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消费统计,既没有全面反映居民消费的变化,也难以科学反映市场的脉动和民生的现实
流传久远的不一定就是真理,比如中国消费率过低。
按照中国消费率过低的逻辑,中国无法扩展内需是因为中国消费率过低,居民不消费一怪社保制度不健全,二怪中国人太过节俭。
连国家统计局的官员也是这样认为。2009年12月2日,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表示,与投资和出口增速相比,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相对较慢,在GDP中的比重较低。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印度2008年人均GDP1024美元,而中国2008年人均GDP3266.8美元,是印度的三倍以上。
中国人真的不会消费吗?错。短短几年,中国已成为奢侈品第二消费大国,超过了美国只落在日本之后;今年我国刺激汽车消费,实行1.6升排量以下汽车购置税减半的政策,让中国汽车商彻底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初步统计,2009年1-11月国产汽车产销双超1,200万辆,预计全年将突破1,300万辆。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新车消费国。
中国人消费率低吗?也让数据说话。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扣除价格变动影响后比1978年扩大了11倍,年均增长8.8%,虽然比不上GDP增速,但并不低,应是投资型经济体的正常现象。
按照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的说法,“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一直很高”。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最终消费率都在60%以上。其中1981年最高,达到61.7%。1993年到2005年开始下降,只有1999、2000、2001三年高于60%,其余都在60%以下。2006年下降50%以下,2007年只有48.8%。但是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绝对额、增长率在上升,从2004年到2007年,年同比的增长率是12.4%、12.4%、13.1%和16.1%。即便是深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2008年、2009年,我国的消费依然在增加。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21.6%,增速加快4.8个百分点;2009前三季度,消费需求依然保持了15.1%的同比增幅,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0%。
需要注意的倒是我国的消费被低估的问题。最明显的是住房消费被低估。饱受诟病的是我国房价并不计入CPI(消费价格指数),国家统计局对此曾公开回应说,房屋是一种耐用品且具有升值可能性,买卖房子在国际上均计入投资范畴而不是消费范畴,因此,房价不应计入CPI。但彭志龙司长也承认,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升较快,房屋租金也随之上涨。在这种情况下,自有住房消费按成本法计算可能会比按市场租金计算有一定程度的低估。
另一项被低估的是教育、医疗等费用。今年11月,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司长宋跃征指出,“要注意的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没有包括教育、医疗、娱乐等服务消费”。因此,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并不能完整、准确反映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实物商品消费情况,更不能等同于最终消费需求来使用。用来全面反映最终消费需求(包括实物商品消费与服务商品消费)状况的最好指标,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最终消费指标或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和社会集团消费支出。
看来,如果改变住房、教育、医疗的统计办法,中国人的平均消费大概不会在印度之下。
消费也有被高估的部分。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将政府与企业的消费计入其中,包括政府与企业的支出,无论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等,都计入其中,只要政府和企业支出增加,商品零售额节节攀升,消费数据看起来就会花团锦簇。
有统计局官员自己也承认,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更能反映现实情况,不仅包括商品消费支出,也包括服务消费支出;同时除去了鱼目混珠的公款消费数据。
我国的消费统计已不合时宜了,既没有全面反映居民消费的变化,也没有科学反映市场的脉动和民生的现实。既然房产、教育、医疗不少是居民自掏腰包的消费行为,却没有全部纳入统计范围,如果因类似的中国消费被低估的情况,让民众带上不愿意消费的帽子,经济结构依然故我,甚至未来GDP增长方式都有可能因此被误导。
流传久远的不一定就是真理,比如中国消费率过低。
按照中国消费率过低的逻辑,中国无法扩展内需是因为中国消费率过低,居民不消费一怪社保制度不健全,二怪中国人太过节俭。
连国家统计局的官员也是这样认为。2009年12月2日,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表示,与投资和出口增速相比,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相对较慢,在GDP中的比重较低。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印度2008年人均GDP1024美元,而中国2008年人均GDP3266.8美元,是印度的三倍以上。
中国人真的不会消费吗?错。短短几年,中国已成为奢侈品第二消费大国,超过了美国只落在日本之后;今年我国刺激汽车消费,实行1.6升排量以下汽车购置税减半的政策,让中国汽车商彻底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初步统计,2009年1-11月国产汽车产销双超1,200万辆,预计全年将突破1,300万辆。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新车消费国。
中国人消费率低吗?也让数据说话。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扣除价格变动影响后比1978年扩大了11倍,年均增长8.8%,虽然比不上GDP增速,但并不低,应是投资型经济体的正常现象。
按照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的说法,“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一直很高”。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最终消费率都在60%以上。其中1981年最高,达到61.7%。1993年到2005年开始下降,只有1999、2000、2001三年高于60%,其余都在60%以下。2006年下降50%以下,2007年只有48.8%。但是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绝对额、增长率在上升,从2004年到2007年,年同比的增长率是12.4%、12.4%、13.1%和16.1%。即便是深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2008年、2009年,我国的消费依然在增加。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21.6%,增速加快4.8个百分点;2009前三季度,消费需求依然保持了15.1%的同比增幅,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0%。
需要注意的倒是我国的消费被低估的问题。最明显的是住房消费被低估。饱受诟病的是我国房价并不计入CPI(消费价格指数),国家统计局对此曾公开回应说,房屋是一种耐用品且具有升值可能性,买卖房子在国际上均计入投资范畴而不是消费范畴,因此,房价不应计入CPI。但彭志龙司长也承认,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升较快,房屋租金也随之上涨。在这种情况下,自有住房消费按成本法计算可能会比按市场租金计算有一定程度的低估。
另一项被低估的是教育、医疗等费用。今年11月,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司长宋跃征指出,“要注意的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没有包括教育、医疗、娱乐等服务消费”。因此,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并不能完整、准确反映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实物商品消费情况,更不能等同于最终消费需求来使用。用来全面反映最终消费需求(包括实物商品消费与服务商品消费)状况的最好指标,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最终消费指标或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和社会集团消费支出。
看来,如果改变住房、教育、医疗的统计办法,中国人的平均消费大概不会在印度之下。
消费也有被高估的部分。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将政府与企业的消费计入其中,包括政府与企业的支出,无论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等,都计入其中,只要政府和企业支出增加,商品零售额节节攀升,消费数据看起来就会花团锦簇。
有统计局官员自己也承认,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更能反映现实情况,不仅包括商品消费支出,也包括服务消费支出;同时除去了鱼目混珠的公款消费数据。
我国的消费统计已不合时宜了,既没有全面反映居民消费的变化,也没有科学反映市场的脉动和民生的现实。既然房产、教育、医疗不少是居民自掏腰包的消费行为,却没有全部纳入统计范围,如果因类似的中国消费被低估的情况,让民众带上不愿意消费的帽子,经济结构依然故我,甚至未来GDP增长方式都有可能因此被误导。