快的文化学习氛围,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其次,这种开放式的传媒方式让学生能更好地监督教师和学校,让学生的话语权得到维护,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加监督管理。除此之外,网络传媒可以增强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心态,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民主社会意识,让他们能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做人,踏实做事,培养独立自强的精神,更好地走向社会。这些网络传媒的优势确实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给予了很多的帮助。但是我们在深入分析网络传媒的优势及作用时,也不能忽视了它在高校人文教育所产生的问题。个性化及隐蔽性都是网络传播的特点,由于网络上的言论自由,有时候会造成网络言论出现爆炸的情况,大部分乱发表言论的人都没有承担过相应的责任,导致网络中谣言、诽谤、传言等情况发生,让网络传媒最开始的发展初衷受到了影响。再者,由于网络监管机制还没有得到完善,致使网络中出现了很多暴力、色情、迷信的信息,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网络传播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且所能波及的范围也非常广,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很多的虚假信息,对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四、进一步完善高校人文教育的新策略
科学技术领域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也加快了多元化信息的建设步伐,高校传媒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单一化走向了具有现代气息的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要将各种媒体资源进行整合,把新媒体和旧媒体融合到一起,在校园中打造出更完善的宣传平台,营造出友好、互动、平等、高效的文化氛围,进一步加强高校的人文教育。首先,要对不同媒体传播方式所具有的优势进行比较,更好的实现媒体间的融合。在运用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同时还要合理运用网络传媒方式。网络传媒特有的信息方式能提高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完整性,让学生能更好地接收到传播的信息。网络传媒在监管方面的力度不够,从操作上来说也没有传统传媒成熟和规范。基于此,必须在校园网络建立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整合。比如,为了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更好的培养,可以把校报上的一些散文诗歌转换成广播的方式宣传。还可以建立网站,把校报上刊登的文章也放在网络上,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能更方便地进行浏览。其次,要不断发展新的媒体形式,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生活中,学生对校报及广播基本上是不感兴趣的,所以,目前高校中多媒体及手机已经成为教师经常使用的新媒体。手机所承载的精神文化更有时代性,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接触社会、感悟文化,让他们的视野得到开拓,同时也让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所以,高校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手机这个新媒体的优势,让学校的精神文化得到有效传播。另外,随着微博新媒体的到来,高校也可以很好地利用微博这个交流平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性。最后,高校传媒之间进行经验的交流,能更好地提高相互的专业水平。高校的多元化传播方式对传媒运作团队来说,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因此,团队间要定期组织经验交流活动,分享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更好地整合传媒资源。这不仅能让传媒的专业化运作得到提高,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五、总结
传媒在高校人文教育中有著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文化教育的发展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新的发展理念下,对传媒资源进行整合很重要,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让传媒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让学生能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桂署钦.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7-52.
[2]马明华,涂争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8-19.
[关 键 词] 大学生;人文素质;传媒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1-0172-02
目前的高校教育一直在不断的完善中,为了大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树立起良好的人文精神,高校人文教育尤为重要。高校传媒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不仅为人文教育开拓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传播的渠道也从单一形式走向了多元化。现代化传媒的到来,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化传播方式,为我们呈现出了新的势态。在新传媒的实际运用中,要保留传统传媒所具备的优势,增强创新力度,让校园传播的方式能真正走向多元化。
一、传媒具有增强高校人文教育的作用
社会整合、文化传播、环境检测等都是大众传媒的功能,高校可以利用大众传媒的特点来完成人文教育工作,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首先,传媒特有的舆论导向性能够增强学生的信仰。媒体可以通过宣扬模范事迹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建立起人生信念,规划出自己的理想,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是非善恶,更好地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其次,传媒的文化传递性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质。传媒能将我国良好的传统文化快速传播出去,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懂得要认真做人、做事,让自身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除此之外,通过传播人文文化还能指引学生深入思考人生观及价值观。最后,其实传媒也是具有娱乐功能的,能让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提高。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已经得到重视,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审美教育也占据着很高的地位。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的文化品位得到提升,并树立高尚的人文精神。在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过程中,传播人文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人文知识教育只有更好地内化融入受教育者的思想中,才能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及人文修养,从而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化,需要受教育者能发挥出主体能动性,能主动把所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要合理运用内化环节,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断发觉学生的潜在智慧及创造力,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自我教育,将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让大学生能不断提高自身文化。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教育与自我的教育有效结合,让自己的人文素质有所提高。为了培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种是阅读的数目选择要多,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课余时间里要多读一些哲学、美学、历史等的相关书籍,让自己的知识面得到开拓。另一种是要有写日记、记笔记的习惯,在阅读后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并把对自己有所启发的内容记录下来,以这样的方法来累积素材,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最后,社会的实践活动要积极参加,在实践中可以让自己的人文品质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目前高校传媒的现状及对人文教育的影响
