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院校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心理教育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重视心理教育是适应院校进步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员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员心理教育既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又是培养学员良好心理品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心理教育;教学改革;数学教学;心理品质
目前,数学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已成为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课堂教育改革的探索仍停留在观念改革、模式更新、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等方面,这些并没有动摇传统课堂教学的根基。只有把心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教育的教学意义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自由运行时,是具有建设性并值得依赖的[1]。因此,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不能仅局限于对心理辅导有需求的学生,也不能局限于个别辅导,更不能局限于几个辅导教师。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每一个教师都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学生与教师交流最多的时候是在课堂上,因此,每一节课都是心理教育的好机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自觉担负起心理教育的重任。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教育落到实处,使学生在教师的良好心理暗示下,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健康人格。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课堂情境不仅包括其中的硬环境,还包括其中的软环境。渗透心理教育的课堂教学注重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注重全体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注重心理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创造条件,为学生开拓思维制造契机,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二、心理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深化,数学教学的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
(一) 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难和排斥心理
数学抽象复杂的学科特点,使得很多学生表现出畏难和排斥心理,对数学不感兴趣。教学中,教师必须设身处地地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心理引导,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2]。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心理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学生的一种冷漠的态度。”因此,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特别是在导入新课时,要克服学生认识需要与自身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尤其对数学难点要注意精心创设突破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及时地给学生提供帮助。
(二)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审美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为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思想品德和审美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基础。通过动机与信念的唤醒与支持、情感与意志的激励与调节、想象的引发,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思想品德与审美素质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另外,数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例如,挖掘和利用数学史料、数学传记等就能让学生领略我国历史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同时,数学能塑造学生的审美情趣。数学中的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从心理学上分析,人人都有爱美的意识,如果能把数学上的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作为审美的好材料,同时利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经历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激情、动力,就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三)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数学教育还具有培养人优秀个性心理品质的功能。在数学教育中结合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准确、敏捷、迅速、严谨、精密与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注意集中的品质和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毅力等。主要表现在:(1) 性格方面。培养学生既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追求真理、勇于探索、自立自主、自尊自强以及热情开朗、真诚坦率、谦虚谨慎、勤劳俭朴等良好的性格。(2)情感方面。培养学生爱家、爱集体、爱国的情感,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勇于奉献的事业心,对社会现象的正义感,对集体的荣誉感及爱憎分明的情感。(3)意志方面。锻炼学生具有吃苦耐劳、顽强、坚毅、奋发、果断、自信、自制以及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意志品格。
(四) 使学生养成探索和创新精神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利用他们所学过的知识和过去的经验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创新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只有学生自己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敢于创新。
三、数学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原则
落实素质教育的方针,就必须保证数学教学的科学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等,同时还必须坚持以下心理教育原则:
(一) 重视教学的公正性。数学课堂实施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客观公正性直接决定心理教育的实施成效。教师对一部分学生关心不够或偏爱部分学生,就很难使所有学生信服,很难建立公正、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对所有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付诸满腔热情,从而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自由发展。
(二)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即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数学思维活动,在经历困惑、焦虑、喜悦和激励等情感变化后,获得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逐渐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再者,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会用数学知识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使他们相信自己的数学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为此,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好数学。
(三) 加强心理教育和数学教学的协同性。心理教育要和数学知识教学、思想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融心理教育于数学知识教学之中。心理教育的内容总是与数学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心理教育必须根据教学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来展开,不能因强调心理教育而架空数学教学本身,更不能把心理教育变成一种空洞的说教。
总的来说,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课堂心理教育,使学生满怀信心地进行课堂学习,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热情。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予心理教育于教学中应该越来越得到师生的认可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文萍.心理学理论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付小亚.解决数学问题的心理过程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4.3.
[3]张奠宙.数学教育学[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关键词:心理教育;教学改革;数学教学;心理品质
目前,数学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已成为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课堂教育改革的探索仍停留在观念改革、模式更新、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等方面,这些并没有动摇传统课堂教学的根基。只有把心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教育的教学意义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自由运行时,是具有建设性并值得依赖的[1]。因此,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不能仅局限于对心理辅导有需求的学生,也不能局限于个别辅导,更不能局限于几个辅导教师。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每一个教师都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学生与教师交流最多的时候是在课堂上,因此,每一节课都是心理教育的好机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自觉担负起心理教育的重任。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教育落到实处,使学生在教师的良好心理暗示下,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健康人格。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课堂情境不仅包括其中的硬环境,还包括其中的软环境。渗透心理教育的课堂教学注重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注重全体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注重心理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创造条件,为学生开拓思维制造契机,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二、心理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深化,数学教学的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
(一) 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难和排斥心理
数学抽象复杂的学科特点,使得很多学生表现出畏难和排斥心理,对数学不感兴趣。教学中,教师必须设身处地地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心理引导,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2]。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心理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学生的一种冷漠的态度。”因此,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特别是在导入新课时,要克服学生认识需要与自身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尤其对数学难点要注意精心创设突破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及时地给学生提供帮助。
(二)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审美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为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思想品德和审美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基础。通过动机与信念的唤醒与支持、情感与意志的激励与调节、想象的引发,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思想品德与审美素质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另外,数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例如,挖掘和利用数学史料、数学传记等就能让学生领略我国历史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同时,数学能塑造学生的审美情趣。数学中的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从心理学上分析,人人都有爱美的意识,如果能把数学上的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作为审美的好材料,同时利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经历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激情、动力,就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三)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数学教育还具有培养人优秀个性心理品质的功能。在数学教育中结合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准确、敏捷、迅速、严谨、精密与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注意集中的品质和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毅力等。主要表现在:(1) 性格方面。培养学生既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追求真理、勇于探索、自立自主、自尊自强以及热情开朗、真诚坦率、谦虚谨慎、勤劳俭朴等良好的性格。(2)情感方面。培养学生爱家、爱集体、爱国的情感,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勇于奉献的事业心,对社会现象的正义感,对集体的荣誉感及爱憎分明的情感。(3)意志方面。锻炼学生具有吃苦耐劳、顽强、坚毅、奋发、果断、自信、自制以及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意志品格。
(四) 使学生养成探索和创新精神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利用他们所学过的知识和过去的经验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创新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只有学生自己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敢于创新。
三、数学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原则
落实素质教育的方针,就必须保证数学教学的科学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等,同时还必须坚持以下心理教育原则:
(一) 重视教学的公正性。数学课堂实施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客观公正性直接决定心理教育的实施成效。教师对一部分学生关心不够或偏爱部分学生,就很难使所有学生信服,很难建立公正、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对所有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付诸满腔热情,从而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自由发展。
(二)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即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数学思维活动,在经历困惑、焦虑、喜悦和激励等情感变化后,获得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逐渐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再者,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会用数学知识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使他们相信自己的数学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为此,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好数学。
(三) 加强心理教育和数学教学的协同性。心理教育要和数学知识教学、思想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融心理教育于数学知识教学之中。心理教育的内容总是与数学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心理教育必须根据教学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来展开,不能因强调心理教育而架空数学教学本身,更不能把心理教育变成一种空洞的说教。
总的来说,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课堂心理教育,使学生满怀信心地进行课堂学习,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热情。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予心理教育于教学中应该越来越得到师生的认可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文萍.心理学理论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付小亚.解决数学问题的心理过程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4.3.
[3]张奠宙.数学教育学[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