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各种各样信息载体中,期刊独具特色。因为它出版形式多样,刊载内容广泛而多彩,所以它受到各类读者的广泛欢迎与爱戴。实践证明,期刊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和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信息工具,无疑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知识宝库。
一、档案核心期刊
档案期刊属于专业性期刊的一种,“文革”前是一枝独秀,只有《档案工作》一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档案期刊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已初具规模。据1992年5月全国档案期刊工作会议披露,全国档案期刊已达七十余种,到1996年6月已发展到107种①,标志着我国档案期刊由一家独秀进入百家争鸣的时代。
在百种档案期刊中,可以按照主办单位划分为行政组织和学术团体两类;也可以按照报道内容划分为工作指导、学术研究、史料公布三类;如果以出版形式划分,可以分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公开发行、内部资料交流三类。随着内容与形式的发展变化,档案期刊的读者群也在不断的扩大。随着读者需求的增加,档案期刊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趋势。
由于期刊数量的增加,使下列三个矛盾十分突出。一是期刊出版物的迅速增长与购买资金有限的矛盾,尤其是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个矛盾愈显突出;二是期刊越来越多的载文量与读者有限时间与精力的矛盾;三是期刊读者不再仅仅满足于业务研究与工作经验的交流,而呈现的多元化需求。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有必要对现有期刊加以系统研究,认真地鉴别它们的水平与质量,了解它们在所涉及的学科或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以便于读者从期刊的海洋中探寻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必须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筛选、确认各学科的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是指发表该学科论文数量较多,文摘率、引文率、读者利用率相对较高,影响较大的那些期刊。②那么,核心期刊是如何筛选与确认的呢?首先,它是由北京地区高等院校期刊工作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共同研究、编制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说明核心期刊的筛选原则和过程,使核心期刊的确认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其次,筛选方法比较科学。
1994年以前对中文核心期刊的筛选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依据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和载文量进行初选,第二步是综合筛选。根据初选数据,考察每个指标的排序结果,同时将统计数据与筛选结果送学科专家评审,根据专家意见作个别调整,并最终产生该学科的核心期刊表。2008年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筛选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改善。《总览》(2008年版)在深入研究核心期刊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决定继续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奖或被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9个评价指标。对照以前比较大的变化是取消了载文量指标,增加了他引量、获奖或被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基金论文比和web下载量等指标。
由此得出,档案学核心期刊就是指发表档案学术论文较多,各项统计指标较多,并在档案学和档案工作领域中利用率较高,影响较大的那些期刊。
二、《北京档案》在档案学核心期刊区上升三位的原因
《北京档案》从1992年起就一直置身于档案学核心期刊区域内,在2004年出版的《总览》中,《北京档案》位于“G27档案学类核心期刊表”的第10位,而在2008年出版的《总览》中,《北京档案》名列第7位,相对2004年的结果上升了3位,其中主要原因可归结为:
第一,局领导十分重视。北京市档案局与档案学会作为主办单位为办好《北京档案》从人、财、物诸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局领导的倾心领导下,《北京档案》的办刊方向、编辑风格乃至文章质量都有了明显改善。
第二,加大了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力度。从2005年至2008年,该刊的“理论探讨”、“业务研究”、“经验交流”和“域外采风”等栏目共刊登文章396篇,平均每期刊登理论研究性文章8.25篇,其中不乏质量较高的文章。比如潘玉民的《档案信息开发应实施品牌战略》(2005年第6期)、杨立人的《国家档案馆藏建设中的“亲民”战略》(2006年第9期)、陈永生的《档案长远利用的多重挑战及安全保护措施》(2007年第3期、第4期)、周毅的《政府信息公开进程中公共档案馆的责任》(2008年第2期)、马素萍的《国有企业档案资产及其特性分析》(2008年第3期)等等。正是由于档案学理论探讨与实践经验研究文章质量的提高,《北京档案》的被摘量、被引量等数据才有了明显增长。
