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活的画面、详实的资料、充足的信息量,课堂的开放性等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凸显出独特的魅力。但作为人到中年的农村教师,我对多媒体的应用并不热衷。促使我改变的是县教研室关于学习导学案教学的一次点名教研活动。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开始从网上查阅资料,认真备课,并与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第一次制作使用了课件进行教学。课件为我的语文课《少年闰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也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得到听课的领导、教师的好评。这使我充分认识到:课件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视觉感官,也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牢,印象更深。下面是我运用课件进行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1.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信息资料,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地集合在一起,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所呈现的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壮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充满生机的鸟的天堂、神奇的火烧云等,是学生没有听过、没有见过或没有真正去注意过的。通过课件展示,学生不仅得到欣赏的机会,获得审美的享受。这种学习,形色共现,声情并茂,也增加了学生阅历,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手段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火烧
云》一課,我让学生欣赏了天空红霞飞舞,瞬息万变,目不暇接的奇妙景观。学生的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真被大自然的美景震撼住了,学习热情高涨。我又建议学生运用作者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自己喜欢的其它自然景观,并充分展开想象,然后记录下来。学生还真发现了以前没有发现的美景。
2.利用课件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的特点,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更能有效突破重难点。如教学《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课时,四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并不熟悉,对非洲版图和南美洲版图不了解,所以讲解起来很费劲。而采用多媒体课件就非常直观的把板块拼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看到真是这样啊,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激活课堂
合理的利用课件教学,使抽象的语言文字,通过图文声并茂的呈现出来,引发学生兴趣,激活课堂教学。农村学生,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农村家长的认识不足,很少有机会出去旅游。而多媒体的使用,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例如,教学《观潮》一课时,我给学生展示了潮来时的情景,人山人海的画面,还让学生观赏了一线潮、交叉潮、回头潮。通过视觉的感官,学生真正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又如,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时,展示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异的景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向学生展示了他们没有发现的绚丽景色;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课时,展示了庐山优美的风光;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介绍了当时旧中国的背景资料,展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等图片,让学生不光从文字上体会,更亲眼目睹当时社会情况,从内心更深的体会到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对学生进行“落后就要挨打”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激发学生“振兴中华,从小做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教师不必再苦口婆心的讲解,引导学生体会主旨,学生早已义愤填膺,各抒己见,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改革了课堂结构,更有利于小组合作探究
新型课堂结构使教师由“讲师”变成“导师”,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和指导者。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堂,不仅使师生能更好地利用课程资源,还为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合作学习提供了不可多得便利条件。例如,我在教《少年闰土》时,出示了学习卡片。
《少年闰土》小组合作探究
——智爬问号山
各组组长组织本组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1.“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子的?(这是描写闰土给我留下的印象。)
2.课文除了写闰土,还写了谁?两人之间有什么不同?
3.两个孩子感情怎样?(你从课文的哪些段落读出来的?)
4.为什么我这样一位少爷会对一个忙月的儿子感情这么深?(哪句话告诉我们的?)
5.闰土告诉“我”哪些希奇的事?重点写的是哪几件?你从哪些文字中了解到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后,由小组成员上台讲解,教师再配合课件讲解。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借助课件创设的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是新型课堂结构的一个缩影。
四、信息技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除了具备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外,还应具有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日积月累学有关动物的成语时,在学生交流了常见的、常用的成语后,我布置课下再搜集有关动物的成语。学生纷纷参与,充分利用网络,查出了许许多多的成语。然后,我又让学生把这些成语分类。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还锻炼了整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从阅读方面来说,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从而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习作方面来说,习作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让学生心中有物,下笔有神。在习作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要求写一处自然景观,我把学校组织的学生旅游的照片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好像又重又一遍一样,这样学生就更有话可说。第二单元通过课件出示一篇例文,配合图片讲述怎样观察,观察的过程中你发现了那些新奇的事情,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有兴趣……这样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让学生在一边学习一边无拘无束的谈话中,捕捉习作的内容,激起习作的欲望。
当然,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还需不断探索。在教学中,一味依靠课件,会让课件牵着鼻子走,不是辅助教学,而是限制了教学;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会成为屏幕前的屏障。利用课件,有助于启发想象,但是利用不好,也会使学生的思维堵塞,折损想象空间。过度的上网查阅资料,会使学生懒于动脑。加之,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良莠不齐,如不正确引导、利用,学生所学也只能如坠云里雾里。