传统的高校传媒包括了校园电视、报纸、广播等,校报在传统传媒里占有最高的主导地位。首先,学校的信息传播中校报是最重要的途径,它不只是对校园里的日常新闻进行报道,对学生及教师来说也有着一定的舆论作用,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求。然而,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不断出现,让传播的影响力及传播范围等都受到了影响。其次,传统的高校传媒里影响力最小的就是校园电视,它的受众面相对较小。配置校园电视费用比较大,同时在运作时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负责团体,报道的内容一般都是校园的官方新闻,在采编及制作的水平上远远比不上专业的电视台,致使学生更青睐社会电视,因此,校园电视在学生群体中影响力是较小的。最后,在学校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校园广播的影响力是最大的,校园广播的运行及传播方式相对比较简单,成本不高且贴近现实生活,所以每个学校都会配有自己的校园广播。但是,校园广播在进行信息的传播时仍然存在着问题,可以从几方面看出来:第一,校园广播的运作团队不够专业,一般的新闻采集和播音主持都是由对这方面有兴趣的学生担任,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及素养。第二,虽然校园广播有很丰富的内容,但是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明显不足,这种单向传播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并不能从校园广播中有效获取信息,甚至会出现学生身在其中却当作听不到的现象。这些情况的产生直接影响到了校园广播今后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校园广播自身的影响力。
三、高校网络的发展情况及对人文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传媒的自身特点
在高校文化传媒中网络传媒可以说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不仅满足了高校教育改革中的发展需要,也建立起了更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网络传媒的自身特点让校园文化传播速度得到了提升,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提高。第一,网络传播的内容比较丰富且信息量大。高校可以把校园中的日常新闻、生活中的温馨小提示、图书馆相关资料的网上查询等信息都存放在网络平台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及更满意的服务,与传统的传媒相比较,网络传媒的内容更为丰富。第二,传播信息速度快。高校通过网络平台能更快、更及时地對新闻信息进行更新,让全校师生能更方便地获取到相关的信息。第三,有较强的交互性。在校园的传播媒介中主要包括了校园网、QQ群、BBS及微博等,不仅能实现信息的传播,还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每个信息的发布者同样也有可能是信息的接收者。信息通过发起、分享、转发等方式,让信息的影响力得到有效提高。与此同时,这种学生间的轻松对话环境及发布信息的自由性,让高校的人文关怀得到充分体现。第四,多媒体的传播方式。传播时可以把视频、图片、文字、音频等内容融入信息中,形成具有多媒体特征的传播方式,让传播的信息更加生动立体,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虽然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有很多的优点,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发现,高校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在使用中依然有很多的问题存在,这也将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一个新的挑战。 (二)网络传媒的建立及发展影响了高校的人文教育
高校在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网络传媒是最有效的手段,同样是社会关注高校最方便的途径,对学生塑造人文精神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首生,网络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及时、多层次、平等的课外交流平台,更好地实现了师生间的互动。这种新的传媒方式为学生营造出了轻松愉快的文化学习氛围,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其次,这种开放式的传媒方式让学生能更好地监督教师和学校,让学生的话语权得到维护,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加监督管理。除此之外,网络传媒可以增强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心态,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民主社会意识,让他们能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做人,踏实做事,培养独立自强的精神,更好地走向社会。这些网络传媒的优势确实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给予了很多的帮助。但是我们在深入分析网络传媒的优势及作用时,也不能忽视了它在高校人文教育所产生的问题。个性化及隐蔽性都是网络传播的特点,由于网络上的言论自由,有时候会造成网络言论出现爆炸的情况,大部分乱发表言论的人都没有承担过相应的责任,导致网络中谣言、诽谤、传言等情况发生,让网络传媒最开始的发展初衷受到了影响。再者,由于网络监管机制还没有得到完善,致使网络中出现了很多暴力、色情、迷信的信息,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网络传播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且所能波及的范围也非常广,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很多的虚假信息,对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四、进一步完善高校人文教育的新策略
科学技术领域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也加快了多元化信息的建设步伐,高校传媒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单一化走向了具有现代气息的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要将各种媒体资源进行整合,把新媒体和旧媒体融合到一起,在校园中打造出更完善的宣传平台,营造出友好、互动、平等、高效的文化氛围,进一步加强高校的人文教育。首先,要对不同媒体传播方式所具有的优势进行比较,更好的实现媒体间的融合。在运用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同时还要合理运用网络传媒方式。网络传媒特有的信息方式能提高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完整性,让学生能更好地接收到传播的信息。网络传媒在监管方面的力度不够,从操作上来说也没有传统传媒成熟和规范。基于此,必须在校园网络建立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整合。比如,为了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更好的培养,可以把校报上的一些散文诗歌转换成广播的方式宣传。还可以建立网站,把校报上刊登的文章也放在网络上,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能更方便地进行浏览。其次,要不断发展新的媒体形式,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生活中,学生对校报及广播基本上是不感兴趣的,所以,目前高校中多媒体及手机已经成为教师经常使用的新媒体。手机所承载的精神文化更有时代性,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接触社会、感悟文化,让他们的视野得到开拓,同时也让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所以,高校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手机这个新媒体的优势,让学校的精神文化得到有效传播。另外,随着微博新媒体的到来,高校也可以很好地利用微博这个交流平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性。最后,高校传媒之间进行经验的交流,能更好地提高相互的专业水平。高校的多元化传播方式对传媒运作团队来说,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因此,团队间要定期组织经验交流活动,分享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更好地整合传媒资源。这不仅能让传媒的专业化运作得到提高,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五、总结
传媒在高校人文教育中有著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文化教育的发展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新的发展理念下,对传媒资源进行整合很重要,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让传媒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让学生能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桂署钦.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7-52.
[2]马明华,涂争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