第三,善于集思广益。编者、读者、作者互动,为办好刊物建言献策。每年年初召开小型座谈会,聘请专家、学者、有代表性的读者对刊物定位、栏目安排,甚至刊物的封面,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编读互动。这种读者、作者、编者,甚至领导者多方的互动,不仅有赞扬、建议和批评,而且有编辑部的及时表态。这种读者、作者参与式的民主办刊,大大提高了刊物的质量,增强了刊物的学术性、指导性和可读性。
《北京档案》目前已出版了219期,这决不是简单的时间积累和数字相加,而是编者、作者、读者相互努力、相互支持的辛苦结晶。
三、《北京档案》的特色
《北京档案》的特色就在于反映了首都北京的特色,具有独特的地方区域性,记录或描述了首都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乡土民情,反映了与北京有关的独特的人、物和事。如出生、成长、工作或者对首都解放和建设有着卓越贡献的人,坐落在北京地区的名胜古迹以及发生在首都的特殊事件。《北京档案》的特色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栏目得以体现。
(一)“每期评论”
《北京档案》每期的开头都会有一篇本刊评论员写的文章,言简意明,紧跟形势。比如2008年第1期的《加强民生档案工作,促进社会祥和》、第8期的《发扬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再创北京档案事业辉煌》以及2006年第12期至2007年第9期围绕“档案工作与和谐社会”主题连续发表的10期评论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二)“新闻月报”
《北京档案》每期均刊登“新闻月报”,从2005年至2008年共刊登165篇,平均每年刊登41篇,每期至少要有3篇以上的“新闻月报”。由于它针对性强并有较快的时间性,深受读者欢迎。如2008年第11期的《北京市档案局召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第12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功能需求研究〉课题通过评审》等新闻都颇能引起档案工作者的关注。
(三)“京都旧影”
这是一个休闲栏目,但其北京特色十分浓厚,增强了刊物的趣味性。从2005年至2008年共刊登了92篇短文,平均每年刊出23篇,每期将近2篇。如《北京紫禁城》、《天坛》、《居庸关和八达岭长城》、《平北小白龙——记抗日民族英雄白乙化》、《老北京的婚姻风俗》等文章都给读者以强烈的亲切感。
(四)“京城茶座”
这同样是一个休闲栏目,让读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稍稍放松一下,体会和享受老北京茶余饭后的美好时光。从2005年至2008年共刊登134篇文章,平均每期至少有3篇文章。如《康熙培育了京西稻》、《乾隆皇帝与北海琼华岛》、《侯宝林与“平地茶园”》、《嘉庆皇帝神武门遇刺案》、《正阳门的五次大毁与重建》、《北京鹤年堂老药铺》等文章都增强了杂志的可读性与趣味性,不断引起读者的兴趣,进而使得《北京档案》深入人心。
总之,二十多年来,《北京档案》不拘一格,不断创新与改革,在国内众多的档案期刊中,独树一帜,逐渐造就了一部具有首都特色的档案专业核心期刊。预祝《北京档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注释:
①《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
②《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五版。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一、档案核心期刊
档案期刊属于专业性期刊的一种,“文革”前是一枝独秀,只有《档案工作》一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档案期刊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已初具规模。据1992年5月全国档案期刊工作会议披露,全国档案期刊已达七十余种,到1996年6月已发展到107种①,标志着我国档案期刊由一家独秀进入百家争鸣的时代。
在百种档案期刊中,可以按照主办单位划分为行政组织和学术团体两类;也可以按照报道内容划分为工作指导、学术研究、史料公布三类;如果以出版形式划分,可以分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公开发行、内部资料交流三类。随着内容与形式的发展变化,档案期刊的读者群也在不断的扩大。随着读者需求的增加,档案期刊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趋势。
由于期刊数量的增加,使下列三个矛盾十分突出。一是期刊出版物的迅速增长与购买资金有限的矛盾,尤其是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个矛盾愈显突出;二是期刊越来越多的载文量与读者有限时间与精力的矛盾;三是期刊读者不再仅仅满足于业务研究与工作经验的交流,而呈现的多元化需求。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有必要对现有期刊加以系统研究,认真地鉴别它们的水平与质量,了解它们在所涉及的学科或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以便于读者从期刊的海洋中探寻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必须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筛选、确认各学科的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是指发表该学科论文数量较多,文摘率、引文率、读者利用率相对较高,影响较大的那些期刊。②那么,核心期刊是如何筛选与确认的呢?首先,它是由北京地区高等院校期刊工作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共同研究、编制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说明核心期刊的筛选原则和过程,使核心期刊的确认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其次,筛选方法比较科学。