因此,我认为,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是越多越好,而应恰到好处。只有在得到信息技术最佳支持的情况下,语文教学得到了最佳效果才是最好的“整合”。我相信,经过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找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提高学生素质,优化语文教学,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责编 张翼翔)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1.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信息资料,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地集合在一起,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所呈现的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壮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充满生机的鸟的天堂、神奇的火烧云等,是学生没有听过、没有见过或没有真正去注意过的。通过课件展示,学生不仅得到欣赏的机会,获得审美的享受。这种学习,形色共现,声情并茂,也增加了学生阅历,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手段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火烧
云》一課,我让学生欣赏了天空红霞飞舞,瞬息万变,目不暇接的奇妙景观。学生的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真被大自然的美景震撼住了,学习热情高涨。我又建议学生运用作者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自己喜欢的其它自然景观,并充分展开想象,然后记录下来。学生还真发现了以前没有发现的美景。
2.利用课件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的特点,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更能有效突破重难点。如教学《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课时,四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并不熟悉,对非洲版图和南美洲版图不了解,所以讲解起来很费劲。而采用多媒体课件就非常直观的把板块拼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看到真是这样啊,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激活课堂
合理的利用课件教学,使抽象的语言文字,通过图文声并茂的呈现出来,引发学生兴趣,激活课堂教学。农村学生,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农村家长的认识不足,很少有机会出去旅游。而多媒体的使用,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例如,教学《观潮》一课时,我给学生展示了潮来时的情景,人山人海的画面,还让学生观赏了一线潮、交叉潮、回头潮。通过视觉的感官,学生真正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又如,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时,展示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异的景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向学生展示了他们没有发现的绚丽景色;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课时,展示了庐山优美的风光;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介绍了当时旧中国的背景资料,展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等图片,让学生不光从文字上体会,更亲眼目睹当时社会情况,从内心更深的体会到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对学生进行“落后就要挨打”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激发学生“振兴中华,从小做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教师不必再苦口婆心的讲解,引导学生体会主旨,学生早已义愤填膺,各抒己见,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改革了课堂结构,更有利于小组合作探究
新型课堂结构使教师由“讲师”变成“导师”,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和指导者。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堂,不仅使师生能更好地利用课程资源,还为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合作学习提供了不可多得便利条件。例如,我在教《少年闰土》时,出示了学习卡片。
《少年闰土》小组合作探究
——智爬问号山
各组组长组织本组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1.“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子的?(这是描写闰土给我留下的印象。)
2.课文除了写闰土,还写了谁?两人之间有什么不同?
3.两个孩子感情怎样?(你从课文的哪些段落读出来的?)
4.为什么我这样一位少爷会对一个忙月的儿子感情这么深?(哪句话告诉我们的?)
5.闰土告诉“我”哪些希奇的事?重点写的是哪几件?你从哪些文字中了解到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后,由小组成员上台讲解,教师再配合课件讲解。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借助课件创设的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是新型课堂结构的一个缩影。
四、信息技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除了具备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外,还应具有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日积月累学有关动物的成语时,在学生交流了常见的、常用的成语后,我布置课下再搜集有关动物的成语。学生纷纷参与,充分利用网络,查出了许许多多的成语。然后,我又让学生把这些成语分类。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还锻炼了整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从阅读方面来说,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从而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习作方面来说,习作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让学生心中有物,下笔有神。在习作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要求写一处自然景观,我把学校组织的学生旅游的照片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好像又重又一遍一样,这样学生就更有话可说。第二单元通过课件出示一篇例文,配合图片讲述怎样观察,观察的过程中你发现了那些新奇的事情,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有兴趣……这样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让学生在一边学习一边无拘无束的谈话中,捕捉习作的内容,激起习作的欲望。
当然,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还需不断探索。在教学中,一味依靠课件,会让课件牵着鼻子走,不是辅助教学,而是限制了教学;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会成为屏幕前的屏障。利用课件,有助于启发想象,但是利用不好,也会使学生的思维堵塞,折损想象空间。过度的上网查阅资料,会使学生懒于动脑。加之,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良莠不齐,如不正确引导、利用,学生所学也只能如坠云里雾里。
因此,我认为,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是越多越好,而应恰到好处。只有在得到信息技术最佳支持的情况下,语文教学得到了最佳效果才是最好的“整合”。我相信,经过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找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提高学生素质,优化语文教学,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