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安全问题,需要采取综合对策和措施加以解决。分析了科学发展观与水利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含义和阶段,并提出了当前及下一阶段工作思路,以期更好地利用水资源。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水利
中图分类号F4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4-0333-02
水资源安全问题涉及到人类未来的健康安全、发展安全、生存环境安全、粮食安全、国家安全、生态安全等诸多方面。因此,必须采取综合对策和措施加以解决;但最根本的是要遵循可持续利用的法则,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强化管理。
1科学发展观与水利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除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必然性和战略性、指导性认识,不断增强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外,更重要的是要将科学发展观付诸实践,见诸行动,贯穿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改革开放的各项工作中去,在实践中将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水利行业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认清形势、立足实际、把握重点、明确方向,在扎实推进一些转变工作上下功夫。水利发展理念应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发展水利的视角应从只顾眼前向兼顾长远转变;水利建设机制应从一元驱动向多元驱动转变;水利发展布局应从优先发展农村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转变;治水思路应从不自觉向自觉转变;水资源利用应从过度粗放型消耗用水向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转变;水利工程效益的衡量应从单一取向向综合评定转变;水行政管理体制应从多龙管水向一龙管水转变;水资源配置应从政府配置资源向市场配置资源转变;治理水务秩序应从人治管水向法治管水转变。
2可持续发展水利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被广泛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
Gleick等人将可持续水利定义为:“水的利用应能维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并能使之充满希望地迈入未来,而不能损害赖以存在的水文圈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纵观水利发展的历史,经历了许多重要阶段或者模式,由于受知识背景、社会地位以及研究角度的影响,不同的学者对其划分略有差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由单一目标走向多目标的协同发展,这是由水资源本身的特性、水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系列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社会经济环境对水的需求及人类对水资源认识程度等共同决定的。人类水资源开发利用,先后经历或正在经历3个阶段:①原始水利阶段,是以解决人类生活生存为主要目的,这在我国一些地区,如老少边地区依然存在。②工程水利阶段,有的学者称为工程经济水利阶段,以兴建水利工程为主要手段,解决人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利处于这个阶段。③资源水利阶段,以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科学管理为标志,强化水资源与国民经济相结合,强调综合优化配置水资源,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以人水和谐共处为出发点,对新的治水思路理念的集中概括,也是更高层次的水利阶段。沈坩卿教授将之称为生态经济型的环境水利,它将水—水利—生态环境—生态经济有效结合,是水利发展最理想的模式。
当前资源水利的提出正是从我国水利发展的实际出发,改变以往水利工作就工程论工程的现实角度,使水利工作从注重工程建设、解决水资源某些方面的问题,转移到重视水资源优化配置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要求,它对于改变我国传统的水利观念、推动水利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当前及下一阶段工作思路
3.1水环境治理
对于水环境和水生态的治理刻不容缓,生态系统破坏越严重,恢复越困难,治理代价越大,资金投入可能会成倍增长。加大污水处理投入,并与水资源重复利用相结合,降低成本;重视生态系统的保护,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尽可能恢复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
人居环境的建设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建设人居环境要求与城市水环境和水生态的治理和保护相结合,营造水流潺潺、鱼虾横游、草长莺飞的优美人居环境。当前迫切需要建设亲水广场、亲水水道、亲水绿道,将人类纳入自然环境中,人类与其他生物和睦相处,创造人类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境界。
3.2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配置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目标就是协调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动态关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配置。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配置的进一步升华,遵循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包括水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目前,我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还没有摆脱理论探讨多、实践应用少的局面,并且理论探讨多集中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判别方法和应用等方面;在水资源的研究方面,也主要集中在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构筑和依据已有统计资料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判别上。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主要侧重于“时间序列”(如当代与后代、人类未来等)上的认识;对于“空间分布”上的认识(如区域资源的随机分布、环境格局的不平衡、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等)基本上没有涉及,这也是目前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的一个误区,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模型应是“时间和空间有机耦合”。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理想模式,在模型结构及模型建立上与实际应用都还有相当的差距,但它必然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发展方向。
3.3生态治理河流工程
追溯河流治理的自然工程理论的形成历史,当推1938年德国Seifert首先提出的“亲河川整治”概念。他指出工程设施首先要具备河流传统治理的各种功能,比如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同时还应该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亲河川工程既经济又可保持自然景观,使人类从物质文明进步到精神文明、从工程技术进步到工程艺术、从实用价值进步到美学价值。他特别强调河流溪水治理工程中美学的成分。
3.4加强水利的系统工程建设
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产业种类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环境用水所需要的淡水水量日益增加,水质要求日益提高。水资源的短缺仍然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首要问题。对于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有识之士提出了各种解决途径。有人提出海水淡化、有人提出把印度洋的水汽引到西北干旱区、有人提出将渤海的海水引入大西北等。眼前,亟需统筹解决洪旱灾害、水质污染、水土肥流失、水资源利用的水利系统工程建设问题。
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层次性,包括资源层次、环境层次、社会层次、技术支撑层次等多方面,它站在全球或者全社会的高度衡量社会的发展程度,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环境指标是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间的高效结合可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层次。
4参考文献
[1] 黄强,乔西现,刘晓黎.江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 姜文来.资源水利理论基础初探[J].中国水利,1999(10):21-22.
[3] 马蔼乃.全国河流水系网络化与渤海淡化工程的思考[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3(1):20-22.
[4] 陈昌礼.海水西调与我国沙漠和沙尘暴的根治[J].中国工程科学,2001,3(10):13-21.
[5] 水利电力部水文局.中国水资源评价[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6] 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1-6.
[7] 董哲仁.生态水工学——人与自然和谐的工程学[J].水利水电技术,2003(1):14-16.