1994年以前对中文核心期刊的筛选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依据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和载文量进行初选,第二步是综合筛选。根据初选数据,考察每个指标的排序结果,同时将统计数据与筛选结果送学科专家评审,根据专家意见作个别调整,并最终产生该学科的核心期刊表。2008年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筛选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改善。《总览》(2008年版)在深入研究核心期刊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决定继续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奖或被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9个评价指标。对照以前比较大的变化是取消了载文量指标,增加了他引量、获奖或被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基金论文比和web下载量等指标。
由此得出,档案学核心期刊就是指发表档案学术论文较多,各项统计指标较多,并在档案学和档案工作领域中利用率较高,影响较大的那些期刊。
二、《北京档案》在档案学核心期刊区上升三位的原因
《北京档案》从1992年起就一直置身于档案学核心期刊区域内,在2004年出版的《总览》中,《北京档案》位于“G27档案学类核心期刊表”的第10位,而在2008年出版的《总览》中,《北京档案》名列第7位,相对2004年的结果上升了3位,其中主要原因可归结为:
第一,局领导十分重视。北京市档案局与档案学会作为主办单位为办好《北京档案》从人、财、物诸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局领导的倾心领导下,《北京档案》的办刊方向、编辑风格乃至文章质量都有了明显改善。
第二,加大了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力度。从2005年至2008年,该刊的“理论探讨”、“业务研究”、“经验交流”和“域外采风”等栏目共刊登文章396篇,平均每期刊登理论研究性文章8.25篇,其中不乏质量较高的文章。比如潘玉民的《档案信息开发应实施品牌战略》(2005年第6期)、杨立人的《国家档案馆藏建设中的“亲民”战略》(2006年第9期)、陈永生的《档案长远利用的多重挑战及安全保护措施》(2007年第3期、第4期)、周毅的《政府信息公开进程中公共档案馆的责任》(2008年第2期)、马素萍的《国有企业档案资产及其特性分析》(2008年第3期)等等。正是由于档案学理论探讨与实践经验研究文章质量的提高,《北京档案》的被摘量、被引量等数据才有了明显增长。
第三,善于集思广益。编者、读者、作者互动,为办好刊物建言献策。每年年初召开小型座谈会,聘请专家、学者、有代表性的读者对刊物定位、栏目安排,甚至刊物的封面,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编读互动。这种读者、作者、编者,甚至领导者多方的互动,不仅有赞扬、建议和批评,而且有编辑部的及时表态。这种读者、作者参与式的民主办刊,大大提高了刊物的质量,增强了刊物的学术性、指导性和可读性。
《北京档案》目前已出版了219期,这决不是简单的时间积累和数字相加,而是编者、作者、读者相互努力、相互支持的辛苦结晶。
三、《北京档案》的特色
《北京档案》的特色就在于反映了首都北京的特色,具有独特的地方区域性,记录或描述了首都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乡土民情,反映了与北京有关的独特的人、物和事。如出生、成长、工作或者对首都解放和建设有着卓越贡献的人,坐落在北京地区的名胜古迹以及发生在首都的特殊事件。《北京档案》的特色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栏目得以体现。
(一)“每期评论”
《北京档案》每期的开头都会有一篇本刊评论员写的文章,言简意明,紧跟形势。比如2008年第1期的《加强民生档案工作,促进社会祥和》、第8期的《发扬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再创北京档案事业辉煌》以及2006年第12期至2007年第9期围绕“档案工作与和谐社会”主题连续发表的10期评论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二)“新闻月报”
《北京档案》每期均刊登“新闻月报”,从2005年至2008年共刊登165篇,平均每年刊登41篇,每期至少要有3篇以上的“新闻月报”。由于它针对性强并有较快的时间性,深受读者欢迎。如2008年第11期的《北京市档案局召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第12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功能需求研究〉课题通过评审》等新闻都颇能引起档案工作者的关注。
(三)“京都旧影”
这是一个休闲栏目,但其北京特色十分浓厚,增强了刊物的趣味性。从2005年至2008年共刊登了92篇短文,平均每年刊出23篇,每期将近2篇。如《北京紫禁城》、《天坛》、《居庸关和八达岭长城》、《平北小白龙——记抗日民族英雄白乙化》、《老北京的婚姻风俗》等文章都给读者以强烈的亲切感。
(四)“京城茶座”
这同样是一个休闲栏目,让读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稍稍放松一下,体会和享受老北京茶余饭后的美好时光。从2005年至2008年共刊登134篇文章,平均每期至少有3篇文章。如《康熙培育了京西稻》、《乾隆皇帝与北海琼华岛》、《侯宝林与“平地茶园”》、《嘉庆皇帝神武门遇刺案》、《正阳门的五次大毁与重建》、《北京鹤年堂老药铺》等文章都增强了杂志的可读性与趣味性,不断引起读者的兴趣,进而使得《北京档案》深入人心。
总之,二十多年来,《北京档案》不拘一格,不断创新与改革,在国内众多的档案期刊中,独树一帜,逐渐造就了一部具有首都特色的档案专业核心期刊。预祝《北京档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注释:
①《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
②《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五版。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