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智力核心,是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对历史学科有浓厚的兴趣,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之后的快意和满足感。创造性思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三个注重”教学法,现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一、注重问题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来源于学生的悟性和教师的积极培养,这对教师本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有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和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也要具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知识结构。教师要钻研教材,吃透历史史料的内涵外延,认真研究班级共性和学生个性,在备课时能通盘考虑,精心设计,使教学系统化,使历史基础知识系列化。其次,教师在备课时,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备问题”,要借助问题的设计提高教学效益。历史教学过程中,该提什么问题,不该提什么问题,该用什么方式提问、何时提问,教师都要提前思考,斟酌再三。设计的问题要难度适中,逐级提高,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教师在备课时,还要力求贯彻整体知识结构原则,从总体上把握教材,面对全体学生,精心设计教案。教师还应因班施教、因人施问,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人人参与教学,参与思考,不做旁观者、局外人,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益。
二、注重留白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而要看学生在教师的激趣、诱导教育下吸收、消化了多少知识。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留白”艺术,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去思考、去发现,去开拓、去创新。教师要敢于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讨论、探究了解历史真相,通过拨开历史迷雾发现历史性规律,使他们自觉地产生历史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使学生有更多的兴趣谈古论今,明理鉴今,进行研究性学习。所以,历史教学中,培养探究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兴趣激发好了,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就强了。而忽视了兴趣的培养,就会如乌申斯基所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而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一些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插入一首与教学内容相关诗歌吟诵,会让学生,精神一振、耳目一新;展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美术赏鉴作品,会让学生争相评价、兴致盎然;播放一曲催人奋进的歌曲,会让学生心情愉悦、情不自禁;放映一部内容相关的影片,会将学生引入一个理想的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接受了历史教育……这些辅助手段一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当,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再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要先入为主、大讲特讲,而是准备一些有一定综合分析价值的作业题,以激发学生积极求证的欲望。如我曾经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提出过这样的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积极准备开展辩论会、演讲比赛:“假如吴三桂不降清,李自成政權能否长治久安?”“假如慈禧太后不干政,八国联军是否仍会侵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首先产生于意大利,为什么殖民掠夺和资产阶级革命却不首先产生于意大利?”学生对这一类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颇感兴趣,会积极查阅资料,认真思索问题,运用所学史实去诠释问题。
三、注重史料储备,发展思维能力
创新,离不开基础性资料,创造性思维也离不开大量的史料储备。历史课堂就是一个不断转化融合的过程,是将历史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历史课教学,知识不是教学的难点,难点是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总结历史规律和历史教训。所以,教师应要精讲多导,不要沉迷于简单问题的上,该讲处讲精讲透,而更多的时间则留给学生去阅读教材、查阅资料,促使学生准确掌握更多的史料,使学生在掌握更多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发展思维能力。
历史不会重复,但历史往往有相似之处。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解读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能力。例如,我曾经设计过这样的问题:“清王朝由盛而衰,其发展历程与哪个朝代相似,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教训是什么?”“抗日战争胜利的内因和外因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阅读、比较、分析和总结,培养了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类似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我所总结出的“三个注重”法只是能力培养诸法中的冰山一角,关键要运用得当。只要联系实际激发兴趣,着眼能力积极培养,就能较快地提高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能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中华历史文化认同感。
(责编 张翼翔)
一、注重问题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来源于学生的悟性和教师的积极培养,这对教师本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有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和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也要具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知识结构。教师要钻研教材,吃透历史史料的内涵外延,认真研究班级共性和学生个性,在备课时能通盘考虑,精心设计,使教学系统化,使历史基础知识系列化。其次,教师在备课时,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备问题”,要借助问题的设计提高教学效益。历史教学过程中,该提什么问题,不该提什么问题,该用什么方式提问、何时提问,教师都要提前思考,斟酌再三。设计的问题要难度适中,逐级提高,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教师在备课时,还要力求贯彻整体知识结构原则,从总体上把握教材,面对全体学生,精心设计教案。教师还应因班施教、因人施问,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人人参与教学,参与思考,不做旁观者、局外人,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益。
二、注重留白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而要看学生在教师的激趣、诱导教育下吸收、消化了多少知识。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留白”艺术,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去思考、去发现,去开拓、去创新。教师要敢于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讨论、探究了解历史真相,通过拨开历史迷雾发现历史性规律,使他们自觉地产生历史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使学生有更多的兴趣谈古论今,明理鉴今,进行研究性学习。所以,历史教学中,培养探究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兴趣激发好了,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就强了。而忽视了兴趣的培养,就会如乌申斯基所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而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一些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插入一首与教学内容相关诗歌吟诵,会让学生,精神一振、耳目一新;展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美术赏鉴作品,会让学生争相评价、兴致盎然;播放一曲催人奋进的歌曲,会让学生心情愉悦、情不自禁;放映一部内容相关的影片,会将学生引入一个理想的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接受了历史教育……这些辅助手段一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当,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再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要先入为主、大讲特讲,而是准备一些有一定综合分析价值的作业题,以激发学生积极求证的欲望。如我曾经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提出过这样的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积极准备开展辩论会、演讲比赛:“假如吴三桂不降清,李自成政權能否长治久安?”“假如慈禧太后不干政,八国联军是否仍会侵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首先产生于意大利,为什么殖民掠夺和资产阶级革命却不首先产生于意大利?”学生对这一类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颇感兴趣,会积极查阅资料,认真思索问题,运用所学史实去诠释问题。
三、注重史料储备,发展思维能力
创新,离不开基础性资料,创造性思维也离不开大量的史料储备。历史课堂就是一个不断转化融合的过程,是将历史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历史课教学,知识不是教学的难点,难点是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总结历史规律和历史教训。所以,教师应要精讲多导,不要沉迷于简单问题的上,该讲处讲精讲透,而更多的时间则留给学生去阅读教材、查阅资料,促使学生准确掌握更多的史料,使学生在掌握更多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发展思维能力。
历史不会重复,但历史往往有相似之处。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解读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能力。例如,我曾经设计过这样的问题:“清王朝由盛而衰,其发展历程与哪个朝代相似,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教训是什么?”“抗日战争胜利的内因和外因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阅读、比较、分析和总结,培养了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类似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我所总结出的“三个注重”法只是能力培养诸法中的冰山一角,关键要运用得当。只要联系实际激发兴趣,着眼能力积极培养,就能较快地提高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能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中华历史文化认同感。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