[8] 吴季松.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9] 樊江串,何冰.试析城市生态水利的理论内涵和特征[J].水利发展研究,2006(12):15-18.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水利
中图分类号F4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4-0333-02
水资源安全问题涉及到人类未来的健康安全、发展安全、生存环境安全、粮食安全、国家安全、生态安全等诸多方面。因此,必须采取综合对策和措施加以解决;但最根本的是要遵循可持续利用的法则,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强化管理。
1科学发展观与水利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除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必然性和战略性、指导性认识,不断增强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外,更重要的是要将科学发展观付诸实践,见诸行动,贯穿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改革开放的各项工作中去,在实践中将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水利行业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认清形势、立足实际、把握重点、明确方向,在扎实推进一些转变工作上下功夫。水利发展理念应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发展水利的视角应从只顾眼前向兼顾长远转变;水利建设机制应从一元驱动向多元驱动转变;水利发展布局应从优先发展农村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转变;治水思路应从不自觉向自觉转变;水资源利用应从过度粗放型消耗用水向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转变;水利工程效益的衡量应从单一取向向综合评定转变;水行政管理体制应从多龙管水向一龙管水转变;水资源配置应从政府配置资源向市场配置资源转变;治理水务秩序应从人治管水向法治管水转变。
2可持续发展水利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被广泛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
Gleick等人将可持续水利定义为:“水的利用应能维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并能使之充满希望地迈入未来,而不能损害赖以存在的水文圈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纵观水利发展的历史,经历了许多重要阶段或者模式,由于受知识背景、社会地位以及研究角度的影响,不同的学者对其划分略有差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由单一目标走向多目标的协同发展,这是由水资源本身的特性、水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系列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社会经济环境对水的需求及人类对水资源认识程度等共同决定的。人类水资源开发利用,先后经历或正在经历3个阶段:①原始水利阶段,是以解决人类生活生存为主要目的,这在我国一些地区,如老少边地区依然存在。②工程水利阶段,有的学者称为工程经济水利阶段,以兴建水利工程为主要手段,解决人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利处于这个阶段。③资源水利阶段,以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科学管理为标志,强化水资源与国民经济相结合,强调综合优化配置水资源,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以人水和谐共处为出发点,对新的治水思路理念的集中概括,也是更高层次的水利阶段。沈坩卿教授将之称为生态经济型的环境水利,它将水—水利—生态环境—生态经济有效结合,是水利发展最理想的模式。
当前资源水利的提出正是从我国水利发展的实际出发,改变以往水利工作就工程论工程的现实角度,使水利工作从注重工程建设、解决水资源某些方面的问题,转移到重视水资源优化配置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要求,它对于改变我国传统的水利观念、推动水利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当前及下一阶段工作思路
3.1水环境治理
对于水环境和水生态的治理刻不容缓,生态系统破坏越严重,恢复越困难,治理代价越大,资金投入可能会成倍增长。加大污水处理投入,并与水资源重复利用相结合,降低成本;重视生态系统的保护,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尽可能恢复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
人居环境的建设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建设人居环境要求与城市水环境和水生态的治理和保护相结合,营造水流潺潺、鱼虾横游、草长莺飞的优美人居环境。当前迫切需要建设亲水广场、亲水水道、亲水绿道,将人类纳入自然环境中,人类与其他生物和睦相处,创造人类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境界。
3.2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配置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目标就是协调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动态关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配置。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配置的进一步升华,遵循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包括水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目前,我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还没有摆脱理论探讨多、实践应用少的局面,并且理论探讨多集中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判别方法和应用等方面;在水资源的研究方面,也主要集中在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构筑和依据已有统计资料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判别上。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主要侧重于“时间序列”(如当代与后代、人类未来等)上的认识;对于“空间分布”上的认识(如区域资源的随机分布、环境格局的不平衡、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等)基本上没有涉及,这也是目前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的一个误区,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模型应是“时间和空间有机耦合”。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理想模式,在模型结构及模型建立上与实际应用都还有相当的差距,但它必然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发展方向。
3.3生态治理河流工程
追溯河流治理的自然工程理论的形成历史,当推1938年德国Seifert首先提出的“亲河川整治”概念。他指出工程设施首先要具备河流传统治理的各种功能,比如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同时还应该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亲河川工程既经济又可保持自然景观,使人类从物质文明进步到精神文明、从工程技术进步到工程艺术、从实用价值进步到美学价值。他特别强调河流溪水治理工程中美学的成分。
3.4加强水利的系统工程建设
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产业种类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环境用水所需要的淡水水量日益增加,水质要求日益提高。水资源的短缺仍然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首要问题。对于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有识之士提出了各种解决途径。有人提出海水淡化、有人提出把印度洋的水汽引到西北干旱区、有人提出将渤海的海水引入大西北等。眼前,亟需统筹解决洪旱灾害、水质污染、水土肥流失、水资源利用的水利系统工程建设问题。
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层次性,包括资源层次、环境层次、社会层次、技术支撑层次等多方面,它站在全球或者全社会的高度衡量社会的发展程度,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环境指标是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间的高效结合可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层次。
4参考文献
[1] 黄强,乔西现,刘晓黎.江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 姜文来.资源水利理论基础初探[J].中国水利,1999(10):21-22.
[3] 马蔼乃.全国河流水系网络化与渤海淡化工程的思考[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3(1):20-22.
[4] 陈昌礼.海水西调与我国沙漠和沙尘暴的根治[J].中国工程科学,2001,3(10):13-21.
[5] 水利电力部水文局.中国水资源评价[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6] 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1-6.
[7] 董哲仁.生态水工学——人与自然和谐的工程学[J].水利水电技术,2003(1):14-16.
[8] 吴季松.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9] 樊江串,何冰.试析城市生态水利的理论内涵和特征[J].水利发展研究,2006(1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