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我国当今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校企割裂,这也是我国高校目前的一大通病。如何破除校企之间割裂的藩篱,打通校企之间联合的通道,仍是未来人才尤其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本文要探讨的是关于高校毕业生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联合是在产学研一体化的理论构想上提出来的实践型创新之路。
关键词:高校 校企联合 培养
一、中外校企联合培养进度对比
校企联合是指利用學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在校企联合的探索和开展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走在了前面,其所采用的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主要有技术预科计划、职业实科中学、职业主科计划、学徒培训计划等。目前,许多国际知名企业与高中合作在美国开展学徒培训计划,如西门子公司、波音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宝洁公司、麦当劳公司、三星公司等。
反观我国,除了个别高校进行试验性的一些尝试外,校企联合的高校培养模式还未形成,甚至个别高校只是为了名誉上的光彩,而让学生进行一些走马观花似的实习性培养,建立一些有名无实的实习创新基地等等,最后往往学生收获甚微。这就凸显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校企割裂”。
二、校企联合难以形成模式化进程的原因
在我国,各个高校在“综合性大学”、“一流大学”等目标的指引下,过分强调自身的学术成果产出,而忽视了与企业的联系,造成校企之间的脱节十分明显。而从企业角度来看,一方面是对于与高校联合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问题认识不够,不愿承担培养责任;再者,企业利益获取规则不清,俗话说“无利不起早”,企业最根本的目的是盈利,那么只有搞清楚联合培养能让企业“利从何来,利有何用”才能让企业心甘情愿的和高校一起尽心培养人才。
三、校企联合培养及其通用模型
“从一定意义上说,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过程,也是双方优势资源交换的过程,是双方在付出资源的同时利用对方资源的过程。”[1]对学生而言,“学生在企业真实职业环境中,逐渐明确了学习目的,增强了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加强了纪律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2]综上所述,我国应建立一个明晰的高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维护三方利益,应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考量:
(一)新进学生签约分流
这种培养方式有别于委培生,学生并不是入学前已经是单位委托培养,而是在入学时自主选择是否成为校企联合培养的合作生,签约就意味着毕业后要依据协议规定,经考核合格后到该单位工作,并在平时学习中服从学校和单位安排的一系列教学和实习。未签约的学生则按照普通教学模式对待。
(二)企业提供“准员工”实践与培训
企业为学生提供“准员工”的岗位实践机会,企业与合作高校间密切配合,协调课程安排,让每学期固定时限,固定次数的企业内生产实习走上轨道,甚至可以进行短期的“课堂转移”,让高校老师在企业内给学生上课,或让企业培训师到高校讲课。企业为鼓励培训人员去高校讲课应制订一套晋升体系,如在评工程师系列职称的条件上,给达到一定课时高校培训人员予以优先考虑等。同时企业也要和高校协调关于培训人员课酬的问题,这样的课酬加晋级的优惠政策想必会有很多企业内人才积极响应来校兼教。
(三)学校建立实习基地
学校在硬件方面要提供足够支持,企业人员过来培训就要有相关的培训和实习基地。实习老师可以是学校内理论老师,亦可以是企业派遣的合作教学培训师。在未完成学制之前,大部分时间还是应该在学校里进行学习的,所以学校提供一个校内实习与交流平台显得十分必要。
(四)签约学生毕业前校企联考
此项考试的设立是一种学业能力与就业能力的双重测试,因为是校企联合培养,那便不能仅仅考虑学校层面的利省性,不可不经考核就将签约毕业生推向企业,这样对企业是不负责和不公平的,是对校企联合培养方案理论可行性推演的掣肘短板,有可能因毕业生质量的不稳定造成企业经过一两年之后就不再想继续与高校合作培养。需要指出的是,此考试应由校企双方联合商榷考试难度及重点,且不可实行择优录用的“排队”方式,而是应以事先确定的分数为界限,凡达到合格分数的毕业生均应被录用。这样做体现了对学生本身的重视,让学生对未来有坚定的信心,而不会因为担心自己不是“队列”前端而被舍弃。对于签约毕业生的走向主要可分为两条路径:
(1)合格签约考生入职后按一定比例获得企业专项奖学金
考试合格的签约毕业生因几年内经过合作企业的悉心培训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无需再培训。其户口、档案、党团关系等可一站式的由学校开辟“绿色通道”与合作单位间直接“一揽子”交接,省去了毕业生为毕业入职手续东奔西跑的繁琐手续,为毕业生本人及企业都省去了很多无谓成本,让毕业生可以专心的直接投入工作状态,尽快为企业创造效益。
(2)不合格签约生“回炉”一年后就业双向选择
这项内容旨在激发签约在校生得危机意识,考试不合格就要留级重新修读一年,这样就避免了个别毕业生因不想履行到该单位工作的协议而故意考低分的现象,待下一年毕业时如果该生想进入合作单位则继续参加考试拿到合格资格,如该生不想进入合作单位则无需参加考试,正常毕业。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我国的大学教育过于容易毕业,“严进宽出”,使得学生没有危机感,部分学生将读大学视同玩乐,缺乏目标,游戏人生,精神迷惘,心理阴霾。所以,我们甚至可将此考试视为毕业考试,这不仅是针对校企联合,亦可作为大范围普通本科院校推广的思考选择。
参考文献:
[1]夏建国.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创新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许邦丽董昕王军明.校企联合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作者简介:周建元(1984—),男,河北保定人,广东海洋大学教师,主要从事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方向研究。
关键词:高校 校企联合 培养
一、中外校企联合培养进度对比
校企联合是指利用學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在校企联合的探索和开展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走在了前面,其所采用的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主要有技术预科计划、职业实科中学、职业主科计划、学徒培训计划等。目前,许多国际知名企业与高中合作在美国开展学徒培训计划,如西门子公司、波音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宝洁公司、麦当劳公司、三星公司等。
反观我国,除了个别高校进行试验性的一些尝试外,校企联合的高校培养模式还未形成,甚至个别高校只是为了名誉上的光彩,而让学生进行一些走马观花似的实习性培养,建立一些有名无实的实习创新基地等等,最后往往学生收获甚微。这就凸显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校企割裂”。
二、校企联合难以形成模式化进程的原因
在我国,各个高校在“综合性大学”、“一流大学”等目标的指引下,过分强调自身的学术成果产出,而忽视了与企业的联系,造成校企之间的脱节十分明显。而从企业角度来看,一方面是对于与高校联合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问题认识不够,不愿承担培养责任;再者,企业利益获取规则不清,俗话说“无利不起早”,企业最根本的目的是盈利,那么只有搞清楚联合培养能让企业“利从何来,利有何用”才能让企业心甘情愿的和高校一起尽心培养人才。
三、校企联合培养及其通用模型
“从一定意义上说,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过程,也是双方优势资源交换的过程,是双方在付出资源的同时利用对方资源的过程。”[1]对学生而言,“学生在企业真实职业环境中,逐渐明确了学习目的,增强了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加强了纪律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2]综上所述,我国应建立一个明晰的高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维护三方利益,应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考量:
(一)新进学生签约分流
这种培养方式有别于委培生,学生并不是入学前已经是单位委托培养,而是在入学时自主选择是否成为校企联合培养的合作生,签约就意味着毕业后要依据协议规定,经考核合格后到该单位工作,并在平时学习中服从学校和单位安排的一系列教学和实习。未签约的学生则按照普通教学模式对待。
(二)企业提供“准员工”实践与培训
企业为学生提供“准员工”的岗位实践机会,企业与合作高校间密切配合,协调课程安排,让每学期固定时限,固定次数的企业内生产实习走上轨道,甚至可以进行短期的“课堂转移”,让高校老师在企业内给学生上课,或让企业培训师到高校讲课。企业为鼓励培训人员去高校讲课应制订一套晋升体系,如在评工程师系列职称的条件上,给达到一定课时高校培训人员予以优先考虑等。同时企业也要和高校协调关于培训人员课酬的问题,这样的课酬加晋级的优惠政策想必会有很多企业内人才积极响应来校兼教。
(三)学校建立实习基地
学校在硬件方面要提供足够支持,企业人员过来培训就要有相关的培训和实习基地。实习老师可以是学校内理论老师,亦可以是企业派遣的合作教学培训师。在未完成学制之前,大部分时间还是应该在学校里进行学习的,所以学校提供一个校内实习与交流平台显得十分必要。
(四)签约学生毕业前校企联考
此项考试的设立是一种学业能力与就业能力的双重测试,因为是校企联合培养,那便不能仅仅考虑学校层面的利省性,不可不经考核就将签约毕业生推向企业,这样对企业是不负责和不公平的,是对校企联合培养方案理论可行性推演的掣肘短板,有可能因毕业生质量的不稳定造成企业经过一两年之后就不再想继续与高校合作培养。需要指出的是,此考试应由校企双方联合商榷考试难度及重点,且不可实行择优录用的“排队”方式,而是应以事先确定的分数为界限,凡达到合格分数的毕业生均应被录用。这样做体现了对学生本身的重视,让学生对未来有坚定的信心,而不会因为担心自己不是“队列”前端而被舍弃。对于签约毕业生的走向主要可分为两条路径:
(1)合格签约考生入职后按一定比例获得企业专项奖学金
考试合格的签约毕业生因几年内经过合作企业的悉心培训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无需再培训。其户口、档案、党团关系等可一站式的由学校开辟“绿色通道”与合作单位间直接“一揽子”交接,省去了毕业生为毕业入职手续东奔西跑的繁琐手续,为毕业生本人及企业都省去了很多无谓成本,让毕业生可以专心的直接投入工作状态,尽快为企业创造效益。
(2)不合格签约生“回炉”一年后就业双向选择
这项内容旨在激发签约在校生得危机意识,考试不合格就要留级重新修读一年,这样就避免了个别毕业生因不想履行到该单位工作的协议而故意考低分的现象,待下一年毕业时如果该生想进入合作单位则继续参加考试拿到合格资格,如该生不想进入合作单位则无需参加考试,正常毕业。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我国的大学教育过于容易毕业,“严进宽出”,使得学生没有危机感,部分学生将读大学视同玩乐,缺乏目标,游戏人生,精神迷惘,心理阴霾。所以,我们甚至可将此考试视为毕业考试,这不仅是针对校企联合,亦可作为大范围普通本科院校推广的思考选择。
参考文献:
[1]夏建国.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创新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许邦丽董昕王军明.校企联合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作者简介:周建元(1984—),男,河北保定人,广东海洋大学教师,主要从事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